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單元提升課答案速填:①察舉制 ②上計制 ③科道 ④英國 ⑤廢除科舉制 ⑥文官考試制度 ⑦公務員制度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前提之一。古今中外各國的國家制度和國情的不同,造就各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方式的多樣性,但在長期的交往中,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呈現出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特點。圍繞“古今中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這一主題,完成以下問題。主題一 中國官員選拔制度的演變[任務驅動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員選拔制度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呢 結合所學知識完善下列表格內容。[深度思考]時代 制度 特點 標準夏、商、西周 世官制 權貴合一、世代相傳 血緣、姻親春秋、戰國 軍功爵制 養士、軍功、客卿 軍功漢代 察舉制 察訪人才、舉薦做官 品德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評士人、按品授官 門第隋唐至明清 科舉制 分科考試、以成績優劣定取舍 才學[任務驅動2]近代中國晚清伴隨著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等政治改革,官員選拔制度發生重要變化,中華民國成立后,近代中國官員選拔制度逐步發展。結合所學思考近代中國官員選拔制度是怎樣發展演變的。[深度思考](1)晚清(史實):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逐步形成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2)南京臨時政府(史實):根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出臺了一系列選官的法規草案,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實):建立文官考試制度,但存在性別歧視。(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史實):近代公務員制度建立,此時的文官考試制度更具開放性、平等性,但也弊詬叢生。[任務驅動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才選拔和管理制度。結合所學,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形成的中國特色的人才選拔和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實有哪些。[深度思考](1)干部管理制度時間 史實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后 建立了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后 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2)公務員制度時間 史實1993年 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200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主題二 中國古代官員管理制度的演變[任務驅動1]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發展源遠流長,通過對官員的不斷考核,一定程度上保持吏治的清明,維護社會的穩定。結合所學思考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是怎樣發展演變的。[深度思考]時間 史實秦漢 上計制隋唐到宋 吏部負責考核,標準為才能、品德明朝 考滿、考察清朝 京察和大計[任務驅動2]中國古代通過對官員的監察,形成體系嚴密的監察制度,對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集權起到一定的作用。思考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的主要史實有哪些。[深度思考]時間 史實中央 地方秦漢 御史大夫 刺史唐朝 御史臺 道宋朝 御史臺、臺諫合一 路元朝 御史臺 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朝 都察院、六科主題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制度與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任務驅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形成中國特色的人才選拔和管理制度,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形成中國特色的公務員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制度與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不同有哪些 結合所學完善下列表格。[深度思考]方面 西方 中國基本原則 文官在政黨執政中保持政治中立 公務員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管理體制 文官獨立于黨派之外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職位劃分 實行“兩官分途”,強調政務官的政治化和事務官的職業化 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錄用標準 把業務知識和能力作為用人的主要條件 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服務宗旨 和利益關 系 文官是政府雇員,是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 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2023·湖北等級考·T5)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 )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解析】選A。據“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可知黃州府與武昌府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圖”,可知人物著作府域最多的地區依舊為黃州府和武昌府,進士人數多能夠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故選A。交通條件不是制約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題干圖片看不出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的關系,排除C;題干圖片與人口升降沒有關系,排除D。2.(2023·廣東選擇考·T8)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解析】選A。據材料“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可知,作者對因為學堂聘請洋人為師采用辭職形式抵制的行為大為贊賞,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故選A。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中體西用,排除B;題干涉及時間是1902年,戊戌變法于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C;材料只能反映當時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斷具體原因,排除D。3.(2022·湖北等級考·T5)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解析】選A。據“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可知,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投機取巧,故選A。B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學仍然處于正統地位,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八股文體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4.(2022·江蘇等級考·T2)漢初,朝廷讓功臣和他們的子弟們占據要津,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漢初 ( )A.選官重視品德才能 B.將儒學作為主導思想C.注重任用專業吏員 D.皇權與士族相互依賴【解析】選C。據材料信息“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結合所學可知,重用文吏,體現出文化與政治聯系緊密,強調官員任職的專業性,故選C。材料未體現出官員的選拔重視品德才能,排除A;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材料未體現出皇族與士族相互依賴的內容,排除D。5.(2022·山東等級考·T4)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解析】選A。根據材料可知,朝廷在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的同時,還要求地方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的相關情況,說明朝廷加強對監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證監察規范有效,A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加強管理,而不是限制監察御史權力,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加強對監察御史的管理,沒有涉及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排除D。6.(2022·河北選擇考·T7)優貢考試是清廷廢除科舉后保留的善后舉措。據1907年《時報》載:在浙江優貢考試期間,一位趨新的外地書商發現當地士子對新學的了解相當“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他“不禁為吾浙前途悲”。據此可知,當時 ( )A.風俗習慣新舊雜糅 B.教育近代化艱難起步C.社會呈現轉型特征 D.士子對新政缺乏信心【解析】選C。據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不禁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舉制度廢除后,仍有大量的學子對新學不了解,不禁讓人為國家前途擔憂,說明此時新舊思想在碰撞,社會呈現轉型特征,故選C。材料描述的是新學,沒有體現風俗習慣,排除A;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務運動,排除B;材料中描述的“新學”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謂的新政,排除D。7.(2022·天津等級考·T5)1897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 )A.側重選拔時務人才 B.極大促進西學傳播C.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深刻推動制度革新【解析】選C。本題主要涉及戊戌變法等必備知識,重點考查歷史解釋素養和信息提取解讀能力。材料中所述1897年人們購買《時務報》的興趣與科舉制是否改革相關,先是聽聞科舉求新而紛紛購買,后來科舉考試“猶然故轍”,由此可知科舉制未發生實質變化,所以C正確。從材料中科舉考試“猶然故轍”可以排除A、D;人們前后態度的變化說明科舉無法促進西學傳播,故排除B。8.(2022·遼寧選擇考·T15)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資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解析】選D。20世紀初英國實行品位分類制度,是兩次工業革命后,政府職能擴大、政府事務繁雜的結果,強調“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有利于公務員順應政府事務職能變化需求靈活調整,而不增加報酬等方面調整的成本,故選D。品位分類法沒有體現貴族傳統的延續,排除A;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官員地位的降低和黨派干預的加強,排除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