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誰輕誰重教科書 書 名:科學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學目標科學觀念: 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科學思維: 運用比較思維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 探究實踐: 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 態度責任: 1.尊重預測和實測的結果,保持嚴謹的科學態度; 2.愿意傾聽他人的想法,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運用比較思維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 教學難點: 能根據物體的輕重,選擇恰當的標準物進行稱量。教學過程環節一:聚焦話題,明確任務聚焦 (圖1) 導語:這是幾種常見的物體,有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大橡皮和小橡皮,有乒乓球,還有形狀、大小一樣的木塊和塑料塊。(如圖1所示) 現在請你觀察這幾種物體,并預測這幾種物體的輕重?把你的預測結果按輕重順序記錄在表格里。 2.提問:怎樣記錄物體輕重的排列順序? 引導學生思考記錄方法,比如用數字表示輕重,數字越小,表示越輕的物體。最輕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如圖2所示) (圖2) 3.展示學生的預測結果,并鼓勵其說出理由。 教師追問:“大橡皮和小橡皮是怎樣比較的?”;“木塊和塑料塊是如何預測的?” 預設:學生的預測結果不同,排序結果也就不一樣。 策略:各組的排序不同,請你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預設:因為是憑借感覺去猜測的,所以排序結果不同。 策略:教師引導“每個人的感覺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也不同,看來憑感覺判斷得出的結論是不準確的。”【設計意圖】追問排序的原因,引導學生關于物體特征的思考;使學生發現問題,并幫助學生理解憑感覺比較、判斷物體的輕重是不準確的,為后續活動做鋪墊。環節二:掂量物體的輕重1.提問:“你還有那些方法更準確的判斷物體的輕重?” 預設1:可以用手掂一掂。 預設2:可以使用工具稱量。 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那我們先嘗試用手去掂一掂,提問:那應該如何掂量? 預設1:雙手各拿一不同的物體,進行掂量。 預設2:反復掂量,相互比較。 3.強調掂量注意事項,下發材料,學生掂量物體輕重并做記錄。 4.小組匯報。 提問:為什么經過掂量之后,結果還是不一樣呢? 預設1:因為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 預設2:有的人掂量覺得物體輕,有的人就會覺得這個物體重。 預設3:當兩種物體重量接近時,用掂量的方法更不好判斷。 策略:看來掂量這種方法并不能準確的比較出物體的輕重。【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掂量的結果,幫助學生了解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所以結果也不一樣。尤其是兩個物體輕重差不多時更不好判斷,從而認識到掂量的方法雖然可行但是并不準確。環節三:稱量物體的輕重提問:前面有同學提到用稱量的方法,這節課上我們就可以用簡易天平來比較物體的輕重?(如圖3所示) (圖3) 2.回顧一年級上冊《比較與測量》單元,使用小立方體作為標準物測量書桌、課本的長度。 提問:在本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物體作為稱量的標準物? 策略:在乒乓球、玻璃珠、回形針當中哪種物體更適合做標準物?簡單說一說理由。(如圖4所示) (圖4) 預設1:選擇乒乓球,因為乒乓球比較輕。 策略:我們稱量比較重的物體,需要放很多個乒乓球,請看簡易天平放的下嗎? 預設2:選擇玻璃珠,因為玻璃珠比較小,方便拿取。 策略:玻璃珠比物體之中最輕的乒乓球都重了,還能稱量嗎? 預設3:選擇回形針,回形針又輕又小,還可以放在簡易天平的托盤里。 策略:看來大家在比較中發現,應該選擇輕、小、且容易放在托盤中的物體作為稱量的標準物。回形針就比較適合。 3.介紹稱量方法。 天平保持平衡再稱量;左邊放物體,右邊放等重的回形針。 4.引入情景:學生演示塑料塊的稱量過程。 預設:回形針放一半(大約40個)。 提問:稱量還沒有結束,現在什么感覺? 預設:感覺一個一個放回形針很費時、費力。 提問:有哪些好的方法解決一個一個放回形針費時的問題? 預設1:一次多放幾個。 策略:一次放幾個回形針? 預設2:一次三個;一次五個。 策略:三個、五個可以。還有哪些更方便計算的方法? 預設3:一次放十個。 5.教師出示“一組十個”回形針的學具。 提示:可先預測物體的輕重,再選擇“單個”或“一組十個”的回形針進行稱量。 6.介紹操作要求。 7.學生活動:利用簡易天平稱量物體并記錄結果,然后完成物體的輕重排序。(如圖5所示) (圖5) 8.小組匯報交流:五種物體的輕重排序。 9.機動:如有排序結果不一樣的小組,請學生自行分析原因。【設計意圖】本環節使用簡易天平稱量能更準確的比較物體間的輕重;在這過程中,通過解決一個一個放回形針費時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思考可以改變放標準物的數量提高稱量的效率,讓學生知道選擇恰當的標準物,不僅能在稱量過程中帶來便利、節約時間,而且還能減少數錯的情況。環節四:評價1.展示一位學生的記錄單。 提問:三次的排序結果都一樣嗎? 2.提問:哪種方法更準確,說說你的看法。 3.師生小結。【設計意圖】回顧整節課的三個環節,讓學生發現,“預測”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憑感覺猜測是不準確的; “掂量”仍然是靠人的感覺判斷,也不太準確,而且當物體的輕重差不多時,更不好確定,因此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 “稱量”是用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為標準物稱量,這樣結果比較準確、科學,而且再次讓學生意識到合理的工具能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