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標·定向 核心·導學1.了解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 2.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一個轉變: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的轉變 2.兩大變化: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生產關系的變化 3.三大代表:以亞洲和非洲為代表的大河文明、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海洋文明和獨特的美洲文明學習任務1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一、遠古的生產與生活食物來源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生產工具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生活方式 過著遷徙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女性地位 女性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為人們提供大部分食物【微思】觀察課本“遠古人類的生活想象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提示:使用石器、骨器和木器;從事采集和漁獵生活;會使用火;過著群居生活。二、農耕和畜牧的出現1.原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2.時間:大約1萬年前。3.概況(1)農耕西亞 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東亞 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分別最早種植粟和水稻中美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2)畜牧西亞 距今約9 000年前,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中國 距今約8 500年前,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南美 距今約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4.意義(1)經濟活動: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2)人口增長:農業生產增加了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3)社會生活: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4)社會分工: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5)精神生活: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生。(6)科技發展: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逐漸發展起來。【微思】中國古代傳說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反映了人類早期生產的什么情況 提示:原始農業的出現。學習任務2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一、古代亞非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概況(1)特點:灌溉農業發達。(2)表現:形成以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2.代表(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食物生產: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②社會生產古巴比 倫王國 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擁有土地,合伙經營或出租給佃戶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古代中國食物生產: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土地 歸屬 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耕作 方式 戰國以后鐵器推廣,鐵犁牛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生產 方式 ①商周時期農夫集體耕作;②戰國以后,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還通過家庭手工業等途徑補貼家用國家 政策 秦以后,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水利 工程 國家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如秦國修建的都江堰和西漢修建的龍首渠主要 成就 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概念闡釋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圖解】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二、古代歐洲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古代希臘食物 生產 (1)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2)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3)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社會 生活 城邦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2.古代羅馬食物 生產 以谷物生產為主,種植橄欖和葡萄社會 生活 實行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小農逐漸破產【微思】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觀察課本“古希臘陶瓶”,陶瓶體現了古代希臘食物生產方面哪些內容 提示:種植橄欖,加工橄欖油。三、古代美洲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食物生活 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社會生活 阿茲特克人的土地分為貴族私有土地和村社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兩年不耕作后土地將被村社收回學習任務3 生產關系的變化1.男女地位的變化(1)男子: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2)婦女: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1)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領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2)氏族內部出現貧富分化。3.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階級產生: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階級。(2)國家出現: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強制機關,國家應運而生。【微思】觀察上圖人物,與堯對比,禹的身份發生了什么變化 提示:冠冕是古代帝王的象征,禹頭戴冠冕說明他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王,古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出現。主題一 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轉變【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食物獲取方式的變化材料 中國國家博物館關于舊石器時代的相關藏品。第一組中國國家博物館關于新石器時代的相關藏品。第二組思考:比較材料中兩組圖片的信息,并據此說明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第一組圖片中的“狩獵”“挖掘”,第二組圖片中“開墾荒地”“加工谷物”“收割莊稼”。【自主作答】第一組是舊石器時代采集、狩獵工具,說明當時人們獲取食物的方式主要靠采集、狩獵;第二組為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用途為耕種、磨制谷物、收割莊稼等,說明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是農耕。2.論證觀點——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的意義材料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對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思考:有學者認為“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結合史料論證這一觀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自主作答】這一觀點是正確的。農業革命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人口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史論闡釋】一、食物采集與食物生產的區別項目 食物采集 食物生產生產 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打制而成的工具 采用磨制技術制作石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食物 來源 采集和漁獵 原始的農耕和畜牧生活 方式 過著遷徙和群居生活 從不斷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生產 關系 (1)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2)女性在生產中居主導地位,屬于母系氏族社會 (1)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出現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二、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和意義1.