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四上3.4《彈簧測力計》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彈簧測力計》位于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運動和力》單元的第4課,本節課的前3課主要研究了小車動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也著重了解了重力、反沖力、彈力等類型的力。本節課安排了兩個活動:第一是認識彈簧測力計,學生通過觀察、認讀和實際感受來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計量單位、刻度標識及如何讀數,這是使用彈簧測力計的前提;第二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導學生親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測、后測量實際的物體,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研討部分引導學生思考得更為深刻,進一步認識彈力概念的內涵和實例。二、學情分析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構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較簡單。學生已經知道力有大小,本課安排用彈簧測力計去測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們對力的認識規律的,將為后續力的學習奠定基礎。三、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通過測量物體的重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2.彈簧測力計的使用,知道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認識彈簧測力計的基本結構。科學思維:1.能建構出彈簧測力計的初步模型。探究實踐:1.能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制一個簡易彈簧測力計。2.能通過測試,根據實際效果對自制的簡易彈簧測力計進行修改和迭代。態度責任:1.通過小組自制簡易彈簧測力計活動,培養尊重他人的情感態度,善于合作樂于分享。2.培養樂于探究和實踐的態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四、教學重難點重難點:能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制一個簡易彈簧測力計。課前活動師出示拉力器1.找出班級大力士師:今天老師要在你們班找一個力氣最大的同學,等會幫我搬點東西。你們覺得可以怎么找?同學們辦法真多,老師帶了一個工具,拉力器。怎么用這個工具來知道誰的力氣大?生:看誰拉得最長誰的力氣就大。師:誰想來試試?師:還有誰覺得自己的力氣比他還大?(生嘗試)看來你是咱們班的大力士。(一)導入1.師:我們通過拉力器怎么比出力氣的大小 師:關鍵是里面的哪個結構?(板貼“彈簧”)2.知識應用:比較番薯和鉤碼的重力師:這里有一個番薯和一個鉤碼,想一想如何用彈簧比出他們誰的重力大?生表達觀點。師:請你來試一試。這個番薯不好掛,我們可以拿一個小袋子,他很輕,重力可以忽略不計。剛剛的活動我們都用到了彈簧,它具有怎樣的特點讓我們能用他比出力氣和重力的大小?生:“受力大伸長長”(板貼)(二)任務驅動師:剛才彈簧只幫助我們知道番薯比鉤碼重,但番薯比鉤碼具體重多少我們知道嗎?(不知道)1.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來表示。一個鉤碼的重力是0.5牛。我們能不能利用彈簧和鉤碼制作出一個工具,測出番薯的重力是多少。老師這里有這些材料,你覺得可以怎么做?這個問題有點難是吧?那我們來看看其他測量工具,會不會有所啟發。展示:測量長度的直尺、測量時間的時鐘、測量液體體積的量筒、測量溫度的溫度計他們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刻度和數字。我們這個測量重力的工具,也得有。如何畫出刻度線?①如何確定0刻度線?②如何確定其他刻度線?一個一個掛上鉤碼,依次畫出0.5N 1N 1.5N……的刻度線。③畫刻度線時要注意什么?視線要平視,等穩定后再畫,用上尺子畫得更美觀。誰來讀一下步驟?是否還有疑問?7.學生分組動手完成制作(15分鐘)(三)研討1.哪個小組先來分享你們的作品和項目單?生逐項匯報還有其他小組想分享嗎,重點分享遇到的問題和作品?2.從圖上看起來,每一大格的距離是否均勻?基本上是均勻的。正是因為彈簧具有這樣的特點,才被人們用來制作成可以測量力的工具,簡稱測力計。3.其他小組你們番薯的重力是多少?4.這個大蘿卜你覺得可以用我們的自制測力計來測量嗎?太重了,彈簧的彈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科學上,一個彈簧能測量的最大的力,我們稱為量程。如果超過量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的彈簧還能用來測量嗎?(四)實踐應用1.你們覺得你們制作的測力計準確不準確?要怎么知道到底準不準確?2.老師帶來了我們實驗室使用的專業的“彈簧測力計”,仔細觀察,跟我們自制的測力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有刻度、掛鉤不同:指針、提環、材質3.下面我們通過視頻來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看明白了嗎?和自制測力計的使用相比,多了一個調零的步驟,其他都一樣。4.接下來我們用兩種測力計來分別對番薯、大蒜、土豆進行測量,完成項目單上10和11項內容。5.生分組合作完成測量。三個物體的誤差都小于0.1的小組請舉手,看來你們制作的彈簧測力計精準度很高。今天我們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點,自制了一個測力計。其實早在17世紀,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就發現了這個規律,“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后來人們就利用這個規律制成了“彈簧測力計”,如果同學們早出生400年,說不定被載入史冊的可能就是你們了。等會課后請推介員將你們的項目單展示在教室左側的墻壁上,以便全班同學相互交流學習。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