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四文言文閱讀】考點1 文言實詞—【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四文言文閱讀】考點1 文言實詞—【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四 文言文閱讀】
考點1 文言實詞
考綱中要求考生掌握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當然熟練掌握和積累一定數量的重點文言詞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常考文言實詞主要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偏義復詞等五大類,其中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義復詞相對較少。因此,對于文言實詞考查方式的識別和運用是文言文實詞學習的重要一環。
(2024·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解題步驟】
第一步:辨析正常語序
根據原文內容,整理句子的正常語序。
第二步,掌據搭配規律
比如:句中一定要有謂語、名詞置于謂語前做狀語等情況要靈活掌握。
【參考答案】
11.C
【真題解析】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判斷偏義復詞的能力。
A.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句意: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
B.正確。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我有一個親哥哥。
C.錯誤。相同,都是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沒有死節。/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
D.正確。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
故選C。
【解題技巧】
一詞多義技巧及類型
【技巧】1.語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處在一個語法結構之中,每個詞語都充當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過分析句子成分,便可以推知詞語的詞義。例如:
(1)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中“目”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因此,既不能理解為“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2)將軍被堅執銳。(《陳涉世家》)句中“將軍”作主語,“被”和“執”作并列謂語,那么“堅”和“銳”是賓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因此應解釋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
2.字形推導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與字義之間,很多有密切的聯系。漢字中形聲字占90%以上。形聲字的“義符”給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例如: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嚙,從“口”從“齒”,“口”“齒”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嚙”即“咬”。
3.成語助記法。
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含義。成語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論”中的“刊”,“文不加點”中的“點”,“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斷實詞詞義時,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借用成語,問題也可能就化難為易。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可以聯系成語“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斷“芳不得薄兮”中“薄”詞義與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可以聯系成語“登峰造極”中的“造”是“到”,分析該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4.因聲尋義法。
即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解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詞時,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這樣寫,有時那樣寫。后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要”與“邀”同音通假,推斷“要”的意思是“邀請”。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 通“俱”。
【類型】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1)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就詞的來源說的,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指最初造字時表示的意義。例如:朝,本義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義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種是就詞的應用來說的。把最常用的那個意義當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義”。例如:“走”的基本義是“步行”。
在現代漢語中談到本義是指后者,即詞的基本義,也就是常用的意義。這種基本義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總是作為詞的第一個義項。
(2)引申義。
所謂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見國君的時間,故由“早晨”引申為“朝見”(率天下諸侯而朝周);朝見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為“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再引申為“朝代”(改朝換代)。
“道”本義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為其引申義。“本”本義為“樹木的根”,“根本、本來、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義。
(3)比喻義。
所謂詞的比喻義,就是由本義通過打比方而產生的新義。例如:“手足”本義是“手和腳”,“兄弟”是其比喻義;“干城”本義是“盾牌和城墻”,后來喻指“捍衛者”。
(4)假借義。
所謂詞的假借義,就是因假借而產生的意義。它同詞的本義是不相干的。如“然”,本義是燃燒。后來假借為:①代詞,如此,這樣。如“鞣使之然也”。②形容詞詞尾,相當……的樣子”。如“屋舍儼然”。
古今異義技巧及類型
【技巧】辨識古今異義詞的方法
1.區分單、雙音節詞
古漢語中有些單音節組合詞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同形,很容易被當作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因此閱讀文言文時,一是注意不能依據現代漢語語言習慣,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詞誤認為一個雙音節詞。如“交/通”“妻/子”“無/論”“地/方”等;二是注意辨別文言文中的雙音節詞,不要拆成單音節詞來理解。
2.認真辨析細微差異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今詞義在很多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古今詞義完全相同或完全無關只是語言中極少數的現象。對古今詞義接近,但又有差別的詞語要注意仔細辨析,因為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3.注意記憶詞義轉移的詞
一般來說,詞義轉移的詞,其古今詞義差別較大,我們要盡最大努力記住它們之間的迥異。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義為映的意思,現則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織物,古今詞義相差比較大。
【類型】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的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窄,后來意義有了發展,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
【例】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在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在文言文中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窄的現象。
【例】1.“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黃金。
2.“丈夫亦愛憐其子乎?”(《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踐滅吳》)中的“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
三、詞義強化
某些詞語的今義與在文言文中的意義相比,詞義性質發生了變化,程度加深了。這是詞義的強化。
【例】1.“恨”,古代多表遺憾、不滿意。“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其今義則表仇恨、懷恨。
2.“誅”原義是責備。“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義了。
四、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
【例】1.“饑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
2.“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
3.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指大病、重病。
五、詞義轉移
文言文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系,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
【例】1.“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中原地區。
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
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
六、感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做詞義的感彩變化。
【例】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詞類活用技巧及類型
【技巧】1.辨析正常語序
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即(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記住每個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詞來充當:定語,一般由形容詞、名詞來充當;主語,一般由名詞、代詞來充當;狀語,一般由副詞等來充當;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來充當;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來充當。
例如“眾星北流”,主語是“眾星”,由名詞充當,沒有活用。“流”,動詞做謂語,沒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詞,卻做了“流”的狀語,這就與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應該在“北”前加一個“向”字,翻譯成“向北”,即名詞做狀語。
2.掌據搭配規律
(1)句中一定要有謂語。
例:“帝鞭馬長鴦至湖城”中“帝鞭馬”實際上是個短句,少了一個謂語,所以“鞭”應該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抽打”。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謂語”的原則。
例:《齊桓晉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一句,“刑”是名詞,是“榜樣”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個由“于”引導的介詞結構,所以活用為動詞,譯為“做榜樣”,這就符合了“名詞不能帶賓語和補語”的原則。
(2)名詞置于謂語前做狀語。
例:“此水東流”句,其中“東”字是方位名詞,位于謂語“流”之前,做“流”的狀語,所以譯為“向東”。這就符合了“名詞放在謂語前做狀語”的原則。
(3)名詞不能帶賓語和補語(有時是介詞結構做補語)。
【類型】(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這在文言文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其活用的語境主要有:
①名詞+名詞,非并列修飾關系,且無謂語,一般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駐軍)(《燭之武退秦師》)
②名詞+代詞,這時名詞一般活用為動詞。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口技》)
③副詞(能愿動詞)+名詞,這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名詞用“而”“則”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連接,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衣冠而見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馮諼客孟嘗君》)
⑤文言文中,不僅普通名詞能活用為動詞,方位名詞也常常活用作動詞。
例:下江陵,順流而東也。(攻下;向東進軍)(《前赤壁賦》)
2.名詞活用為使動詞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某個名詞帶了賓語,并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復生;使白骨長肉)(《中山狼傳》)
例: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使……下)(《李愬雪夜入蔡州》)
3.名詞活用為意動詞
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做賓客)(《傷仲永》)
例: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把……當做仇人)(《大鐵錐傳》)
4.名詞活用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一般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直接用作狀語,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的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普通名詞作狀語的現象也極為常見,很值得我們注意。
(1)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普通名詞直接用于動詞前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斬。(按法律規定)(《陳涉世家》)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
例: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狼》)
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樣)(《鴻門宴》)
④表示行為的身份或對待的方式。
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史記》)
(2)時間名詞用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古代漢語中時間名詞用作狀語,往往用連詞“而”或“以”把它和謂語中心詞相連接。這是現代漢語里所沒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②古代漢語里“日”“月”“歲”等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常用的意義有所不同,已經不是單純表示時間。
例: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每天)(《傷仲永》)
例:謹食之,時而獻焉。(到時候)(《捕蛇者說》)
(3)方位名詞用作狀語
古代漢語里,方位名詞也可以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
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記》)
例: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在外邊)(《陳涉世家》)
例: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在右邊;在左邊)(《核舟記》)
【特別說明】要區分是名詞活用作動詞還是名詞作狀語,就看名詞后是否帶動詞,有動詞就作狀語,沒有就作動詞。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術)(《賣油翁》)
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部隊,伏兵)(《曹劌論戰》)
例: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捕蛇者說》)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一般說來,活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翻譯時要采用兼語式的形式。
例:外連衡而斗諸侯。(使……斗)(《過秦論》)
例:可燒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戰》)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
例:晉侯飲趙盾酒。(使……飲)(《左傳·晉靈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過秦論》)
及物動詞本來就帶賓語,在形式上與使動用法沒有區別,區別只在意義上,這就需要認真具體分析具體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來分辨。
3.動詞的為動用法  
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發出的,這就是動詞的為動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為……哭泣)(《病梅館記》)
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為……而死)(《陳涉世家》)
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為……哀嘆)(《阿房宮賦》)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
例:四美具,二難并。(美好的事物;難得的賢主嘉賓)(《滕王閣序》)
例: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舊交情)(《赤壁之戰》)
例:將軍身被堅執銳。(堅硬的鎧甲;鋒利的武器)(《史記·陳涉世家》)
2.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但有時后面卻帶了賓語(但又不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就可以判斷為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感到熱;感到涼)(《兩小兒辯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懾、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這個形容詞就活用為使動詞。
例:春風又綠江南岸。(使……變綠)(《泊船瓜州》)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漁人甚異之。(認為……奇怪)(《桃花源記》)
(四)數詞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數詞一般獨立出現(不與量詞聯合運用),可以作動詞、形容詞、名詞等。
1.數詞活用作動詞
數詞作謂語的時候,這個數詞就活用作動詞。
例: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分析:“四海”是主語,“一”是謂語,活用作動詞,意思是“統一”。
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分析:“貳”活用作動詞,意思是“懷有二心”,也即“背離”。
例:二三其德。(《詩經》)
分析:“二三”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不專一”、“不忠誠”。
2.數詞用作形容詞
數詞作定語的時候,一般來說,這個數詞就活用作形容詞。
例:余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分析:“一”活用作形容詞,意思是“全”“滿”。
3.數詞用作名詞
數詞作主語或賓語的時候,一般來說,這個數詞就活用作名詞。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分析:“一”活用作名詞,意思是“一只狼”。
通假字技巧及類型
【技巧】1.音變法
通假字的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語音變化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變得相同相近。
【例】①“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論積貯疏》)“罷”通“疲”,雖然它們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卻是同音的。
②“弟子趣之。”(《西門豹治鄴》)“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卻不同音了。
2.語境分析法
把某個通假字放到具體句子中,聯系上下文去理解。
字是構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達也就是通過這些元素在意義上和語法上的組合而體現出來的。通假字中借字與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字義并無聯系。清代學者王念孫就說過:“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為病矣。”意思是說,當我們碰到通假字時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出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義在句中就顯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時,我們就要考慮該字有可能是一個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尋求本字。按本字讀之,就文通意順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來,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的句意就豁然開朗了。
3.例證認知法
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說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無”通“毋”的例句:
【例】(1)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
(2)于嗟鳩兮,無食桑葚。(《詩經·氓》)
(3)碩鼠碩鼠,無食我麥!(《詩經·碩鼠》)
(4)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5)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國也》)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7)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8)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
(9)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10)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11)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說明了“無”通“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那么下次遇到“無”字,就應考慮可能有通假的情況。
4.借助工具書
閱讀文言文,總會有些詞語不能理解,查工具書,既能解決疑難,又能節省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供學習文言用的工具書有許多種類,從高中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辭海》較為實用。尤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作為必備的工具書,經常查閱。
【例】(1)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觸龍說太后》)(查《辭海》可知:“郄”通“卻”,而“卻”又通“隙”。)
(2)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知:“與,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辭海》注:“厭”,通“饜”。飽;滿足。)
(4)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漢語大詞典》解釋:“有,通‘又’。①復;更加。②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
(5)而倔起阡陌之中。(《過秦論》)(查《古漢語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突出。”)
5.參考注釋法
古代文字訓詁學家在注釋古籍中對通假字有過許多研究和考證,并常用“某讀曰某”“某與某古字通”“某與某同”等來說明文字的通假關系。
【例】(1)隰則有泮。(《詩經·氓》)(鄭箋:“泮讀為‘畔’。”即“泮”為“畔”的借字。)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經典釋文》注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3)百姓罷勞。(《漢書·成帝紀》(顏師古注:“罷讀曰疲。”即“罷”通“疲”字。)
【類型】1.從語音方面來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與本字在讀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③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④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通“早”)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倍”通“背”)
(2)雙聲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相同,韻母不同。
【例】①胡不見我于王?(《公輸》)(“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③太后盛氣而胥之。(《觸龍說趙太后》)(“胥”通“須”)
④毋內諸侯。(《鴻門宴》)(“內”通“納”,兩字同聲部。)
