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 唱 《銀色的樺樹林》 二、教材分析: 《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加拿大民歌,它描寫了茂密的樺樹林中的美麗景色,二四拍,d小調,旋律優美。歌曲采用重復樂句加尾聲的布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歌曲中部有四小節的復調合唱,使歌曲富有層次感。后七小節由兩個較低的音組成,聲音漸行漸遠,猶如馴鹿向遠處奔去。歌詞采用敘述的口吻,描繪了異國風情的樺樹林,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三、教學目標:用輕松、和諧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銀色的樺樹林》,并嘗試用阿卡貝拉的方式演繹歌曲。讓學生在美妙的歌聲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四、教學重點:能夠唱準二聲部旋律。五、教學難點:切分音的演唱、歌曲最后一句的節奏。六、教學過程(一)音樂游戲1、聽音模唱⑴、今天上課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聽音模唱。老師在琴上彈3個音,請大家用lu模唱出音高。6 1 3⑵、我們唱出剛才這3個音的唱名。【設計意圖:這首歌曲是一首小調的作品,上課伊始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掌握歌曲的調性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2、 看老師的手勢唱唱名。并加入中音6。3、 分組合唱6和3, 1和6。4、 出示兩聲部旋律。分聲部視唱歌譜,合唱歌譜。小結:同學們天籟般和諧的聲音,讓我感覺就置身于大自然中,舒暢輕松。【設計意圖:通過柯達伊的手勢,幫助學生掌握了主干音的音高。從分聲部唱主干音到合唱譜曲,層層遞進,解決了歌曲二聲部的音準難點,并且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柔和和諧的聲音感覺。】(二)新課教學1、聆聽歌曲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聽一聽,有什么感覺和印象?(輕松自在,有點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你聽到歌曲唱到了些什么?(白樺林、馴鹿等)2、簡介白樺林我們剛才聽的這首歌曲是一首加拿大的民歌,名字叫《銀色的白樺林》。為什么叫銀色的白樺林呢?看圖片。樺樹為落葉喬木或灌木, 萌芽力強。主要分布于北溫帶,少數種類分布至寒帶,木材比較堅硬,抗腐能力差,受潮易變形,可作膠合板、細木工等用材。 樺樹萃取物被作為天然香料用在天然化妝用品中,也用作皮革油。樹汁被用作為補劑或制成樺樹糖漿,軟飲料和其它食物。樺樹較喜濕潤,對土壤要求不嚴。 其樹形美觀,秋季葉變黃色,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樹種。 【這首歌曲曲調優美,給人輕松自在的感覺。歌曲本身的魅力就能讓學生在第一聆聽時就喜歡上它。為了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簡單的介紹了一下樺樹。】3、再次欣賞了解了這么多,你們開始喜歡上它了嗎?今天就請跟隨老師的步伐一起走進加拿大,感受異國樺樹林的美麗景色吧!(播放歌曲)4、解決最后一句難點⑴大家都沉浸在音樂聲中了。歌曲的哪句旋律給你的印象最深?(出示歌譜)你感覺這是模仿什么聲音?馴鹿的腳步聲。⑵視唱歌譜。了解連音線處唱幾拍?跟琴學唱,加入聲勢動作。【設計意圖:歌曲的最后一句是本課的難點部分,因為三遍的重復和形象的歌詞,所以學生的印象一定很深。抓住這點,通過聽與唱得結合,并配上身勢動作,既能解決難點,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5、學唱歌譜。⑴、跟琴直接視唱前半部分的歌譜⑵、請低聲部完整演唱歌譜,高聲部的同學在心里默唱自己歌譜。【設計意圖:兩個聲部的部分,課開始時就已經解決了,但是低聲部和前面的銜接學生的音準可能達不到,所以單獨再練習。高聲部的默唱是為了能和低聲部更好的配合。】⑶、兩個聲部配合。6、學唱歌詞。⑴、填詞唱兩個聲部的部分。⑵、跟琴加入歌詞演唱。7、再次聆聽,感受速度和聲音。8、銀色的樺樹林蔥蒼茂密,強壯的馴鹿來來往往,清清的湖水中河貍在自由穿梭,如此美麗的一幅畫卷,請用你的歌聲來表達你的心情。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三)、表現歌曲1、在合唱中有一種形式叫阿卡貝拉,就是沒有伴奏樂器,而是人聲來伴奏。他被稱為最美妙也是最難掌握的合唱,今天咱們就來挑戰一下好不好。【設計意圖:阿卡貝拉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這種人聲樂隊對學生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對于渴求新知的學生來說,拓寬他們的視野也是一種嘗試與創新。】2、出示伴奏旋律,全班練習,加入身勢。3、完整表現,請幾位同學邊聲勢邊唱蓬得得。(四)、拓展延伸同學們美妙的歌聲讓我陶醉。今天我們學唱了加拿大民歌《銀色的樺樹林》,大自然賦予了我們美好的生活。讓我們再來欣賞另外一首加拿大民歌《紅河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