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前門情思大碗茶》教案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本節課是選自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必唱曲目。《義務階段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過程與方法中明確提出“體驗”中的模仿是通過親身參與演唱、演奏、編創等藝術實踐活劫,并適當地運用觀察、比較和練習等方法進行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在7—9年級的演唱能力上明確提出,“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與意境。能夠對自己、他人或集體的演唱作簡單評價”教學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前門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京味歌曲,作曲家將北京琴書等曲藝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聽起來親切自然,富有韻味。歌曲采用的是宮調式,4/4拍,二段體結構。旋律委婉,多裝飾音、波音,突出了依字行腔的特點;節奏緊湊,常用板后起唱及切分節奏;在伴奏中使用電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等音色,使其京味十足。作品通過歸國華僑回憶兒時在北京生活時的往事及對大碗茶的情思,表達了遠方游子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故鄉北京的無限愛戀之情,二、學生情況分析初二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已積累了一些音樂基礎知識,歌曲里面大量的裝飾音,大部分學生也可以說出名稱,但這些裝飾音如何用音樂體現出來,唱出來,恐怕做到的人不多,同時對與這節課上提到的專業術語“板后起唱”“依字行腔”對于地處山區的學生可能比較陌生。而這些基礎知識是把握這節課難點“感受曲藝風格,嘗試富有韻味的演唱歌曲”的重要因素。教學目標細細品味歌詞,體會作者對故縣,對童年的思戀之情。掌握裝飾音的唱法,理解“板后起唱”“依字行腔”專業術語的意義。三、聆聽、模仿、學唱《前門情思大碗茶》,感受作品的曲藝風格,初步嘗試富有韻味地演唱歌曲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模仿、學唱《前門情思大碗茶》感受作品的曲藝風格,初步嘗試富有韻味地演唱歌曲。教學難點:裝飾音的應用。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主要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多媒體、PPT、音頻、視頻。教學手段:口傳心授主要的教學方法:模仿法、體驗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歌曲,學生聆聽并思考:歌曲具有哪個地區音樂的風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北京地區音樂風格,表達了對故鄉、童年的思戀和懷念之情。)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有助于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同時完成第1個教學目標二、口傳心授,學唱新歌。(一) 學唱“我爺爺小的時候”至“仿佛挨著我的家”1.聽錄音,學生思考:這個樂句有什么樣的音樂特點?探討總結:旋律委婉,多裝飾音、波音,節奏緊湊、常用板后起唱。2. 教師教唱。(1)在重點節奏處擊掌,輔助練習板后起唱。(2)反復學唱裝飾音、波音,感受韻味。設計意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大部分學生難點節奏,前面提到的認得,不會用,初步體驗歌曲的音樂風格和韻味。(二)學唱“一蓬衰草”至“灰色的年華”。1.念句子,標出“蓬”和“叫”的四聲。2.分別去掉和加上裝飾音演唱,對比:哪個更符合唱詞的聲調?反復對比演唱后,得出結論:去掉裝飾音,兩個字都變成了一聲,與字音不一致,不符合北京話的音調,失去了“京味”;加上裝飾音后,與字音相符,演唱起來更加韻味十足。3.小結:歌曲旋律建立在北京話音調的基礎之上,這稱為“依字行腔”。4.練習演唱。設計意圖感受歌曲依字行腔的藝術特點。(三)學唱“吃一串冰糖葫蘆”至“就著一口大碗茶”。1.聽錄音,標出這個樂句中常用的典型節奏。2.單獨練習切分節奏節奏練習X X X X X X X X X XXX XX X X X X XX X.X X X3.教師教唱,學生模仿。設計意圖掌握樂句當中的重點節奏,這樣可以更準確地演唱。(四)學唱“啦啦啦……”1.教師教唱2.完整視唱。(五)學唱“世上的飲料”至“飽含著淚花”。1.教師演唱(如:將個別音唱錯,將切分節奏唱成馬蹄節奏,忽略休止符等),請學生在樂譜上標出唱錯的旋律或節奏。2.糾正錯誤處的演唱,探究正確的音準和節奏,練習準確地歌唱。設計意圖通過示誤法,引發學生關注,培養聽辨、鑒別的能力,增加趣味性,培養準確歌唱的意識和習慣。(六)演唱全曲。1.練習行腔技巧,感受唱腔韻味。(1)把握字頭、字腹、字尾 的唱法:字頭用力,字腹用氣,字尾歸韻。如:我、小、玩、門、家、叫、華。(2)把握倚音、波音的演唱:潤腔委婉,身體輕搖。如:小、玩、高、門、家。2.學生互相教唱,教師指導。3.配合伴奏,有韻味、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設計意圖了解歌曲來源于曲藝音調,掌握唱腔演唱的技巧,初步嘗試唱出韻味。三、追根溯源,唱出韻味。1.對比曲藝唱段,了解藝術來源。(1)聆聽一句北京琴書《長壽村》,感受并哼唱其過門旋律:(2)對比探究,得出結論:歌曲吸收了北京琴書的音調,富有京味四、小 結。《前門情思大碗茶》雖然是一首現代歌曲,但其吸收了北京地區傳統曲藝的音調,在伴奏中模仿曲藝中常用的三弦、琵琶等音色,使作品京味十足,韻味無窮。曲藝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且傳統最為深厚的藝術門類之一,我們今天熟知的許多文學、藝術作品都源自曲藝,下一節課,我們將共同走近原汁原味的北京地方曲藝,感受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板書設計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 依字行腔切分節奏教學特色與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了最直接,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口傳心授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打消了學生的畏難心理。以往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體會作者對、故鄉、對童年的思念之情,本末倒置,這節課把重點放在了模仿演唱上,體會韻味,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把以前覺得難唱的、難懂的,變得容易理解,容易上口,同時加進了許多的音樂技能的訓練,我覺得這樣做更有助于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不足之處:自己對歌曲韻味的把握和學習還有不足,跟音頻還有差距,還有提升的空間,在以后的教學當中,應該在多下功夫,這樣才可以做到0差距的給我的學生口傳心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