⑤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莊子·逍遙游》)(“培”通“憑”)
(3)疊韻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韻母相同,聲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詩經·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③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參”通“三”)
(4)音變通假: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和韻母都不相同。
【例】①扁鵲望桓侯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讀“xuán”)
②將軍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被”通“披”,讀“pī”)
2.從字形(同偏旁)方面來看
(1)同聲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據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漢語中,按諧聲規律而言,聲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經·邶風》)(“匪”通“非”)
②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③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適”通“謫”)
(2)以簡通繁,即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代替一個筆畫較多的字。
【例】①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受”通“授”)
③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孔雀東南飛》)(“取”通“娶”)
3.從字義方面來看,有以下情形:
(1)一對一的“單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
【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可通“早”,但“早”習慣上不可通“蚤”。)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借“信”為“伸”,但習慣上很少有借“伸”為“信”者。)
③默而識之。(《論語》六則)(“識”可以通“志”,反過來,“志”卻不能通“識”。)
(2)一對一“雙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例】①口慧之人必無信。(《淮南子》)(“慧”通“惠”)
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③死即舉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即”通“則”)
④項莊則入為壽。(《鴻門宴》)(“則”通“即”)
(3)一字通數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幾個不同的本字。如“適”與“敵”、“嫡”“適”三字聲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例】①太甲,成湯適長孫也。(《史記》)(“適”通“嫡”)
②吳王夫差無適于天下。(《戰國策》)(“適”通“敵”)
③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適”通“適”)
(4)二字連通。指有兩個通假字連接在一起。
“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墨子·非攻上》)(“腑”通“腐”,“冷”通“爛”。)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漢書·蘇武傳》)(“宿”通“夙”;“昔”通“夕”。)
(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與另一漢字(C)相通,那么,這一借字又與本字的本字相通。【例】“臣得行義,則主失明”。(《韓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謂“失明”,實則是“失民”的意思。)
(6)群字互通。即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字相互通用。【例】“唯、維、惟”三字,在用作語氣詞時,可以互相通用。“祭”“際”“察”三字互通,皆有“至”義。
【歷年高考文言實詞及詞義匯總】
A
1.愛:①吝嗇。“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2014·江蘇卷);“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愛好。“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③喜愛,愛護。“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④愛惜,顧惜。“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指南錄后序》)。⑤吝惜,舍不得。“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⑥通“薆”,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
2.按:①查驗,追究。“上官按之不得實”(2012·四川卷);“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握住。“項王按劍而跽曰”(《鴻門宴》)。③控制,抑止。“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④用手向下壓或摁。“則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B
3.拔:①超出。“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成語“出類拔萃”。②攻下。“其后秦伐趙,拔石城”(《廉頗藺相如列傳》)。③拔出。“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鴻門宴》)。④提拔。“過蒙拔擢,寵命優渥”(《陳情表》)。
4.敗:①敗壞,毀壞。“有難成而易敗者”(2011·北京卷);“于是縱散約敗”(《過秦論》);“奈何欲以亂敗郭氏”(《段太尉逸事狀》)。②失敗。“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過秦論》)。③打敗。“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殽之戰》)。④凋殘,衰落。“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秋聲賦》)。⑤失敗,戰敗。“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六國論》)。
5.報:①答復。“逖不報書”(2021·新高考Ⅱ卷)“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2010·全國卷Ⅰ);“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報任安書》)。②報告,告訴。“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③報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④報答,酬謝。“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蘇武傳》)。⑤報效。“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滕王閣序》)。⑥奔赴。“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6.暴:①迅疾,突然。“子何絕我之暴也”(2008·福建卷);“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2007·全國大綱卷Ⅱ);“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聊齋志異·狼》)。②暴躁,急躁。“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③通“曝”,曬。“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勸學》)。④兇惡,殘暴。“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7.被:①通“披”,穿著。“被鶴氅衣”(2013·山東卷);“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②表示被動。“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③蒙受,遭受。“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④通“披”,披散。“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8.本:①農耕。“衡山之民釋其本”(2016·北京卷)。②草木的根。“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③本來,原來。“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蘇武傳》)。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指南錄后序》)。⑥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是無難,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9.比:①并列,靠近,相連。“是君與寡君之賊比也”(2009·天津卷);“屋比延燒,不足憂也”(2011·江西卷);“比歲蠲,比歲免”(2007·江西卷)。②比較,相比。“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③及,等到。“比去,以手闔門”(《項脊軒志》)。④比擬。“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孔雀東南飛》)。⑤合。“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逍遙游》)。
10.鄙:①輕蔑,看不起。“習舉子業輒鄙之曰”(2012·四川卷);成語“鄙夷不屑”。②見識淺薄,地位低下。“則相與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若真鄙儒也”(2009·北京卷);“鄙陋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③邊邑,邊境。“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2008·江西卷);“蜀之鄙有二僧”(《為學》)。④作為邊境。“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⑤自稱的謙辭。“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11.敝:①破舊。“乃易其敝衣”(2010·天津卷);“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成語“敝帚自珍”。②疲憊,困乏。“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赤壁之戰》)。③損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④謙辭。“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殽之戰》)。
12.病:①批評。“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2011·湖南卷)。②疾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③困苦,困乏。“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④枯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⑤生病,患……病。“病目眚”(2016·江蘇卷);“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赤壁之戰》)。⑥禍害。“雖尤物不足以為病”(2009·浙江卷)。
13.薄:①迫近,引申為進攻。“遽薄京師”(2010·山東卷);“亂而繼遷薄我,必敗”(2010·江西卷);“于是夜縋兵出,薄其營”(2009·全國新課標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薄暮暝暝,虎嘯猿啼”(《岳陽樓記》)。②淺薄。“門衰祚薄,晚有兒息”(《陳情表》)。③輕視,看不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④缺少。“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⑤淡薄。“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⑥厚度小。如成語“如履薄冰”。
14.部:①統率。“即代勒所部民兵晝夜行”(2012·重慶卷)。②官署。“還部白府君”(《孔雀東南飛》)。③分類,門類。“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C
15.長:①執掌。“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院”(2011·全國大綱卷)。②與“短”相對。“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③遙遠。“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詩經·蒹葭》)。④長久。“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⑤長長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⑥列在首位的。“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石鐘山記》)。⑦年長。“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⑧增長。“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⑨一直,經常。“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⑩助長。“墮軍實而長寇仇”(《殽之戰》)。
16.徹:①穿透,通貫。“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2011·全國新課標卷);“云銷雨霽,彩徹區明”(《滕王閣序》);“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小石潭記》)。②通達,明白。“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③盡,完,到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7.持:①挾制。“持府縣短長”(2014·廣東卷)。②拿著。“取武陽所持圖”(《荊軻刺秦王》)。③主持。“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蘇武傳》)。④攙扶。“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將伐顓臾》)。⑤保持,堅持。如成語“持之以恒”。⑥約束。“亦以是持其身”(2008·湖南卷)。
18.寵:①以……為寵。“多惠政,賜金帶寵之”(2010·全國卷Ⅰ)。②榮耀。“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岳陽樓記》)。③寵愛。“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屈原列傳》)。④尊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鄭伯克段于鄢》)。
19.除:①臺階。“屆期先生黎明起,掃庭除”(2014·重慶卷);“扶輦下除,觸柱折轅”(《蘇武傳》)。②授予官職。“除福州觀察使”(2010·江西卷);“除知臺州”(2016·天津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③整修,修理。“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④清除,去掉。“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⑤革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原君》)。⑥流逝,過去。“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
20.畜:①通“蓄”。“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2010·湖北卷)。②家畜。“擁眾數萬,馬畜彌山”(《蘇武傳》)。③養育。“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齊桓晉文之事》)。④豢養。“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報任安書》)。⑤飼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寡人之于國也》)。
21.廁:①置身。“安可廁諸君子間”(2011·四川卷);“而足下廁其間”(《與高司諫書》)。②廁所。“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22.次:①第二。“亮知荊州次當受敵”(2013·湖南卷);“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報任安書》)。②停留。“舟次彭澤”(2011·福建卷)。③臨時駐扎和住宿。“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殽之戰》);“半日而拔,次于新林”(2008·遼寧卷);“次順義”(2015·廣東卷);“軍皆定次,將乃就舍”(2015·山東卷)。④順序。“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⑤旁邊。“列坐其次”(《蘭亭集序》)。⑥量詞,回。如成語“三番五次”。
23.刺:①用篙撐。“見一丈人,刺小船”(2013·重慶卷);“刺船而去”(2011·四川卷)。②扎,用尖利的東西刺。“引佩刀自刺”(《蘇武傳》)。③揭發,指責。“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④諷刺。“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屈原列傳》)。
24.稱:①稱頌,稱贊。“猶稱所長而達之”(2012·山東卷)。②聲稱,聲言。“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相稱,符合,適合。“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④稱為。“幸蒙大恩,賜號稱王”(《蘇武傳》)。
25.乘:①追逐。“城上鼓噪乘之,殺獲甚眾”(2009·全國新課標卷)。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讀書三十乘”(2016·浙江卷);“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③冒著。“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④登,升。“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詩經·氓》)。⑤駕(車),坐(車),騎(馬)。“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⑥趁著,憑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26.誠:①果真,如果。“若誠丈夫,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2007·福建卷);“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②誠心,誠意。“愿陛下矜憫愚誠”(《陳情表》)。③實在,的確。“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7.沖:①要沖,交通要道。“當涂兵之沖”(2015·浙江卷)。②虛,謙和淡泊。“則思謙沖以自牧”(《諫太宗十思疏》)。③向上沖。“怒發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向前沖闖。“其原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雁蕩山》)。
28.酬:①賞賜。“酬以館選”(2019·江蘇卷)。②報答。“天將以酬長厚者”(《聊齋志異·促織》)③實現。成語“壯志難酬”。④交際往來。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D
29.當:①承擔,擔當。“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②相等,相當。“請者必當其人”(2011·天津卷)。③阻擋,抵擋。“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④執掌,主持。“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⑤應當,應該。“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廉頗藺相如列傳》)。⑥占據、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⑦正當,在……時候。“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⑧必然,必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⑨假使。“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⑩面對。“木蘭當戶織”(《木蘭詩》)。當作。如成語“安步當車”。 符合。“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2019·天津卷)。
30.登:①考中。“登景泰二年進士”(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②升,由低處到高處。“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③上路,登程。“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石壕吏》)。④即刻。“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孔雀東南飛》)。
31.第:①科舉考中。“有夙儒張覃者未第”(2013·廣東卷);“第明經”(2011·浙江卷)。②住宅。“兒時嘗戲畫地為大第”(2010·重慶卷)。③次第,次序。“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活板》)。④只,但。“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黃州新建小竹樓記》)。⑤假如。“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世家》)。
32.典:①主管,掌管。“太祖典禁旅”(2013·北京卷)。②文獻,典籍。“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③典章。“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④前代的文物、制度、故事。如成語“數典忘祖”。
33.篤:①執著。“老而彌篤”(2014·四川卷)。②深,甚,也可特指病重。“義篤而辭質”(2015·福建卷);“值母病篤”(2012·安徽卷);“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陳情表》)。③局限。“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秋水》)。
34.度:①推測,估計。“度吾所能行為之”(2009·北京卷);“將軍自度何如也”(2013·湖南卷);“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2012·安徽卷);“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廉頗藺相如列傳》);“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②渡過,越過。“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③考慮,衡量。“王試度其功”(2007·湖南卷);“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后序》)。④標準,限度。“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⑤比較,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⑥制度,法度。“必合古人矩度”(2015·安徽卷);“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⑦常態,風度。“或多惶懼,失其常度”(2008·江蘇卷);“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⑧次、回。“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⑨譜曲。“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35.奪:①改變。“帝不能奪”(2008·安徽卷);“其父見其志不可奪”(2014·山東卷);“亦不能奪之矣”(2011·江西卷);“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②奪取。“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③失去,喪失。“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寡人之于國也》)。
36.多:①贊許,推崇,稱贊。“蓋其性所多也”(2014·浙江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2014·湖北卷);“人用是多疑名”(2012·北京卷);“蒙正敗,士以此多公”(2012·江蘇卷)。②與“少”相對。“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E
37.惡:①怎么。“是惡得不貧”(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②罪惡。“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指南錄后序》)。③壞,不好。“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討厭,憎惡。“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2021·新高考Ⅰ卷)“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原君》)。⑤嫉妒。“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戰》)。
F
38.法:①效仿。“法天道,順人心”(2010·全國大綱卷Ⅰ)。②法令,制度。“略依古禮,不得過法”(2008·北京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③法律,刑法。“假令仆伏法受誅”(《報任安書》)。④方法。“其法用膠泥刻字”(《活板》)。⑤尊稱佛家的事物。“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梅花嶺記》)。
39.發:①打開。“至征卒叛時,將發以贍軍”(2010·天津卷);“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②顯露,表現。“由是振發于鄉里之間”(2014·浙江卷)。③頭發。“余自束發讀書軒中”(《項脊軒志》)。④派遣。“單于子弟發兵與戰”(《蘇武傳》)。⑤拿出。“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五人墓碑記》)。⑥發出。“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⑦發布,頒布。“遂發命,遽興姜戎”(《殽之戰》)。⑧泄露。“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蘇武傳》)。⑨發動。“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⑩出發。“留戀處,蘭舟催發”(《雨霖鈴》)。抒發。“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言:開口。“發言必自稱曰儒”(2018·浙江卷)。
