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第一課時 古代水陸交通的變遷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時空觀念、唯物史觀) 2.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1.注意“一大航路”: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 2.掌握“兩大通道”: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3.了解“四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米迪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學習任務1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古代天然道路和人工道路的發展。1.天然道路(1)產生: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2)發展: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2.人工道路世界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中國 秦朝 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代 絲綢之路貫通后,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 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概念釋意]馳道、直道、五尺道(1)馳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2)直道:直道是從秦朝都城咸陽到九原郡的軍事用直達道路,成為關中與河套地區的交通線。(3)五尺道:秦朝在云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是秦朝時連接云貴與蜀的重要商道。【活動2】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三自然段,掌握古代運河交通的成就。中國 春秋 時期 中國已有運河秦朝 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 隋朝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元朝 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 800千米,為世界之最歐洲 法國 17世紀開通的米迪運河,開辟了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目前仍在通航 荷蘭 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 [情境創設]“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賦以存立”的唐王朝交通生命線是什么 由此可知唐朝經濟發展有何特點 提示:大運河。特點: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學習任務2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一、二自然段,掌握古代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活動。1.古代中國對海洋的探索(1)表現:時期 表現西漢 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宋元 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明朝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2)結果: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2.古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請正確連線)[教材開發]閱讀教材“史料閱讀”——“吳自牧《夢粱錄》”和“磁羅盤24位圖”,說明古代中國對海洋進行探索活動的條件有哪些。提示: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近代西方對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開辟時間 15世紀末16世紀初概況 (1)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2)哥倫布到達美洲 (3)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4)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2.運河的開鑿(1)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情境創設]1981年作家陳平(三毛)接受《聯合報》特別贊助,前往中南美洲旅行,她在日記中還記載了一條由6座船閘構成的獨特的運河。陳平(三毛)描寫的是哪一條運河 提示:巴拿馬運河。主題一 古代的水陸交通【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古代中國的水陸交通史料一 秦朝統一六國后,修筑了馳道、直道和五尺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并統一了車轍寬度;同時開通靈渠,溝通湘江與漓江。絲綢之路在漢代貫通,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唐朝驛道將近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拓展了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 800千米,為世界之最。——據孫家駟《道路概論》等[研討交流1]概括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馳道、直道和五尺道”“全國性道路網”“貫通”“世界之最”。[成果展示1]重視交通建設及規范;形成全國性交通網絡;陸路與水路相結合;注重與外國的交通建設;在古代領先于世界;服務于政治;交通建設不斷發展完善。史料二 中國人很早就學會了開鑿運河,尤其重視開鑿溝通南北的運河。春秋時開鑿了溝通江、淮的邗溝,戰國時開鑿了溝通黃、淮及其支流的鴻溝。隋朝為加強中央與地方關系,鞏固統一,開鑿完成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唐代對大運河作了局部的變更和整修,宋朝十分重視開發大運河交通運輸功能。此后,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經濟上仰賴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尤其重視大運河的維護疏浚,以保障官方漕運。——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研討交流2]據史料二,簡析我國古代開鑿的運河有何特點,并分析其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重視開鑿溝通南北的運河”“加強中央與地方關系”“鞏固統一”“經濟上仰賴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概括。[成果展示2]特點:主要為南北走向。原因: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加強南北交通運輸的需要。【鏈接學術前沿】古代城市內部的交通主要以畜力車為主,城市局限在半徑不到4千米的集中布局平面內。早期古代交通工具比較落后,沿交通干線出現了許多驛站,驛站、驛鋪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設驛鋪,供給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城市作為地域性的中心具備防御功能,城內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兩側形成一定的商業、市場等交換、消費場所,從而使古代城市沿交通干線形成“串聯”型分布。