資源簡介 第 10 課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培養熱愛中華文化本文記述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秦國已經“滅韓亡魏”,安陵作為魏國附的文化自信;培養屬的小國,已無獨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國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開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積累、梳理、整合交抗爭,暫時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唐雎獨斗秦王,雖然不能改變歷史的結局,但文言語匯和具有良他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辱使命的精神卻是值得贊賞的。好語感的能力;培2.把握本文對話體的特征,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養求知欲、創造性,本文以對話為主,雙方圍繞“易地”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對抗。從呈現形式上看,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有著戲劇一樣的對白和矛盾沖突,有著小說一樣的情節和人物形象。而對比與映襯、渲染慣;感受、理解、與烘托等文學手法的運用,強化了對人物的塑造和場景的再現。欣賞、評價古代語3.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注意表現不同人物的語氣和神情,言文字,涵養高雅本文句式豐富多彩:有長有短,有整有散,有質疑,有陳述,有判斷,有斬釘截鐵之決然,情趣,具備健康的有柔中帶剛之委婉。朗讀時,要悉心體會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準確把握人物的心態、意審美意識和觀念。向或情感。活動一:正音正字唐雎( ) 怫然( ) 跣( ) 搶地( )韓傀( ) 休祲( ) 縞素( ) 色撓( )活動二 :文言字詞梳理歸類。(一)通假字1.秦王不說( )2.故不錯意也( )3.輕寡人與( )4.倉鷹擊于殿上( )(二)古今異義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 ;今義: 。2.大王加惠古義: ;今義: 。3.雖然,受地于先王古義: ;今義: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義: ;今義: 。5.非若是也古義: ;今義: 。6.豈直五百里哉古義: ;今義: 。7.以頭搶地耳古義: ;今義: 。8.休祲降于天古義: ;今義: 。9.長跪而謝之曰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10.徒以有先生也古義: ;今義: 。(三)一詞多義1.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2.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此庸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4.此庸夫之怒也( )懷怒未發( )(四)詞類活用1.請廣于君( )2.輕寡人與( )3.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4.天下縞素( )5.亦免冠徒跣( )6.與臣而將四矣( )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1.作家作品劉向(約前 77—前 6),字子政, 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 史書整理編輯的國別體史書,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次序,編訂為 篇。其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和社會面貌。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著重記錄了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反映當時各諸侯國、各階級、各階層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資料。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戰國策》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 和 的創作帶來重大影響。2.文章體裁:關于《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 ,此書是 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稇饑摺樊?br/>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3. 寫作背景。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 ”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多u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活動四:文章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朗讀指導: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 /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br/>“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guān)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fú)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yāo)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活動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全文翻譯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通假字,通“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br/>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gǎo)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二)課文主題本文通過記敘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外交斗爭的經過,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凜然正氣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三)內容概括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寫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 2、3段),寫 。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 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 3 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第三部分(第 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四)寫作特色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本文重點詳寫了 ,而 一筆帶過。這樣寫,既突出了主人公,又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2. 描寫與 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如唐雎義正詞嚴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舌戰,還寫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劍而起的英勇壯舉。側面描寫如通過對秦王的描寫,將唐雎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反襯得更加高大。3.對比及襯托手法運用巧妙。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存在的,他們之間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運用 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通過對比來寫這兩個人物。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在用 來襯托 上。 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著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里,相輔相成。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于盡的呢?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贊揚?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6.安陵君:“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看,有如不同?7.秦王是怎樣一個人?8.唐雎是怎樣一個人?9.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么用意?10.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11.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12.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為什么不答應?13.