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牧童之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能用歡快的心情演唱和表現歌曲,感受哈薩克民族熱情奔放的性格,表現無憂無慮的童真。1、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習思考、創造、體現創編的樂趣。1、學會演唱歌曲,掌握八分附點節奏及八度演唱音準。4、學習用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二、教學重點:1、體會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樂,學會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緒速度和曲式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音樂感受并進行大膽的嘗試。三、教學難點:《牧童之歌》中連續附點的演唱。四、教學過程:一:新授1、請同學們欣賞美麗的新疆哈薩克大草原(播放大屏幕)。師旁白:看,那兒有連綿起伏的天山,水草豐美的牧場,處處是草兒青青,牛羊肥壯,遍地牧歌。充滿了詩情畫意,那兒的人們住在氈房里,靠放牧為生。他們能歌善舞,酷愛音樂,時常會彈起冬不拉縱情歌唱。哪兒有哈薩克的氈房,哪兒就有歌聲,可以說駿馬和歌就是哈薩克的翅膀。【設計意圖:從與其生活中的體驗相關聯的熟悉樂曲中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親切感。】2、聽辨低、中、高音,教師彈《牧童之歌》鋼琴伴奏,學生做動作,音樂仿佛把你帶到草原的什么地方?高:上山坡。低:下河灘。心情:開心。3、我們一起來學習歡樂的新疆哈薩克民歌《牧童之歌》。1、這首歌曲當中哪一句表現了小牧童放牧時的情景?騎上駿馬揚起鞭,趕上牛羊下河灘。這一句的節奏不一樣,有附點節奏,老師念歌詞。附點八分音符:第3個音有附點,所以變長,像小牧童放牧一樣(配合動作)【設計意圖:用身體感受音樂,有助于學生排除其他,全身心的融入音樂之中,更關注于其中富有推動力的附點節奏。】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讀附點節奏。【設計意圖:將節奏從旋律中分離出來進行拍擊,有利于訓練學生對節奏的敏感性和聽辨能力。】5、我們來體驗一下,拍腿,同學們不說話,聽老師說話,節奏均勻(雙響筒)老師說,同學們拍腿。【設計意圖: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體驗樂器知識的了解。通過看、聽、虛擬演奏等不同體驗方式,牢固記憶樂器特點,有利于提升學生興趣。】6、按節奏讀歌詞,同學們歡樂的心情釋放出來。7、把手拿出來,感受歌曲的節奏,做動作(模仿騎馬之動作)。8、體驗音高,學唱歌譜。【設計意圖:通過演唱旋律片段,降低后面環節視譜量大的難度。】9、看譜,聽琴,完整視唱歌譜。10、用模唱法、聽唱法學唱全曲。11、填詞唱,嘴動,不出聲音,默唱。12、跟琴用好聽的聲音演唱。【設計意圖:有音樂的伴奏加入,一方面加深旋律熟悉度,另一方面使音樂的韻律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演唱表現。】13、小牧童的歌聲發生了變化,變慢了,唱一遍。14、音樂變化:馬蹄聲,馬身上的鈴鐺聲(碰鈴)。15、學唱《放牧歌》(彈舌)也可以拍腿。16、《牧童之歌》、《放牧歌》形成兩聲部合唱。17、找一名學生敲雙響筒,一名學生敲碰鈴,把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學生唱《牧童之歌》,一部分學生唱《放牧歌》,老師彈琴,跟音樂來一遍。18、跟伴奏完整表演一遍《牧童之歌》的情境。【設計意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對情感的體驗已經有所感觸,教授學生如何用歌聲來抒發情感,有利于提升整首歌曲的表現力,達到動人的效果。也對學生今后對歌曲的表現起到方法性的提高。】二:拓展欣賞鋼琴獨奏《牧童短笛》【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音樂無固定性,每個人對音樂應該容許有不同的理解,達到對音樂理念上的提升。】1、欣賞朗朗鋼琴獨奏《牧童短笛》,簡單介紹朗朗。2、簡介作曲家賀綠汀。3、簡介《牧童短笛》。在《牧童之歌》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