40.反:①返回,這里指收回。“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2011·北京卷);“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遙游》);“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②與“正”相對。“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項脊軒志》)。③反叛,造反。“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④反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⑤反復。“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詩經·氓》)。⑥類推。“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⑦追念。“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屈原列傳》)。⑧違背。“其宰曰:‘免,是反子之義也’”(《崔杼弒其君》)。
41.犯:①冒著。“犯風而罷虞人”(2009·山東卷);“觸風雨,犯寒暑”(《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②觸犯,冒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
42.方:①比作。“諸人咸以君方樂廣”(2012·遼寧卷);“時以執法平恕方戴胄”(2011·浙江卷)。②并行,并列。“操軍方連戰艦,首尾相接”(《赤壁之戰》)。③正在。“余方心動欲還”(《石鐘山記》)。④四面,周圍。“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⑤規律,道理。“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⑥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赤壁之戰》)。⑦在,當。“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伶官傳序》)。⑧方向,方位。“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衡傳》)。
43.訪:①詢問。“訪以海上事”(2013·天津卷);“穆公訪諸蹇叔”(《殽之戰》)。②尋求。“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石鐘山記》)。
44.廢:①倒塌。“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淮南子·覽冥》)。②廢棄;廢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③被戰爭破壞而未恢復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百廢具興”(《岳陽樓記》)。④停止,中止。“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論語·雍也》)。⑤墜落,跌下。“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荊軻刺秦王》)。⑥廢黜,放逐。“牧亦坐是廢”(2018·浙江卷)。⑦放置,擱置。“于是為之調瑟,廢一于堂,廢一于室”(《莊子·徐無鬼》)。⑧同“費”,花費,耗損。“恐字跡過于細微,使觀者大費眼光”(《紅樓夢》)。
45.分:①本分。“不敢一毫越理犯分”(2012·湖南卷);“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指南錄后序》);“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②料想,斷定。“德自分死矣”(2009·湖北卷);“自分已死久矣”(《蘇武傳》);“臣自分廢黜”(2015·上海卷)。③分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④分給。“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⑤長度單位,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6.奉:①俸祿。后作“俸”。“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觸龍說趙太后》)。②侍奉,事奉。“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孟子·告子上》);“奉母閑居”(2018·江蘇卷)。③恭敬地捧著。“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鴻門宴》);“臣愿奉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④恭敬地接受。“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與孫權書》);“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背宋盟,無乃不可乎”(《左傳·昭公十一年》)。⑤進獻,獻上。“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廉頗藺相如列傳》);“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鴻門宴》)。⑥信奉,遵循。“謹奉法令”(《獄中上書》)。
47.伏:①佩服。“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2014·全國大綱卷)。②趴。“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③下對上陳述時的敬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④倒下。“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過秦論》)。⑤藏匿,埋伏。“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蘇武傳》)。
48.諷:①背誦。“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2017·天津卷);②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鄒忌諷齊王納諫”。
49.服:①服役納稅。“據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2008·重慶卷)。②降服。“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2008·廣東卷);“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論》)。③從事,做,擔任。“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訓儉示康》)。④習慣,適應。“到京師服水土”(《長亭送別》)。⑤信服,佩服。“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50.復:①再,也。“終不復言”(2010·北京卷);“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后序》);“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房宮賦》);“明年復攻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恢復。“武氣絕,半日復息”(《蘇武傳》)。③還。“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④答復。“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孔雀東南飛》)。⑤重復。“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⑥夾層。“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阿房宮賦》)。
51.賦:①征收賦稅。“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2016·北京卷);“歲賦其二”(《捕蛇者說》)。②吟誦,創作。“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并序》)。③體裁名,一種韻文,盛行于漢魏六朝。“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④賦稅。“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說》)。
G
52.概:①量米粟時刮平斗斛用的器具。“概者,平量者也”(《韓非子·外儲說》)②平,齊,符合。“不概于圣”(2019·北京卷)。③節操,氣概。“凜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楊惲《報孫會宗書》)。④景象,狀況。“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53.干:①沖。“修篁干霄”(2012·福建卷);“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兵車行》)。②請求。“而未嘗干人薦舉”(2010·遼寧卷)。③才能。“引為左軍行參軍,以治干稱”(2009·遼寧卷)。④盾牌。“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季氏將伐顓臾》)。⑤河岸,水邊。“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詩經·伐檀》)。⑥與“濕”相對。“床頭屋漏無干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⑦枯竭,空虛。如成語“外強中干”。
54.更:①交替,輪流。“諸侯更相誅伐”(2017·北京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陳情表》)。②改變,更換。“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洗盞更酌,肴核既盡”(《赤壁賦》)。③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孔雀東南飛》)。④互相。“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周處》)。⑤另,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石壕吏》)。⑥更加,愈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⑦還,還是。“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孔雀東南飛》)。
55.工:①擅長。“工草隸蟲篆”(2017·山東卷);“工丹青”(2013·江西卷);“宋,懷慶青華鎮人,工技擊”(《大鐵椎傳》);成語“工于心計”。②工匠,有技藝的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③精巧,精致。“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揚州慢》)。④工時。“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56.攻:①加固。“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2014·江蘇卷)。②進攻。“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③研究。“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師說》)。④琢磨。如成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7.固:①堅決。“興叩頭流涕,固讓曰”(2012·山東卷);“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本來,確實。“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賦》)。“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③頑固。“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④鞏固,使……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⑤牢固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⑥險固的地方。“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58.顧:①回頭看。“公仰視木顧使者曰”(2011·重慶卷);“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廉頗藺相如列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②只是。“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2011·湖北卷);“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項脊軒志》)。④探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⑤考慮,顧及。“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后序》)。⑥反而,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⑦關心。“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碩鼠》)。
59.官:①做官。“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2011·廣東卷)。②官職,職位。“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③器官。“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④官吏,官員。“夫秋,刑官也”(《秋聲賦》)。
60.廣:①擴充,擴大。“自示不廣”(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②寬闊。“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③廣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61.歸:①使……歸。“先生贖而歸之”(2011·安徽卷);“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出嫁。“年二十以歸吾”(2010·江蘇卷);“后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③歸依,歸屬。“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原君》)。④歸還。“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⑤趨向,歸向。“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赤壁之戰》)。⑥返回。“歸而求救國之策”(《指南錄后序》)。⑦稱贊。“而世遂以全節歸之”(2015·湖北卷)。
62.過:①過分,過于。“或過稱其文字”(2012·浙江卷);“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過蒙拔擢,寵命優渥”(《陳情表》)。②錯誤,過失。“過而擊之也”(2009·山東卷);“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③訪問,看望。“過立恭宿別”(2009·安徽卷);“一日,大母過余曰”(《項脊軒志》)。④超過,勝過。“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促織》)。⑤責備。“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⑥經過,通過。“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工之僑獻琴》)。
H
63.恨:①遺憾。“九死不恨”(2013·上海卷);“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歸去來兮辭并序》);“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②怨恨。“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柳毅傳》)。
64.橫:①意外。“何乃橫得重名”(2012·遼寧卷)。②與“縱”相對。“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送友人》)。③連橫。“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④橫放著。“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赤壁賦》)。⑤遮蓋,遮斷。“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⑥廣闊,寬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⑦兇暴,暴烈。如成語“橫征暴斂”。
65.懷:①銜恨。“檜懷之,既而被檄秀州”(2012·全國新課標卷)。②想著,趁著。“懷良辰以孤往”(《歸去來兮辭并序》)。③懷藏。“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心懷,情意。“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孔雀東南飛》)。⑤思念。“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⑥懷抱,胸前。“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項脊軒志》)。
66.會:①適逢,恰巧。“會天疾風”(2009·山東卷);“會興遼東之役”(2009·全國大綱卷Ⅰ);“會所導火滅”(2013·福建卷);“會暮,約詰朝合戰”(2010·全國卷Ⅱ);“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會其怒,不敢獻”(《鴻門宴》)。②會見。“單于召會武官屬”(《蘇武傳》)。③會合,會盟。“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當然,應當。“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⑤宴會。“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信陵君竊符救趙》)。⑥見面。“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⑦時機。如成語“適逢其會”。
67.惠:①贈送。“惠之谷”(2011·四川卷)。②恩惠。“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諫太宗十思疏》)。③仁愛,寬厚。“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赤壁之戰》)。④柔順,柔和。“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⑤通“慧”,聰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J
68.赍:①贈送。“楊君緘書赍圖”(2018·天津卷);“赍錢三百萬”(《孔雀東南飛》)。②持有,攜帶。“進乃暗差使命,赍密詔星夜往各鎮去”(《三國演義》);“干乃出璽付融,融赍璽馳還枋頭。”(2023模考題);“有武功人赍絹三匹,去城十里,為賊所劫。”(2023模考題)③懷抱。“傷誠善之無辜兮,赍此恨而入冥”(《后漢書·馮衍傳下》)。
69.及:①等到。“及即尊位”(2013·江蘇卷);“及再遇陣沒”(2010·全國卷Ⅱ);“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伶官傳序》)。②接近。“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③比得上。“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④和,同。“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⑤涉及。“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⑥來得及。“戰、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后序》)。⑦趕上,追上。“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70.疾:①憎恨。“下之疾其上甚矣”(2016·山東卷);“詔書疾惡黨人”(2013·上海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齊桓晉文之事》)。②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③快,急速。“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秋聲賦》)。④疾苦,痛苦。“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⑤銳利,敏捷。“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⑥痛心。“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⑦強,猛烈。“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71.籍:①登記。“遂受而籍之以歸”(2013·北京卷);“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2011·重慶卷);“籍之以為廂兵”(2010·湖北卷);“悉籍記之”(2010·四川卷);“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②沒收。“即命帥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2012·江西卷)。③泛指書籍。“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④雜亂。“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
72.計:①打算,謀劃,考慮。“為所不知后人計”(2019·江蘇卷);“吾用休,社稷計耳”(2008·安徽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計算,結算。“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③計謀,策略。“探石發穴,靡計不施”(《促織》)。
73.濟:①加上。“今又濟之以雪”(2014·湖南卷)。②渡過。“若濟大水有舟楫也”(2011·山東卷);“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③成就。“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赤壁之戰)。④成功。“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74.加:①超過。“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2011·湖南卷)。②增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③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④施加,施以。“君有加惠于其臣”(2009·天津卷);“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寡人將加大誅于子”(《晏子治東阿》)。⑤益處。“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⑥更,越發。“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75.家:①定居。“后有以良家子鎮武川者,遂家焉”(2010·安徽卷);“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與高司諫書》)。②家庭,人家。“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③學術或藝術流派。“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④娘家。“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⑤卿大夫的封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季氏將伐顓臾》)。
76.假:①借給。“諸貴假以勁弓”(2013·湖北卷);“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②借助,借用。“聞君義甚高,愿假榻”(2012·北京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③假期。“十旬休假,勝友如云”(《滕王閣序》)。④臨時的,代理的。“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蘇武傳》)。⑤假如。“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報任安書》)。⑥暫且。“吾未哺食,請假設草具”(《段太尉逸事狀》)。
77.間:①暗中。“時邑多盜,群丐間作偵探”(2014·重慶卷);“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②間或,有時。“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③抄小路。“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④機會。“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⑤離間。“饞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⑥中間。“一日之內,一宮之間”(《阿房宮賦》)。⑦量詞,用于計算房間。“因作小樓二間”(《黃州新建小竹樓記》)。⑧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⑨窺伺。“乃為崔子間公”(《崔杼弒其君》)。⑩乘機。“崔子因是,又以其間伐晉也”(《崔杼弒其君》)。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78.見:①現成的。“夫軍無見糧而轉軍與戰”(2010·湖南卷)。②看見。“吾兒,久不見若影”(《項脊軒志》)。③拜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④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⑤出現,顯現。“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⑥召見。“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荊軻刺秦王》)。⑦顯露。“才美不外見”(《馬說》)。⑧我。“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79.將:①率領,帶領。“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錢于莊山”(2016·北京卷);“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過秦論》)。②將領。“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過秦論》)。③愿,請。“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④和。“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⑤將要。“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⑥扶持,扶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80.矯:①假托。“杖矯命者,逐之”(2012·江蘇卷);“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2011·江西卷);“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魏公子列傳》)。②舉。“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兮辭并序》)。③匡正,糾正。如成語“矯枉過正”。
81.劫:①威逼,脅迫。“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2012·湖南卷);“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②劫持,強奪。“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
82.結:①凝聚,聚合。“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2011·全國大綱卷);“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孔雀東南飛》)。②結交。“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③構筑,建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飲酒》)。④編結。“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陳情表》)。⑤訂立。“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孔雀東南飛》)。