——摘編自張洪恩、黎克繼《淺析中國古代交通方式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觀點解讀]史料說明古代城市的交通工具落后,沿交通干線驛站、驛鋪較多;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主要交通道路兩側有一定的交換、消費場所。2.史料證史——古代世界的水陸交通史料 羅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這些大道對維護帝國的統治和加強帝國各地的聯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使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諺語即說明了羅馬交通高度發達的盛況。——電視紀錄片《世界歷史》解說詞第15集《古代羅馬文化》[研討交流] 閱讀史料,概括羅馬帝國大力修筑道路的主要影響有哪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維護帝國的統治”“加強帝國各地的聯系”“有機整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進行概括。[成果展示]羅馬帝國大力修筑道路維護了帝國的統治,加強了帝國各地的聯系,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促進了帝國對外貿易發展與文化交流。【史論闡釋】古代中國水陸交通的特征及影響方面 闡釋特征 (1)具有首先服務于政治和軍事的特征,帶有明顯的皇權優先的色彩。 (2)儒家思想觀念影響交通規則,形成了“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的通行規則。 (3)交通建設帶有強烈的國家控制色彩影響 (1)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經濟繁榮時期交通運輸業也相對發達。 (2)加強政府對各地區的控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3)影響著城市的發展程度,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方便人們的生活。 (4)擴大了交流范圍,加強國內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交流與聯系。 (5)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與周邊國家乃至更遠地區和國家的經濟文化聯系點撥 古代水陸交通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主題二 對海洋的探索活動【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 史家明史——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史料 從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鄭和奉命七下西洋。他先后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了文化,強化了交流。但因遵循“四夷朝貢到京,有物則償,有貢則賞”的原則,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來維護重禮儀而輕利益的朝貢貿易體系為主要目的,費錢糧無數,僅維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噓不已。——摘編自謝博、岳蓉《鄭和下西洋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啟示》[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并分析其影響。(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結合畫線部分信息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目的:宣揚國威,維護傳統朝貢貿易體系。積極影響:加強了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交往與交流。消極影響:政府財政負擔加重,下西洋活動停止。2.史料證史——近代對海洋的探索史料 [研討交流]觀察史料圖片,圖片體現了近代歐洲人對海洋的探索活動有哪些 對近代交通有何影響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從圖片中“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船隊”“航行路線”“巴倫支”“塔斯曼”等信息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活動:新航路開辟(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船隊航線的開辟);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線的開辟。影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促進全球海上航路的建立;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鏈接學術前沿】15、16世紀之交,西歐各國夢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路,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絕非歷史的偶然,它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觀條件已經具備,在萬事俱備的條件下,一批偉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摘編自王蕊《淺談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觀點解讀]史料說明15、16世紀之交,在經濟、社會、宗教、思想動因的共同推動下,地理大發現的帷幕拉開,這推動了全球聯系的加強。【史論闡釋】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不同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目的 揚國威于海外,以朝貢貿易促進中外交流 到東方尋金和開拓市場方式 進行朝貢貿易,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奪為主要方式性質 政治行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動 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影響 經 濟 朝貢貿易使國力不堪重負,被迫停止航海活動;遠洋航海業衰落 獲得巨額利潤,促進資本原始積累;遠洋航海業蒸蒸日上政 治 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友好往來,增強了明朝的政治影響力 掀起殖民狂潮,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困落后【題組1】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羅馬帝國形成了發達的道路網絡。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 )A.完善地方行政制度B.消除文化習俗差異C.促進建筑技術進步D.滿足政治統治需要【解析】選D。羅馬道路的修建主要是滿足其帝國不斷擴張及統治的需要,故選D。A、B都不是主觀目的,排除;C是客觀影響,排除。2.秦始皇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秦始皇修馳道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國內交通 B.促進經濟發展C.改善百姓生活 D.鞏固國家統一【解析】選D。秦朝修筑馳道的根本目的是便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進而鞏固統一,故選D。改善國內交通、促進經濟發展、一定程度改善百姓生活是秦朝修筑馳道產生的影響,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B、C。