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能夠準確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理解并闡述血漿和三種血細胞的主要功能,進而概括出血液的整體功能。(2)通過觀察血涂片,能夠識別并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理解血液作為流動的組織的特點。(3)培養對血液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教學重難點:(1)深入理解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掌握顯微鏡下分辨各種血細胞的方法,理解血液屬于組織的特點。(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血液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開篇設問:從現實生活中急救場景引入,為何在緊急醫療救援中,輸血被視為挽救生命的必要措施?引出血液對于維持生命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情境模擬:展示一段視頻或故事,講述一位野外探險者受傷后,如何通過簡單的自救措施減緩失血,讓學生思考血液流失對人體的具體影響,并引出課題 流動的組織--血液。二、【問題引導,知識構建】直觀呈現:利用多媒體展示 血液分層圖,引導學生觀察血液靜置后的分層現象,引導學生探討分層原因及各層主要成分。合作學習:分組發放血常規化驗單樣本、血漿成分示意圖及血細胞顯微圖片,每組負責解析一個部分,并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如血細胞的類型、功能及血漿成分的重要性。互動問答:(1)引導學生討論:血液為什么被稱作“流動的組織'?(2)利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血涂片,學生需辨認紅細胞、白細胞,并討論血小板難以直接觀察的原因。三、【深入探究,實踐體驗】實驗操作: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顯微鏡下的血細胞觀察實驗,記錄觀察結果,包括細胞形態、數量以及血紅蛋白的特性,加深對血細胞功能的理解。案例分析:選取典型的貧血和發炎病例化驗單,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理解血液成分變化與疾病的關系,如低血紅蛋白含量與貧血的關系,高白細胞計數與炎癥的關聯。角色扮演:模擬 血液成分缺失與補充 情境,學生扮演不同血細胞,通過情景劇形式展現血細胞在不同情況下的作用,如血小板的凝血機制。四、【理論聯系實際,拓展應用】生活鏈接:探討高原訓練對運動員血紅蛋白水平及攜氧能力的影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貧血預防與治療措施。科學解讀:以煤氣中毒 為例,講解一氧化碳中毒原理,強調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的重要性,以及其對生命安全的威脅。社會熱點:血友病 案例分析,了解血液中凝血因子的作用,討論罕見病的社會認知與支持體系。五、【綜合反饋,知識鞏固】小組辯論:圍繞 輸血與輸液的區別、白細胞增多的利弊 等話題開展小型辯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口頭表達能力。快速問答:設計一系列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選擇題與簡答題,快速檢驗學生掌握程度,如血細胞的功能、血液分層的原理等。六、【課堂總結,情感升華】知識網絡構建: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要點,動手繪制血細胞分類及其功能的知識圖表,鞏固記憶。情感價值觀培養:通過本課學習,強調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激發學生對醫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勇氣,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社會責任感。板書設計:(1)請根據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繪制一張血液分層圖,并簡述各層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2)結合本節課學習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分析一位貧血患者和一位發炎患者的血常規化驗單,描述他們的血液成分變化及可能出現的癥狀。課后作業:(1)血液的組成與功能。(2)紅細胞的特性與功能。(3)白細胞的防御功能。(4)血小板的功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