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四文言文閱讀】考點5 文化常識—【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四文言文閱讀】考點5 文化常識—【高分攻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四 文言文閱讀】
考點5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之前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識的識記考查,但近幾年高考語文會把文化常識、文意理解、課本詞義結合起來綜合考查。因此,考生除了考前瀏覽復習古代職官表、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熟悉課本重點知識外,還應該在臨場注意辨析選項的表述,看是否要結合文意理解。
(2017·新高考Ⅲ)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遂命將詣樞密院閱文書。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鄆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數,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圣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人之墓,非盛德事。”知潁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文定。
(節選自《宋史·許將傳》)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解題步驟】
第一步:依據積累直接判
通覽4個選項,A、B兩項可依據平時積累直接判定,無需結合語境。A項中的“狀元”是對文化常識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據平時的知識積累來推斷,“狀元”指科舉考試中經過殿試后獲得第一名,可判斷A項正確;B項中的“上元”是對文化常識中“禮俗習俗”的考查,聯想到中華民族的節日,古時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也可聯想到詩句:“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唐·王勃《七夕賦》),可推斷B項正確,這樣就排除了A、B兩項。
第二步:回歸原文慎推斷
通過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較難判斷的C、D兩項。而這兩項中C項通過語境還是不好確定其正誤,尤其是C項后半句“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暫且一放,先看D項。D項中的“告老”是對文化常識“禮俗習俗”中諱稱的考查,可聯系平時學習的知識積累和詞語“告老還鄉”,并且和教材中學過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結合選文上下文內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許將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可推斷D項正確,故可確定C項錯誤。(文史不分家,如果歷史知識掌握比較好,考生對于C項一眼就能判定是錯誤的,“近侍”雖然對帝王有較大影響,但他們有“名”無“職”。)
【參考答案】
D
【真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常識的能力。
“狀元”指科舉考試中經過殿試后獲得第一名,可判斷A項正確;B項中的“上元”是對文化常識中“禮俗習俗”的考查,聯想到中華民族的節日,古時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也可聯想到詩句:“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唐·王勃《七夕賦》),可推斷B項正確,這樣就排除了A、B兩項。D項中的“告老”是對文化常識“禮俗習俗”中諱稱的考查,可聯系平時學習的知識積累和詞語“告老還鄉”,并且和教材中學過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結合選文上下文內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許將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可推斷D項正確,故可確定C項錯誤。故選D。
【解題技巧】
名詞理解法
對有些本身顯示常識內涵的名詞,準確理解其字面意思,易于積累。
如:“六部”之“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吏”之“官吏”、“禮”之“典禮”、“兵”之“軍隊”、“戶”之“戶籍”、“刑”之“刑法”、“工”之“工程”,各個字面意思,恰好顯示了“吏部”管理官吏的考核、任免,“禮部”掌管典禮、學校,“兵部”負責軍事,“戶部”管理戶口、土地、財賦,“刑部”管理司法刑獄,“工部”具有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各類組織功能。理解了字面意思,“六部”積累易如反掌。
中心串記法
有些文化常識,名稱不一,但中心意思一致,合并記憶即可。
如:“太學”和“國子監”名稱不一,但都指中國封建時代的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兩者專記其一即可。
情景聯想法
有些文化常識關聯到某種“情景”,聯想“情景”,把握就牢。
如:“麾下”是敬辭,是古代對將帥的尊稱;“麾”指旌旗,聯想將帥在旌旗下指揮作戰的情景,就能記牢“麾下”之意。
事理分析法
有些文化常識蘊含事理,只要識其事理就不會錯記。
如:“廟號”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廟中立室奉祀特起的名號;“廟”一般不祭生者,故理解了“死后”“奉祀”,就不會將“廟號”錯記為皇帝生前之號。
典故識記法
凡與典故有關聯的文化常識,記其典自明。
如:“寒食”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停火吃冷食,“端午”是為紀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
語境理解法
對有些沒有“抓手”的文化常識,則借助典籍中的語境識記,一般是理解與之相關的句子。
如:“犧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劌論戰》中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顯示了“犧牲”的意義,借此可準記“犧牲”之義。
【風俗文化常識】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時當農歷一月一日,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被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時當農歷一月十五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也稱湯圓,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在冬至后的105天或106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預先備下的冷食。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返國為君,犒賞從臣,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欲申說而隱遁綿山,即使重耳追來燒山也不出,遂死于山中。于是重耳下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介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公歷算則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五月五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因“五”與“午”同音,遂成“端午”。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還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七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舊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或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王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新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古人認為,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如《左傳·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牢,古代飼養牲畜的欄圈。故將祭祀禮儀上所用的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后世相沿施行。如宋代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時的典禮儀式。《周禮》記載:“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秦漢以后的朝儀皇帝不再向臣屬還禮。