【深化點撥】古代中國交通的特點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戰爭有密切關系、與封建帝王的活動有關、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結構上呈現輻射性。3.(2024·杭州高二檢測)“鑿通五嶺奠南疆”“三入漓江七入湘”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鄭國渠C.靈渠 D.邗溝【解析】選C。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今漓江)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與題干材料描述相符,故選C。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上,鄭國渠在關中地區,邗溝溝通淮河與長江,排除A、B、D。4.通過大運河,南方的橘子被運到北方,北方的梨送到南方銷售。這說明大運河有利于 ( )A.南北經濟交流 B.農業結構優化C.經濟作物普及 D.海外貿易發展【解析】選A。據材料“南方的橘子被運到北方,北方的梨送到南方銷售”可以看出體現的是經濟作物的南北交流,故選A。材料沒有體現農業結構優化問題,排除B;經濟作物普及與材料不符,排除C;材料體現的是國內貿易的情況,排除D。5.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運河之一,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這條運河是 ( )A.蘇伊士運河 B.米迪運河C.京杭大運河 D.巴拿馬運河【解析】選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連通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故選B。【深化點撥】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流,如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題組2】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6.鄭和七下西洋,累計抵達30多個國家及地區,對各地進行了友好訪問。這體現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 ( )A.規模龐大 B.技術先進C.和平交往 D.獲利豐厚【解析】選C。據材料“進行了友好訪問”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和平交往,故選C。據材料不能得出船隊規模和技術狀況,排除A、B;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不是為了開拓貿易,不能得出獲利豐厚,排除D。7.下圖是新航路開辟時的一位航海家的漫畫。他的船隊開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此航海家是 ( )A.哥倫布 B.達·伽馬C.迪亞士 D.麥哲倫【解析】選D。麥哲倫船隊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故選D。哥倫布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排除A;達·伽馬是從歐洲繞過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排除B;迪亞士到達非洲的好望角,排除C。8.《八十天環游地球》講述了1872年斐利亞·福克先生從倫敦出發在八十天內環游地球一周的故事。其最短路線可能經過 ( )A.蘇伊士運河 B.麥哲倫海峽C.非洲好望角 D.巴拿馬運河【解析】選A。據材料“從倫敦出發”“1872年”可知最短路線可能經過蘇伊士運河,故選A。麥哲倫海峽在南美洲南端,好望角在非洲南端,都不是最短路線的途經點,排除B、C;巴拿馬運河開通的時間是1914年,排除D。9.(2024·天津高二檢測)1914年開通的一條運河,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距離,這條運河是 ( )A.米迪運河 B.巴拿馬運河C.蘇伊士運河 D.伊利運河【解析】選B。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故選B。米迪運河、蘇伊士運河和伊利運河都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C、D。【補償訓練】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均降低了東西方物資交流的成本,大大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不僅分別成為兩國經濟生命線,更是東西方互聯互通的要道,成為大國角力場、兵家必爭地。文中的“兩國”指的是 ( )A.西班牙、摩洛哥B.新加坡、馬來西亞C.法國、英國D.埃及、巴拿馬【解析】選D。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埃及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地中海和紅海,巴拿馬運河連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降低了東西方物資交流的成本,大大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更是東西方互聯互通的要道,成為大國角力場、兵家必爭地,D正確。第二課時 工業革命與交通發展及交通與社會變遷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認識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因素”:工業革命 2.掌握“三個工具”:火車、輪船和汽車學習任務1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二、五自然段,了解工業革命后陸路交通的發展。1.鐵路(1)西方條件 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發明 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影響 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2)中國代表 成就 ①唐胥鐵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局限 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2.汽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 [情境創設]下圖是斯蒂芬森“火箭號”復原圖。斯蒂芬森“火箭號”機車的動力來源是什么 提示:蒸汽機動力。【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三、四自然段,掌握工業革命后水路交通的發展。1.輪船的產生與發展產生 (1)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發展 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2.近代中國航運業的發展(1)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2)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3)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概念釋意]輪船招商局1872年創立,是洋務運動中開辦的第一家民用企業,實行官督商辦的形式,首采股份制,從事客運和漕運等運輸業務,為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航運公司。學習任務2 交通與社會變遷【活動】閱讀教材第四目,掌握交通發展對社會變遷的影響。