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它們去哪里了”學與導設計課 題 它們去哪里了(問題導學) 執教時間課時 1 設計者學習內容分析與學教方式選擇 學習內容分析;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6課。本課核心問題是“它們去哪里了?”在上節課《觀察一瓶水》的基礎上,學生將通過把水與其他物質混合,來進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聚焦問題;2.探索活動;3.研討交流。通過觀察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變化,學生將進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則不能。考慮到“溶解”一詞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課并不為他們建立溶解概念,不給出具體的解釋,而只在詞匯表中給出“溶解”這一科學詞匯,學生只需要通過實驗現象來初步認識“溶解”即可。 學教方式選擇:核心問題引領下的學生探究活動。學習目標(含學習重點、難點) 科學觀念 1.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 科學思維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探究實踐 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會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會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 態度責任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課前準備 裝有水的三個透明杯子、三個小塑料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環節與目標 學習任務與要點 學導活動與過程(一)聚焦 目標:通過小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探查。 學習任務: 1. 思考故事中鹽、紅糖去哪了?小石子為什么沒有變輕變少? 學習要點: 1. 鹽和紅糖能溶解在水中。 2.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則很難溶解在水中。 教師故事講解:從前有一頭小驢子,它背著很沉重的鹽和紅糖準備過河,水很深,驢子只能露出一個頭來,過一會兒上岸后,驢子感覺身上的鹽和紅糖輕了很多! 又有一次,驢子背著一袋很重的小石子過河,它還以為還像上次一樣,過一會兒小石子就會變得很輕,可是那袋小石子還是很沉。 提問:1.驢子身上背的鹽和紅糖變輕了,也變少了,少了的鹽和紅糖去哪里了? 2.為什么小石子沒有變輕和變少呢? 預設生:“鹽和紅糖化掉了,溶解在水里了。”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他們去哪里了?(板書:它們去哪里了)(二)探索 目標:把鹽、紅糖和小石子分別放入水中,觀察且對比記錄三者放入前、放入后、攪拌后的變化。 學習任務: 1.學生溶解實驗(鹽、紅糖、小石子)。 2.觀察、記錄放入前、放入后、攪拌后三者的變化。 學習要點: 1.學會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較小的物質。 2.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記錄 學生活動一:觀察 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在沒有接觸水前分別是什么樣子的?并用畫圖的形式把它們的樣子畫下來。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三種被觀察的物質) 學生交流匯報 學生活動二:溶解 師:現在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后三個物體分別會變成什么樣子的,你們打算怎么做? 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 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后的情況,記錄下來,并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晃動水杯;③在物質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與水充分混合;④攪拌停止后,再次觀察、記錄、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 學生小組實驗觀察并做好記錄。(三)研討 目標:學會用科學的語言進行交流。 學會借助記錄單進行科學交流 學習任務: 1.學生匯報“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觀察到的現象。 2.對比三種物體放入前、放入后、攪拌后的變化,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 學習要點: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知道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提問:把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學生借助記錄單交流、匯報、質疑。 提問:鹽、紅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嗎? 學生交流分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