【朝聘】先秦周的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先秦周的賓禮之一,為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周代的揖讓之禮按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如《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座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作“南面”,稱臣叫作“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如《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詞,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舉行祭祀或有重大事件,都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在交際場合其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己之意。如《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案,盛放食具的矮幾。
【以文會友】如《論語·顏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是作為君子的交友之道,相互切磋以求文德進步。后世文人聚會、送別,多以詩賦詞曲相贈,也謂之“以文會友”。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
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而數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
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陸遜鎮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藉,憑借、借助,與《陳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斬”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與《桃花源記》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與《赤壁賦》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與《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
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
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
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
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
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命題趨勢
真題詳解
知識速查清單
精選好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模塊四 文言文閱讀】
考點5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之前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識的識記考查,但近幾年高考語文會把文化常識、文意理解、課本詞義結合起來綜合考查。因此,考生除了考前瀏覽復習古代職官表、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熟悉課本重點知識外,還應該在臨場注意辨析選項的表述,看是否要結合文意理解。
(2017·新高考Ⅲ)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遂命將詣樞密院閱文書。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鄆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數,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圣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人之墓,非盛德事。”知潁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文定。
(節選自《宋史·許將傳》)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解題步驟】
第一步:依據積累直接判
通覽4個選項,A、B兩項可依據平時積累直接判定,無需結合語境。A項中的“狀元”是對文化常識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據平時的知識積累來推斷,“狀元”指科舉考試中經過殿試后獲得第一名,可判斷A項正確;B項中的“上元”是對文化常識中“禮俗習俗”的考查,聯想到中華民族的節日,古時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也可聯想到詩句:“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唐·王勃《七夕賦》),可推斷B項正確,這樣就排除了A、B兩項。
第二步:回歸原文慎推斷
通過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較難判斷的C、D兩項。而這兩項中C項通過語境還是不好確定其正誤,尤其是C項后半句“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暫且一放,先看D項。D項中的“告老”是對文化常識“禮俗習俗”中諱稱的考查,可聯系平時學習的知識積累和詞語“告老還鄉”,并且和教材中學過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結合選文上下文內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許將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可推斷D項正確,故可確定C項錯誤。(文史不分家,如果歷史知識掌握比較好,考生對于C項一眼就能判定是錯誤的,“近侍”雖然對帝王有較大影響,但他們有“名”無“職”。)
【參考答案】
D
【真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常識的能力。
“狀元”指科舉考試中經過殿試后獲得第一名,可判斷A項正確;B項中的“上元”是對文化常識中“禮俗習俗”的考查,聯想到中華民族的節日,古時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也可聯想到詩句:“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唐·王勃《七夕賦》),可推斷B項正確,這樣就排除了A、B兩項。D項中的“告老”是對文化常識“禮俗習俗”中諱稱的考查,可聯系平時學習的知識積累和詞語“告老還鄉”,并且和教材中學過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結合選文上下文內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許將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可推斷D項正確,故可確定C項錯誤。故選D。
【解題技巧】
名詞理解法
對有些本身顯示常識內涵的名詞,準確理解其字面意思,易于積累。
如:“六部”之“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吏”之“官吏”、“禮”之“典禮”、“兵”之“軍隊”、“戶”之“戶籍”、“刑”之“刑法”、“工”之“工程”,各個字面意思,恰好顯示了“吏部”管理官吏的考核、任免,“禮部”掌管典禮、學校,“兵部”負責軍事,“戶部”管理戶口、土地、財賦,“刑部”管理司法刑獄,“工部”具有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各類組織功能。理解了字面意思,“六部”積累易如反掌。
中心串記法
有些文化常識,名稱不一,但中心意思一致,合并記憶即可。
如:“太學”和“國子監”名稱不一,但都指中國封建時代的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兩者專記其一即可。
情景聯想法
有些文化常識關聯到某種“情景”,聯想“情景”,把握就牢。
如:“麾下”是敬辭,是古代對將帥的尊稱;“麾”指旌旗,聯想將帥在旌旗下指揮作戰的情景,就能記牢“麾下”之意。
事理分析法
有些文化常識蘊含事理,只要識其事理就不會錯記。
如:“廟號”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廟中立室奉祀特起的名號;“廟”一般不祭生者,故理解了“死后”“奉祀”,就不會將“廟號”錯記為皇帝生前之號。
典故識記法
凡與典故有關聯的文化常識,記其典自明。
如:“寒食”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停火吃冷食,“端午”是為紀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
語境理解法
對有些沒有“抓手”的文化常識,則借助典籍中的語境識記,一般是理解與之相關的句子。
如:“犧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劌論戰》中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顯示了“犧牲”的意義,借此可準記“犧牲”之義。
