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第十一章第一節 功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功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物理下冊第11章功和機械能第一節的內容。學習功的知識是為了進一步學習能量。由于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要認識功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功和能的關系,滲透力學的各個部分,因此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生研究能量轉化奠定了分析的基礎。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特點,正值青春期,對于物理的興趣濃厚,邏輯分析能力和數學的運算能力都不足,分析能力需要重點培養。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更是很難把生活和物理聯系起來。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識去解釋和指導實際生活的能力還比較弱。應注重復習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學習目標確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3)知道功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2)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3)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教學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學習評價設計: 導學案當堂反饋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活動1: 請一名瘦小的學生A搬飲水機上的水桶 未搬起來 請一名高大的學生B搬飲水機上的水桶 搬起一定的高度 同學們要喝水,這兩名同學誰辛苦了,誰做出了貢獻? 學生活動1: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活動意圖說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時放松課堂氣氛。用生活的實例引入新課,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聯系生活,學生感到親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觀察實驗,感知現象,深度思考教師活動2 請一名學生C用彈簧測力計提起一個書包到一定高度 請另一名學生D用彈簧測力計提起一個書包到更高的高度 這兩名同學誰辛苦了,誰做出了貢獻? 有什么不同嗎?學生活動2: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實際適時調整和改進教學進程。 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所學的內容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愉悅,增強求知欲。 環節三:進行新課:功的定義教師活動3: 引導分析: 得出物理學中功的定義 請一名學生E將課本緩慢舉過頭頂并停下: 進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個力在哪個階段對書本做了功 學生活動3: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維得到啟發自然過渡概念呈現。 環節四:進行新課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教師活動4: 1、請一名學生F將課本緩慢舉過頭頂并停下,然后水平移動一段距離 進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個力在哪個階段對書本做了功 2、播放多媒體:小車在光滑水平面上由于慣性滑動 進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個力在哪個階段對書本做了功 進行受力分析,并得出哪個力在哪個階段對小車做了功,學生活動4: 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受力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推導能力,同時。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教師活動5: 多媒體展示圖片1,小姑娘搬不動大石頭,學生推不動同學坐著的板凳,請學生分析判斷是否做功。 學生活動5: 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圖片受力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推導能力,同時,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得出結論,有力無距,勞而無功。 教師活動6: 多媒體展示圖片2,小車在光滑水平面上由于慣性滑動,請學生分析判斷是否做功。 學生活動6: 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受力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推導能力,同時。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得出結論:有距無力,不勞無功。 教師活動7: 請學生F將課本再次水平移動一段距離,請學生分析判斷是否做功,原因 學生活動7: 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受力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推導能力,同時。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得出結論:有距有力,方向垂直無功。 環節四:進行新課功的大小教師活動8: 回顧活動2 請一名學生C用彈簧測力計提起一個書包到一定高度 請另一名學生D用彈簧測力計提起更重的書包到同一高度 請另一名學生G用彈簧測力計提起一個書包到更高的高度 這三名同學誰做出了貢獻? 有什么不同嗎?學生活動8: 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 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所學的內容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愉悅,增強求知欲。根據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得出結論: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遠,功越多。 環節四:進行新課,功的計算教師活動9: 請一名學生H用彈簧測力計提起一本物理書到一定高度 h 請一名學生I用彈簧測力計提起兩本物理書到一定高度 h 請一名學生J用彈簧測力計提起一本物理書到高度 2h 分析,那些物理量變了,做功的多少如何變化? 學生活動9: 思考、討論、回答 、閱讀、觀察 活動意圖說明: 運用了控制變量法,推導出功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輕而易舉掌握公式的得出過程,并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突破難點 環節四:進行新課- 總結:板書設計: 第一節 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不做功的三種情況:(1)F≠0, S=0; (2)F=0,S≠0;(3)F≠0,S≠0,但F⊥S. 3、功的計算公式:W=FS 4、功的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任務:加深對“功”的理解 分析下面的實例,看看是否做功。 人推車前進;人拉車前進。女孩搬石頭未搬動;運動員舉著杠鈴,杠鈴停在空中不動;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繼續前行;人提著箱子水平前行; 分析歸納概括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1)有力作用在物體上,但在力的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 (2)有距離,但在距離的方向上沒有力的作用。物體由于慣性而運動。 (3)有力作用在物體上,也有距離,但力和距離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在力學中,功等于___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積。用公式表示為:__________ 。公式中,各符號表示的物理量和國際單位分別是:W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_; 1焦(J)=____Nm 自學例題,試完成下題: 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小車,使小車沿水平方向前進5m,拉力做功是多少? 課堂檢測 1.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兩個必要因素: 一個是_______________ 另一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等于___與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積。公式: 3.在下列情況下,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 ) 用力將重物向上提起 B. 用力提著重物不動 C.提著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 D.用力搬石頭,沒有搬動 4.下列關于功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只要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B.物體只要移動距離,就做了功. C.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移動了距離,這個力就一定做了功. D.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則這個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一個人先后用同樣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別在光滑和粗糙兩種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進相同的距離。拉力F做的功分別為W1和W2 ,則W1和W2的關系是 ( ) A.W1=W2 B.W1>W2 C.W1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方法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利用多媒體中的動畫片,激發學生興趣增加樂趣。利用學生的桌子板凳,書包,書籍水桶等等,創設情境設計小實驗。幫助學生分析并用物理知識和專業語言來表達,充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學反思與改進: 隨著新課改的要求教學,不再只是要求學生能聽懂,會做題,中考能拿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在感受中學習提高和創新,而作為課堂的主導者的教師,就要思考怎樣才能更好的達到教學效果,真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真正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對教法學法的反思:能夠靈活運用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講述法,練習法,閱讀指導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堂課的開始不是直接介紹功的概念,避免把功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設計了演示實驗,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手的拉力不同,移動的距離不同,但成效相同。由此順利的引入了功的說法。使功的出現順理成章。 利用學生實驗中做的功相同,引導學生自己處理數據,歸納結果,激發合理猜想,得出功的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猜想推導,使學生記憶深刻。 對教學效果的反思:從課后練習情況來看,學生主要的問題是對于重力是否做功,由于慣性而勻速滑行是否做功等情行弄不清楚,應該通過畫圖、演示等用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進行分析。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