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課標·定向 核心·導學1.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1.一個核心:中原核心(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2.六大內涵: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家國情懷、崇德尚賢、自強不息、和而不同 3.五大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學習任務1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一、中華文化的起源與奠基1.原始社會:多元起源,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2.春秋戰國(1)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2)春秋時期: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拓展延伸】正確認識血緣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關系(1)血緣認同是對共同世系的追溯,對同源共祖的認同。(2)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文化群體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3)血緣認同有利于構建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有助于強化血緣認同。二、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批判和禁錮1.秦漢魏晉時期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西漢 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魏晉 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玄學盛行2.隋唐時期:佛學繁榮,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3.宋元時期思想 (1)形成: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理學形成 (2)表現: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3)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宣揚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人們的精神世界文藝 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4.明清時期傳承 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禁錮 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圖解】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概念闡釋】經世致用經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對學術研究脫離現實,強調要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事。經世致用往往以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發表自己的見解,并用于改革社會現實,開辟了一代重實際、重實證的新學風。三、中華文化的衰落與復興1.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3.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微思】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思考: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的“無產階級的宇宙觀”是指什么 提示:馬克思主義。學習任務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1.以人為本,民本思想項目 表現 影響社會關系: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 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政治倫理:民本思想 (1)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 (2)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3)孟子提出“仁政”說,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 (1)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2)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點撥】儒家的民本思想≠現代的民主思想(1)現代的“民主”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則;(2)儒家的“民本”思想本質上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與現代“民主”思想意識有本質區別。【微思】閱讀教材“史料閱讀”——“《管子·牧民》”和“吳兢《貞觀政要》卷1《君道》”。思考:史料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提示:民本思想。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 現 (1)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3)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意 義 (1)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2)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概念闡釋】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天人合一指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3.提倡愛國,家國情懷(1)儒學精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具體表現:(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⑤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智選:①文天祥 ②張載 ③范仲淹 ④顧炎武⑤孟子4.崇德尚賢,天下為公(1)表現:(請正確連線)(2)影響: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深遠影響。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表 現 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①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智選:①屈原 ②孟子 ③《周易》6.和而不同(1)表現①西周末年太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②孔子、孟子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影響:“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點撥】“和而不同”≠否定個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不是否定個性,它主張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茍同。學習任務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本土性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多樣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連續性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生命力【拓展延伸】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絢麗多彩的文化。(2)各民族間長期的雜居共處,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彼此間建立起相互依存、互相促進、交叉吸收、互為滲透的關系。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2.其蘊含的道德倫理和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主題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材料 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古代唯物主義與無神論傳統、辯證思想、人本思想、堅持民族獨立的愛國傳統,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張岱年等《中國文化概論》思考:據材料,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人際和諧”“天人協調”“辯證思想”“人本思想”“愛國傳統”進行分析。【自主作答】人際和諧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以人為本思想;家國情懷思想。2.分析問題——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特征及成因材料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學興起到西漢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再到宋明理學、明清時期“經世致用”的新儒學的歷史文化變遷中,最終形成了“以儒為宗”的中國古代意識形態。……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發生了內生性的演變,但卻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性,如崇尚和諧、愛好和平、天人合一、與人為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連續的。——摘編自王永貴《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新》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以儒為宗”“不同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承續性”概括特征,根據“歷史文化變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自主作答】特征:以儒學為中心;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繼承性與創新性。原因:儒家思想的倫理性和開放性;農業社會的穩定性;政治體制的集權性;中華文明的延續性。【史論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類型 闡釋核心 思想 理念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中華 傳統 美德 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等美德中華 人文 精神 有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以及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拓展延伸】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1)以農耕文明為基礎。(2)儒學主導地位的確立和自我發展。(3)中央集權體制和統一的文化政策推動民族文化交融。(4)兼收并蓄的對外文化交流豐富了文化內涵。