秦王最后是長跪而謝之,說明了什么?這是從什么角度來表現唐雎的?14.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15.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16.理清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17.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18.唐雎十分講究說話的技巧,想一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史書體例古代散文包括 和 。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采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達,其中著名的如《史記》《資治通鑒》等。這些史籍,有的記載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記載的內容龐雜,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總是按一定的體例加以編排。一般來說,根據編排的線索,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如果在編寫中是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的,稱 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情況,史書又分為和 。編年體主要特點是以 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 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 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 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春秋》。《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 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持編寫,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 959年),記載了 1362年的歷史,花了 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紀傳體主要特點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創始人是西漢的 ,他的《史記》就是紀傳體史書。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于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史記》:我國第一部 。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 3000年的歷史。共計 130篇,包括本紀 12篇,表 10篇,書 8篇,世家 30篇,列傳 70篇,共約 52萬余字,由西漢著。國別體主要特點是以 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我國第一部 ,又稱國記,是分國記載一些重要史事的國別體史書,相傳作者為左丘明?!秶Z》起自西周穆王,訖于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 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后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 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 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三國志》:記載了 三國的歷史。由西晉史學家陳壽編寫。通史主要特點是不間斷地記敘各個時代的歷史事件,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 ,下至 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還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著名的通史。斷代史主要特點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 》。《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 史。內容上起漢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歷史。全書由 12本紀、8表、10志、70列傳組成,計 100篇,由東漢班固撰寫。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 4年,共 229年歷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 》以外,均為斷代史。一、選擇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都無誤的一項是( )A.要離(yào) 縞素(gǎo) 色撓(náo) 以頭搶地(qiāng)B.寡人(guǎ) 宮殿(diàn) 襲擊(xí) 長虹貫日(guàn)C.韓傀(guī) 休浸(jìn) 彗星(huì) 挺劍而起(tǐng)D.曉諭(yù) 忤逆(wù) 怫然(fú) 免冠徒跣(xǐ)2.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唐雎(jū) 韓傀(guī) 豈直五百里哉(qǐ)B.彗星(huì) 怫然(fó) 休祲降于天(jìn)C.慶忌(jì) 免冠(guān) 天下縞素(gǎo)D.徒跣(xiǎn)專諸(zhū) 以君為長者(zhǎng)3.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色撓(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縞素(gǎo)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頭搶地(qiǎng)C.休祲(jìn) 韓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D.怫然(fú) 夫專諸(fū) 寡人諭矣(yù)4.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5.下列語句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6.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夫專諸/之刺王僚也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D.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是古代臣民對帝王的敬稱。B.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懾秦王的“天子之怒”?!安家隆敝钙矫瘢糯鷽]有官職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舉了平民中四個有志之士發怒的例子。D.《戰國策》是宋代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分國編次。8.下列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長跪而謝之 B.雖千里不敢易也 C.請廣于君 D.天下縞素9.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徒以有先生也B.天子之怒,伏尸百萬/聶政之刺韓傀也C.安陵君其許寡人/其真無馬邪D.因使唐雎使于秦/受地于先王而守之10.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了唐雎有膽有識的謀臣形象和秦王驕橫狂暴、陰險狡詐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對比。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C.唐雎同秦王進行的針鋒相對的斗爭經歷了兩個回合:第一是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諸行動,“挺劍而起”。D.秦王“長跪而謝之”,表明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秦王徹底放棄了他的野心。1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B.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C.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D.秦王不說。1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B.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廣:擴充)C.長跪而謝之曰(謝:感謝)D.寡人諭矣(諭:明白,懂得)13.與 “以頭搶地爾”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C.計日以還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4.下列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長跪而謝之 B.輕寡人與C.請廣于君 D.天下縞素15.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B.天下縞素(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穿縞素)C.雖千里不敢易也(數詞用作名詞,方圓千里的土地)D.與臣而將四矣(數詞用作動詞,成為四人)16.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 B.鄉為身死而不受C.以頭搶地爾 D.倉鷹擊于殿上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在意) B.豈直五百里哉(只,僅僅)C.天下縞素(白色的絲織品) D.