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1課《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章第一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一.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長度與時間的測量》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一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為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讓學生通過對長度和時間這兩個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國際單位制并學會基本的測量方法,第一次科學正確的對物體進行測量并且讀數,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為后面運動的快慢的學習做好鋪墊。2.教材的特點教材從測量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過“測量活動”貫穿教學。“測量活動”的選擇可以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參考。本節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測量活動,如用刻度尺測量長度。鑒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測量知識和技能,教材編寫的'思路是以“測量活動”為核心展開。使學生在測量的實踐中,通過教師指導、閱讀以及師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等方式進行教學。二、說學情八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長度和時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于科學的測量方法和單位換算還比較陌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動手能力也較強,通過實驗和實踐活動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三、說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1)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2)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3)了解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單位間的關系。2.科學思維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3.科學探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4.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四、說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停表測量時間.難點:測量長度時估讀值的判斷;誤差與錯誤的區別。五.說教法和學法1.說教法講授法:對于基本概念和單位換算,通過清晰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實驗法: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親身體驗測量過程,掌握測量方法。討論法:引導學生對測量結果和誤差進行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2.說學法自主學習:提前預習相關知識,初步了解學習內容。合作學習:在實驗中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測量任務,交流討論測量結果。五、說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2分鐘)展示幾個有趣的“視覺錯視”實例,提出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感覺不可靠,測量有必要,從而引出課題.(二)講授新課(25分鐘)1、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首先教師通過過渡語引出長度的單位,并布置幾個任務:一是讓學生自主閱讀P15科學世界及“長度的單位”部分。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回顧在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再次追問:現在又知道長度有哪些新的單位?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了解“國際單位制”及長度單位,并交流歸納。教師補充講解并通過實例練習感受單位大小,訓練單位換算。2、長度的測量過渡并設問:為了準確測量長度,人們設計制造了各種測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學生列舉教師展示測量工具實物進行展示。從而引出今日重點學習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回答提前預設的問題,通過觀察學習了解了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測量鉛筆的長度、物理課本的長和寬等,暴露出現的問題,教師及時糾正,從而引導學生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總結其正確的使用方法即“選、放、讀、記”.設置例題,以例代講 突破難點,利用練習題,進一步突破估讀這個難點。練習題中設置一些題總結測長度的特殊方法:累積法、替代法、化曲為直法.3、時間的測量過渡并設問: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經常進行長度的測量外,也經常需要對時間進行測量.提出問題:你知道的時間單位有哪些?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簡單介紹,在古代人們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學生自學,組內談論回答。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時間測量工具的發展歷程。學生作答,教師補充并引出測量工具停表的使用,組織學生按課本步驟進行分組實驗練習使用停表,對暴露出現的問題,教師及時糾正.4.誤差問題過渡:在剛才測量長度和時間的過程中,我們測量的結果一定等于物體的真實值嗎?如果不等,是因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教師總結并引入誤差,學生閱讀課本P14“誤差”部分.了解誤差概念及與錯誤的區別。設置練習題,利用反饋練習鞏固減小誤差的方法以及對錯誤測量結果的判斷。(三)課堂小結(3分鐘)引導學生回顧知識要點,強調測量重點和注意事項。(四)課堂練習(8 分鐘)布置相關練習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反饋。(五).布置作業(2 分鐘)完成課本習題,測量房間尺寸并記錄。(六)板書設計第一章 第一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一、長度的單位及換算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二、長度的測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選、放、讀、記三、時間的測量1、單位及換算:1 h=60 min 1 min=60 s2、停表的使用:一啟動;二按停;三讀數;四歸零。四、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別1、減小誤差的方法:2、誤差與錯誤的區別:是否可以避免六、說教學反思說本節課的“亮點”1.新課引入簡時高效,趣味十足.教材在引入新課時要對幾個物體進行多次測量,不僅會比較費時,而且學生還沒有掌握準確的測量方法,使得測量結果也未必準確.尤其是比較兩個圓的面積大小時,有一定的困難.改進后的新課引入簡潔省時,只是讓學生感覺線段的曲直,對比線段的長短,不需要進行測量.同時,學生通過有無背景的兩次對比,很直觀的感受到感覺的不可靠,不僅感覺很有趣味,還體會了測量的必要,從而自然的引出課題.這是本節課的最大亮點之一.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管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還是停表的讀數,都先以學生的嘗試使用為前提,然后再歸納總結,細化方法.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充分采用了“小循環多反饋”的教學模式.這節課采用了“小循環多反饋”的教學模式,把講練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每一循環的新授知識,趁熱打鐵,及時反饋,學生既能隨時鞏固,教師又能了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從而使教學過程有時效性和韻律感.4.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本節課的重點是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停表測量時間,考慮學生有一定知識基礎,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知識點的學習,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如實驗探究、交流討論、自學、閱讀、請教老師(同學)、分析原因等.本課難點是測量長度時讀取估計值,通過例題講解、交流討論、習題訓練逐漸得以突破.說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1.由于學生剛接觸物理,好奇心強,自制力較差,還沒有良好的探究思維和習慣,物理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教師對學生的教學組織有一定的困難.2.少數學生對科學計數法表示物體長度和長度單位的換算感到困難,測量長度時讀取估計值,特別是末端對著整刻度的估讀不夠理解,對讀取機械停表的示數也需要進一步的練習來鞏固.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將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