83.進:①推薦,進用。“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2007·天津卷)。②超過。“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③到朝廷(做官),晉升。“是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表》)。④前進,與“退”相對。“其進愈難”(《游褒禪山記》);“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過秦論》)。⑤進獻,進奉。“于是相如前進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⑥進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鄒忌諷齊王納諫》);“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師表》)。
84.竟:①最終。“景淳竟死”(2012·北京卷);“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屈原列傳》)。②從頭至尾。“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③完畢,終了。“竟朝置酒”(2009·北京卷);“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終于,到底。“平原君竟與毛遂偕”(《毛遂自薦》)。
85.就:①跟從。“不暇就師窮經”(2012·浙江卷)。②靠近。“唯當就蟻封耳”(2012·湖北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③變成,造成。“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并序》)。④接受。“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殽之戰》)。⑤赴任,就職。“除著作郎,不就”(2008·全國大綱卷Ⅱ);“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⑥完成,成功。“軻自知事不就”(《荊軻刺秦王》)。⑦登上。“荊軻遂就車而去”(《荊軻刺秦王》)。
86.拘:①拘禁,扣押。“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報任安書》)。②束縛;拘束。“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2018·浙江卷);“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秋水》)。③拘泥。“拘俗人之議,不能通其說”(《論衡》)。
87.舉:①興起,發動。“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2012·廣東卷);“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②稱職。“茍其職之不舉”(2007·遼寧卷)。③舉起,抬起。“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赤壁賦》)。④推薦,推舉。“永元中,舉孝廉不行”(《張衡傳》)。⑤攻克,占領。“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⑥舉出,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⑦升起,揚起。“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⑧全,都。“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逍遙游》)。⑨舉止。“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孔雀東南飛》)。⑩拿。“吾不能舉全吳之地”(《赤壁之戰》)。
88.居:①任職。“未有居郎署者”(2014·四川卷);“侯居常三年”(2015·湖北卷)。②聚集,搜集。“居善藥”(2010·北京卷)。③停留。“客當居此以伺焉”(《柳毅傳》)。④處于。“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⑤占據,占有。“為留守者居半”(2007·四川卷);“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諫太宗十思疏》)。⑥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鄉”(《捕蛇者說》)。⑦坐。“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核舟記》)。⑧積蓄,儲存。如成語“奇貨可居”;“子孫不肖而居厚實”(2015·安徽卷)。
89.具:①記錄。“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2014·上海卷)。②完備,詳盡。“為余言周維城事甚具”(2010·福建卷);“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③器械,器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④準備。“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殽之戰》)。⑤詳細,全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⑥全,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90.決:①判定,判決。“卒之付御史決”(2014·廣東卷);“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蘇武傳》);“說當時決某獄”(2018·江蘇卷)。②同“訣”,辭別。“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蘇武傳》)。③自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指南錄后序》)。④決斷,決定。“受制于人,吾計決矣”(《赤壁之戰》)。⑤決戰,分勝負。“孤當與孟德決之”(《赤壁之戰》)。⑥必定,一定。“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91.絕:①非常。“絕難乘,少能騎者”(2012·湖北卷);“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②絕交。“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③隔絕。“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④橫渡。“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⑤停止,消失。“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石鐘山記》)。⑥陡峭的。“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⑦斷絕。“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K
92.堪:①勝任。“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2013·浙江卷);“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孔雀東南飛》)。②經得起,忍受。“所在征斂,人不堪命”(2009·全國大綱卷Ⅰ);“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③能夠,可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93.苦:①為……所苦,苦于……。“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2011·廣東卷);“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②使……受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③困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陳情表》)。④痛苦,悲苦。“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94.課:①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講授或學習。“講章句、課文字而已”(2009·四川卷)。②征收賦稅,差派勞役。“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宋書·孝武帝本紀》)。③勸課,督責。“勸課農桑”(《后漢書·卓茂傳》)。④稅款,稅。“免其課役”(《隋書》)。⑤占卜。“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奇中”(《冷齋夜話》)。
95.克:①能夠。“吾不克救也”(2008·江西卷)。②戰勝,攻破。“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③克制。“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96.科:①分攤,攤派。“不以科兄弟”(2014·天津卷)。②科舉考試的科目或等第。“設程試之科,重金爵之賞”(《博弈論》)。③條款,段落。“科條既備”(《戰國策·秦策》)。④課稅,征稅。“假此科斂丁口”(《促織》)。⑤法令,刑律。“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
L
97.勞:①慰勞。“則勞以酒食而慰遣之”(2012·江西卷);“三歲貫女,莫我肯勞”(《碩鼠》)。②勞動。“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原君》)。③辛苦,費力。“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送東陽馬生序》)。④功勞。“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⑤使……勞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98.勒:①銘刻。“勒石紀之而還”(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②編纂。“勒為一書”(2013·四川卷)。
99.累:①屢次。“居易累以忠鯁遭擯”(2007·浙江卷);“與林邑累相攻伐”(2013·全國大綱卷);“累召不應”(《張衡傳》)。②累積。“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2011·天津卷);“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樂羊子妻》)。③接連,連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屈原列傳》)。④通“蔂”,裝土的筐子。“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禍兮福兮》)。⑤通“縲”,捆綁犯人的繩子,引申為囚禁,牢獄。“不以累臣釁鼓”(《殽之戰》)。⑥堆,重疊。如成語“連篇累牘”。⑦連及,牽連。“字不得累句”(2019·浙江卷)。
100.離:①遭受。“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2011·湖北卷);“猶離憂也”(《屈原列傳》)。②通“蘺”,香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離騷》)。③離開,離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陳情表》)。④分開,拆散。“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將伐顓臾》)。
101.斂:①收縮,退縮。“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2011·全國新課標卷)。②收斂。“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琵琶行并序》)。③募集。“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④聚攏。“其色慘淡,煙霏云斂”(《秋聲賦》)。
102.論:①判決,判罪。“將論囚”(2014·廣東卷)。②文體的一種。如《六國論》。③討論,研究。“每與臣論此事”(《出師表》)。④評定,衡量。“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103.落:①使……衰敗,衰落。“遂以此落其家”(2013·天津卷);“門前冷落鞍馬稀”(《琵琶行并序》)。②葉落,花落。“惟草木之零落兮”(《離騷》)。③下落,下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④座,所。“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⑤丟了,漏了。如成語“丟三落四”。
104.履:①踏,行走。“履蒼莽中”(2012·福建卷);成語“如履薄冰”。②登上。“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③鞋。“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孔雀東南飛》)。
105.略:①簡要。“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小善”(2011·北京卷);“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報任安書》)。②通“掠”,奪取。“進兵北略地”(《荊軻刺秦王》)。③大致。“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赤壁之戰》)。④謀略,計謀。“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六國論》)。
M
106.冒:①頂著。“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2012·全國大綱卷)。②冒失,冒昧。“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③蒙,蓋。“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活板》)。④冒犯,觸犯。“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黔之驢》)。
107.命:①指揮,命令。“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2014·江西卷);“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并序》)。②指示。“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殽之戰》)。③指派。“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赤壁之戰》)。④取名,命名。“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⑤命令,政令。“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⑥性命,壽命。“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⑦生活,生存。如成語“命途多舛”。
108.糜:①倒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②無;沒有。“靡日不思”(《詩經·國風·邶風》)。③糜爛,使……糜爛。“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2019·北京卷)。
N
109.年:①收成。“是歲,大有年”(2010·安徽卷);“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齊桓晉文之事》)。②年紀,歲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③年份。“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項脊軒志》)。④時間單位。“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⑤壽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游》)。
110.難:①不易,困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難》)。②災難,禍殃。“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左傳》)③詰難,詰問。“余則無以難子相也”(2019·浙江卷)。
111.內:①通“納”,使……進入。“其余盡以次內虎穴中”(2010·四川卷);“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②以內。“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阿房宮賦》)。③家里。“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④內心。“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⑤里面,內部。“悟言一室之內”(《蘭亭集序》)。⑥內在的。“紛吾既有此內美兮”(《離騷》)。
112.能:①和睦。“興素與從兄嵩不相能”(2012·山東卷)。②能力,才能。“才能不及中人”(《阿房宮賦》)。③有才能的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④有能力做到,能夠。“于是益知侯之為難能也”(2015·湖北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⑤及,達。“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⑥善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⑦如此,這樣。“忍能對面為盜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P
113.平:①安定。“南城之政平”(2013·浙江卷);“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赤壁之戰》)。②平坦。“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③公正。“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蘇武傳》)。④鏟平,削平。“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114.迫:①逼近,靠近。“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2008·江蘇卷)。②危急,急迫。“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2011·湖北卷);“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鴻門宴》)。③逼迫,強迫。“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孔雀東南飛》);“郡縣逼迫,催臣上道”(《陳情表》)。
Q
115.戚:①為……悲傷。“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2018·北京卷)。②憂,憂傷。“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③親屬。“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并序》);“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親,親近。“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列子·力命》)。⑤兵器名。大斧。“執干戚舞”(《韓非子·五蠹》)。
116.期:①希望,期望,期待。“自然不敢以輩流間期足下也”(2017·浙江卷);“期為君子之歸”(2012·湖南卷)。②期限。“未登程先問歸期”(《長亭送別》)。③服喪一年。“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④至,及。“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⑤時候。“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梅花嶺記》)。⑥約會,約定。“與若期一月還之”(2007·全國新課標卷);“遂與大夫期十日”(2009·山東卷);“會合不可以期”(2015·福建卷)。⑦看待。“自恨期人之淺也”(2007·浙江卷)。
117.奇:①以……為奇,驚異。“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2007·山東卷);“開奇之,曰:‘公輔才也。’”(2009·廣東卷);“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2017·山東卷)。②零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③美好,適宜。“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孔雀東南飛》)。④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118.啟:①陳述,稟告。“山濤領選,啟武帝”(2008·全國新課標卷);“貞累啟固辭”(2017·山東卷);“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孔雀東南飛》)。②開,打開。“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核舟記》)。
119.起:①起任。“起佐郡”(2011·福建卷)。②出身、任用。“以章獻起于寒微”(2009·廣東卷)。③站起。“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荊軻刺秦王》)。④起床。“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⑤開始,開端。“項伯亦拔劍起舞”(《鴻門宴》)。⑥源起。“辛苦遭逢起一經”(《過零丁洋》)。⑦起義,起事。“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⑧突起,聳立。“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張衡傳》)。
120.且:①將要。“使者采木且及柳”(2011·重慶卷);“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②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③況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并且。“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⑤暫且。“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夢游天姥吟留別》)。
121.傾:①欽佩。“忠義之聲遠近皆傾下之”(2014·遼寧卷)。②倒下。“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③倒出。“往往取酒還獨傾”(《琵琶行并序》)。④用盡。“傾家竭產”(《三國志·蜀書》)。
122.趣:①催促。“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2011·重慶卷);“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不破”(2020新高考1卷)②趕快。“賊非吾主敵,盍趣降”(2010·全國新課標卷)。③樂趣,興趣。“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并序》)。④通“取”。“雖趣舍萬殊”(《蘭亭集序》)。⑤通“趨”,往,到。“那利復引北山龜茲萬余人趣都城,繼叔逆擊,大破之”(2023模考題)
123.趨:①快走。“道濟趨下階”(2007·江蘇卷)。②奔赴;趨向。“嘗趨百里外”(《送東陽馬生序》)。③行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古樂府·陌上桑》)。④古代的一種禮節,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史記·蕭相國世家》)。⑤古同“促”,催促;急速。“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漢書·高帝紀上》)。
124.去:①離開,消失。“然去而不復念也”(2009·浙江卷);“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②過去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琵琶行并序》)。③除去,失掉。“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去死肌,殺三蟲”(《捕蛇者說》)。④距,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⑤表示動作的趨勢。“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琵琶行并序》)。⑥通“弆”,藏。“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蘇武傳》)。
125.全:①保全。“全活甚眾”(2014·天津卷);“千萬不復全”(《孔雀東南飛》);“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②完全。“墓中全乎為五人”(《五人墓碑記》)。③完整。“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R
126.然:①這樣。“其父不愿其然”(2013·江蘇卷);“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車柔使之然也”(《勸學》);“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寡人之于國也》)。②“然”同“燃”,燃燒。“再四皆不然”(2007·遼寧卷)。③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④……的樣子。“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⑤是的,對的。“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127.任:①承擔。“吾居長,當任罪”(2008·四川卷)。②委任,任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③聽憑,任憑。“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并序》);“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④信任。“王甚任之”(《屈原列傳》)。⑤任性。“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⑥責任,職責。“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128.辱:①使……受辱,侮辱。“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恥辱。“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岳陽樓記》)。③埋沒。“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④污黑。“大白若辱,大方無隅”(《禍兮福兮》)。⑤敬辭,相當于“屈尊”。“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129.若:①你,你們。“若無罪,還告父兄無恐”(2014·湖北卷);“若入前為壽”(《鴻門宴》)。②這,這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齊桓晉文之事》)。③好像。“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④至于。“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⑤如果。“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⑥相當。“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
130.如:①到……去。“鄭伯如晉”(2008·江西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沛公起如廁”(《鴻門宴》)。②依照,遵從。“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蘇武傳》)。③像,如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④及,比得上。“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⑤若,假如。“如其不然,萬勿置后”(《獄中上母書》)。
S
131.善:①認為……好。“上過其羊所,善之”(2012·上海卷);“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四 文言文閱讀】
考點1 文言實詞