休祲降于天(吉兇的征兆,這里偏指兇兆)二、填空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1)唐雎不辱使命 辱:(2)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謂:(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4)安陵君其許寡人 許:(5)大王加惠 加惠:(6)愿終守之 愿:(7)秦王不說 說:(8)秦王怫然怒 怫然:(9)亦免冠徒跣 跣:(10)休祲降于天 祲:(11)若士必怒 必:(12)挺劍而起 挺:(13)長跪而謝之曰 謝:(14)寡人諭矣 諭:三、文言文閱讀(一)閱讀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19.下面選項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陵君其許寡人 其許:要答應 B.請廣于君 廣:擴充C.故不錯意也 錯意:錯誤領會 D.長跪而謝之 謝:道歉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21.下面對文章內容與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唐雎奉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斗爭的激烈斗爭,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B.安陵君和唐雎都斷然拒絕了秦王“易地”的要求,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為被拒,所以秦王才“怫然怒”。C.對話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話,鮮明表現人物個性。唐雎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秦王以勢壓人、前倨后恭,形象鮮明,躍然紙上。D.“不說”“怫然怒”“色撓”三個詞語反映秦王情緒的變化,同時也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勇斗爭行為的反應,頗具戲劇性。22.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時,講出專諸、要離、慶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二)閱讀《唐雎不辱使命》,回答問題。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稹?br/>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著,徒以有先生也。”23.解釋下面詞語。錯: 廣: 豈直: 怫然: 挺: 色撓: 諭:2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25.請你在文中找出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并說說秦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怎樣做到“不辱使命”的?(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甲】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下冊《唐雎不辱使命》【乙】①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謝曰:“非敢然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三·范雎見秦王》27.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的“使”,意思是“派,派遣”。下文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的第一個“使”字意思與它相同。B.【甲】文中“請廣于君”的“請”在這里是動詞,“請求”的意思,與【乙】文中“秦王復請”中的“請”的意思是一樣的。C.“君”在詞典中有三種解釋:①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②古時對先祖或父母的敬稱。③主宰,統治。【乙】文中“皆匡君之事”中“君”指范雎對秦王的尊稱。D.【乙】文中“跪”是形聲字,足形危聲。本義為屈膝,兩膝著地,腰和股都伸直?!扒赝豕蚨堅弧?br/>中的“跪”是“跪拜”之意。28.選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 )A.愿以陳臣之陋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受地于先王交疏于王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D.愿終守之處人骨肉之間29.用“/”給乙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30.翻譯下列句子。(1)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2)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31.甲乙語段均選自《戰國策》,【甲】文主要刻畫了唐雎出使秦國時,面對驕橫無禮的秦王而表現出來的①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的形象;【乙】文中,秦昭王三問范睢而范睢不答的原因有三,即“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處人骨肉之間”及②“ ”(引用原文填空)。(四)閱讀【甲】【乙】兩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節選自《戰國策·魏策四》)【乙】齊景公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鳖仩T趨①進諫曰:“君樂治海上,不樂治國,而六月不歸。彼儻②有治國者,君且安得樂此海也?”景公援戟將斫③之。顏燭趨進,撫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殺關龍逄⑤,紂⑥殺比干⑦;君之賢,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說,遂歸。中道聞國人謀不內⑨矣。(節選自《說苑·正諫》)【注】①顏燭趨:春秋時齊國人。②儻: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傳是個暴君。⑤關龍逄(páng):夏桀之臣,因諫止夏桀通夜狂飲而被殺。⑥紂:商朝末代君王商紂王,相傳是個暴君。⑦比干:商代貴族,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⑧叁: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內:同“納”,接納。不內,意思是不讓他回國。32.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請廣于君 廣:(2)以頭搶地爾 搶:(3)景公說 說:(4)中道聞國人謀不內矣 謀:3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1)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34.【甲】【乙】兩文都有完整的情節。請用原文中的詞句,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開 端 發 展 高 潮 結 局唐雎從容應 秦王以“ A ”恐嚇唐雎,唐【甲】 秦王假仁假義,無理指責安陵君。 秦王道歉對,斷然反駁。 雎以“布衣之怒”震懾秦王。齊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 顏燭趨進諫, 景公發怒,并且“ C ”,但顏【乙】 景公歸國不準勸其回國,否則“ B ” 點明危害。 燭趨大義凜然,繼續勸諫景公。35.【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顏燭趨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請根據選文內容,概括兩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第 10 課 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2022 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培養熱愛中華 1.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本文記述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秦國已經“滅韓亡魏”,安文化的文化自信;陵作為魏國附屬的小國,已無獨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國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培養積累、梳理、開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交抗爭,暫時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唐雎獨斗秦王,整合文言語匯和具雖然不能改變歷史的結局,但他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辱使命的精神卻是值得有良好語感的能 贊賞的。力;培養求知欲、 2.把握本文對話體的特征,理解人物語言形象化、個性化的特點。本文以對話為主,雙方圍繞“易地”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對抗。從創造性,養成積極呈現形式上看,有著戲劇一樣的對白和矛盾沖突,有著小說一樣的情節和人物形思考的習慣;感受、象。而對比與映襯、渲染與烘托等文學手法的運用,強化了對人物的塑造和場景理解、欣賞、評價的再現。古代語言文字,涵 3.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注意表現不同人物的語氣和神情,養高雅情趣,具備 本文句式豐富多彩:有長有短,有整有散,有質疑,有陳述,有判斷,有斬釘截鐵之決然,有柔中帶剛之委婉。朗讀時,要悉心體會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準確把握人物的心態、意向或情感。觀念。活動一:正音正字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搶地(qiāng)韓傀(guī) 休祲(jìn) 縞素(ɡǎo) 色撓(náo)活動二 :文言字詞梳理歸類。(一)通假字1.