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鵝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 本課依據中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發展的培養要求整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二)理論依據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民間音樂是培養好的藝術趣味的源泉,民間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紀的才智和觀察力,在經過千錘百煉雕琢而成的盡善盡美的民間音樂中,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通過民間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厚情感,淳樸、富有生活趣味的民歌是培養學生熱愛民間音樂的、繼承民族傳統的必由之路。 新課標中所提出的: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2.“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有效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上述理念,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科學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強調了學生在藝術領域的實踐的重要性,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有效提高音樂素養;深化了民族民間音樂理解及傳承的現實意義,把對中國民族民間優秀音樂文化的學習提升到了共享人類文明的高度,這正是本課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天鵝》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烏拉特短調宴歌。最初由梅麗更召三世活佛在宴會上所作,歌曲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想念以及對重逢的不舍。后由作曲家祁達楞太改編,曲調基本保留了原貌,歌詞進行了變化,從而使這首歌曲最終定型。 歌曲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段體結構,五聲羽調式。歌詞以天鵝作比,表達對客人尊重友好之情,節奏舒緩,曲調深情優美。 一段唱詞由四行構成,唱詞和曲調之間為“一對二”的關系,也就是一段唱詞在兩遍曲調上唱完。音樂曲調由上、下兩句構成方整結構,每樂句分為前后對等的兩個樂節,每樂句前樂節形成逆行倒影的傾向,后樂節則一氣呵成,從而具有“前緊后松”的意味。下樂句前一樂節是上樂句第一樂節旋律進行的倒裝形式(a+b/b+a)。下樂句第二樂節第一小結則是上樂節的壓縮形態。上樂句落音為“商”,從而上、下樂句構成“下屬——主”的呼應。 學生情況: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本校音樂教師的引領和熏陶下,掌握了諸如五線譜的學習和移動do的識譜方法等音樂基礎知識,學生升入初一(也就是六年級)后,直接使用初中七年級音樂教材,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這也給教學增加了一定的困難,所幸學生在小學階段音樂知識比較扎實,所以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能完成學習任務。本節課的授課時間是2017年12月19日,在遠洋分校授課,對于學生還不是很熟悉,跟學校音樂教師探討了柯達伊手勢、節奏型、學生程度等等問題。本節課是一節蒙古族音樂《天鵝》的唱歌課,教師將面向全體學生,從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等引入蒙古族民歌,從一些小練習、小游戲中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1.演示法:教師做示范,啟發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活動。 2.講授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了解蒙古族文化、風俗,為豐富歌曲的情緒做準備。 3.練習法:學生練習柯達伊手勢、節奏型、二聲部合唱等等,通過活動提高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技術準備: 1.使用overtrue軟件制作課例以及課件。 2.教師學唱歌曲《天鵝》。 3.教師抓住課間訓練節奏、音準等。教學目標(內容框架)1.通過聆聽、模唱等過程學習歌曲。 2.能用良好的氣息控制,自然舒展的聲音,準確演唱《天鵝》; 3.在準確演唱歌曲旋律基礎上嘗試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培養多聲部的音樂能力。能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樂于體驗蒙古族民歌的韻味及學習相關音樂知識; 4.能夠聽辨并視唱d r m s l組成的旋律,進一步熟悉五線譜線間位置; 5.較熟練掌握歌曲中各種節奏型(、、)的聽、唱。教學過程(文字描述)(與下邊任選一種)一、導入 師:我們都知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博大精深,包含五類:民歌、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和民間器樂曲,而在眾多的民族中,蒙古族民歌因其熱情奔放而深受大眾的喜愛。那么今天大家就跟隨著老師一起來到內蒙古,我們來看看蒙古族的民歌是什么樣的。說到內蒙古,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內蒙古的概況? 生:中國北部、馬頭琴、手抓肉、蒙古包等等。(展示ppt,簡單介紹蒙古族)。 介紹長調與短調,引出短調宴歌《天鵝》。 二、新授 (一、)熱身、做呼吸。 基本練習1:復習柯爾文手勢,從do到高音do的演唱(演唱兩遍),演唱完教師做手勢,學生說音名。 基本練習2:教師用手勢做歌曲,學生猜歌名。 基本練習3:柯爾文手勢音程構唱 【設計意圖】:調整歌唱狀態,練習歌曲《天鵝》中的難點音程,為演唱歌曲做準備。 (二、)學唱歌曲 1.跟著老師用手勢演唱全曲,根據音高的不同,情緒和力度也應不同。糾正學生在力度上的平淡。 【設計意圖】:是學生懂得演唱所有的歌曲都應注重譜子上的細節,包括強弱、速度、表情記號等等。 2.節奏的練習,老師給速度,按照ppt上所給小節用ta ti讀節奏(天鵝的所有節奏)。 【設計意圖】:學生進一步夯實對于、、的掌握并鍛煉注意力、反應力。 3.出示《天鵝》的樂譜,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逐句視唱樂譜。 【設計意圖】:復習線間關系,進一步鞏固、提高識讀樂譜的能力。 4.加入固定節奏型視唱曲譜,學生邊擊打固定節奏型邊演唱曲譜。 【設計意圖】: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多聲部思維。 5.看書加歌詞,注意呼吸、強弱,樂句等等。 【設計意圖】加入感情,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讓學生把蒙古族的民歌唱的更具有民族特色。 三、小結 大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學過老舍的《草原》,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加深了對蒙古族民歌的了解,希望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繼續關注蒙古族民歌,進一步增進蒙古族與漢族的民族感情,維護民族團結。 【設計意圖】:概括總結本每節課內容,并為今后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及傳承做鋪墊。教學過程(表格描述)(與上邊任選一種)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創設情境溫故知新新課講解實踐操作分享交流效果評價歸納總結拓展提高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評價方式 本課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評價貫穿整個學習的過程。如:在學生做發聲練習、演唱歌曲、回答問題等教學活動中,教師均給予教學評價。學生自評、互評是通過聽辨樂句、手勢訓練以及分聲部演唱音程等聽覺訓練來完成的。 (二)評價量規 1.學生能夠準確歌唱《天鵝》; 2.學生能夠準確做出柯爾文手勢;在歌唱中正確揮拍。 3.學生能夠聽辨并視唱d r m s l組成的旋律。 4.學生能夠熟練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