考綱中要求考生掌握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當然熟練掌握和積累一定數量的重點文言詞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常考文言實詞主要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偏義復詞等五大類,其中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義復詞相對較少。因此,對于文言實詞考查方式的識別和運用是文言文實詞學習的重要一環。
(2024·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解題步驟】
第一步:辨析正常語序
根據原文內容,整理句子的正常語序。
第二步,掌據搭配規律
比如:句中一定要有謂語、名詞置于謂語前做狀語等情況要靈活掌握。
【參考答案】
11.C
【真題解析】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判斷偏義復詞的能力。
A.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句意: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
B.正確。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我有一個親哥哥。
C.錯誤。相同,都是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沒有死節。/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
D.正確。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
故選C。
【解題技巧】
一詞多義技巧及類型
【技巧】1.語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處在一個語法結構之中,每個詞語都充當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過分析句子成分,便可以推知詞語的詞義。例如:
(1)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中“目”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因此,既不能理解為“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2)將軍被堅執銳。(《陳涉世家》)句中“將軍”作主語,“被”和“執”作并列謂語,那么“堅”和“銳”是賓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因此應解釋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
2.字形推導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與字義之間,很多有密切的聯系。漢字中形聲字占90%以上。形聲字的“義符”給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例如: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嚙,從“口”從“齒”,“口”“齒”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嚙”即“咬”。
3.成語助記法。
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含義。成語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論”中的“刊”,“文不加點”中的“點”,“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斷實詞詞義時,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借用成語,問題也可能就化難為易。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可以聯系成語“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斷“芳不得薄兮”中“薄”詞義與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可以聯系成語“登峰造極”中的“造”是“到”,分析該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4.因聲尋義法。
即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解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詞時,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這樣寫,有時那樣寫。后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要”與“邀”同音通假,推斷“要”的意思是“邀請”。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 通“俱”。
【類型】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1)本義。
所謂詞的本義,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就詞的來源說的,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指最初造字時表示的意義。例如:朝,本義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義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種是就詞的應用來說的。把最常用的那個意義當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義”。例如:“走”的基本義是“步行”。
在現代漢語中談到本義是指后者,即詞的基本義,也就是常用的意義。這種基本義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總是作為詞的第一個義項。
(2)引申義。
所謂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見國君的時間,故由“早晨”引申為“朝見”(率天下諸侯而朝周);朝見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為“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再引申為“朝代”(改朝換代)。
“道”本義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為其引申義。“本”本義為“樹木的根”,“根本、本來、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義。
(3)比喻義。
所謂詞的比喻義,就是由本義通過打比方而產生的新義。例如:“手足”本義是“手和腳”,“兄弟”是其比喻義;“干城”本義是“盾牌和城墻”,后來喻指“捍衛者”。
(4)假借義。
所謂詞的假借義,就是因假借而產生的意義。它同詞的本義是不相干的。如“然”,本義是燃燒。后來假借為:①代詞,如此,這樣。如“鞣使之然也”。②形容詞詞尾,相當……的樣子”。如“屋舍儼然”。
古今異義技巧及類型
【技巧】辨識古今異義詞的方法
1.區分單、雙音節詞
古漢語中有些單音節組合詞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同形,很容易被當作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因此閱讀文言文時,一是注意不能依據現代漢語語言習慣,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詞誤認為一個雙音節詞。如“交/通”“妻/子”“無/論”“地/方”等;二是注意辨別文言文中的雙音節詞,不要拆成單音節詞來理解。
2.認真辨析細微差異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今詞義在很多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古今詞義完全相同或完全無關只是語言中極少數的現象。對古今詞義接近,但又有差別的詞語要注意仔細辨析,因為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3.注意記憶詞義轉移的詞
一般來說,詞義轉移的詞,其古今詞義差別較大,我們要盡最大努力記住它們之間的迥異。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義為映的意思,現則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織物,古今詞義相差比較大。
【類型】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的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窄,后來意義有了發展,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
【例】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在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在文言文中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窄的現象。
【例】1.“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黃金。
2.“丈夫亦愛憐其子乎?”(《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踐滅吳》)中的“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
三、詞義強化
某些詞語的今義與在文言文中的意義相比,詞義性質發生了變化,程度加深了。這是詞義的強化。
【例】1.“恨”,古代多表遺憾、不滿意。“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其今義則表仇恨、懷恨。
2.“誅”原義是責備。“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義了。
四、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
【例】1.“饑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
2.“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
3.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指大病、重病。
五、詞義轉移
文言文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系,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
【例】1.“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中原地區。
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
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
六、感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做詞義的感彩變化。
【例】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詞類活用技巧及類型
【技巧】1.辨析正常語序
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即(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記住每個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詞來充當:定語,一般由形容詞、名詞來充當;主語,一般由名詞、代詞來充當;狀語,一般由副詞等來充當;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來充當;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來充當。
例如“眾星北流”,主語是“眾星”,由名詞充當,沒有活用。“流”,動詞做謂語,沒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詞,卻做了“流”的狀語,這就與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應該在“北”前加一個“向”字,翻譯成“向北”,即名詞做狀語。
2.掌據搭配規律
(1)句中一定要有謂語。
例:“帝鞭馬長鴦至湖城”中“帝鞭馬”實際上是個短句,少了一個謂語,所以“鞭”應該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抽打”。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謂語”的原則。
例:《齊桓晉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一句,“刑”是名詞,是“榜樣”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個由“于”引導的介詞結構,所以活用為動詞,譯為“做榜樣”,這就符合了“名詞不能帶賓語和補語”的原則。
(2)名詞置于謂語前做狀語。
例:“此水東流”句,其中“東”字是方位名詞,位于謂語“流”之前,做“流”的狀語,所以譯為“向東”。這就符合了“名詞放在謂語前做狀語”的原則。
(3)名詞不能帶賓語和補語(有時是介詞結構做補語)。
【類型】(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這在文言文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其活用的語境主要有:
①名詞+名詞,非并列修飾關系,且無謂語,一般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駐軍)(《燭之武退秦師》)
②名詞+代詞,這時名詞一般活用為動詞。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口技》)
③副詞(能愿動詞)+名詞,這時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名詞用“而”“則”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連接,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衣冠而見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馮諼客孟嘗君》)
⑤文言文中,不僅普通名詞能活用為動詞,方位名詞也常常活用作動詞。
例:下江陵,順流而東也。(攻下;向東進軍)(《前赤壁賦》)
2.名詞活用為使動詞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某個名詞帶了賓語,并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復生;使白骨長肉)(《中山狼傳》)
例: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使……下)(《李愬雪夜入蔡州》)
3.名詞活用為意動詞
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做賓客)(《傷仲永》)
例: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把……當做仇人)(《大鐵錐傳》)
4.名詞活用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一般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直接用作狀語,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的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普通名詞作狀語的現象也極為常見,很值得我們注意。
(1)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普通名詞直接用于動詞前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斬。(按法律規定)(《陳涉世家》)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
例: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狼》)
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樣)(《鴻門宴》)
④表示行為的身份或對待的方式。
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史記》)
(2)時間名詞用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古代漢語中時間名詞用作狀語,往往用連詞“而”或“以”把它和謂語中心詞相連接。這是現代漢語里所沒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②古代漢語里“日”“月”“歲”等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常用的意義有所不同,已經不是單純表示時間。
例: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每天)(《傷仲永》)
例:謹食之,時而獻焉。(到時候)(《捕蛇者說》)
(3)方位名詞用作狀語
古代漢語里,方位名詞也可以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
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記》)
例: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在外邊)(《陳涉世家》)
例: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在右邊;在左邊)(《核舟記》)
【特別說明】要區分是名詞活用作動詞還是名詞作狀語,就看名詞后是否帶動詞,有動詞就作狀語,沒有就作動詞。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術)(《賣油翁》)
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部隊,伏兵)(《曹劌論戰》)
例: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捕蛇者說》)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一般說來,活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翻譯時要采用兼語式的形式。
例:外連衡而斗諸侯。(使……斗)(《過秦論》)
例:可燒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戰》)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
例:晉侯飲趙盾酒。(使……飲)(《左傳·晉靈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過秦論》)
及物動詞本來就帶賓語,在形式上與使動用法沒有區別,區別只在意義上,這就需要認真具體分析具體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來分辨。
3.動詞的為動用法  
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發出的,這就是動詞的為動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為……哭泣)(《病梅館記》)
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為……而死)(《陳涉世家》)
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為……哀嘆)(《阿房宮賦》)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
例:四美具,二難并。(美好的事物;難得的賢主嘉賓)(《滕王閣序》)
例: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舊交情)(《赤壁之戰》)
例:將軍身被堅執銳。(堅硬的鎧甲;鋒利的武器)(《史記·陳涉世家》)
2.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但有時后面卻帶了賓語(但又不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就可以判斷為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感到熱;感到涼)(《兩小兒辯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懾、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這個形容詞就活用為使動詞。
例:春風又綠江南岸。(使……變綠)(《泊船瓜州》)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漁人甚異之。(認為……奇怪)(《桃花源記》)
(四)數詞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數詞一般獨立出現(不與量詞聯合運用),可以作動詞、形容詞、名詞等。
1.數詞活用作動詞
數詞作謂語的時候,這個數詞就活用作動詞。
例: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分析:“四海”是主語,“一”是謂語,活用作動詞,意思是“統一”。
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分析:“貳”活用作動詞,意思是“懷有二心”,也即“背離”。
例:二三其德。(《詩經》)
分析:“二三”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不專一”、“不忠誠”。
2.數詞用作形容詞
數詞作定語的時候,一般來說,這個數詞就活用作形容詞。
例:余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分析:“一”活用作形容詞,意思是“全”“滿”。
3.數詞用作名詞
數詞作主語或賓語的時候,一般來說,這個數詞就活用作名詞。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分析:“一”活用作名詞,意思是“一只狼”。
通假字技巧及類型
【技巧】1.音變法
通假字的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語音變化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變得相同相近。
【例】①“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論積貯疏》)“罷”通“疲”,雖然它們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卻是同音的。
②“弟子趣之。”(《西門豹治鄴》)“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卻不同音了。
2.語境分析法
把某個通假字放到具體句子中,聯系上下文去理解。
字是構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達也就是通過這些元素在意義上和語法上的組合而體現出來的。通假字中借字與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字義并無聯系。清代學者王念孫就說過:“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為病矣。”意思是說,當我們碰到通假字時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出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義在句中就顯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時,我們就要考慮該字有可能是一個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尋求本字。按本字讀之,就文通意順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來,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的句意就豁然開朗了。
3.例證認知法
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說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無”通“毋”的例句:
【例】(1)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
(2)于嗟鳩兮,無食桑葚。(《詩經·氓》)
(3)碩鼠碩鼠,無食我麥!(《詩經·碩鼠》)
(4)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5)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國也》)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7)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8)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
(9)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10)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11)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說明了“無”通“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那么下次遇到“無”字,就應考慮可能有通假的情況。
4.借助工具書
閱讀文言文,總會有些詞語不能理解,查工具書,既能解決疑難,又能節省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供學習文言用的工具書有許多種類,從高中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辭海》較為實用。尤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作為必備的工具書,經常查閱。
【例】(1)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觸龍說太后》)(查《辭海》可知:“郄”通“卻”,而“卻”又通“隙”。)
(2)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知:“與,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辭海》注:“厭”,通“饜”。飽;滿足。)
(4)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漢語大詞典》解釋:“有,通‘又’。①復;更加。②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
(5)而倔起阡陌之中。(《過秦論》)(查《古漢語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突出。”)
5.參考注釋法
古代文字訓詁學家在注釋古籍中對通假字有過許多研究和考證,并常用“某讀曰某”“某與某古字通”“某與某同”等來說明文字的通假關系。
【例】(1)隰則有泮。(《詩經·氓》)(鄭箋:“泮讀為‘畔’。”即“泮”為“畔”的借字。)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經典釋文》注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3)百姓罷勞。(《漢書·成帝紀》(顏師古注:“罷讀曰疲。”即“罷”通“疲”字。)
【類型】1.從語音方面來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與本字在讀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③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④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通“早”)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倍”通“背”)
(2)雙聲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相同,韻母不同。
【例】①胡不見我于王?(《公輸》)(“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③太后盛氣而胥之。(《觸龍說趙太后》)(“胥”通“須”)
④毋內諸侯。(《鴻門宴》)(“內”通“納”,兩字同聲部。)
⑤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莊子·逍遙游》)(“培”通“憑”)
(3)疊韻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韻母相同,聲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詩經·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③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參”通“三”)
