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同步探究學案知道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2.了解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3.知道一二九運動的時間、口號、意義4.知道西安事變的經過,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一)自主預習一、九一八事變(一)九一八事變1、時間:1931年9月18日2、借口:柳條湖事件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3、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A、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B、日本將中國東北視為生命線。C、日本為擺脫經濟危機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D、蔣介石積極內戰,日本有機可乘。結果: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陷。影響(意義):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必考偽滿洲國:1932年,日本扶植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局部抗戰背景: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抗日組織、人物:抗日義勇軍、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一)華北危機1、概況: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二)一二·九運動★★★★★必考1、時間:1935年12月9日2、概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口號,向國民黨當局請愿。3、結果:遭到反動軍警鎮壓4、影響: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西安事變★★★★★必考(一)原因:A、直接原因:蔣介石堅持內戰政策B、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二)經過:1、時間:1936年12月12日2、人物:張學良、楊虎城3、過程: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4、共產黨的態度: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聯蔣抗日,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三)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四)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二)預習反饋列出預習中的問題清單或列出困惑、讀不懂的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58年,在英法聯軍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簽訂了包含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一走水辱國條款的條約……1901年,中國迎來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經過沒有底氣的談判后,簽下了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材料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帶來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材料三:1931年秋的一個夜晚,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反證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1)材料一中涉及的是哪兩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 (2)材料二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什么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什么影響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次侵華事變 請寫出此次事變后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中共黨員一位。(4)通過三則材料,你獲得了哪些感悟 (一)達標測評1.西安事變爆發后,有人主張將蔣介石“交付人民審判”,但中共中央認為應爭取國民黨親英美派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為此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這表現出,中國共產黨( )A.消除了與國民黨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偉大胸懷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 D.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制作知識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右圖是王澤同學制作的一張知識卡片,卡片橫線上應填寫( )時間:1936.12.12 人物:張學良、楊虎城 事件:______ 影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西安事變 B.上海事變 C.華北事變 D.皖南事變3.西安事變前后,中共在對待蔣介石問題上,經歷了“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這表明中共( )A.堅持民族大義 B.政治上不成熟C.懼怕國民黨的實力 D.力主解決國民黨派系矛盾4.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共兩黨結束了十年內戰,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事件是( )A.五四運動 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C.重慶談判 D.七七事變5.周恩來曾在《解放》刊文指出:“十年來中國統治階級與革命的民眾之間的長期戰爭是停止了,現在正將進入中國政治歷史新的一頁,即在民主統一的基礎上,鞏固國內團結,加速準備抗戰的一頁。根據民主主義的根基,來召集國民大會,則將是這一頁新歷史的起首?!敝芏鱽碜珜懺撐牡谋尘笆牵? )A.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B.重慶和談達成民主建國共識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6.某校學生暑期去西安研學旅行,導游在介紹華清池時說道:“1936年12月12日,曾在這里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事件……”該事件和平解決的重要影響是(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D.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7.歷史從來不會忘記功臣。周恩來曾評價張學良是“千古不朽的功臣”“民族英雄”。周恩來對張學良做如此高的評價,是基于張學良( )A.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 B.發動西安事變,促成聯共抗日局面C.指揮了百團大戰 D.接受和平改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8.中共中央認為:這一事件“是為了要抗日救國而產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統一戰線去推動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開始。”該事件是指( )A.一二·九運動 B.西安事變 C.七七事變 D.百團大戰9.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九一八事變——全民族抗戰的開始B.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三大戰役——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D.渡江戰役——基本上消滅國民黨主力10.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制定黨的最低綱領B.1927年,周恩來、朱德等人發動南昌起義C.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結束D.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二)提升訓練11.李宏宇開展了歷史的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其中,完成問題。序號 歷史信息① 1840年,英軍封鎖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②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③ 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④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⑤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1)分別寫出與上表的各行歷史信息所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簡要敘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12.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指出:與秦朝相比,西漢的長城有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變化的原因。材料二 明代長城多用磚石砌成,十分堅固。它以城墻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并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根據材料二,結合史實說明明代長城的主要作用。材料三 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梢娛貒?,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摘編自《清實錄·圣祖(康熙)實錄》(3)根據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對修長城的態度并說明其理由。材料四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田漢《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指出長城在近代被賦予的精神內涵,并分析該歌曲的創作背景。(一)課后反思:本節課我學會了: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把本節課所學知識畫出思維導圖參考答案一、合作探究(1)《天津條約》;《辛丑條約》。(2)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九一八事變;楊靖宇等。(4)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振興中華等。(符合題意即可)【詳解】(1) 根據材料一“1858年,在英法聯軍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簽訂了包含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一走水辱國條款的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津條約》的內容,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根據材料“1901年,中國迎來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經過沒有底氣的談判后,簽下了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條約》的內容,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根據材料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帶來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侵略我國,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我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根據材料三“1931年秋的一個夜晚,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反證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涉及的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標志著中國14年抗戰開始。