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癩蛤蟆和小青蛙》課型:唱歌課課時:一課時年級:小學四年級(下)教材分析:《癩蛤蟆和小青蛙》是人音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歌曲。歌曲風趣,活潑,旋律歡快跳躍。F大調,2/4拍,兩段體結構。歌曲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小青蛙和癩蛤蟆之間因為長得像而相互認錯爸爸和娃娃的幽默情節。語氣形象的節奏對白,使得歌曲朗朗上口,富于歌唱性與表演性,符合兒童的音樂審美心理。教學目標:通過學唱歌曲《癩蛤蟆和小青蛙》感受其說唱結合的歌曲特點和風趣活潑的音樂風格,并引導學生初步嘗試簡單地分析歌曲。引導學生理解力度記號對音樂角色表現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愉悅的音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編創能力。用愉悅,活潑,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并了解青蛙和癩蛤蟆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意識。教學重點:唱準歌曲中弱起節奏,并用活潑輕快的聲音表現歌曲的音樂形象及情緒變化。教學難點:為歌曲編創歌詞并表演唱。教具準備:多媒體 電子琴 節奏卡片教學過程: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課堂專注力與想象力。“在一座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動物,有老虎,獅子,斑馬,羚羊,小兔,狐貍等等等等,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一只小青蛙從睡夢中醒過來,發現爸爸媽媽都不在家,便壯著膽子出門尋找了,在池塘邊的灌木叢下,小青蛙遠遠地看見爸爸,它大聲喊著‘爸爸!爸爸!’可跑過去湊近一看,原來是一只上了年紀的老癩蛤蟆,癩蛤蟆哈哈大笑:‘我還以為你是我出門貪玩還沒回家的兒子呢!’這一幕被附近賞月的森林音樂家夜鶯小姐看到了,它把這有趣的故事寫成了一首歌呢!(故事導入能在短時間內調整學生課堂專注力,并為學生了解歌曲做鋪墊。)趣味節奏,和聲練習。“小青蛙和癩蛤蟆可喜歡這首歌呢!它們為這首歌編了一個和聲伴奏:夜晚的晚風輕輕吹過樹梢,樹葉在銀色的月光下沙沙作響,池塘里的青蛙此刻叫的正歡,遠處的風鈴草發出悅耳的叮咚聲………”(風聲,樹葉聲,叮咚聲提醒學生都用p,青蛙叫聲用f的力度記號,讓學生初步感受力度記號對音樂形象的表現作用。在完成的基礎上,這四條節奏分別用do mi sol do(高音)的四個音高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歌唱和諧歌聲帶來的美妙體驗。)聆聽歌曲,感受其音樂風格與情緒變化。“同學們唱得真好聽!現在夜鶯小姐要把這首歌唱給你們聽了,請同學們聽完回答幾個問題。”設問:1.你感覺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風趣,幽默…)2. 這首歌曲分幾個樂段?(兩個樂段)3.與其它歌曲相比它有何特點?(有對白)(引導學生初步熟悉歌曲,并嘗試分析歌曲。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了解力度記號(mp,mf)并在歌曲演唱中表現出來。歌曲中小青蛙和癩蛤蟆的對白出現幾次 想象用什么樣的語氣念出來?學生表演。它們的對白第一次是肯定還是懷疑的語氣?第二次呢?我們已學過f, p兩種力度記號,今天再學習兩種力度記號:mf(中強) mp(中弱)。如果將兩種力度記號表現在小青蛙的癩蛤蟆的角色對白上,哪里用mf表現?哪里用mp表現?學生回答。教師演唱歌曲,請兩位學生表演歌曲對白。(學習新的力度記號,并了解歌曲情緒變化,豐富學生對歌曲的感性理解)五.學唱歌曲。1.學生看歌譜,觀察這首歌曲的節奏特點。(弱起)2.引導學生聽歌曲打拍子,拍出音樂的強弱規律,感受樂句的弱起效果。3.教師教唱歌曲,引導學生了解第一樂段結構:a+b+a'+b' 。4.學生分飾角色表演。(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歌曲,更進一步了解樂段結構特點及歌曲節奏特點,幫助學生歌曲表演唱時表演更具完整性。)六.拓展學習,編創歌詞。“森林那么大,像這樣的誤會一定不少,請同學們為歌曲換個主角,改編歌詞”學生上臺表演。教師評價鼓勵。(引導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與表現音樂的能力。鼓勵學生用更多方式體驗音樂)小結:“青蛙和癩蛤蟆都是抓害蟲的小能手,是農民伯伯保護害蟲的好幫手,希望大家都不要傷害它們!保護他們也是維護人類自己,大自然中生物和諧相處了,人類的生活才會更幸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