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1.1我與社會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八年級 時長 1課時教學背景分析 本課是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框,本單元是八上教材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對社會生活的理性闡述,具有統領全冊教材的地位。本單元以“走進社會生活”為主題,有價值導向和行為指向的考慮,意在明確走進、認識、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是中學生成長為負責任公民的必經之路。基于對社會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認識和思考,本單元為后續各單元關于社會規則、社會責任和國家利益的探討提供了邏輯起點和認識依據。味本節課“我與社會”,引導學生在體驗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認識到隨著身體的發育、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增強,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進而認識到“我”與社會的關系,理解“我”是社會的一分子,在社會交往中建立了各種社會關系,進而獲得不同的社會身份,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本節課由“感受社會生活”“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兩目組成。第一目“感受社會生活”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基于生活經驗,認識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性;其二,基于成長體驗,認識社會生活空間的延展。第二日“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其二,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與學段目標:維護公共秩序,講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個文明的社會成員。1.理解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人在社會交往中形成各種社會關系,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2.明確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本領與能力。3.明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樹立參與社會生活、建設祖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重難點 1.理解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人在社會交往中形成各種社會關系,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2.明確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本領與能力。教學方式與策略 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內容 活動意圖 時間分配展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明確本節課目標,學習有方向 2分鐘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運用你的經驗”提供的情境與對話,思考并回答: (1)提煉四個情境的時間、地點、主題以及李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獲得的體驗等信息;(2)說說李銘通過哪些方式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了解社會生活?(3)你在假期參加了哪些有意義的活動?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受?生答......師總結: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我們要主動認識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在生動鮮活的社會課堂中學習、成長,在異彩紛呈的社會實踐中鍛煉、發展。投身于社會的過程,也是我們走向成熟的過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我與社會”的學習。 本活動通過四個情境呈現中學生李銘的周六生活,每一個情境中的對話反映了李銘在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的認識、發現、行動或體驗,意在呈現參與社會生活的多種方式以及其中的發現與感悟,引導學生建立觀察和體驗社會生活的視角。8分鐘目標導學一:感受社會生活 教師用一組圖片展示“走進農村”“來到工廠”“步入商場”“參觀博物館”“觀看升旗儀式”等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場景。 師出示知識點:1.置身社會生活的意義:①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隨著身體的成長、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我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不斷延展,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深刻。②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探究活動】狼孩的故事和魯濱遜漂流記教師用視頻、圖片等方式展示狼孩的故事和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內容,學生觀看材料后,討論并回答: 狼孩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魯濱遜為什么想要離開荒島?又為什么能夠成功離開莞島?通過狼孩的故事告訴學生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一旦脫離社會就不具備社會人的能力:同時通過另一個故事《魯濱遜漂流記》一一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離開荒島的念頭,讓學生明白人是社會存在物,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離不開社會提供的物質沒有放奔商開的念頭和精神支持。 10分鐘目標導學二: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新聞鏈接】桂海潮追夢故事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成功發射,來自北航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潮成為首位載荷專家。他的追夢成功,這讓家鄉云南施甸小縣城沸騰了,大家紛紛回憶與他的過往和交集,激勵了家鄉和全國無數學子!師播放視頻《桂海潮追夢成功,鼓舞家鄉學子》,學生觀看后,思考并討論:桂海潮追夢成功鼓舞了無數人,這體現了哪些知識點?學生充分交流后,師總結歸納: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把個人看成點,把人與人的關系看成線,那么,由各種關系連接成的線就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 【探究與分享】同一個人的不同身份閱讀教材“探究與分享”中兩幅情境圖提供的信息,思考并回答: 同一個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身份?(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紹自己,如未曾謀面的親戚、爸爸的同事、同學的父母、學校的教工,你分別應該怎樣介紹?生答......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究成果引導學生得出結論: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 【相關鏈接】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鏈接”材料,初步認識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分析每種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并舉出相應的例子。師總結知識點:2.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①血緣關系:如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②地緣關系:如同鄉、鄰居等。③業緣關系:如同學、同事等。師總結提升: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明確幾種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和分類,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認識自己的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社會屬性,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生總結...... 本活動通過神州十六號航天員栍海溯追夢成功后,其家鄉師友、學子深受站舞這一事例,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人具有社會性,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相關鏈接中馬克思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則名言。本活動以兩幅情境圖呈現同一個中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探究其中的原因,認識到人的身份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社會關系是認識和定位自己的重要坐標。引用社會學研究成果,向學生介紹常見的社會關系,意在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理解社會關系的框架。這既是本課教學的能力目標,也為后續社會規則、社會責任的學習奠定認識基礎。10分鐘 7分鐘 3分鐘板書設計 我與社會感受社會生活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1.社會生活的意義 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2.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教學特色與反思 本節課是我們本學期的第一站,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豐富的社會生活,了解到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確定的。每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只有關注和了解我們的社會,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才能肩負起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本節課的重難點在于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明確了這兩個知識點,對于后期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