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4)開放題,圍繞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振興中華等方面進行回答即可。課堂達標1.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爆發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不顧前嫌,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偉大胸懷,B項正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并不能消除與國民黨的矛盾,排除A項;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1936年12月12日,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項正確;上海事變發生在1932年,排除B項;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劃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排除C項;皖南事變發生在1941年,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根據題干“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結合所學知識,西安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放,聯蔣抗日,故題干中共對蔣介石問題上變化,表明了中共堅持民族大義,A項正確;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題干也沒有涉及中國共產黨政治上不成熟的信息,排除B項;題干反映在中華民族危難時刻,中共以民族大義為重,對待蔣介石問題反生變化,而不是懼怕國民黨的實力,排除C項;題干反映不出中共力主解決國民黨派系矛盾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十年對峙局面的基本結束,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對的主張,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B項正確;五四運動是群眾性愛國運動,發生在1919年,抗日戰爭還沒有開始,排除A項;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的談判,排除C項;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據材料“十年來中國統治階級與革命的民眾之間的長期戰爭是停止了,現在正將進入中國政治歷史新的一頁,即在民主統一的基礎上,鞏固國內團結,加速準備抗戰的一頁。”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十年內戰停止的標志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分裂対峙走向合作抗日的開始,A項正確;重慶和談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排除B項;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與材料“鞏固國內團結,加速準備抗戰的一頁”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6.C【詳解】根據材料“1936年12月12日,曾在這里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事件……”結合所學可知,1936年12月12日爆發西安事變,這件事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由內戰到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項正確;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排除A項;1927年的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排除B項;1937年的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7.B【詳解】據所學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B項正確;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與北伐戰爭有關,排除A項;彭德懷指揮了百團大戰,排除C項;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根據材料“是為了要抗日救國而產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統一戰線去推動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開始?!苯Y合所學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B項正確;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并華北的陰謀,一二·九運動推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排除A項;七七事變是日本侵略者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排除C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的戰役,排除D項。故選B項。9.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所以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對應正確,B項正確;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的是七七事變爆發,排除A項;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的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排除C項;基本上消滅國民黨主力的是三大戰役,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根據題干“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苯Y合選項,D項是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D項正確;其余三項是對歷史事實的客觀描述,不是歷史解釋,排除ABC項。故選D項。11.(1)①鴉片戰爭;②第二次鴉片戰爭;③中日甲午戰爭;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⑤日本侵華戰爭(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2)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年,列強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詳解】(1)①根據材料“1840年,英軍封鎖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與鴉片戰爭有關;②根據材料“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③根據材料“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保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與中日甲午戰爭有關;④根據材料“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有關;⑤根據材料“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關。(2)根據材料“1840年,英軍封鎖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根據材料“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1856-1860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根據材料“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據材料“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1901年,列強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2.(1)變化:西漢長城向西北(河西走廊一帶)進一步延伸。原因:①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或中西交通重要通道),需修長城以保護商路;②西域已正式納入西漢代版圖,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進一步修長城防御匈奴、鞏固統治。(2)作用: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保護邊民正常生產生活、拱衛京師;有利于附近各民族的貿易往來,促進民族交往。(3)態度:否定。理由:秦漢以來修筑長城并未消除邊患、修建長城勞民傷財、穩定邊疆在于修德安民。(4)內涵:愛國、團結、堅強不屈、抵御外侮、抗擊侵略;(寫出其中一個意思即可)背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不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如寫到“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危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亦可。)【詳解】(1)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可知,與秦朝相比,西漢的長城西漢長城向西北(河西走廊一帶)進一步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或中西交通重要通道),需修長城以保護商路;西域已正式納入西漢代版圖,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進一步修長城防御匈奴、鞏固統治。(2)根據材料二“它以城墻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并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并結合史實可知作用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保護邊民正常生產生活、拱衛京師;根據材料二“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并結合所學可知作用是有利于附近各民族的貿易往來,促進民族交往。(3)根據材料三“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可知,康熙帝對修長城的態度是否定;根據材料三“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可知理由是秦漢以來修筑長城并未消除邊患、修建長城勞民傷財、穩定邊疆在于修德安民。(4)根據材料四“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并結合所學可知,長城在近代被賦予的精神內涵是愛國、團結、堅強不屈、抵御外侮、抗擊侵略;根據材料四“《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和所學可知,該歌曲的創作背景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不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