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的概況(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2.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1.了解“雙向交流”:美洲物種的外傳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傳播 2.掌握“四大影響”:促進人口增長;改變人們飲食習慣;推動經濟和貿易發展;影響生態環境學習任務1 食物物種的交流【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了解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的外傳1.概況(1)背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2)物種: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3)區域: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2.表現(1)糧食物種 歐洲 亞洲玉米 ①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 ②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①明朝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 ②清朝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大規模推廣;到鴉片戰爭前夕,遍布全國馬鈴 薯 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甘薯 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2)蔬菜物種 歐洲 亞洲番茄 ①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紀末,經過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傳回美洲 ①明朝萬歷年間,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 ②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 ①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 ②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 明朝時,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教材開發]閱讀課本“《本草綱目》中所附玉米圖”“清朝吳其濬繪制的玉米圖”,思考玉米原產地在哪里。提示:美洲。[圖解歷史]玉米在中國的傳播【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掌握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歐亞作物傳入美洲(1)概況糧食類 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 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 黃瓜、豌豆經濟類 甘蔗等(2)影響小麥 傳入 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 傳入 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2.歐亞禽畜傳入美洲(1)傳入:歐洲移民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2)影響: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教材開發]閱讀課本“早期英屬北美殖民地農作物分布圖”,思考其他地區農作物物種在美洲的傳播有何特點。提示: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種植,再由沿海地區向內地推廣種植。學習任務2 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掌握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積極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非洲 玉米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中國 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歐洲 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食物種類 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人們的食物種類食物結構 玉米、馬鈴薯、甘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3.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北美 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 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教材開發]觀察課本“荷蘭畫家梵高1885年創作的油畫《吃馬鈴薯的人》”,從圖中可以看出食物物種的交流對歐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豐富了歐洲的食物種類,改變歐洲的食物結構和飲食習慣。【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四自然段,概括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消極影響美洲 (1)動物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 (2)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中國 明清 時期 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教材開發]閱讀教材“史料閱讀”——袁景暉《建始縣志》,據史料概括清朝時期玉米的種植有什么影響。提示: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主題一 食物物種交流的背景和特點【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食物物種交流的背景史料 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并成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紀中葉,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紀80年代在黃金海岸和達荷美之間的地區得到廣泛種植,17世紀末18世紀初傳入南歐地區。16世紀中葉玉米傳入中國。——摘編自黃邦和等《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研討交流]據史料及所學知識,概括玉米傳到世界各地的歷史背景。(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結合所學分析。[成果展示]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2.史家明史——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史料 明代引入中國的新品種,當以玉米和番薯最為重要。