(4)音變通假: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和韻母都不相同。
【例】①扁鵲望桓侯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讀“xuán”)
②將軍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被”通“披”,讀“pī”)
2.從字形(同偏旁)方面來看
(1)同聲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據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漢語中,按諧聲規律而言,聲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經·邶風》)(“匪”通“非”)
②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③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適”通“謫”)
(2)以簡通繁,即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代替一個筆畫較多的字。
【例】①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受”通“授”)
③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孔雀東南飛》)(“取”通“娶”)
3.從字義方面來看,有以下情形:
(1)一對一的“單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
【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可通“早”,但“早”習慣上不可通“蚤”。)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借“信”為“伸”,但習慣上很少有借“伸”為“信”者。)
③默而識之。(《論語》六則)(“識”可以通“志”,反過來,“志”卻不能通“識”。)
(2)一對一“雙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例】①口慧之人必無信。(《淮南子》)(“慧”通“惠”)
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③死即舉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即”通“則”)
④項莊則入為壽。(《鴻門宴》)(“則”通“即”)
(3)一字通數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幾個不同的本字。如“適”與“敵”、“嫡”“適”三字聲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例】①太甲,成湯適長孫也。(《史記》)(“適”通“嫡”)
②吳王夫差無適于天下。(《戰國策》)(“適”通“敵”)
③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適”通“適”)
(4)二字連通。指有兩個通假字連接在一起。
“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墨子·非攻上》)(“腑”通“腐”,“冷”通“爛”。)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漢書·蘇武傳》)(“宿”通“夙”;“昔”通“夕”。)
(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與另一漢字(C)相通,那么,這一借字又與本字的本字相通。【例】“臣得行義,則主失明”。(《韓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所謂“失明”,實則是“失民”的意思。)
(6)群字互通。即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字相互通用。【例】“唯、維、惟”三字,在用作語氣詞時,可以互相通用。“祭”“際”“察”三字互通,皆有“至”義。
【歷年高考文言實詞及詞義匯總】
A
1.愛:①吝嗇。“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2014·江蘇卷);“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愛好。“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③喜愛,愛護。“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④愛惜,顧惜。“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指南錄后序》)。⑤吝惜,舍不得。“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⑥通“薆”,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
2.按:①查驗,追究。“上官按之不得實”(2012·四川卷);“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握住。“項王按劍而跽曰”(《鴻門宴》)。③控制,抑止。“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④用手向下壓或摁。“則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B
3.拔:①超出。“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2011·湖南卷);“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成語“出類拔萃”。②攻下。“其后秦伐趙,拔石城”(《廉頗藺相如列傳》)。③拔出。“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鴻門宴》)。④提拔。“過蒙拔擢,寵命優渥”(《陳情表》)。
4.敗:①敗壞,毀壞。“有難成而易敗者”(2011·北京卷);“于是縱散約敗”(《過秦論》);“奈何欲以亂敗郭氏”(《段太尉逸事狀》)。②失敗。“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過秦論》)。③打敗。“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殽之戰》)。④凋殘,衰落。“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秋聲賦》)。⑤失敗,戰敗。“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六國論》)。
5.報:①答復。“逖不報書”(2021·新高考Ⅱ卷)“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2010·全國卷Ⅰ);“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報任安書》)。②報告,告訴。“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③報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④報答,酬謝。“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蘇武傳》)。⑤報效。“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滕王閣序》)。⑥奔赴。“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6.暴:①迅疾,突然。“子何絕我之暴也”(2008·福建卷);“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2007·全國大綱卷Ⅱ);“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聊齋志異·狼》)。②暴躁,急躁。“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③通“曝”,曬。“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勸學》)。④兇惡,殘暴。“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7.被:①通“披”,穿著。“被鶴氅衣”(2013·山東卷);“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②表示被動。“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③蒙受,遭受。“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④通“披”,披散。“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8.本:①農耕。“衡山之民釋其本”(2016·北京卷)。②草木的根。“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③本來,原來。“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蘇武傳》)。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指南錄后序》)。⑥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是無難,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9.比:①并列,靠近,相連。“是君與寡君之賊比也”(2009·天津卷);“屋比延燒,不足憂也”(2011·江西卷);“比歲蠲,比歲免”(2007·江西卷)。②比較,相比。“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③及,等到。“比去,以手闔門”(《項脊軒志》)。④比擬。“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孔雀東南飛》)。⑤合。“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逍遙游》)。
10.鄙:①輕蔑,看不起。“習舉子業輒鄙之曰”(2012·四川卷);成語“鄙夷不屑”。②見識淺薄,地位低下。“則相與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若真鄙儒也”(2009·北京卷);“鄙陋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③邊邑,邊境。“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2008·江西卷);“蜀之鄙有二僧”(《為學》)。④作為邊境。“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⑤自稱的謙辭。“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11.敝:①破舊。“乃易其敝衣”(2010·天津卷);“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成語“敝帚自珍”。②疲憊,困乏。“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赤壁之戰》)。③損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④謙辭。“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殽之戰》)。
12.病:①批評。“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2011·湖南卷)。②疾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③困苦,困乏。“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④枯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⑤生病,患……病。“病目眚”(2016·江蘇卷);“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赤壁之戰》)。⑥禍害。“雖尤物不足以為病”(2009·浙江卷)。
13.薄:①迫近,引申為進攻。“遽薄京師”(2010·山東卷);“亂而繼遷薄我,必敗”(2010·江西卷);“于是夜縋兵出,薄其營”(2009·全國新課標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薄暮暝暝,虎嘯猿啼”(《岳陽樓記》)。②淺薄。“門衰祚薄,晚有兒息”(《陳情表》)。③輕視,看不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④缺少。“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⑤淡薄。“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⑥厚度小。如成語“如履薄冰”。
14.部:①統率。“即代勒所部民兵晝夜行”(2012·重慶卷)。②官署。“還部白府君”(《孔雀東南飛》)。③分類,門類。“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C
15.長:①執掌。“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院”(2011·全國大綱卷)。②與“短”相對。“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③遙遠。“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詩經·蒹葭》)。④長久。“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⑤長長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⑥列在首位的。“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石鐘山記》)。⑦年長。“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⑧增長。“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⑨一直,經常。“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⑩助長。“墮軍實而長寇仇”(《殽之戰》)。
16.徹:①穿透,通貫。“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2011·全國新課標卷);“云銷雨霽,彩徹區明”(《滕王閣序》);“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小石潭記》)。②通達,明白。“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③盡,完,到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7.持:①挾制。“持府縣短長”(2014·廣東卷)。②拿著。“取武陽所持圖”(《荊軻刺秦王》)。③主持。“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蘇武傳》)。④攙扶。“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將伐顓臾》)。⑤保持,堅持。如成語“持之以恒”。⑥約束。“亦以是持其身”(2008·湖南卷)。
18.寵:①以……為寵。“多惠政,賜金帶寵之”(2010·全國卷Ⅰ)。②榮耀。“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岳陽樓記》)。③寵愛。“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屈原列傳》)。④尊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鄭伯克段于鄢》)。
19.除:①臺階。“屆期先生黎明起,掃庭除”(2014·重慶卷);“扶輦下除,觸柱折轅”(《蘇武傳》)。②授予官職。“除福州觀察使”(2010·江西卷);“除知臺州”(2016·天津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③整修,修理。“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④清除,去掉。“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⑤革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原君》)。⑥流逝,過去。“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
20.畜:①通“蓄”。“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2010·湖北卷)。②家畜。“擁眾數萬,馬畜彌山”(《蘇武傳》)。③養育。“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齊桓晉文之事》)。④豢養。“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報任安書》)。⑤飼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寡人之于國也》)。
21.廁:①置身。“安可廁諸君子間”(2011·四川卷);“而足下廁其間”(《與高司諫書》)。②廁所。“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22.次:①第二。“亮知荊州次當受敵”(2013·湖南卷);“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報任安書》)。②停留。“舟次彭澤”(2011·福建卷)。③臨時駐扎和住宿。“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殽之戰》);“半日而拔,次于新林”(2008·遼寧卷);“次順義”(2015·廣東卷);“軍皆定次,將乃就舍”(2015·山東卷)。④順序。“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⑤旁邊。“列坐其次”(《蘭亭集序》)。⑥量詞,回。如成語“三番五次”。
23.刺:①用篙撐。“見一丈人,刺小船”(2013·重慶卷);“刺船而去”(2011·四川卷)。②扎,用尖利的東西刺。“引佩刀自刺”(《蘇武傳》)。③揭發,指責。“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④諷刺。“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屈原列傳》)。
24.稱:①稱頌,稱贊。“猶稱所長而達之”(2012·山東卷)。②聲稱,聲言。“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相稱,符合,適合。“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④稱為。“幸蒙大恩,賜號稱王”(《蘇武傳》)。
25.乘:①追逐。“城上鼓噪乘之,殺獲甚眾”(2009·全國新課標卷)。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讀書三十乘”(2016·浙江卷);“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③冒著。“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④登,升。“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詩經·氓》)。⑤駕(車),坐(車),騎(馬)。“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⑥趁著,憑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26.誠:①果真,如果。“若誠丈夫,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2007·福建卷);“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②誠心,誠意。“愿陛下矜憫愚誠”(《陳情表》)。③實在,的確。“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7.沖:①要沖,交通要道。“當涂兵之沖”(2015·浙江卷)。②虛,謙和淡泊。“則思謙沖以自牧”(《諫太宗十思疏》)。③向上沖。“怒發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向前沖闖。“其原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雁蕩山》)。
28.酬:①賞賜。“酬以館選”(2019·江蘇卷)。②報答。“天將以酬長厚者”(《聊齋志異·促織》)③實現。成語“壯志難酬”。④交際往來。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D
29.當:①承擔,擔當。“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②相等,相當。“請者必當其人”(2011·天津卷)。③阻擋,抵擋。“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④執掌,主持。“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⑤應當,應該。“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廉頗藺相如列傳》)。⑥占據、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⑦正當,在……時候。“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⑧必然,必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⑨假使。“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⑩面對。“木蘭當戶織”(《木蘭詩》)。當作。如成語“安步當車”。 符合。“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2019·天津卷)。
30.登:①考中。“登景泰二年進士”(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②升,由低處到高處。“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③上路,登程。“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石壕吏》)。④即刻。“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孔雀東南飛》)。
31.第:①科舉考中。“有夙儒張覃者未第”(2013·廣東卷);“第明經”(2011·浙江卷)。②住宅。“兒時嘗戲畫地為大第”(2010·重慶卷)。③次第,次序。“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活板》)。④只,但。“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黃州新建小竹樓記》)。⑤假如。“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世家》)。
32.典:①主管,掌管。“太祖典禁旅”(2013·北京卷)。②文獻,典籍。“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③典章。“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④前代的文物、制度、故事。如成語“數典忘祖”。
33.篤:①執著。“老而彌篤”(2014·四川卷)。②深,甚,也可特指病重。“義篤而辭質”(2015·福建卷);“值母病篤”(2012·安徽卷);“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陳情表》)。③局限。“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秋水》)。
34.度:①推測,估計。“度吾所能行為之”(2009·北京卷);“將軍自度何如也”(2013·湖南卷);“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2012·安徽卷);“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廉頗藺相如列傳》);“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②渡過,越過。“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③考慮,衡量。“王試度其功”(2007·湖南卷);“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后序》)。④標準,限度。“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⑤比較,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過秦論》)。⑥制度,法度。“必合古人矩度”(2015·安徽卷);“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⑦常態,風度。“或多惶懼,失其常度”(2008·江蘇卷);“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⑧次、回。“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⑨譜曲。“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35.奪:①改變。“帝不能奪”(2008·安徽卷);“其父見其志不可奪”(2014·山東卷);“亦不能奪之矣”(2011·江西卷);“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②奪取。“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③失去,喪失。“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寡人之于國也》)。
36.多:①贊許,推崇,稱贊。“蓋其性所多也”(2014·浙江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2014·湖北卷);“人用是多疑名”(2012·北京卷);“蒙正敗,士以此多公”(2012·江蘇卷)。②與“少”相對。“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E
37.惡:①怎么。“是惡得不貧”(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②罪惡。“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指南錄后序》)。③壞,不好。“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討厭,憎惡。“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2021·新高考Ⅰ卷)“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原君》)。⑤嫉妒。“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戰》)。
F
38.法:①效仿。“法天道,順人心”(2010·全國大綱卷Ⅰ)。②法令,制度。“略依古禮,不得過法”(2008·北京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③法律,刑法。“假令仆伏法受誅”(《報任安書》)。④方法。“其法用膠泥刻字”(《活板》)。⑤尊稱佛家的事物。“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梅花嶺記》)。
39.發:①打開。“至征卒叛時,將發以贍軍”(2010·天津卷);“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②顯露,表現。“由是振發于鄉里之間”(2014·浙江卷)。③頭發。“余自束發讀書軒中”(《項脊軒志》)。④派遣。“單于子弟發兵與戰”(《蘇武傳》)。⑤拿出。“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五人墓碑記》)。⑥發出。“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⑦發布,頒布。“遂發命,遽興姜戎”(《殽之戰》)。⑧泄露。“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蘇武傳》)。⑨發動。“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⑩出發。“留戀處,蘭舟催發”(《雨霖鈴》)。抒發。“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言:開口。“發言必自稱曰儒”(2018·浙江卷)。
40.反:①返回,這里指收回。“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2011·北京卷);“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遙游》);“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②與“正”相對。“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項脊軒志》)。③反叛,造反。“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④反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⑤反復。“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詩經·氓》)。⑥類推。“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⑦追念。“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屈原列傳》)。⑧違背。“其宰曰:‘免,是反子之義也’”(《崔杼弒其君》)。