秦王不說(“說”通“悅”,喜悅,高興)2.故不錯意也(“錯”通“措”,安放)3.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4.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二)古今異義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2.大王加惠古義:施予;今義:增加。3.雖然,受地于先王古義:雖然如此;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常與“但是”連用。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義:于是;今義:因為。5.非若是也古義:這樣,如此;今義:對,正確。6.豈直五百里哉古義:只,只是;今義:成直線的。7.以頭搶地耳古義:撞;今義:搶奪。8.休祲降于天古義:吉祥;今義:休息。9.長跪而謝之曰古義:一種坐姿;今義:雙膝著地。古義:道歉;今義:感謝。10.徒以有先生也古義:僅僅,只是;今義:徒弟。(三)一詞多義1.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是)2.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發語詞,無實義)4.此庸夫之怒也(生氣,發怒)懷怒未發(憤怒)(四)詞類活用1.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增廣,擴充)2.輕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3.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使動用法,使……伏,使……流)4.天下縞素(名詞作動詞,穿白色喪服)5.亦免冠徒跣(使動用法,使……免,使……徒)6.與臣而將四矣(數詞做動詞,變成四個人)活動三:積累文學常識1.作家作品劉向(約前 77—前 6),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國別體史書,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次序,編訂為三十三篇。其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和社會面貌。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著重記錄了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反映當時各諸侯國、各階級、各階層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資料。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戰國策》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帶來重大影響。2.文章體裁:關于《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 ,此書是戰國時期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稇饑摺樊敵跤?br/>《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3. 寫作背景。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多u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活動四:文章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朗讀指導: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 /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br/>“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guān)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yāo)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br/>活動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全文翻譯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通假字,通“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br/>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gǎo)素,今日是也?!蓖?br/>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二)課文主題本文通過記敘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外交斗爭的經過,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凜然正氣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三)內容概括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 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煞謨蓪樱?br/> 第一層(第 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 3 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第三部分(第 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四)寫作特色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本文重點詳寫了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一筆帶過。這樣寫,既突出了主人公,又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如唐雎義正詞嚴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舌戰,還寫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劍而起的英勇壯舉。側面描寫如通過對秦王的描寫,將唐雎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反襯得更加高大。3.對比及襯托手法運用巧妙。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存在的,他們之間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運用對比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通過對比來寫這兩個人物。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上。安陵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著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里,相輔相成。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于盡的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贊揚?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么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6.安陵君:“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看,有如不同?唐雎比安陵君更強烈,更堅決。7.秦王是怎樣一個人?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干、色厲內荏、前倨后恭8.唐雎是怎樣一個人?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9.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么用意?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10.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11.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并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后,唐雎“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義,挫敗秦王。(答出要點及過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個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于獻身的人。12.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為什么不答應?是因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圖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應,秦王不高興,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國。13.秦王最后是長跪而謝之,說明了什么?這是從什么角度來表現唐雎的?說明秦王害怕了。從側面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14.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15.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故事記敘了秦王以易地為名妄圖奪取安陵,安陵君不甘屈服,派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面對面斗爭的故事。16.