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A大調(鱒魚)鋼琴五重奏》(第四樂章)教案【教材分析】《A大調(鱒魚)鋼琴五重奏》是舒伯特應朋友之邀于1819年所創作的一部室內樂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器樂的各種特點和多種變奏手法,借對小鱒魚不幸遭遇的同情,抒發了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對迫害者的憎惡,是一首寓意十分深刻的作品。全曲共分五個樂章,本節課內容要求欣賞其中的第四樂章。但即使是第四樂章,也是由7個樂段組成(時長8分鐘)的五重奏,音樂篇幅長大,縱向織體復雜。通過欣賞應當讓學生掌握:1.會唱并熟悉作品的主題旋律;2.能夠分辨這五種樂器的音色特點;3.了解變奏曲式的結構形式及變奏手法;4.欣賞樂曲時不僅能夠關注主旋律,同時也能感知副旋律的特點以及和主旋律的關系;5.簡單了解室內樂(重奏樂)這一體裁的含義、特點、形式; 6.簡單了解作者舒伯特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學情分析】7年級學生對于音樂具備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但對于篇幅較為宏大的多聲部西洋重奏樂曲來說,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樂曲進行橫向、縱向兩個維度的分解,化繁為簡、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聆聽、感受和思考,完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情趣,加深對于西洋浪漫主義音樂的喜愛。2.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歌唱、節奏律動等多種方法,感知各種音樂要素,會唱并熟悉作品的主題旋律,“聽懂”“讀懂”樂曲。3.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對于西洋多聲部器樂曲的審美欣賞能力(縱向、橫向);能夠辨別西洋弦樂器的音色特點;認識“變奏曲”及常見的6種變奏手法;熟悉作品體裁以及作者舒伯特的生平、貢獻。【教學重點】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對比感知不同樂段的音樂要素,從而深刻理解變奏曲式的特點、形式。【教學難點】1.學生對于多聲部音樂主、副旋律的準確辨別和感知把握;2. 樂曲篇幅長大,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化繁為簡地解決知識點。【教學策略】從視覺和聽覺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除聆聽之外,綜合采用節奏律動、演唱(單聲部、二聲部)、旋律圖形譜等多種手法,讓學生和老師一起互動參與,從而化繁為簡、層層深入的攻克教學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教學課時】一課時(45分鐘)【教學準備】PPT,多媒體,鋼琴,磁鐵板書,鋼片琴,長笛【教學過程】一、導入部分1.教師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聆聽旋律,辨別樂器的音色。【設計意圖】教師將本節課樂曲的主題旋律劃分成五個樂句,并分別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鋼琴奏出,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既讓學生聽辨了樂器音色、提前熟悉音樂主題,又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二、新課教學1.展示新課內容,讓學生聆聽主題旋律,辨別音樂要素(節拍、音色、情緒)并跟唱旋律。【設計意圖】主題旋律是變奏曲的基礎和靈魂,通過聽辨、打節拍、跟唱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熟悉主旋律及其音樂要素,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埋下伏筆。2.(1)學生先聆聽“變奏一”前段,分辨主旋律音色、音區走向;(2)再聆聽后半段,分辨副旋律音樂要素;(3)教師利用鋼片琴彈奏副旋律,學生跟唱;(4)請一位學生來敲擊副旋律,教師彈奏主旋律,學生嘗試二聲部演唱; 教師引導學生聯想音樂情緒。【設計意圖】由于“變奏一”第一次出現了明顯區別于主題的副旋律,學生開始聽辨有困難,且作品長大,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此樂段分成前后兩段分別聆聽,每次讓學生關注不同的音樂要素,難度由淺入深。最后通過鋼片琴的加入并和鋼琴配合,學生聆聽的基礎上參與演唱,可以更好的體會多聲部旋律織體。3.(1)學生聆聽“變奏二”前段,分辨主、副旋律的音色、音區(降低);(2)聆聽后半段,學生嘗試畫出副旋律圖形譜(節奏、音高),教師呈現不同的圖形譜并讓學生選擇。【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上個樂段的聆聽熟悉并關注副旋律,故從“變奏二”開始可讓學生一遍聽出不同聲部的音樂要素;通過畫圖形譜及選擇教師的答案,引導學生關注到“六連音”及“波浪起伏的旋律”,從而加深對該樂段音樂情緒和音樂畫面的理解。4.(1)學生聆聽“變奏三”前段,分辨主、副旋律樂器、音區、音色變化;(2)聆聽后半段,學生嘗試跟老師敲擊出副旋律節奏型的變化;(3)學生隨老師引導總結出前四個樂段中的音樂要素變化(音色、音區、節奏)【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敲擊參與,體會到節奏的變化,再加上前幾個樂段的積累的聽覺經驗,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然地總結出變奏曲式的三種變奏手法(“變換音色”“變換音區”“變化節奏”)。5.(1)學生聆聽“變奏四”,感受主旋律的變化(2)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前后兩條主旋律的聽覺感受,引導學生總結出音樂要素變化(旋律、調性、和聲)【設計意圖】學生對旋律、調性、和聲變化的理解相對困難,但經過前面教學步驟的鋪墊,再加上教師和聲彈奏的聽感,學生可以較好的理解。6.(1)歸納“變奏曲”的概念,總結“變奏手法”;(2)簡介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思想主題;(3)通過視頻完整欣賞樂曲,學生聆聽、感受并思考后,將課前下發描述音樂情景的貼紙對應到黑板上相應的樂段,教師檢測。【設計意圖】通過主題及前四個變奏,清晰地歸納出“變奏曲式”,梳理出六種常見的變奏手法,由于時間原因,變奏五及結束段兩個樂段不再單獨講解;學生完整聆聽,連貫感受,再加上情景貼紙,直觀的感受變奏手法、音樂情緒,音樂主題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三、延伸拓展部分1. 學生觀看微視頻,簡要了解“室內樂”體裁的基本知識。2.教師用長笛演奏《小夜曲》,向學生簡單介紹作者舒伯特的生平及創作成就。3. 總結,下課。【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微視頻”這種信息化教育手段簡單而直觀的展示“室內樂”體裁,再通過展示個人基本功激發學生的興趣了解作者舒伯特,讓學生生動地記憶本課的音樂常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