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2課 《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朗讀并背誦課文,把握文章內容。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3.多角度解讀文本,體味作者復雜的情感,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1)識記本單元生字詞,了解作者,積累文學常識。(2)學習默讀,在保證閱讀感知的整體性和一定閱讀速度的前提下貫通全文。(3)學會抓住標題、開頭、結尾和關鍵語句,了解文章大意。(4)了解多彩的學習生活,感受他人學習的智慧,獲得人生啟示。 1.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2.多角度解讀文本,體味作者復雜的情感,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知人論世 筑牢基礎【情景導入】在一個寧靜而悠長的夜晚,萬籟俱寂,月光如洗,輕輕灑滿了古老而靜謐的大地。星辰點點,仿佛是天際最溫柔的筆觸,在深藍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夢幻的畫卷。今天,讓我們跟隨東坡先生的腳步,在《記承天寺夜游》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寧靜與美好。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 【寫作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過著有職無權的閑散生活。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與張懷民同被貶謫,暫寓承天寺。一個秋夜,蘇軾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二人共賞中庭月色,蘇軾有感而發(fā),寫下此文。文章表達了作者被貶后復雜微妙的心境,以及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學習活動一:初步感知文本內容(一)誦讀感知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1)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詞語。 讀準字音:(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韻律及情調。(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誦讀提示】注意停頓,語速稍微慢一些,語調要有抑揚,陳述句用平調,疑問句用升調,有的音節(jié)要拉長一點(念、蓋、但)。“念——無與為樂者”,讀出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讀出興奮之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讀出感慨之情。把這三個字的音節(jié)拖長一點,文言的味道就出來了。我們讀時,要將文中寧靜、欣賞、感慨的意味表達出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二)全文翻譯【重點字詞】遂:于是 念:考慮,想到 相與:共同,一起 寢:睡覺蓋:大概 但:只是【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戶(十分優(yōu)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戶外。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色?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的人罷了。學習活動二:研讀分析文本內容(一)請同學們結合寫作背景和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文中的“亦”是什么意思?1.月色美。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色想著與人分享。2.排解憂愁。詩人因烏臺詩案被貶,內心郁悶、孤獨,想要找一個排遣的方法。文中的“亦”說明張懷民與作者的處境相同,情懷自然也一致。見明月而未寢,體現出被貶官之人的郁郁寡必之情。(二)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三)試賞析“月色入戶”中的“入”字的精妙。“入”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給人以動感,仿佛是月光登門拜訪,意境活潑。一個“入”字給一個寂寞、失意的人溫暖的感覺。(四)“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寫月色的?請作簡要賞析。這短短的三句話,是描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句中沒有一個“月”字,卻無處不見皎潔的月光。比喻修辭。作者用“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澈的水中交錯著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進了一層,使人感到水月莫辨,營造出一種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動靜結合。“積水空明”給人一種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見其靜,點染出一幅幽靜又不乏靈動的月下美景圖。(3)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的皎潔。這兩句,一正寫,一側寫,二者結合,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這幾句是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脫俗的“閑人”雅趣。學習活動三:分析文本比較差異(一)重讀這兩篇短文,說說它們在句式、節(jié)奏、用詞、表達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處。課堂小結《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文章用了僅85個字,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1.下列選項中,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唐代文學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記承天寺夜游》《水調歌頭》是他的作品。B.新聞,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一種文體。常把“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稱為新聞“六要素”。C.《藤野先生》一文記述作者與日本老師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以及作者棄醫(yī)從文的過程,表現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真摯懷念。D.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用三十年時間寫下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蟲記》。法布爾關注昆蟲活生生的生命過程,書中處處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萬物的贊美。1.【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A.蘇軾是宋代文學家,不是唐代文學家;故選A。2.下列關于《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語言凝練而又意味深長。B.文章第一、二句敘事,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敘述自然流暢。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D.作者描繪庭中景物極富特色:寫月突出其明,寫影突出其形,寫水突出其清。2.【答案】D【詳解】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選擇即可。D.有誤,“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寫水,所以“寫水突出其清”錯誤;故選D。3.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昆蟲記》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科普巨著,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三十年的結晶,被譽為“昆蟲的史詩”。該書行文活潑,語言詼諧,讀來趣味盎然。B.《記承天寺夜游》是南宋文學家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寫的,該文熔敘事、寫景、議論于一爐,環(huán)環(huán)相扣,抒發(fā)了詩人復雜微妙的情感。C.消息是迅速、詳細地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的一種新聞體裁,它的最大特點是時效性強和真實客觀。消息的正文包括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四部分D.教師節(jié)來臨,林濤同學給老師的賀卡上寫道:“敬愛的老師,三尺講臺播智慧,一支粉筆寫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濤祝您節(jié)日快樂!”這句話符合語境,表達得體。3.【答案】A【詳解】B.《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寫的。所以選項中“南宋文學家蘇軾”表述不正確;C.息是迅速、詳細(簡要)地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的一種新聞體裁,所以選項中“詳細地報道”表述不正確;D.“高足”指有才能的弟子,這里用來形容自己,不得體不恰當,應將“高足”改為“學生”;故選A。課后作業(yè)必做內容:1.完成《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練習題。2.整理學習筆記本(積累字詞,梳理文本內容)選做內容:1.請你聯系課文內容及背景展開想象,蘇軾與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兩人會說些什么?與同學們分享一下。01學習目標02知人論世03深入文本04課堂測試05課后作業(yè)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