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四文言文閱讀】考點4 文言斷句—【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四文言文閱讀】考點4 文言斷句—【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四 文言文閱讀】
考點4 文言斷句
高考文言文斷句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文翻譯,通則對,不通則錯。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2024·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解題步驟】
第一步:通讀全文,結合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及句子之間的聯系。
第二步:先易后難,把能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第三步:重視復查,斷完后根據文章的內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邏輯再檢驗一遍。
【參考答案】
ADF
【真題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
“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針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
“為之”做“效死以戰”的狀語,“效死”是“戰”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的D處斷開。
“雖……,而……”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
故選ADF。
【解題技巧】
①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②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
③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④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⑤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下面一些語言標志,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斷開,如“其鄉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憑借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后的句子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語感;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和實踐中形成。
【常見文言標志】
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斷開,如“其鄉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憑借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后的句子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語感;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和實踐中形成。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
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而數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
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陸遜鎮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
【答案】1.BDG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
“為……所”為被動句式,之間不斷開,“奔”是下一句的謂語動詞,承前共用主語“劉備”,B處斷開;
“于操”是介詞結構,引出“奔”的對象,之間不斷開,第一個“操”是介詞“于”的賓語,程昱為下一句的主語,D處斷開;
“備有雄才”是“以”的賓語,“勸操圖之”為獨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語程昱,G處斷開。
故選BDG。
參考譯文:
三國時期的人才可謂是最為鼎盛的,這也得益于三國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夠匯聚眾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們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來說,曹操是以權術駕馭人,劉備是以性情結交人,孫氏兄弟則是以意氣感召人。
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曹操說:“現在是收攬英雄的時候,殺一個人會失去天下人的心,這是不可以的。”然而,這還不是與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隨陶謙,后來幫助呂布,呂布被曹操擒獲后,臧霸藏匿起來。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為瑯邪相。早先,曹操在兗州時,任用徐翕、毛暉為將,兗州發生動亂,徐翕、毛暉都叛變了。后來曹操平定兗州,徐翕、毛暉投奔臧霸。到這時,曹操讓臧霸交出那兩個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的原因,是因為不做這樣的事情。”曹操嘆息他的賢能。曹操當初起事時,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勢位已定時,孔融、許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殺。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謀主,也因為阻止曹操接受九錫而被逼死。由此可見,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的寬容用人,只是出于權宜之計,以應一時之需,這就是所謂的以權術駕馭人。
至于劉備,一起事就為人心所向。看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咨詢大計,獨有傅巖立賢的風范。關羽、張飛、趙云,自年輕時結交,終身相隨,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這幾人也患難與共,毫無二心。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但劉備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紐帶令人不能解開。到托孤于諸葛亮時,劉備說:“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之下仍能見其肝膽相照,豈不是性情的流露?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兩國都不能得到,唯獨劉備能得到他,這也可見以誠待人的效果。
至于孫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別人比不了之處。孫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開他的綁縛,說:“子義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罷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擔心不如意。”這是孫策得士的表現。陸遜鎮守西陵,孫權把印章放在陸遜那里,每次與劉禪、諸葛亮通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然后蓋上印章發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盡力的嗎?陸遜晚年被楊竺等人讒害,憤郁而死。孫權后來見到陸遜的兒子陸抗,哭著說:“我以前聽信讒言,與令尊的關系不夠深厚,因此辜負了你。”作為君主能自悔其過,像這樣開誠布公地告知,誰能不感動流淚呢?這就是孫氏兄弟用人,這就是所說的以意氣感人的表現。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
2.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
【答案】2.CEH
【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
“賢人是禮”是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在后面C處斷開。
“國人稱仁”是主謂賓結構,在后面的E處斷開。
“上下和合”是主謂結構,在后面的H處斷開。
故選CEH。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曾想進攻魏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譽。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助。”漢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發想更換太子。等到宴飲的時候,設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道義,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來。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地好好調教保護太子吧。”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起身離去,一直到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甚至于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怒,而小孩講究禮節,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修養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揚威力。秦國憑借軍隊強大,威力無窮戰無不勝。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漢高皇帝主張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張子房(張良)教太子用謙恭的態度去迎請四皓,并豐厚地禮遇他們。太子的地位安穩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3.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答案】3.ADF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
“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針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
“為之”做“效死以戰”的狀語,“效死”是“戰”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的D處斷開。
“雖……,而……”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