理清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第一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開端) 第二段: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第三段: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第四段: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結局)17.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8.唐雎十分講究說話的技巧,想一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一是“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上。二是“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上。三是“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上。總之,在這場斗爭中,唐雎的說話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對方的弱點,從“道義”和“威力”兩個方面,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從而震懾論敵,不辱使命。史書體例古代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采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達,其中著名的如《史記》《資治通鑒》等。這些史籍,有的記載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記載的內容龐雜,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總是按一定的體例加以編排。一般來說,根據編排的線索,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如果在編寫中是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的,稱國別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情況,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編年體主要特點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春秋》。《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持編寫,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 959年),記載了 1362年的歷史,花了 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紀傳體主要特點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創始人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的《史記》就是紀傳體史書。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于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 3000 年的歷史。共計 130篇,包括本紀 12篇,表 10篇,書 8篇,世家 30篇,列傳 70篇,共約 52萬余字,由西漢司馬遷著。國別體主要特點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記,是分國記載一些重要史事的國別體史書,相傳作者為左丘明?!秶Z》起自西周穆王,訖于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后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 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 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由西晉史學家陳壽編寫。通史主要特點是不間斷地記敘各個時代的歷史事件,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還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著名的通史。斷代史主要特點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內容上起漢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歷史。全書由 12本紀、8表、10志、70列傳組成,計 100篇,由東漢班固撰寫。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 4年,共 229年歷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記》以外,均為斷代史。一、選擇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都無誤的一項是( )A.要離(yào) 縞素(gǎo) 色撓(náo) 以頭搶地(qiāng)B.寡人(guǎ) 宮殿(diàn) 襲擊(xí) 長虹貫日(guàn)C.韓傀(guī) 休浸(jìn) 彗星(huì) 挺劍而起(tǐng)D.曉諭(yù) 忤逆(wù) 怫然(fú) 免冠徒跣(xǐ)【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字音和字形。A.要離(yào) ——yāo;C.休浸(jìn)——祲;D.忤逆(wù)——wǔ,免冠徒跣(xǐ)——xiǎn;故選 B。2.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唐雎(jū) 韓傀(guī) 豈直五百里哉(qǐ)B.彗星(huì) 怫然(fó) 休祲降于天(jìn)C.慶忌(jì) 免冠(guān) 天下縞素(gǎo)D.徒跣(xiǎn)專諸(zhū) 以君為長者(zhǎng)【答案】B【詳解】B.怫然(fó)——(fú);故選 B。3.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色撓(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縞素(gǎo)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頭搶地(qiǎng)C.休祲(jìn) 韓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D.怫然(fú) 夫專諸(fū) 寡人諭矣(yù)【答案】C【詳解】A.“撓”應讀 náo;B.“搶”應讀 qiāng;D.“夫”應讀 fú;故選 C。4.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頓。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頓大概有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后面要有停頓;根據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等幾種常用的技巧。C.句意為: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停頓節奏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故選 C。5.下列語句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答案】D【詳解】D.正確的朗讀停頓應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故選 D。6.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夫專諸/之刺王僚也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D.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句子朗讀節奏劃分。A.句意: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胺颉睘榫涫装l語詞,后面要斷開。應斷為:夫/專諸之刺王僚也;B.句意: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岸北硎巨D折,“君以五十里之地”是主、謂語,“存者”為補語。應斷為: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句意: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愿意一生守護它。這個句子省略了主語,“受地”是謂語,“于先王”是補語,“愿”是意愿,“終守之”是意愿的具體內容。應斷為: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故選 C。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是古代臣民對帝王的敬稱。B.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懾秦王的“天子之怒”?!安家隆敝钙矫瘢糯鷽]有官職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舉了平民中四個有志之士發怒的例子。D.《戰國策》是宋代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分國編次。【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和文章內容理解。A.“寡人”是古代帝王對自己的謙稱;C.唐雎列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有志之士發怒的例子;D.劉向是西漢人,不是宋代的;故選 B。8.下列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長跪而謝之 B.雖千里不敢易也 C.請廣于君 D.天下縞素【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A.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謝:道歉。沒有活用現象;B.句意: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千里:數量詞用作名詞,千里的土地;C.