玉米是美洲原住民培育成功的糧食作物,初傳地區大約在閩、粵,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在內的許多地方。番薯在16世紀由美洲進入南洋,數十年后進入中國,并普及于中國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番茄、辣椒等均使中國的食品資源更為豐富。油類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類,加上新引入的花生可榨油食用。明代中國將過去不用于農業的邊緣土地,也以種種方式墾拓為耕地。——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明代食物新品種引入的特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玉米和番薯最為重要”“南瓜、番茄、辣椒等”“明代已有芝麻、豆類,加上新引入的花生可榨油食用”結合所學進行概括。[成果展示]種類豐富;發展迅速,傳播范圍廣(迅速普及);以美洲高產作物為主;由東南沿海引入。【鏈接學術前沿】馬鈴薯在傳入歐洲之初,并不受人們的歡迎,絕大部分歐洲文化對它持一種非常不友好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馬鈴薯會導致麻風病和不道德……歐洲的七年戰爭共有九個國家卷入,這也為馬鈴薯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契機。——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觀點解讀]史料說明歐洲人對馬鈴薯態度的變化經歷了從不友好到接受的過程。其原因在于思想觀念變化、科學進步、戰爭影響等。【史論闡釋】 一、新物種在傳入地的演變特點特點 闡釋物種認知的漸進性 傳入地居民對外來物種的認知由感性逐漸演變為理性,番茄傳入歐洲后,逐漸由觀賞性植物發展為食用栽培類植物種植區域的廣泛性 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初,僅在丘陵山地種植。清朝時,玉米種植逐漸遍布全國適用范圍的普遍性 小麥傳入美洲時,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發展狀態的迅速性 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新物種能夠在該地區快速發展。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 二、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的原因方面 史實世界聯系 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各大洲之間的物種交流政府因素 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的引進,能迅速解決人口膨脹導致的糧食問題,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和推廣經濟因素 (1)人口的急劇增長,明清時期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2)商品經濟日益發展,農民追求更多經濟利益社會需求 (1)美洲作物的傳播不僅滿足了人口的生存需求,還適應了人們對營養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2)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需求點撥 明清時期伴隨著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棉布的普遍使用,人們的衣食結構發生變化,明清時期出現我國人口增長的高峰。主題二 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食物物種交流對中國的影響史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糧食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概變為農田。——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研討交流]根據史料,說明甘薯和玉米傳入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由畫線部分信息結合所學進行說明。[成果展示]明清時期新作物的傳入改變了中國人民傳統的糧食結構,緩解了中國的人地矛盾,但也破壞了生態環境。2.史料證史——食物物種交流對世界的影響史料 朗姆酒的一個重要用途是培養奴隸們對朗姆酒的依賴,即掃除身體疲勞,提升勞動效率。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搶下牙買加,并將它納入直轄殖民地的范疇。牙買加是甘蔗和朗姆酒的重要產地。此后,朗姆酒也成了英國水手和海軍的日常配給,加了檸檬和酸橙汁的朗姆酒,還解決了一個讓所有國家都頭疼的問題——壞血病。在非洲,朗姆酒則成了一種貨幣,是換購奴隸的重要媒介。在北美英屬殖民地,朗姆酒的買賣一度成為最大、最繁榮的產業。——摘編自[美]查爾斯·A.科倫比《朗姆酒的傳奇之旅:曾經征服了整個世界的飲料》[研討交流]從上述史料中提取一則有關朗姆酒發展的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識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本題為開放性探究題,首先從史料中提取一項朗姆酒發展的信息,說明其體現的歷史現象,再結合這一歷史現象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進行評價。[成果展示]示例:信息:朗姆酒成為英國水手和海軍的日常配給。歷史現象: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概述和評價: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玉米、馬鈴薯、甘薯等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經濟類的甘蔗等,此外還有水果、蔬菜和一些動物。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傳播,豐富了人們的飲食選擇,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對經貿和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鏈接學術前沿】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摘編自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觀點解讀]史料說明新舊大陸之間物種交流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聯系增強;豐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史論闡釋】 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影響 1.積極影響方面 闡釋人口增長 提高了輸入地的糧食、蔬菜產量,推動人口的快速增長飲食結構 改變了當地人的飲食結構,豐富了飲食的種類,有利于增強體質經濟發展 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動力變化 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同時農業生產引入畜力,減輕了人力勞役人類生活 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的經濟生活文明交流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2.