【風俗文化常識】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時當農歷一月一日,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被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時當農歷一月十五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也稱湯圓,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在冬至后的105天或106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預先備下的冷食。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返國為君,犒賞從臣,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欲申說而隱遁綿山,即使重耳追來燒山也不出,遂死于山中。于是重耳下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介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公歷算則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五月五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因“五”與“午”同音,遂成“端午”。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還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七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舊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或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王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新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古人認為,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如《左傳·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牢,古代飼養牲畜的欄圈。故將祭祀禮儀上所用的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后世相沿施行。如宋代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時的典禮儀式。《周禮》記載:“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秦漢以后的朝儀皇帝不再向臣屬還禮。
【朝聘】先秦周的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先秦周的賓禮之一,為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周代的揖讓之禮按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如《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座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作“南面”,稱臣叫作“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如《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詞,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舉行祭祀或有重大事件,都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在交際場合其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己之意。如《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案,盛放食具的矮幾。
【以文會友】如《論語·顏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是作為君子的交友之道,相互切磋以求文德進步。后世文人聚會、送別,多以詩賦詞曲相贈,也謂之“以文會友”。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
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而數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
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陸遜鎮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藉,憑借、借助,與《陳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斬”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與《桃花源記》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與《赤壁賦》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與《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答案】1.A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錯誤。兩個“藉”意思不同。“藉”,憑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即使僅能免于斬刑。
B.正確。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
C.正確。句意: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曹孟德)固然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里呢?
D.正確。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罷了。/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故選A。
參考譯文:
三國時期的人才可謂是最為鼎盛的,這也得益于三國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夠匯聚眾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們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來說,曹操是以權術駕馭人,劉備是以性情結交人,孫氏兄弟則是以意氣感召人。
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曹操說:“現在是收攬英雄的時候,殺一個人會失去天下人的心,這是不可以的。”然而,這還不是與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隨陶謙,后來幫助呂布,呂布被曹操擒獲后,臧霸藏匿起來。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為瑯邪相。早先,曹操在兗州時,任用徐翕、毛暉為將,兗州發生動亂,徐翕、毛暉都叛變了。后來曹操平定兗州,徐翕、毛暉投奔臧霸。到這時,曹操讓臧霸交出那兩個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的原因,是因為不做這樣的事情。”曹操嘆息他的賢能。曹操當初起事時,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勢位已定時,孔融、許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殺。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謀主,也因為阻止曹操接受九錫而被逼死。由此可見,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的寬容用人,只是出于權宜之計,以應一時之需,這就是所謂的以權術駕馭人。
至于劉備,一起事就為人心所向。看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咨詢大計,獨有傅巖立賢的風范。關羽、張飛、趙云,自年輕時結交,終身相隨,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這幾人也患難與共,毫無二心。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但劉備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紐帶令人不能解開。到托孤于諸葛亮時,劉備說:“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之下仍能見其肝膽相照,豈不是性情的流露?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兩國都不能得到,唯獨劉備能得到他,這也可見以誠待人的效果。
至于孫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別人比不了之處。孫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開他的綁縛,說:“子義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罷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擔心不如意。”這是孫策得士的表現。陸遜鎮守西陵,孫權把印章放在陸遜那里,每次與劉禪、諸葛亮通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然后蓋上印章發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盡力的嗎?陸遜晚年被楊竺等人讒害,憤郁而死。孫權后來見到陸遜的兒子陸抗,哭著說:“我以前聽信讒言,與令尊的關系不夠深厚,因此辜負了你。”作為君主能自悔其過,像這樣開誠布公地告知,誰能不感動流淚呢?這就是孫氏兄弟用人,這就是所說的以意氣感人的表現。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
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
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
【答案】2.A
【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錯誤。同“宴”,宴飲/同“宴”,安樂,歡樂。句意: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宴。/棄婦訴說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后反其意,用作慶賀新婚之辭。形容新婚時的歡樂。
B.正確。怪,以……為怪,意動用法/恥,以……為恥,意動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C.正確。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句意: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劉邦獻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