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城市 表現清江浦 因京杭大運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鄭州 因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發展態勢超越洛陽和開封紐約 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其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曼徹 斯特 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古代 (1)唐朝:水驛、陸驛和郵路發達 (2)明朝:出現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近代 (1)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2)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3)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教材開發]閱讀教材“歷史縱橫”——“客郵”和“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中的一枚”圖,史料和圖片體現了中國近代郵政事業有何特點 提示:體現了中國近代郵政事業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主題 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世界鐵路交通的發展史料一 近代英國火車和鐵路發展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18世紀 60年代 理查德·雷諾茲發明鐵軌1814年 礦業工程師喬治·斯蒂芬森成功試制蒸汽機車“布魯克”號,并在礦山投入載貨運行,因運行時煙囪冒出火焰,礦山周圍居民稱其為火車1821年 斯蒂芬森受投資人皮斯之邀,建造從斯托克頓到達靈頓之間的鐵路1825年 斯蒂芬森駕駛他設計建造的“旅行者”號,在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上試運行1830年 世界上第一列由蒸汽機車牽引的客運列車在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線上正式運營——摘編自[英]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研討交流1]閱讀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火車和鐵路誕生的條件。(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18世紀60年代” “1814年”“1825年”和“蒸汽機車”“受投資人皮斯之邀”等信息結合所學分析誕生的條件。[成果展示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蒸汽動力在煤礦開采中的應用;民間資本的注入;鐵路和火車研發者的不斷探索。史料二 1870—1900年的世界鐵路網(單位:千千米)年份 歐洲 美洲 亞洲 非洲 大洋洲1870年 105 93 8 2 21880年 169 175 16 5 81890年 224 331 34 9 191900年 284 402 60 20 24[研討交流2]據史料二,歸納19世紀后半期鐵路交通發展的基本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特點的成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從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其發展特點;結合時間“1870-1900年”分析其成因。[成果展示2]基本特點:鐵路交通發展迅速;鐵路交通的發展極不平衡。成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西方列強加緊對外殖民擴張和資本輸出;世界各地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鏈接學術前沿】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通車營運,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它全線使用蒸汽機車牽引,從而使蒸汽機車走出試驗階段,進入商業性實用階段。它的運輸完全由鐵路公司經營,以自己的車輛運載客貨,收取運費。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成功,在英國開啟了一個鐵路建設大發展的時期。1835-1837年,形成了第一次“鐵路熱”,議會批準擬建鐵路1 700英里,擬建方案不斷獲準,投建項目也相繼完工。1870年,聯合王國通車鐵路長達15 500英里,占最后通車里數的70%以上。至此,英國很少再有遠離鐵路交通線的地方了,囊括全英的近代化鐵路運輸體系大體建成。——摘編自張廷茂《英國鐵路運輸與工業革命進程》[觀點解讀]史料說明英國鐵路建設具有自發性,其建設成效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鐵路網。2.史料證史——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史料 近代以來,火車、輪船逐步代替了車馬和木帆船,原來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滯留下來的物產能夠運出去變成有價值的商品;大量能夠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運進來,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輪船進入中國是與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辟相聯系的;鐵路的開通是與晚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喪失路權相始終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稱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出現的。——據蘇生文《中國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交通領域的新變化并簡析其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由畫線部分信息結合所學分析。[成果展示]新變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現;新式道路建設。影響:提高了運輸效率,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交通事業的近代化;推動了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便利了列強的對華侵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史家明史——交通發展的影響史料 一些地區提供原料,而另外一些地區加工或者消費這些原料,從而增加了世界貿易的總量,帶動了海上運輸和陸地運輸的發展。大船、巨大的碼頭、深水運河加速了貿易和運輸的發展……這一過程把世界所有地區的人們聯系在了一起。——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研討交流]有學者指出“交通發展促進世界的聯系”。請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論證這一觀點。(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海上運輸和陸地運輸”“貿易和運輸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成果展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東西方的聯系;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交通和貿易的發展,使世界最終連成一個整體。古今中外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地區人員、貨物的往來和政治、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史論闡釋】 一、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 1.工業革命促進了陸上交通的發展 (1)蒸汽機的發明改進,促進了蒸汽機車的出現,也使得交通運輸行業迎來突破性發展。 (2)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法地改造交通工具。 (3)進入19世紀后,蒸汽機技術不斷完善,逐漸成為車輛等交通工具上通用的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鐵路時代。 2.工業革命促進了水上交通的發展。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 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德遜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 3.使人類的交通運輸業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二、近代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1)很大程度上受外國控制,具有半殖民地性質。(2)鐵路、水運、航空都獲得一定的發展,但受到本國頑固勢力的阻撓和帝國主義的排擠。(3)地域發展不平衡,城市比鄉村發展好。(4)各種交通工具并存。(5)起步晚,發展慢,落后于同時代西方國家。2.影響(1)積極影響:①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②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化進程;③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消極影響: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題組1】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運動號”火車頭由它的制造者——斯蒂芬森駕駛帶著列車走。材料中“運動號”的制造得益于( )A.蒸汽機 B.內燃機C.發電機 D.電動機【解析】選A。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故選A。內燃機、發電機、電動機均與蒸汽機車無關,排除B、C、D。2.對于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同學們搜集了許多材料,其中正確的是 ( )A.京漢鐵路的修建 B.滬寧鐵路的修建C.唐胥鐵路的修建 D.京九鐵路的修建【解析】選C。1881年,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故選C。1906年京漢鐵路建成通車,1908年滬寧鐵路建成通車,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通車,排除A、B、D。3.“人們能夠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樣航行的機器,沒有槳手……但是它們的速度比滿載槳手時還快。”最早將這一想象變成現實的是( )A.斯蒂芬森 B.富爾頓C.戴姆勒 D.萊特兄弟【解析】選B。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與題干材料描述的一致,故選B。斯蒂芬森發明的是蒸汽機車;戴姆勒發明的是汽車; 萊特兄弟發明的是飛機,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A、C、D。【補償訓練】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首次將蒸汽機用于“克萊蒙特號”輪船上。1825年,英國發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機車運載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時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往斯托克頓。據此可知,19世紀初 ( )A.近代運輸業的蓬勃發展B.“蒸汽時代”開始到來C.美國交通革新領先世界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解析】選A。材料體現的是輪船和蒸汽機車的出現,助推了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A正確;瓦特改進蒸汽機標志著“蒸汽時代”的到來,排除B;材料中的蒸汽機車是英國人發明的,排除C;材料與世界科技中心西移的說法無關,排除D。4.(2024·嘉興高二檢測)下圖為“黃鵠號”輪船模型。它建成于 ( )A.19世紀40年代 B.19世紀60年代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20年代【解析】選B。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故選B,排除A、C、D。5.在19世紀70年代,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汽車B.洋人發明的火車C.輪船招商局的輪船D.福州船政局的軍艦【解析】選C。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故選C。19世紀70年代汽車未出現,火車還未進入中國,排除A、B;居民不可能乘坐軍艦,排除D。【深化點撥】近代中國的交通是在列強的侵略下發展起來的,它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受列強侵略影響,所以發展緩慢,并且地區發展不平衡。【題組2】交通與社會變遷6.印加人的兩條大道貫穿全國,主要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這說明在古印加道路具有 ( )A.經濟功能 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 D.聯絡功能【解析】選B。據材料“主要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可知,印加人修建的道路主要是為了傳遞命令和情報,突出的是政治功能,故選B。材料與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聯絡功能無關,排除A、C、D。【拓展延伸】社會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發展的關系(1)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交通運輸發展創造前提,而交通運輸的發展又會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2)當交通運輸建設的發展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時候,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會成為促進交通運輸建設的原動力;而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處于滯后狀態時,城市化建設的進程就會減慢,交通運輸建設滯后又是制約城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7.(2024·杭州高二檢測)美國哪一條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 ( )A.米迪運河 B.伊利運河C.通海運河 D.巴拿馬運河【解析】選B。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故選B。米迪運河、通海運河和巴拿馬運河與題干無關,排除A、C、D。8.明清時期民間通信組織獲得發展。下列選項中屬于民間通信組織的是 ( )A.大清郵政 B.海關書信館C.民信局 D.客郵【解析】選C。明朝的民信局是民間通信機構,故選C。大清郵政、海關書信館和客郵都不屬于民間通信組織,排除A、B、D。9.(2024·聊城高二檢測)下列圖片為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一組史料,最適合用于探究 ( )A.民間郵驛的發展歷程B.中外交往的演變C.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D.郵政工具的進步【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三幅圖片展現了三個時期郵寄使用了不同的交通工具,故選D。材料反映的是官方的郵寄,并不是民間的,排除A;材料是反映郵寄使用交通工具的演變情況,沒有提到中外交往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的《驛使圖》與近代社會生活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