(5)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的設立與發展有利于文化傳承保持連續性。(6)內聚性的地理環境。(7)選官制度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和完善。(8)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和弘揚。主題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材料 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它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此后雖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不斷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它的完整性而沒有打破。——嚴文明等《中華文明史》(第一卷)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從未中斷”“整合為一體”“新的文明元素加入”“完整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自主作答】連續性;多元一體;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2.論證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材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2018年8月21日至22日)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破法】據“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論證。【自主作答】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價值追求的思想紐帶,成為激發人民為民族統一、社會進步而英勇奮斗的精神源泉。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示。③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中華文化的某些精華可以為人類社會合理和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兼愛互利有利于世界和平共處,和而不同思想為21世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提供借鑒等。【史論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方面 闡釋歷史 價值 (1)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國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長期發展中發揮了增強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勵和價值整合的重要功能現實 價值 (1)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2)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 (3)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 (4)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 (5)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發揮著重建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 (6)有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契約精神 (7)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深化點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激發中國人民為民族統一、社會進步而英勇奮斗的精神源泉,也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示。題組一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1.(2023·淮安高二檢測)據考古發現,中華民族的祖先分別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它們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為主逐漸向外輻射B.呈現多元一體的發展特點C.在多地區同時出現和發展D.與其他文明缺乏交流互鑒【解析】選B。材料“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它們既有個性,又有共性”說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而共性則體現了一體性,故選B;材料只能說明發源地多,但無法說明與中原的關系,排除A;材料并沒有說明原始文化出現時間的相同,排除C;材料沒有說明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情況,不能簡單地判斷為沒有交流,排除D。【深化點撥】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與中國文獻記述的遠古神話傳說相互印證,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和多元特點,以及新石器時代以來由多元向一體發展的特點。2.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使新文化運動得以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并使其產生了新的面貌。新面貌是指 ( )A.民主共和的觀念廣泛傳播B.使用白話文成為社會共識C.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析】選D。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故選D。使民主共和觀念廣泛傳播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社會共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排除C。題組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3.(2023·青島高二檢測)管仲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這表明二者 ( )A.政治立場相同 B.民本思想相似C.治國主張迥異 D.倫理思想一致【解析】選B。據材料可知,管仲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二者都強調百姓的作用,其民本思想相似,故選B。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而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二者的政治立場不同,排除A;都重視發揮百姓的作用,故治國主張具有相似性,排除C;法家肯定私欲,提倡利己主義,儒家主張先義后利,重視道德修養,二者的倫理思想是不同的,排除D。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這些主張體現的文化內涵最接近 ( )A.追求家國情懷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C.重視以人為本 D.崇德尚賢,天下為公【解析】選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行有常”指的是大自然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制天命而用之”指的是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的運行規律是相通的,“道法自然”指的是萬事萬物的運行發展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所在,據此可知,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內涵最為接近,故選B。【補償訓練】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該觀點是道家 ( )A.對立統一的矛盾論B.無為的政治理念C.相生相勝的五行論D.樸素的唯物史觀【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所有的“法”都來自自然,大自然博大精深,把自然當作世界的本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故選D。該觀點體現的是因果關系,而不是矛盾關系,排除A;“追求天人合一”主張順應自然,不是要求統治者政治無為,排除B;相生相勝的五行論是陰陽家的思想理論,排除C。題組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5.(2023·寧波高二檢測)南北朝以來,石窟藝術在中國逐漸興盛,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建筑藝術精美,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石窟藝術的興盛反映了 ( )A.傳統文化的先進性 B.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傳統文化的本土性 D.傳統文化的連續性【解析】選B。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體現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故選B;沒有比較,無法得出“傳統文化的先進性”的結論,排除A;“本土性”和“連續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補償訓練】“每當歷史上出現外敵入侵之時,中華民族都能夠萬眾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當內亂出現之時,人們往往可以在‘中華一體’的民族認同的基礎上,捐棄前嫌,團結一致,變分為合,化亂為治。”該論述旨在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具有 ( )A.強大的凝聚力 B.潛在的創造力C.持久的生命力 D.特有的包容性【解析】選A。據材料可知,中華民族面對外敵,能夠萬眾一心地抵御外侮,面對內亂能夠捐棄前嫌,團結一致,這說明在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下,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故選A。創造力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的一系列偉大發明中,生命力主要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沒有斷絕,包容性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對周邊民族和外來族群、文化的吸收能力上,材料中均沒有提及相關內容,排除B、C、D。6.中國許多大學的校訓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這表明 ( )A.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B.高等教育致力復興傳統文化C.中國高等院校的價值觀多元并包D.傳統儒家思想影響教育發展【解析】選A。據材料可知,中國許多大學校訓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周易》《論語》,這表明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故選A。材料強調的是大學校訓的出處,而非強調高等教育致力復興傳統文化,排除B;據材料可知,這些校訓的來源著作均屬于儒家經典,“多元并包”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說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課時鞏固訓練,請使用 “課時過程性評價 一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