句意: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廣:形容詞用作動詞,增廣、擴充;D.句意: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c素:名詞用作動詞,指穿白色喪服;故選 A。9.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徒以有先生也B.天子之怒,伏尸百萬/聶政之刺韓傀也C.安陵君其許寡人/其真無馬邪D.因使唐雎使于秦/受地于先王而守之【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以:介詞,與“為”搭配,意為“把……作為”/介詞,因為;B.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副詞,表示加強反詰語氣;D.于:介詞,到/介詞,從。故選 B。10.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了唐雎有膽有識的謀臣形象和秦王驕橫狂暴、陰險狡詐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對比。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絕,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C.唐雎同秦王進行的針鋒相對的斗爭經歷了兩個回合:第一是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諸行動,“挺劍而起”。D.秦王“長跪而謝之”,表明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秦王徹底放棄了他的野心。【答案】D【詳解】秦王只是為唐雎的話和行動所驚嚇,他不會徹底放棄他的野心,故 D項錯誤。1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B.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C.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D.秦王不說。【答案】C【詳解】A項,“倉”通“蒼”;B項,“錯”通“措”;D項,“說”通“悅”。1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B.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廣:擴充)C.長跪而謝之曰(謝:感謝)D.寡人諭矣(諭:明白,懂得)【答案】C【詳解】C.長跪而謝之曰(謝:道歉)。故選 C。13.與 “以頭搶地爾”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C.計日以還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案】B【詳解】例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A.“以”解釋為:因為;B.“以”解釋為:用;C.“以”解釋為:來;D.“以”解釋為:因為;故選 B。14.下列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長跪而謝之 B.輕寡人與C.請廣于君 D.天下縞素【答案】A【詳解】A.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謝:道歉,無活用;B.句意:看不起我嗎?輕: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C.句意:請求擴大安陵君的地盤。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充;D.句意:然后天下人都要穿著白色的喪服為秦王吊喪??c素:名詞用作動詞,穿白色喪服。故選 A。15.下列各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B.天下縞素(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穿縞素)C.雖千里不敢易也(數詞用作名詞,方圓千里的土地)D.與臣而將四矣(數詞用作動詞,成為四人)【答案】B【詳解】“縞素”在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故選 B。16.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 B.鄉為身死而不受C.以頭搶地爾 D.倉鷹擊于殿上【答案】C【詳解】A.“錯”同“措”;B.“鄉”同“向”,先前,從前;D.“倉”同“蒼”;故選 C。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錯意也(在意) B.豈直五百里哉(只,僅僅)C.天下縞素(白色的絲織品) D.休祲降于天(吉兇的征兆,這里偏指兇兆)【答案】C【詳解】C.“縞素”在這里應為“穿白色喪服”之意;故選 C。二、填空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1)唐雎不辱使命 辱:(2)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謂:(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4)安陵君其許寡人 許:(5)大王加惠 加惠:(6)愿終守之 愿:(7)秦王不說 說:(8)秦王怫然怒 怫然:(9)亦免冠徒跣 跣:(10)休祲降于天 祲:(11)若士必怒 必:(12)挺劍而起 挺:(13)長跪而謝之曰 謝:(14)寡人諭矣 諭:【答案】 辱沒、辜負 對……說,告訴 交換 答應 施與恩惠 愿意 同“悅”,高興、愉快 憤怒的樣子 赤腳 不祥 一定 拔 道歉 明白,懂得【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1)句意:唐雎沒有辜負使命;辱:辱沒、辜負。(2)句意: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謂:對……說,告訴。(3)句意: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易:交換。(4)句意: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許:答應。(5)句意:大王給予恩惠;加惠 :施與恩惠。(6)句意:我愿意始終守住它;愿:愿意。(7)句意:秦王不高興;說:同“悅”,高興、愉快。(8)句意:秦王勃然大怒;怫然:憤怒的樣子。(9)句意:也摘掉帽子,光著腳;跣:赤腳。(10)句意:不祥的征兆從天上降下來;祲:不祥。(11)句意: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必:一定。(12)句意:拔出寶劍站起來;挺:拔。(13)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謝:道歉。(14)句意:我明白了;諭:明白,懂得。三、文言文閱讀(一)閱讀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br/>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9.下面選項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陵君其許寡人 其許:要答應 B.請廣于君 廣:擴充C.故不錯意也 錯意:錯誤領會 D.長跪而謝之 謝:道歉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21.下面對文章內容與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唐雎奉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斗爭的激烈斗爭,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B.安陵君和唐雎都斷然拒絕了秦王“易地”的要求,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為被拒,所以秦王才“怫然怒”。C.對話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話,鮮明表現人物個性。唐雎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秦王以勢壓人、前倨后恭,形象鮮明,躍然紙上。D.“不說”“怫然怒”“色撓”三個詞語反映秦王情緒的變化,同時也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勇斗爭行為的反應,頗具戲劇性。22.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時,講出專諸、要離、慶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答案】19.C 20.即使是方圓千里也不敢交換,(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呢?21.B 22.(1)面對恐嚇,毫不畏懼,真正的“士之怒”是不畏強權的;(2)表明決心,自己也會效法三人,不惜性命,抗爭到底。【解析】1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C.句意:所以不在意。 錯意:在意。并非“錯誤領會”;故選 C。2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雖:即使;易:交換;豈直:哪里只是。2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B.安陵君和唐雎都斷然拒絕了秦王‘易地’的要求,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起因和經過部分,并非“高潮部分”;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針鋒相對,并效法“三子”,挺劍而起,此情節為高潮部分;故選 B。2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意為: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唐雎反擊秦王“天子之怒”時,列舉專諸、要離、慶忌的故事,目的是表明自己要效法他們,對秦王進行威懾;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誓死要跟秦王斗爭到底的決心;表現了唐雎正氣凜然、不畏強暴的大無畏精神。【點睛】參考譯文:秦王派人對安陵國國君安陵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意?,F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br/>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闭f完,拔劍出鞘立起。