故選ADF。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酒泉、張掖一帶教士兵射箭,以防備匈奴。等到貳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自己請求說:“我所率領屯墾戍邊的人,都是荊楚地區勇敢的人和奇才劍客。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浚稽山,與單于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搏戰攻擊,匈奴軍轉身退回上山,漢軍追擊,殺敵幾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戰斗,又殺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殺死,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憤怒,群臣都責備李陵,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結交士人講信用,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而獻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而且李陵率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踐(深入)敵人的軍事要地,阻擋(抵擋)數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沒有死節,應該是想得到恰當的機會來報效朝廷。”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欺騙,把司馬遷下獄(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于是對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制造兵器,以防備漢軍。”于是漢武帝下令誅殺了李陵全家。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將李緒刺殺。匈奴單于的母親大閼氏要殺李陵,單于將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閼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封其為右校王,與衛律一起都成為掌權的貴族。衛律常常伴在單于身邊,李陵則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議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將與李陵率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了九天。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顯著而不可掩蓋。如果說他孤軍奮戰而無援助,那么他率領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漢武帝命令他無法推辭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禍,他將災禍轉嫁給了李緒;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領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九天,難道也要把罪責推給李緒嗎?如果說李陵受單于的控制,不得不追擊轉戰,那么匈奴難道沒有可信任的人嗎?如果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單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讓他深入敵境與漢將對峙呢?司馬遷為李陵文過飾非好像不夠,卻不斷地稱贊李廣,以此來獎掖其家族世代相傳的事業。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大節已失,則其余的都沒法洗干凈了。李陵說“我是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
【答案】4.BDG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
“之”是代詞,指代前文“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的內容,“母異之”主謂賓齊全,B后應斷開;
“曰”是“說”的意思,習慣上“曰”后即D處斷開;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飾的是“知孝養”,“如此”是“像這樣”,是“愛我”的后置狀語,因此“如此”后即G處應斷開。
故BDG處需要斷句。
參考譯文:
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堯卿后來果然贍養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紜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對于三傳的異同,他都有所取舍,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
5.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答案】5.CEG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
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斷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鮒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鮒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鮒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命題趨勢
真題詳解
知識速查清單
精選好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四 文言文閱讀】
考點4 文言斷句
高考文言文斷句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文翻譯,通則對,不通則錯。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2024·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解題步驟】
第一步:通讀全文,結合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及句子之間的聯系。
第二步:先易后難,把能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第三步:重視復查,斷完后根據文章的內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邏輯再檢驗一遍。
【參考答案】
ADF
【真題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
“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針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
“為之”做“效死以戰”的狀語,“效死”是“戰”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的D處斷開。
“雖……,而……”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
故選ADF。
【解題技巧】
①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②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
③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④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⑤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下面一些語言標志,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斷開,如“其鄉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憑借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后的句子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語感;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和實踐中形成。
【常見文言標志】
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斷開,如“其鄉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憑借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后的句子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語感;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和實踐中形成。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
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而數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
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陸遜鎮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
【答案】1.BDG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
“為……所”為被動句式,之間不斷開,“奔”是下一句的謂語動詞,承前共用主語“劉備”,B處斷開;
“于操”是介詞結構,引出“奔”的對象,之間不斷開,第一個“操”是介詞“于”的賓語,程昱為下一句的主語,D處斷開;
“備有雄才”是“以”的賓語,“勸操圖之”為獨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語程昱,G處斷開。
故選BDG。
參考譯文:
三國時期的人才可謂是最為鼎盛的,這也得益于三國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夠匯聚眾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們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來說,曹操是以權術駕馭人,劉備是以性情結交人,孫氏兄弟則是以意氣感召人。
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曹操說:“現在是收攬英雄的時候,殺一個人會失去天下人的心,這是不可以的。”然而,這還不是與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隨陶謙,后來幫助呂布,呂布被曹操擒獲后,臧霸藏匿起來。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為瑯邪相。早先,曹操在兗州時,任用徐翕、毛暉為將,兗州發生動亂,徐翕、毛暉都叛變了。后來曹操平定兗州,徐翕、毛暉投奔臧霸。到這時,曹操讓臧霸交出那兩個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的原因,是因為不做這樣的事情。”曹操嘆息他的賢能。曹操當初起事時,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勢位已定時,孔融、許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殺。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謀主,也因為阻止曹操接受九錫而被逼死。由此可見,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的寬容用人,只是出于權宜之計,以應一時之需,這就是所謂的以權術駕馭人。
