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簡單的杠桿【教材分析】本單元共有7課,始終圍繞著“工具與技術”這一主題開展教學活動,“不簡單的杠桿”是第3課。教科書設計了用固定的小石塊,以木板作杠桿,撬和移大石塊的任務;希望學生在使用杠桿的過程中體驗、了解杠桿的功能,并通過一定的評價指標,對杠桿的作用效果進行評估。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杠桿的功能,我將通過“對比實驗來推理論證杠桿的功能”。本課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三個環節:首先通過學校維修時攔路大石頭的難以搬動為導入,引出杠桿并了解杠桿的結構,緊接著我采用拉壓兩用測力計代替小石塊,具體測量出撬動過程中杠桿的用力情況并以此推理論證杠桿的功能,最后讓學生用結論分析日常杠桿工具的用力情況。希望學生在實踐、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理解和建構“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的科學概念。【學生分析】六年級學生經過了五年的小學科學學習,已經能熟練的展開科學研究,也具有高度的研究熱情。在課前調查發現,在平時生活中,學生普遍知道杠桿,也看到過并使用過像老虎鉗、羊角錘、燒烤夾子等一些杠桿工具,但是絕大部分同學對于杠桿的功能停留在杠桿能夠省力和為人提供方便。對于杠桿在什么情況下能省力?杠桿類工又具有怎樣的特點?有沒有費力的杠桿類工具?對于這些問題,他們是知之甚少。【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認識杠桿的結構,知道可以利用杠桿撬起重物,意識到改變支點的位置會影響杠桿的功能。科學思維:利用杠桿模型了解杠桿的結構,通過比較不同位置的支點時用力情況推理論證杠桿的功能。探究實踐:能通過對比實驗和使用拉壓兩用測力計測量并記錄杠桿撬動石塊過程中的用力情況,會基于數據證據分析并得出結論。態度責任:認識到杠桿也是一種簡單機械并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簡單機械的研究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體驗和探究,認識到使用杠桿的結構與功能。難點:利用杠桿的結構與功能,解釋日常生活中杠桿類工具的應用。【材料準備】學生準備:木條2根、小木塊2個、石塊1個、拉壓兩用測力計1個、核桃夾1個、鑷子1個、開瓶器1個等。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教學課件、《用對比觀察的證據推理論證杠桿的功能》學習實踐項目單、實驗微視頻等。【教學過程】課間:學生學習使用拉壓兩用測力計一、前置學習(預設5分鐘)1.前置學習:撬棍是一種典型的杠桿工具,請在圖中找一找你認為杠桿上的三個關鍵點,并圈一圈。2.教師提出,當我們使用棍子去撬東西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杠桿”工具3.師生研討:杠桿的結構特點,如三點的名稱“支點”“用力點”“阻力點”、三點的運動狀態等。4.小結:杠桿在使用過程中,中間支撐起杠桿的地方是支點;手向下壓的地方,叫做用力點;石頭總會阻礙它往上翹的一端叫做阻力點。二、項目名稱、成功標準1.揭示項目名稱《用對比觀察的證據推理論證杠桿的功能》2.出示成功標準及作用。三、活動過程1. 模擬杠桿翹起石塊,當石塊與用力點平衡時,對比觀察支點在不同位置時杠桿的用力情況。(指標1☆)2.同一支點,重復測試三次,依次測完A、B、C、D四個支點后,用數據記錄支點在不同位置時用力點力的大小,取中間值。(指標1☆;指標2☆)_____組 支點位置取 值 (單位:N)1次2次3次3. 對比實驗數據,說一說對于杠桿你有什么新的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標3☆)4.運用杠桿的“結構與功能”完成挑戰:2人小組合作,用A同學的1根手指戰勝B同學的1個拳頭。(指標4☆)5.再次回顧本課五條成功標準,完成評價。其中指標5☆邀請同伴進行評價。四、拓展應用:完成課堂作業本P43-44。解釋生活中常見杠桿類工具的使用。五、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