D.正確。同“軾”,車前橫木。此用為動詞,古人立而乘車,低頭扶軾以表敬意的禮節。句意: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選A。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曾想進攻魏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譽。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助。”漢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發想更換太子。等到宴飲的時候,設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道義,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來。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地好好調教保護太子吧。”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起身離去,一直到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甚至于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怒,而小孩講究禮節,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修養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揚威力。秦國憑借軍隊強大,威力無窮戰無不勝。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漢高皇帝主張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張子房(張良)教太子用謙恭的態度去迎請四皓,并豐厚地禮遇他們。太子的地位安穩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答案】3.C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判斷偏義復詞的能力。
A.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句意: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
B.正確。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我有一個親哥哥。
C.錯誤。相同,都是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沒有死節。/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
D.正確。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
故選C。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酒泉、張掖一帶教士兵射箭,以防備匈奴。等到貳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自己請求說:“我所率領屯墾戍邊的人,都是荊楚地區勇敢的人和奇才劍客。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浚稽山,與單于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搏戰攻擊,匈奴軍轉身退回上山,漢軍追擊,殺敵幾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戰斗,又殺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殺死,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憤怒,群臣都責備李陵,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結交士人講信用,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而獻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而且李陵率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踐(深入)敵人的軍事要地,阻擋(抵擋)數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沒有死節,應該是想得到恰當的機會來報效朝廷。”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欺騙,把司馬遷下獄(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于是對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制造兵器,以防備漢軍。”于是漢武帝下令誅殺了李陵全家。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將李緒刺殺。匈奴單于的母親大閼氏要殺李陵,單于將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閼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封其為右校王,與衛律一起都成為掌權的貴族。衛律常常伴在單于身邊,李陵則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議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將與李陵率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了九天。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顯著而不可掩蓋。如果說他孤軍奮戰而無援助,那么他率領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漢武帝命令他無法推辭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禍,他將災禍轉嫁給了李緒;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領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九天,難道也要把罪責推給李緒嗎?如果說李陵受單于的控制,不得不追擊轉戰,那么匈奴難道沒有可信任的人嗎?如果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單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讓他深入敵境與漢將對峙呢?司馬遷為李陵文過飾非好像不夠,卻不斷地稱贊李廣,以此來獎掖其家族世代相傳的事業。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大節已失,則其余的都沒法洗干凈了。李陵說“我是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
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
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
【答案】4.D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
B.“何怨”是賓語前置的用法,應為“怨何”。“安在”也是賓語前置,應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二者的結構是相同的。
C.正確。
D.錯誤。《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館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
故選D。
參考譯文:
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堯卿后來果然贍養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紜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對于三傳的異同,他都有所取舍,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
(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
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答案】5.B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確。
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
C.正確。
D.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
故選B。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鮒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鮒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鮒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命題趨勢
真題詳解
知識速查清單
精選好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忻城县| 德江县| 胶州市| 灵宝市| 新津县| 卓资县| 易门县| 喜德县| 镇雄县| 水城县| 伊金霍洛旗| 神木县| 嘉义市| 白沙| 孝感市| 东乌珠穆沁旗| 罗江县| 库伦旗| 英超| 神农架林区| 平顶山市| 时尚| 榆中县| 平山县| 葫芦岛市| 景泰县| 邹城市| 枝江市| 吐鲁番市| 丽水市| 霍邱县| 亚东县| 舞钢市| 新巴尔虎右旗| 红原县| 延长县| 塘沽区| 娱乐| 唐河县|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