41.犯:①冒著。“犯風而罷虞人”(2009·山東卷);“觸風雨,犯寒暑”(《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②觸犯,冒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
42.方:①比作。“諸人咸以君方樂廣”(2012·遼寧卷);“時以執法平恕方戴胄”(2011·浙江卷)。②并行,并列。“操軍方連戰艦,首尾相接”(《赤壁之戰》)。③正在。“余方心動欲還”(《石鐘山記》)。④四面,周圍。“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⑤規律,道理。“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⑥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赤壁之戰》)。⑦在,當。“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伶官傳序》)。⑧方向,方位。“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衡傳》)。
43.訪:①詢問。“訪以海上事”(2013·天津卷);“穆公訪諸蹇叔”(《殽之戰》)。②尋求。“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石鐘山記》)。
44.廢:①倒塌。“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淮南子·覽冥》)。②廢棄;廢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③被戰爭破壞而未恢復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百廢具興”(《岳陽樓記》)。④停止,中止。“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論語·雍也》)。⑤墜落,跌下。“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荊軻刺秦王》)。⑥廢黜,放逐。“牧亦坐是廢”(2018·浙江卷)。⑦放置,擱置。“于是為之調瑟,廢一于堂,廢一于室”(《莊子·徐無鬼》)。⑧同“費”,花費,耗損。“恐字跡過于細微,使觀者大費眼光”(《紅樓夢》)。
45.分:①本分。“不敢一毫越理犯分”(2012·湖南卷);“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指南錄后序》);“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②料想,斷定。“德自分死矣”(2009·湖北卷);“自分已死久矣”(《蘇武傳》);“臣自分廢黜”(2015·上海卷)。③分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④分給。“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⑤長度單位,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6.奉:①俸祿。后作“俸”。“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觸龍說趙太后》)。②侍奉,事奉。“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孟子·告子上》);“奉母閑居”(2018·江蘇卷)。③恭敬地捧著。“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鴻門宴》);“臣愿奉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④恭敬地接受。“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與孫權書》);“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背宋盟,無乃不可乎”(《左傳·昭公十一年》)。⑤進獻,獻上。“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廉頗藺相如列傳》);“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鴻門宴》)。⑥信奉,遵循。“謹奉法令”(《獄中上書》)。
47.伏:①佩服。“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2014·全國大綱卷)。②趴。“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③下對上陳述時的敬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④倒下。“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過秦論》)。⑤藏匿,埋伏。“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蘇武傳》)。
48.諷:①背誦。“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2017·天津卷);②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鄒忌諷齊王納諫”。
49.服:①服役納稅。“據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2008·重慶卷)。②降服。“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2008·廣東卷);“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論》)。③從事,做,擔任。“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訓儉示康》)。④習慣,適應。“到京師服水土”(《長亭送別》)。⑤信服,佩服。“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50.復:①再,也。“終不復言”(2010·北京卷);“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后序》);“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房宮賦》);“明年復攻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恢復。“武氣絕,半日復息”(《蘇武傳》)。③還。“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④答復。“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孔雀東南飛》)。⑤重復。“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⑥夾層。“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阿房宮賦》)。
51.賦:①征收賦稅。“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2016·北京卷);“歲賦其二”(《捕蛇者說》)。②吟誦,創作。“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并序》)。③體裁名,一種韻文,盛行于漢魏六朝。“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④賦稅。“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說》)。
G
52.概:①量米粟時刮平斗斛用的器具。“概者,平量者也”(《韓非子·外儲說》)②平,齊,符合。“不概于圣”(2019·北京卷)。③節操,氣概。“凜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楊惲《報孫會宗書》)。④景象,狀況。“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53.干:①沖。“修篁干霄”(2012·福建卷);“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兵車行》)。②請求。“而未嘗干人薦舉”(2010·遼寧卷)。③才能。“引為左軍行參軍,以治干稱”(2009·遼寧卷)。④盾牌。“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季氏將伐顓臾》)。⑤河岸,水邊。“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詩經·伐檀》)。⑥與“濕”相對。“床頭屋漏無干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⑦枯竭,空虛。如成語“外強中干”。
54.更:①交替,輪流。“諸侯更相誅伐”(2017·北京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陳情表》)。②改變,更換。“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洗盞更酌,肴核既盡”(《赤壁賦》)。③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孔雀東南飛》)。④互相。“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周處》)。⑤另,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石壕吏》)。⑥更加,愈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⑦還,還是。“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孔雀東南飛》)。
55.工:①擅長。“工草隸蟲篆”(2017·山東卷);“工丹青”(2013·江西卷);“宋,懷慶青華鎮人,工技擊”(《大鐵椎傳》);成語“工于心計”。②工匠,有技藝的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③精巧,精致。“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揚州慢》)。④工時。“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56.攻:①加固。“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2014·江蘇卷)。②進攻。“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③研究。“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師說》)。④琢磨。如成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7.固:①堅決。“興叩頭流涕,固讓曰”(2012·山東卷);“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本來,確實。“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賦》)。“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③頑固。“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④鞏固,使……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⑤牢固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⑥險固的地方。“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58.顧:①回頭看。“公仰視木顧使者曰”(2011·重慶卷);“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廉頗藺相如列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②只是。“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2011·湖北卷);“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項脊軒志》)。④探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⑤考慮,顧及。“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后序》)。⑥反而,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⑦關心。“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碩鼠》)。
59.官:①做官。“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2011·廣東卷)。②官職,職位。“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③器官。“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④官吏,官員。“夫秋,刑官也”(《秋聲賦》)。
60.廣:①擴充,擴大。“自示不廣”(2011·上海春季高考卷);“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②寬闊。“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③廣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61.歸:①使……歸。“先生贖而歸之”(2011·安徽卷);“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出嫁。“年二十以歸吾”(2010·江蘇卷);“后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③歸依,歸屬。“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原君》)。④歸還。“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⑤趨向,歸向。“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赤壁之戰》)。⑥返回。“歸而求救國之策”(《指南錄后序》)。⑦稱贊。“而世遂以全節歸之”(2015·湖北卷)。
62.過:①過分,過于。“或過稱其文字”(2012·浙江卷);“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過蒙拔擢,寵命優渥”(《陳情表》)。②錯誤,過失。“過而擊之也”(2009·山東卷);“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③訪問,看望。“過立恭宿別”(2009·安徽卷);“一日,大母過余曰”(《項脊軒志》)。④超過,勝過。“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促織》)。⑤責備。“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⑥經過,通過。“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工之僑獻琴》)。
H
63.恨:①遺憾。“九死不恨”(2013·上海卷);“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歸去來兮辭并序》);“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②怨恨。“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柳毅傳》)。
64.橫:①意外。“何乃橫得重名”(2012·遼寧卷)。②與“縱”相對。“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送友人》)。③連橫。“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④橫放著。“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赤壁賦》)。⑤遮蓋,遮斷。“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⑥廣闊,寬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⑦兇暴,暴烈。如成語“橫征暴斂”。
65.懷:①銜恨。“檜懷之,既而被檄秀州”(2012·全國新課標卷)。②想著,趁著。“懷良辰以孤往”(《歸去來兮辭并序》)。③懷藏。“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心懷,情意。“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孔雀東南飛》)。⑤思念。“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⑥懷抱,胸前。“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項脊軒志》)。
66.會:①適逢,恰巧。“會天疾風”(2009·山東卷);“會興遼東之役”(2009·全國大綱卷Ⅰ);“會所導火滅”(2013·福建卷);“會暮,約詰朝合戰”(2010·全國卷Ⅱ);“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會其怒,不敢獻”(《鴻門宴》)。②會見。“單于召會武官屬”(《蘇武傳》)。③會合,會盟。“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當然,應當。“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⑤宴會。“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信陵君竊符救趙》)。⑥見面。“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⑦時機。如成語“適逢其會”。
67.惠:①贈送。“惠之谷”(2011·四川卷)。②恩惠。“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諫太宗十思疏》)。③仁愛,寬厚。“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赤壁之戰》)。④柔順,柔和。“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⑤通“慧”,聰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J
68.赍:①贈送。“楊君緘書赍圖”(2018·天津卷);“赍錢三百萬”(《孔雀東南飛》)。②持有,攜帶。“進乃暗差使命,赍密詔星夜往各鎮去”(《三國演義》);“干乃出璽付融,融赍璽馳還枋頭。”(2023模考題);“有武功人赍絹三匹,去城十里,為賊所劫。”(2023模考題)③懷抱。“傷誠善之無辜兮,赍此恨而入冥”(《后漢書·馮衍傳下》)。
69.及:①等到。“及即尊位”(2013·江蘇卷);“及再遇陣沒”(2010·全國卷Ⅱ);“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伶官傳序》)。②接近。“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③比得上。“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④和,同。“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⑤涉及。“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⑥來得及。“戰、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后序》)。⑦趕上,追上。“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70.疾:①憎恨。“下之疾其上甚矣”(2016·山東卷);“詔書疾惡黨人”(2013·上海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齊桓晉文之事》)。②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③快,急速。“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秋聲賦》)。④疾苦,痛苦。“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⑤銳利,敏捷。“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⑥痛心。“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⑦強,猛烈。“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71.籍:①登記。“遂受而籍之以歸”(2013·北京卷);“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2011·重慶卷);“籍之以為廂兵”(2010·湖北卷);“悉籍記之”(2010·四川卷);“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②沒收。“即命帥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2012·江西卷)。③泛指書籍。“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④雜亂。“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
72.計:①打算,謀劃,考慮。“為所不知后人計”(2019·江蘇卷);“吾用休,社稷計耳”(2008·安徽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計算,結算。“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③計謀,策略。“探石發穴,靡計不施”(《促織》)。
73.濟:①加上。“今又濟之以雪”(2014·湖南卷)。②渡過。“若濟大水有舟楫也”(2011·山東卷);“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③成就。“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赤壁之戰)。④成功。“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74.加:①超過。“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2011·湖南卷)。②增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③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④施加,施以。“君有加惠于其臣”(2009·天津卷);“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寡人將加大誅于子”(《晏子治東阿》)。⑤益處。“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⑥更,越發。“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75.家:①定居。“后有以良家子鎮武川者,遂家焉”(2010·安徽卷);“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與高司諫書》)。②家庭,人家。“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③學術或藝術流派。“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④娘家。“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⑤卿大夫的封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季氏將伐顓臾》)。
76.假:①借給。“諸貴假以勁弓”(2013·湖北卷);“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②借助,借用。“聞君義甚高,愿假榻”(2012·北京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③假期。“十旬休假,勝友如云”(《滕王閣序》)。④臨時的,代理的。“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蘇武傳》)。⑤假如。“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報任安書》)。⑥暫且。“吾未哺食,請假設草具”(《段太尉逸事狀》)。
77.間:①暗中。“時邑多盜,群丐間作偵探”(2014·重慶卷);“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②間或,有時。“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③抄小路。“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④機會。“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⑤離間。“饞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⑥中間。“一日之內,一宮之間”(《阿房宮賦》)。⑦量詞,用于計算房間。“因作小樓二間”(《黃州新建小竹樓記》)。⑧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⑨窺伺。“乃為崔子間公”(《崔杼弒其君》)。⑩乘機。“崔子因是,又以其間伐晉也”(《崔杼弒其君》)。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78.見:①現成的。“夫軍無見糧而轉軍與戰”(2010·湖南卷)。②看見。“吾兒,久不見若影”(《項脊軒志》)。③拜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④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⑤出現,顯現。“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⑥召見。“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荊軻刺秦王》)。⑦顯露。“才美不外見”(《馬說》)。⑧我。“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79.將:①率領,帶領。“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錢于莊山”(2016·北京卷);“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過秦論》)。②將領。“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過秦論》)。③愿,請。“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④和。“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⑤將要。“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諫太宗十思疏》)。⑥扶持,扶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80.矯:①假托。“杖矯命者,逐之”(2012·江蘇卷);“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2011·江西卷);“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魏公子列傳》)。②舉。“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兮辭并序》)。③匡正,糾正。如成語“矯枉過正”。
81.劫:①威逼,脅迫。“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2012·湖南卷);“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②劫持,強奪。“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
82.結:①凝聚,聚合。“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2011·全國大綱卷);“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孔雀東南飛》)。②結交。“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③構筑,建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飲酒》)。④編結。“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陳情表》)。⑤訂立。“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孔雀東南飛》)。