特征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簡單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耕作方式 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生產模式 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意義意義 闡釋人類經濟生活的革命 為人類由蒙昧時代轉入文明時代奠定了物質基礎,具有劃時代意義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找到比較穩定可靠的食物來源為手工業的出現奠定基礎 促進了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社會分工,出現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的人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步形成聚落推動科技的發展 早期天文歷法、數學等逐漸發展起來【提醒】古代世界有幾個農業起源中心,農業沿著不同的路線擴展,并與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深化點撥】早期人類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極其緩慢的發展過程,從本質上體現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主題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社會生活【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農業起源的特點材料 從伊朗的德黑蘭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帶,經伊拉克北部、土耳其東南部到敘利亞以及約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的地區,早在公元前8000-前6000年就出現了原始農業,人們在這里種植谷物、飼養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馬利帕斯地區、瓦哈卡中央山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開始種植玉米,并馴養羊駝。公元前7500-前5000年,中國黃河及長江流域已開始種植小麥、谷子和水稻,并飼養豬、狗、羊等家畜。思考:據材料,指出農業起源的區域,并歸納其起源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新月形’的地區”“墨西哥”“中國黃河及長江流域”,結合不同地區不同的作物進行分析。【自主作答】區域:西亞、中美洲和中國的黃河及長江流域。特點:有多個起源中心;農作物種類和馴化的動物種類不同。2.分析問題——中西方農業經濟發展的比較材料 中國與西歐以不同的自然、經濟條件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術路線:西歐普遍實行休閑農作制,中國則發展了較為集約化的土地連種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摘編自盧鋒《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我國傳統農業生產力系統考察之二》思考:據材料,對比分析中西方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西歐普遍實行休閑農作制”“中國則發展了較為集約化的土地連種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進行分析。【自主作答】中國發展了集約化的土地連種制,精耕細作;西方實行休閑農作制。3.論證觀點——中西方飲食文化比較材料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經濟都是農本經濟,以豐衣足食為根本目的,耕織結合,但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牛耕發展緩慢,紡織原料不靠畜產品。南歐、中亞土質粘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養牛較多;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養羊業比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食乳酪的習慣,故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摘編自葉茂等《傳統農業與現代化——傳統農業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上)》思考:有學者認為“單一種植業結構決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與西方不大一樣”。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論證這一觀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有食肉、食乳酪的習慣”。【自主作答】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古代中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古代西方農牧并重。這種經濟結構的差異,是東西方飲食文化內涵不同的重要因素,具體來說,古代中國以植物性飯菜為主;古代西方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史論闡釋】一、東西方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差異項目 東方 西方耕作技術 以復種連作制為主的種植農業 以輪作制為主的農牧混合農業經濟結構 “主谷式”農業(先農后牧) “谷草式”農業(農牧并重)飲食結構 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較少 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 二、古代世界食物生產的多元性1.中心的多元性世界農業起源中心包括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還有美洲農業起源中心區。2.生產的多樣性地區 作物 畜禽西亞 小麥、大麥、黑麥、豆類 山羊、綿羊、牛等中國 水稻、粟、大豆等 豬、雞中南 美洲 玉米、馬鈴薯、 甘薯、番茄、南瓜等 駱馬、羊駝、火雞非洲 小麥、大米、高粱 毛驢印度 稻、綠豆、甘蔗、黃麻、 芋、芝麻 —【深化點撥】古代世界有多個農業起源中心,農業沿著不同的路線擴展,并與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題組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舊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知道,哪些動物可以獵殺,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舊石器時代人們的食物來源是 ( )A.狩獵和采集 B.種植和飼養C.栽培和狩獵 D.采集和飼養【解析】選A。據材料“舊石器時代”“哪些動物可以獵殺,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結合所學可知,舊石器時代人們的食物來源是狩獵和采集,故選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拓展延伸】古代文明發源地及特征(1)發源地:世界上最初的文明誕生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以及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2)特征: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2.(2023·淮北高二檢測)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是食物生產的革命,即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其標志是 ( )A.農業的出現 B.商業的產生C.手工業的產生 D.火的使用【解析】選A。農業的出現使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故選A。B、C、D與史實不符,排除。【深化點撥】古代先民為種植農作物和馴化動物付出了艱辛勞動,體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世界各地區的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方式不同,它們之間的交流促進了農業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題組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3.(2023·北京高二檢測)下列為考古發現的兩幅圖片,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 )A.都采用奴隸集體勞動耕作方式B.都體現了精耕細作生產模式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食物生產D.古埃及農業受到東漢的影響【解析】選C。“東漢牛耕”反映了農業生產情況,“古埃及人放牧”反映了畜牧業的發展,二者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食物生產,故選C。A、B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無法體現古埃及農業受到東漢的影響,排除D。4.(2023·臺州高二檢測)農業的出現,使人類成為食物生產者。下列對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產,表述正確的是 ( )A.兩河流域種植大麥小麥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C.希臘羅馬種植橄欖水稻 D.印第安人種植玉米和粟【解析】選A。西亞地區種植了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故選A。河姆渡人人工栽培了水稻,排除B;希臘羅馬沒有種植水稻,排除C;粟最早是黃河中上游居民開始種植的,排除D。題組三 生產關系的變化5.氏族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在史前社會,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女子的地位逐漸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過女性C.氏族社會的戰爭頻繁 D.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解析】選D。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故選D。A、B是過渡的表現而不是原因,排除;戰爭不是最重要原因,排除C。6.原始社會后期,一些墓坑容積大,既有葬具,又隨葬著各式各樣的手工業器物,而有些墓坑僅能容身,毫無隨葬品。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 )A.私有制逐漸產生 B.國家開始形成C.手工業相當發達 D.奴隸制已衰弱【解析】選A。據題干材料可以看出,墓坑容積和隨葬品數量存在明顯差異,說明私有制逐漸產生,故選A。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才能說明國家開始形成,排除B;材料無法判斷手工業是否發達,排除C;當時奴隸制處于形成時期,排除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