消極影響 (1)大面積墾荒種植高產作物,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2)物種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危害原住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有害物種引入后,對當地的動植物造成了物種侵犯,危及當地生態系統平衡。 (4)高產農作物帶來的人口急劇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社會治理提出新的挑戰,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題組1】美洲物種的外傳1.(2024·東莞高二檢測)世界食物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食物品種。世界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始于 ( )A.新航路開辟后 B.私有制出現后C.工業革命后 D.鴉片戰爭后【解析】選A。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食物物種大交流、大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食物品種,故選A,排除B、C、D。2.(2024·石家莊高二檢測)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市場上出現的新物種是 ( )A.黃金 B.玉米 C.瓷器 D.香料【解析】選B。新航路開辟后,美洲作物玉米傳入歐洲,故選B。黃金、瓷器和香料并不是新出現的物種,排除A、C、D。3.(2024·廈門高二檢測)在我們的餐桌上,馬鈴薯、番茄都是常見的食物。它們的原產地在 ( )A.歐洲 B.非洲 C.亞洲 D.美洲【解析】選D。馬鈴薯、番茄的原產地是美洲,歐洲、非洲、亞洲與史實不符,故選D,排除A、B、C。【補償訓練】“1594年福建饑荒,栽種甘薯后,秋收大獲,遠近食裕,荒不為害。”甘薯源自 ( )A.印度 B.美洲 C.非洲 D.歐洲【解析】選B。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原產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故選B。甘薯源自美洲,并不是源自印度、非洲和歐洲,排除A、C、D。【拓展延伸】明朝時期玉米、馬鈴薯、甘薯等新物種傳入中國的原因(1)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美洲作物被帶回歐洲,后傳入中國。(2)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適應性較強,用途廣泛。(3)明朝時期人地矛盾尖銳。(4)政府政策的推動。4.下圖是某種植物對外傳播并在世界各地區種植的情況示意圖,據此判斷該植物是 ( )A.咖啡 B.棉花 C.馬鈴薯 D.辣椒【解析】選A。據圖示可知,該植物原產于非洲,然后傳播到世界各地,結合所學可知,該植物是非洲的咖啡,故選A。棉花原產于亞洲,排除B;馬鈴薯和辣椒原產地是美洲,與圖示傳播方向不符,排除C、D。【題組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5.18世紀中后期,美國的開國者們重視引入“舊大陸”的植物品種。下列各項中,屬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橄欖、大麥 B.葡萄、南瓜C.水稻、玉米 D.甘蔗、辣椒【解析】選A。橄欖、大麥原產于歐亞大陸,新航路開辟后引入美洲,故選A。南瓜、玉米、辣椒原產于美洲,排除B、C、D。【深化點撥】美洲物種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物種傳入美洲,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6.15世紀后期,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據此可知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B.歐美的商業聯系十分密切C.歐美的生活方式趨向一致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確立【解析】選A。新航路開辟后,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說明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故選A。材料不能得出歐美之間的商業聯系狀況,排除B;“趨向一致”的說法錯誤,排除C;新航路開辟推動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排除D。【題組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7.(2024·湛江高二檢測)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長到5.4億,到1750年前后,達到了7.2億。這主要得益于 ( )A.世界人口遷移 B.醫療技術創新C.全球物種交流 D.商品經濟繁榮【解析】選C。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在全球范圍內交流傳播,糧食產量大幅增長,增強了抵御饑荒的能力,世界人口大量增加,故選C。世界人口遷移不會增加全球總人口數,排除A;近代以來醫療技術有一定進步,但不是1600—175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B;商品經濟繁榮與促進全球人口增長無必然因果關系,排除D。8.新航路的開辟使歐亞大陸的馬、牛等家畜進入美洲,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物種的洲際傳播 ( )A.改變了原有的飲食習慣B.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結構C.促進了美洲社會近代化D.解決了世界的糧食問題【解析】選B。新航路開辟后物種洲際交換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結構,故選B。“改變了”說法絕對,排除A;物種的洲際傳播,促進了美洲的開發,排除C;“解決了”說法絕對,排除D。9.(2024·成都高二檢測)下圖是梵高1885年創作的油畫《吃馬鈴薯的人》,描繪了當時底層農民一家人聚在油燈下喝咖啡、吃馬鈴薯的日常生活。該油畫印證了 ( )A.殖民體系的形成 B.洲際物種交流成果C.藝術題材的創新 D.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解析】選B。咖啡、馬鈴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傳入歐洲,促進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所以《吃馬鈴薯的人》印證了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換的史實,故選B。材料中沒有體現殖民體系信息,排除A;材料無法看出藝術題材是否創新,排除C;材料無法判定貧富差距的擴大,排除D。【補償訓練】14世紀胡椒作為奢侈品受到貴族青睞,但16世紀價格下降后,走上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貴族將目光投向原產于美洲的巧克力和煙草。這說明 ( )A.物種交流影響飲食結構B.價格革命引發階級變動C.傳統經濟關系瀕于瓦解D.封建貴族經濟地位下降【解析】選A。新航路開辟后,作為奢侈品的胡椒走入了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而且美洲的巧克力和煙草也傳入歐洲,這體現了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影響飲食結構,故選A。價格革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材料不能說明“傳統經濟關系瀕于瓦解”,排除C;材料不能體現“封建貴族經濟地位下降”,排除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