至于劉備,一起事就為人心所向。看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咨詢大計,獨有傅巖立賢的風范。關羽、張飛、趙云,自年輕時結交,終身相隨,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這幾人也患難與共,毫無二心。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但劉備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紐帶令人不能解開。到托孤于諸葛亮時,劉備說:“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之下仍能見其肝膽相照,豈不是性情的流露?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兩國都不能得到,唯獨劉備能得到他,這也可見以誠待人的效果。
至于孫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別人比不了之處。孫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開他的綁縛,說:“子義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罷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擔心不如意。”這是孫策得士的表現。陸遜鎮守西陵,孫權把印章放在陸遜那里,每次與劉禪、諸葛亮通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然后蓋上印章發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盡力的嗎?陸遜晚年被楊竺等人讒害,憤郁而死。孫權后來見到陸遜的兒子陸抗,哭著說:“我以前聽信讒言,與令尊的關系不夠深厚,因此辜負了你。”作為君主能自悔其過,像這樣開誠布公地告知,誰能不感動流淚呢?這就是孫氏兄弟用人,這就是所說的以意氣感人的表現。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
2.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
【答案】2.CEH
【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
“賢人是禮”是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在后面C處斷開。
“國人稱仁”是主謂賓結構,在后面的E處斷開。
“上下和合”是主謂結構,在后面的H處斷開。
故選CEH。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曾想進攻魏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譽。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助。”漢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發想更換太子。等到宴飲的時候,設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道義,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來。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地好好調教保護太子吧。”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起身離去,一直到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甚至于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怒,而小孩講究禮節,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修養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揚威力。秦國憑借軍隊強大,威力無窮戰無不勝。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漢高皇帝主張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張子房(張良)教太子用謙恭的態度去迎請四皓,并豐厚地禮遇他們。太子的地位安穩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3.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答案】3.ADF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
“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針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
“為之”做“效死以戰”的狀語,“效死”是“戰”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的D處斷開。
“雖……,而……”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
故選ADF。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酒泉、張掖一帶教士兵射箭,以防備匈奴。等到貳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自己請求說:“我所率領屯墾戍邊的人,都是荊楚地區勇敢的人和奇才劍客。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浚稽山,與單于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搏戰攻擊,匈奴軍轉身退回上山,漢軍追擊,殺敵幾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戰斗,又殺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殺死,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憤怒,群臣都責備李陵,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結交士人講信用,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而獻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而且李陵率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踐(深入)敵人的軍事要地,阻擋(抵擋)數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沒有死節,應該是想得到恰當的機會來報效朝廷。”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欺騙,把司馬遷下獄(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于是對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制造兵器,以防備漢軍。”于是漢武帝下令誅殺了李陵全家。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將李緒刺殺。匈奴單于的母親大閼氏要殺李陵,單于將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閼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封其為右校王,與衛律一起都成為掌權的貴族。衛律常常伴在單于身邊,李陵則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議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將與李陵率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了九天。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顯著而不可掩蓋。如果說他孤軍奮戰而無援助,那么他率領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漢武帝命令他無法推辭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禍,他將災禍轉嫁給了李緒;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領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九天,難道也要把罪責推給李緒嗎?如果說李陵受單于的控制,不得不追擊轉戰,那么匈奴難道沒有可信任的人嗎?如果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單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讓他深入敵境與漢將對峙呢?司馬遷為李陵文過飾非好像不夠,卻不斷地稱贊李廣,以此來獎掖其家族世代相傳的事業。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大節已失,則其余的都沒法洗干凈了。李陵說“我是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
【答案】4.BDG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
“之”是代詞,指代前文“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的內容,“母異之”主謂賓齊全,B后應斷開;
“曰”是“說”的意思,習慣上“曰”后即D處斷開;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飾的是“知孝養”,“如此”是“像這樣”,是“愛我”的后置狀語,因此“如此”后即G處應斷開。
故BDG處需要斷句。
參考譯文:
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堯卿后來果然贍養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紜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對于三傳的異同,他都有所取舍,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
5.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答案】5.CEG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
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斷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鮒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鮒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鮒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命題趨勢
真題詳解
知識速查清單
精選好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兰考县| 郯城县| 顺昌县| 阜平县| 明光市| 海南省| 河北省| 潜江市| 会昌县| 读书| 新源县| 六盘水市| 虎林市| 雷波县| 西和县| 长海县| 益阳市| 南投县| 宁晋县| 高邮市| 靖江市| 澳门| 庆云县| 荣昌县| 彰化市| 正镶白旗| 通渭县| 汝城县| 长沙县| 黑龙江省| 新闻| 通江县| 灌阳县| 永和县| 招远市| 七台河市| 福安市| 平定县| 阿拉善盟|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