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二)閱讀《唐雎不辱使命》,回答問題。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br/>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稹?br/>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著,徒以有先生也?!?br/>23.解釋下面詞語。錯: 廣: 豈直: 怫然: 挺: 色撓: 諭:2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25.請你在文中找出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并說說秦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怎樣做到“不辱使命”的?【答案】23.安放;擴大;何況僅僅;盛怒的樣子;拔;屈服;明白。 24.(1)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2)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3)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這再好不過了。 25.不說、怫然怒、色撓。秦王是一個驕橫兇暴、專橫拔扈、外強中干、前倨后恭、懦弱無恥的人。 26.(1)安撫秦王,保全安陵。(2)先從法理闡明安陵君不易的道理,接著以布衣之怒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最后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或者從人物形象的角度講也可以:唐雎智勇雙全,用口才和膽識贏得了秦王的尊重,因此贏得了外交上的暫時勝利。)【解析】2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故不錯意也”意為:所以不在意。錯:通“措”,安放,安置。“請廣于君”意為: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廣:擴大。“豈直五百里哉?”意為: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豈直:何況只是、何況僅僅。“秦王怫然怒”意為:秦王勃然大怒。怫然:盛怒的樣子。“挺劍而起”意為:拔劍出鞘立起。挺:拔。“秦王色撓”意為: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寡人諭矣”意為:我明白了。諭:明白。2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1)第一個“使”:派遣;第二個“使”:出使;于:到。(2)布衣:平民;搶:撞;徒:光著;跣:赤足。(3)惠:恩惠;易:交換;甚:很,非常。25.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第一問,結合“秦王不說”“秦王怫然怒,謂唐睢曰”“秦王色撓”可知,秦王的情緒變化依次為:不說、怫然怒、色撓。第二問,秦王的騙局被揭穿,想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梢?br/>秦王的虛偽、兇惡。唐雎沒有害怕,以”“士之怒”進行反擊,并“拔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秦王一倨一恭,形成鮮明對比,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虛偽兇惡、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人。26.本題考直文章內容的理解。第一問,結合文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擦昃唬?br/>‘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赝醪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可知,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并派唐睢出使秦國,意在修好,既要保住“安陵”,又要不引發戰爭,和平解決此危機。第二問,結合文章“唐睢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可知,唐睢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立場,據理力爭;結合“唐睢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可知,唐睢接著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迫使秦王屈服。【點睛】參考譯文:秦王派人對安陵國國君安陵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鼻?br/>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說完,拔劍出鞘立起。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 ?br/>(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甲】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下冊《唐雎不辱使命》【乙】①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比羰钦呷?。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謝曰:“非敢然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三·范雎見秦王》27.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的“使”,意思是“派,派遣”。下文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的第一個“使”字意思與它相同。B.【甲】文中“請廣于君”的“請”在這里是動詞,“請求”的意思,與【乙】文中“秦王復請”中的“請”的意思是一樣的。C.“君”在詞典中有三種解釋:①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②古時對先祖或父母的敬稱。③主宰,統治。【乙】文中“皆匡君之事”中“君”指范雎對秦王的尊稱。D.【乙】文中“跪”是形聲字,足形危聲。本義為屈膝,兩膝著地,腰和股都伸直?!扒赝豕蚨堅弧?br/>中的“跪”是“跪拜”之意。28.選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 )A.愿以陳臣之陋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受地于先王交疏于王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D.愿終守之處人骨肉之間29.用“/”給乙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30.翻譯下列句子。(1)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2)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31.甲乙語段均選自《戰國策》,【甲】文主要刻畫了唐雎出使秦國時,面對驕橫無禮的秦王而表現出來的①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的形象;【乙】文中,秦昭王三問范睢而范睢不答的原因有三,即“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處人骨肉之間”及②“ ”(引用原文填空)。【答案】27.D 28.A 29.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 30.(1)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2)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說了,明天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31. 不卑不亢(或:不畏強權/鎮定自若/膽識兼備/英勇無畏。 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或:而未知王心也。【解析】2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和內容。D.“秦王跪而請曰”的意思是:秦王跪著請求說。“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著于腳踵,身軀挺直離腳即成跪狀;而非“跪拜”;理解有誤;故選 D。2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注意根據語境確定詞義。A.以:都是介詞,“用”的意思;B.于:介詞,從/介詞,與;C.而: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折;D.之:代詞,它/助詞,的;故選 A。29.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本句的意思是:大王真能實行臣子的話,死不足成為臣子的禍殃,流亡不足成為臣子的憂慮。這里“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都是獨立且完整的部分,他們中間應有停頓,應該斷開。故據此斷句為: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30.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的時候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到倒裝句就要按現代漢語語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1)重點詞:逆,違背;輕,輕視。(2)重點詞:知,知道;明日,第二天;伏誅,遭到殺身之禍。