83.進:①推薦,進用。“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2007·天津卷)。②超過。“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③到朝廷(做官),晉升。“是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表》)。④前進,與“退”相對。“其進愈難”(《游褒禪山記》);“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過秦論》)。⑤進獻,進奉。“于是相如前進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⑥進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鄒忌諷齊王納諫》);“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師表》)。
84.竟:①最終。“景淳竟死”(2012·北京卷);“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屈原列傳》)。②從頭至尾。“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③完畢,終了。“竟朝置酒”(2009·北京卷);“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終于,到底。“平原君竟與毛遂偕”(《毛遂自薦》)。
85.就:①跟從。“不暇就師窮經”(2012·浙江卷)。②靠近。“唯當就蟻封耳”(2012·湖北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③變成,造成。“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并序》)。④接受。“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殽之戰》)。⑤赴任,就職。“除著作郎,不就”(2008·全國大綱卷Ⅱ);“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⑥完成,成功。“軻自知事不就”(《荊軻刺秦王》)。⑦登上。“荊軻遂就車而去”(《荊軻刺秦王》)。
86.拘:①拘禁,扣押。“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報任安書》)。②束縛;拘束。“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2018·浙江卷);“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秋水》)。③拘泥。“拘俗人之議,不能通其說”(《論衡》)。
87.舉:①興起,發動。“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2012·廣東卷);“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②稱職。“茍其職之不舉”(2007·遼寧卷)。③舉起,抬起。“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赤壁賦》)。④推薦,推舉。“永元中,舉孝廉不行”(《張衡傳》)。⑤攻克,占領。“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⑥舉出,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⑦升起,揚起。“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⑧全,都。“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逍遙游》)。⑨舉止。“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孔雀東南飛》)。⑩拿。“吾不能舉全吳之地”(《赤壁之戰》)。
88.居:①任職。“未有居郎署者”(2014·四川卷);“侯居常三年”(2015·湖北卷)。②聚集,搜集。“居善藥”(2010·北京卷)。③停留。“客當居此以伺焉”(《柳毅傳》)。④處于。“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⑤占據,占有。“為留守者居半”(2007·四川卷);“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諫太宗十思疏》)。⑥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鄉”(《捕蛇者說》)。⑦坐。“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核舟記》)。⑧積蓄,儲存。如成語“奇貨可居”;“子孫不肖而居厚實”(2015·安徽卷)。
89.具:①記錄。“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2014·上海卷)。②完備,詳盡。“為余言周維城事甚具”(2010·福建卷);“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③器械,器具。“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④準備。“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殽之戰》)。⑤詳細,全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⑥全,都。“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90.決:①判定,判決。“卒之付御史決”(2014·廣東卷);“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蘇武傳》);“說當時決某獄”(2018·江蘇卷)。②同“訣”,辭別。“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蘇武傳》)。③自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指南錄后序》)。④決斷,決定。“受制于人,吾計決矣”(《赤壁之戰》)。⑤決戰,分勝負。“孤當與孟德決之”(《赤壁之戰》)。⑥必定,一定。“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91.絕:①非常。“絕難乘,少能騎者”(2012·湖北卷);“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②絕交。“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③隔絕。“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④橫渡。“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⑤停止,消失。“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石鐘山記》)。⑥陡峭的。“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⑦斷絕。“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K
92.堪:①勝任。“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2013·浙江卷);“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孔雀東南飛》)。②經得起,忍受。“所在征斂,人不堪命”(2009·全國大綱卷Ⅰ);“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③能夠,可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93.苦:①為……所苦,苦于……。“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2011·廣東卷);“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②使……受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③困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陳情表》)。④痛苦,悲苦。“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94.課:①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講授或學習。“講章句、課文字而已”(2009·四川卷)。②征收賦稅,差派勞役。“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宋書·孝武帝本紀》)。③勸課,督責。“勸課農桑”(《后漢書·卓茂傳》)。④稅款,稅。“免其課役”(《隋書》)。⑤占卜。“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奇中”(《冷齋夜話》)。
95.克:①能夠。“吾不克救也”(2008·江西卷)。②戰勝,攻破。“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③克制。“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96.科:①分攤,攤派。“不以科兄弟”(2014·天津卷)。②科舉考試的科目或等第。“設程試之科,重金爵之賞”(《博弈論》)。③條款,段落。“科條既備”(《戰國策·秦策》)。④課稅,征稅。“假此科斂丁口”(《促織》)。⑤法令,刑律。“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出師表》)。
L
97.勞:①慰勞。“則勞以酒食而慰遣之”(2012·江西卷);“三歲貫女,莫我肯勞”(《碩鼠》)。②勞動。“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原君》)。③辛苦,費力。“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送東陽馬生序》)。④功勞。“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⑤使……勞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98.勒:①銘刻。“勒石紀之而還”(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②編纂。“勒為一書”(2013·四川卷)。
99.累:①屢次。“居易累以忠鯁遭擯”(2007·浙江卷);“與林邑累相攻伐”(2013·全國大綱卷);“累召不應”(《張衡傳》)。②累積。“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2011·天津卷);“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樂羊子妻》)。③接連,連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屈原列傳》)。④通“蔂”,裝土的筐子。“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禍兮福兮》)。⑤通“縲”,捆綁犯人的繩子,引申為囚禁,牢獄。“不以累臣釁鼓”(《殽之戰》)。⑥堆,重疊。如成語“連篇累牘”。⑦連及,牽連。“字不得累句”(2019·浙江卷)。
100.離:①遭受。“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2011·湖北卷);“猶離憂也”(《屈原列傳》)。②通“蘺”,香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離騷》)。③離開,離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陳情表》)。④分開,拆散。“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將伐顓臾》)。
101.斂:①收縮,退縮。“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2011·全國新課標卷)。②收斂。“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琵琶行并序》)。③募集。“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④聚攏。“其色慘淡,煙霏云斂”(《秋聲賦》)。
102.論:①判決,判罪。“將論囚”(2014·廣東卷)。②文體的一種。如《六國論》。③討論,研究。“每與臣論此事”(《出師表》)。④評定,衡量。“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103.落:①使……衰敗,衰落。“遂以此落其家”(2013·天津卷);“門前冷落鞍馬稀”(《琵琶行并序》)。②葉落,花落。“惟草木之零落兮”(《離騷》)。③下落,下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④座,所。“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⑤丟了,漏了。如成語“丟三落四”。
104.履:①踏,行走。“履蒼莽中”(2012·福建卷);成語“如履薄冰”。②登上。“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③鞋。“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孔雀東南飛》)。
105.略:①簡要。“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小善”(2011·北京卷);“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報任安書》)。②通“掠”,奪取。“進兵北略地”(《荊軻刺秦王》)。③大致。“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赤壁之戰》)。④謀略,計謀。“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六國論》)。
M
106.冒:①頂著。“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2012·全國大綱卷)。②冒失,冒昧。“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③蒙,蓋。“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活板》)。④冒犯,觸犯。“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黔之驢》)。
107.命:①指揮,命令。“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2014·江西卷);“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并序》)。②指示。“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殽之戰》)。③指派。“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赤壁之戰》)。④取名,命名。“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⑤命令,政令。“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⑥性命,壽命。“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⑦生活,生存。如成語“命途多舛”。
108.糜:①倒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②無;沒有。“靡日不思”(《詩經·國風·邶風》)。③糜爛,使……糜爛。“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2019·北京卷)。
N
109.年:①收成。“是歲,大有年”(2010·安徽卷);“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齊桓晉文之事》)。②年紀,歲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③年份。“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項脊軒志》)。④時間單位。“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⑤壽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游》)。
110.難:①不易,困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難》)。②災難,禍殃。“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左傳》)③詰難,詰問。“余則無以難子相也”(2019·浙江卷)。
111.內:①通“納”,使……進入。“其余盡以次內虎穴中”(2010·四川卷);“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②以內。“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阿房宮賦》)。③家里。“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④內心。“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⑤里面,內部。“悟言一室之內”(《蘭亭集序》)。⑥內在的。“紛吾既有此內美兮”(《離騷》)。
112.能:①和睦。“興素與從兄嵩不相能”(2012·山東卷)。②能力,才能。“才能不及中人”(《阿房宮賦》)。③有才能的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④有能力做到,能夠。“于是益知侯之為難能也”(2015·湖北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⑤及,達。“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⑥善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⑦如此,這樣。“忍能對面為盜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P
113.平:①安定。“南城之政平”(2013·浙江卷);“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赤壁之戰》)。②平坦。“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③公正。“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蘇武傳》)。④鏟平,削平。“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114.迫:①逼近,靠近。“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2008·江蘇卷)。②危急,急迫。“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2011·湖北卷);“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鴻門宴》)。③逼迫,強迫。“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孔雀東南飛》);“郡縣逼迫,催臣上道”(《陳情表》)。
Q
115.戚:①為……悲傷。“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2018·北京卷)。②憂,憂傷。“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③親屬。“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并序》);“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親,親近。“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列子·力命》)。⑤兵器名。大斧。“執干戚舞”(《韓非子·五蠹》)。
116.期:①希望,期望,期待。“自然不敢以輩流間期足下也”(2017·浙江卷);“期為君子之歸”(2012·湖南卷)。②期限。“未登程先問歸期”(《長亭送別》)。③服喪一年。“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④至,及。“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⑤時候。“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梅花嶺記》)。⑥約會,約定。“與若期一月還之”(2007·全國新課標卷);“遂與大夫期十日”(2009·山東卷);“會合不可以期”(2015·福建卷)。⑦看待。“自恨期人之淺也”(2007·浙江卷)。
117.奇:①以……為奇,驚異。“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2007·山東卷);“開奇之,曰:‘公輔才也。’”(2009·廣東卷);“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2017·山東卷)。②零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③美好,適宜。“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孔雀東南飛》)。④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118.啟:①陳述,稟告。“山濤領選,啟武帝”(2008·全國新課標卷);“貞累啟固辭”(2017·山東卷);“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孔雀東南飛》)。②開,打開。“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核舟記》)。
119.起:①起任。“起佐郡”(2011·福建卷)。②出身、任用。“以章獻起于寒微”(2009·廣東卷)。③站起。“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荊軻刺秦王》)。④起床。“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⑤開始,開端。“項伯亦拔劍起舞”(《鴻門宴》)。⑥源起。“辛苦遭逢起一經”(《過零丁洋》)。⑦起義,起事。“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⑧突起,聳立。“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張衡傳》)。
120.且:①將要。“使者采木且及柳”(2011·重慶卷);“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②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③況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并且。“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⑤暫且。“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夢游天姥吟留別》)。
121.傾:①欽佩。“忠義之聲遠近皆傾下之”(2014·遼寧卷)。②倒下。“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③倒出。“往往取酒還獨傾”(《琵琶行并序》)。④用盡。“傾家竭產”(《三國志·蜀書》)。
122.趣:①催促。“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2011·重慶卷);“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不破”(2020新高考1卷)②趕快。“賊非吾主敵,盍趣降”(2010·全國新課標卷)。③樂趣,興趣。“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并序》)。④通“取”。“雖趣舍萬殊”(《蘭亭集序》)。⑤通“趨”,往,到。“那利復引北山龜茲萬余人趣都城,繼叔逆擊,大破之”(2023模考題)
123.趨:①快走。“道濟趨下階”(2007·江蘇卷)。②奔赴;趨向。“嘗趨百里外”(《送東陽馬生序》)。③行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古樂府·陌上桑》)。④古代的一種禮節,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史記·蕭相國世家》)。⑤古同“促”,催促;急速。“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漢書·高帝紀上》)。
124.去:①離開,消失。“然去而不復念也”(2009·浙江卷);“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②過去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琵琶行并序》)。③除去,失掉。“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去死肌,殺三蟲”(《捕蛇者說》)。④距,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⑤表示動作的趨勢。“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琵琶行并序》)。⑥通“弆”,藏。“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蘇武傳》)。
125.全:①保全。“全活甚眾”(2014·天津卷);“千萬不復全”(《孔雀東南飛》);“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②完全。“墓中全乎為五人”(《五人墓碑記》)。③完整。“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R
126.然:①這樣。“其父不愿其然”(2013·江蘇卷);“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車柔使之然也”(《勸學》);“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寡人之于國也》)。②“然”同“燃”,燃燒。“再四皆不然”(2007·遼寧卷)。③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④……的樣子。“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⑤是的,對的。“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127.任:①承擔。“吾居長,當任罪”(2008·四川卷)。②委任,任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③聽憑,任憑。“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并序》);“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④信任。“王甚任之”(《屈原列傳》)。⑤任性。“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⑥責任,職責。“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128.辱:①使……受辱,侮辱。“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恥辱。“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岳陽樓記》)。③埋沒。“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④污黑。“大白若辱,大方無隅”(《禍兮福兮》)。⑤敬辭,相當于“屈尊”。“而又辱之”(2012·浙江卷);“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129.若:①你,你們。“若無罪,還告父兄無恐”(2014·湖北卷);“若入前為壽”(《鴻門宴》)。②這,這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齊桓晉文之事》)。③好像。“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④至于。“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⑤如果。“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⑥相當。“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
130.如:①到……去。“鄭伯如晉”(2008·江西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沛公起如廁”(《鴻門宴》)。②依照,遵從。“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蘇武傳》)。③像,如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④及,比得上。“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⑤若,假如。“如其不然,萬勿置后”(《獄中上母書》)。
S
131.善:①認為……好。“上過其羊所,善之”(2012·上海卷);“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蒲城县| 牡丹江市| 兰溪市| 博兴县| 白沙| 宣恩县| 乌鲁木齐县| 黄石市| 东海县| 西城区| 平乐县| 鄂托克旗| 海晏县| 磐石市| 合川市| 湘西| 六安市| 涪陵区| 龙胜| 遵化市| 靖宇县| 浦县| 攀枝花市| 泸定县| 田阳县| 正阳县| 莆田市| 吕梁市| 武定县| 兰溪市| 宽甸| 贵南县| 固始县| 任丘市| 玉溪市| 南郑县| 新宾| 南投市| 天祝|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