3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①根據【甲】文第②段“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可知,面對秦王質問和威脅以及偽裝的和善,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與之周旋,表現出他的不卑不亢,英勇無畏;根據【甲】文第②段“否,非若是也”,表現唐雎態度沉著明朗,寸步不讓,據理力爭;根據【甲】文第②段“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可知,用反問句的形式,并以“千里”對“五百里”表現了唐雎的不畏強權、鎮定自若、膽識兼備。②根據【乙】文第①段“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可知,秦昭王三問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有三,即“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處人骨肉之間”及“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點睛】參考譯文【甲】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乙】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宮中沒有別人了,秦王跪著請求說:“先生拿什么來賜教寡人?”范雎說:“對,對。”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范雎說:“對,對。”像這樣有三次了。秦王長跪著說:“先生不肯賜教寡人嗎?”范雎表示歉意說:“不是臣子敢這樣啊?!F在臣子是個客處他鄉的人,與大王關系疏遠,而所想要面陳的,又都是糾正國君偏差錯失的事。處在人家骨肉之間,臣子愿意獻上一片淺陋的忠誠,卻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連問三次而不回答,就是這個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說,即使知道今天說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實行臣子的話,死不足成為臣子的禍殃,流亡不足成為臣子的憂慮……”(四)閱讀【甲】【乙】兩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br/>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節選自《戰國策·魏策四》)【乙】齊景公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鳖仩T趨①進諫曰:“君樂治海上,不樂治國,而六月不歸。彼儻②有治國者,君且安得樂此海也?”景公援戟將斫③之。顏燭趨進,撫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殺關龍逄⑤,紂⑥殺比干⑦;君之賢,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說,遂歸。中道聞國人謀不內⑨矣。(節選自《說苑·正諫》)【注】①顏燭趨:春秋時齊國人。②儻: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傳是個暴君。⑤關龍逄(páng):夏桀之臣,因諫止夏桀通夜狂飲而被殺。⑥紂:商朝末代君王商紂王,相傳是個暴君。⑦比干:商代貴族,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⑧叁: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內:同“納”,接納。不內,意思是不讓他回國。32.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請廣于君 廣:(2)以頭搶地爾 搶:(3)景公說 說:(4)中道聞國人謀不內矣 謀:3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1)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34.【甲】【乙】兩文都有完整的情節。請用原文中的詞句,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開 端 發 展 高 潮 結 局唐雎從容應 秦王以“ A ”恐嚇唐雎,唐 秦王道【甲】 秦王假仁假義,無理指責安陵君。對,斷然反駁。 雎以“布衣之怒”震懾秦王。 歉齊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 顏燭趨進諫, 景公發怒,并且“ C ”,但顏 景公歸【乙】不準勸其回國,否則“ B ” 點明危害。 燭趨大義凜然,繼續勸諫景公。 國35.【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顏燭趨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請根據選文內容,概括兩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答案】32. 增廣,擴充 碰,撞 同“悅”,高興 謀劃,商量 33.(1)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呢 (2)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這兩個臣子。 34. A.天子之怒 B.致死不赦 C.援戟將斫之 35.(1)兩人都有強烈的愛國之心,都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2)兩人都不畏強權、膽識過人。(3)兩人都善于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勸說。(4)兩人都用了歷史人物的例子作類比。(5)兩人都采用了針鋒相對的應對技巧。(答出其中三點即可)【解析】3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廣:作動詞用,擴大(地盤)。(2)句意: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用頭撞地之意。(3)句意:齊景公被說高興了。說:同“悅”,高興。(4)句意:在途中聽說國人正在謀劃不讓他回國。。謀:謀劃、商議。33.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1)雖:即使;易:動詞,交換;豈,難道的意思;直:同“只”只是,僅僅。(2)臣之材:我的才能;亦非:也不是(比不了)。34.本題考查信息梳理與概括能力。第一空:從“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可知,面對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的義正辭嚴的解釋,秦王無法辯駁,于是以“天子之怒”恐嚇唐雎,想讓唐雎屈服。第二空:從“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可知,齊景公在海上游玩得很高興,過了六個月還不回到朝廷,又怕人勸諫,就命令左右不準勸其回國,否則“致死不赦”,即用“有敢于先說回去的人格殺勿論”警告眾人。第三空:從“景公援戟將斫之”可知,面對顏燭不聽警告,執意進諫,憤怒的齊景公“援戟將斫之”,拿起戟就要刺他。35.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從甲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和乙文“君奚不斫也?……君之賢,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可知,兩人都有強烈的愛國之心,為了國家,都不畏強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權威,膽識過人。(2)從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和乙文“彼儻有治國者,君且安得樂此海也?”可知,唐雎抓住秦王對布衣之怒的片面理解,舉出“士”之怒的實質來駁秦王。而顏燭則以“如果有另外的人做了國君,君王你那里還能夠在海上玩得高興”要齊王反思自己六月不回國的后果。故兩人都善于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勸說。(3)從甲文“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和乙文“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比干;……”可知,兩人都用了歷史人物的例子作類比來告誡對方行為的錯誤。(4)唐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并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乙文針對景公“景公援戟將斫之”顏燭用桀殺關龍逄,紂殺比干辯駁,并以“君奚不斫”針鋒相對,毫不退讓。故甲文中兩人都采用了針鋒相對的應對技巧。【點睛】參考譯文:甲: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意?,F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鼻?br/>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闭f完,拔劍出鞘立起。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乙:齊景公在海上游玩得很高興,過了六個月還不回到朝廷,并且命令身邊的人說:“有敢于先說回去的人格殺勿論?!眹罃咝∨芮叭フf:“君王在海上冶游很高興,卻不為因治理國而快樂,于是六個月了不回去。這時,如果有另外的人做了國君,君王你那里還能夠在海上玩得高興!”齊景公拿起戟就要刺他,顏斶再跑向前,撫弄著自己的衣服等待他說:“君王為什么不刺呢?過去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君王你的才干比不上這兩個人,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被殺掉的兩個人,君王為什么不刺呢?讓我和這兩個人并列在一起,不是很值得嗎?“齊景公被說高興了,于是就回到齊國。在途中聽說國人正在謀劃不讓他回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課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學生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統編版).pdf 第10課唐雎不辱使命(導學案)(教師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學與練(統編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