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7講 近現代世界醫療、公共衛生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課程標準 1.了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2.了解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3.了解近代學校教育、書刊出版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知識點一 近現代世界醫療與公共衛生1.近代疫病防治與西醫發展(1)疫病防治重大疫病 ①20世紀早期,斑疹傷寒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②1918—1919年,全球暴發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萬人以上疫病防治 ①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大大降低了天花的發病率 ②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的巴氏滅菌法,被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 ③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2)西醫發展背景 近代以來,西醫以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表現 ①17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 ②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對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進行了細致觀察 ③19世紀,人們將生理與臨床結合起來,探索各種藥物的功能和作用,創立了實驗藥理學對中國影響 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和西醫院校建立起來,借鑒西方公共衛生措施2.現代醫療衛生體系(1)內容: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包括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等內容。(2)成就:現代西方公共衛生監督工作取得很大進展,藥品供應得到基本保障。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宣布建成“福利國家”。(3)影響:①促進了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③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針對訓練1.(2024·福州一模)下圖是《大瘟疫與人類之戰》一書的目錄摘編。據此可推,該書的主旨是( )A.疫病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B.科學進步終結了疫病傳播C.傳染病的流行難以控制D.疫病防治有賴人類理性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大瘟疫與人類之戰》一書,羅列科學對抗瘟疫、疫苗利弊、重視流感、利用抗生素和積極心態對抗瘟疫等目錄,反映出該書旨在強調疫病防治有賴人類理性,故選D項;材料強調防治有賴人類理性,與“疫病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不符,排除A項;“終結”說法錯誤,排除B項;“難以控制”說法錯誤,傳染病的流行可以通過科學、疫苗等控制,排除C項。2.(2023·梅州二模)面對一系列公共衛生問題的日益顯現,1848年英國政府頒布《公眾健康法》,提出建立衛生管理機構,1867年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組建以實驗室研究為主的研究體系。這些措施( )A.未能解決工業革命導致的社會問題B.形成了完善的國家衛生防疫體系C.推動了公共衛生管理科學化、法治化D.引發了公眾對防疫問題松懈心理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英國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推動公共衛生的管理,助推公共衛生管理科學化、法治化,故選C項;據材料“面對一系列公共衛生問題的日益顯現”可知,工業革命導致的社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公共衛生等,國家通過頒布法律來求得問題的治理和解決,“未能解決工業革命導致的社會問題”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題干中僅列舉了政府頒布的兩部法律,不能體現“形成完善的國家衛生防疫體系”,排除B項;國家頒布公共衛生的法律有利于公眾重視防疫,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知識點二 近現代世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1.近代西方大學起源 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功能 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場所成就 法國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德國柏林大學將教學和研究結合在一起;美國大學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2.印刷書與圖書館、博物館印刷書 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圖書館 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 1683年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18世紀,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建立,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一步3.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1)文化遺產的保護:1834年,希臘制定了保護古跡的法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2)《世界遺產公約》:宗旨是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3)著名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針對訓練1.(2023·廈門湖濱中學畢業班質檢)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檢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皇家委員會。委員會迫使兩所大學交出從前從教皇那里獲得的特許狀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據”、大學地產和其他財產清單。這一做法( )A.使新教成為英國國教B.加快大學世俗化進程C.促進城市教育的興起D.使大學成為科研中心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英國皇家委員會迫使大學交出與教皇有關的特許狀和契據,有利于大學與教會勢力的脫離,從而推動大學世俗化進程,故選B項;英國宗教改革時期亨利八世推動新教成為英國國教,與委員會迫使大學脫離羅馬教皇無關,排除A項;西歐城市興起于10—11世紀,且材料與城市教育無關,排除C項;材料僅是委員會迫使大學交出教皇特許狀,但沒有說明大學后來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2.(2024·浙江名校高三開學聯考)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筑物——盧浮宮博物館,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擁有的藝術收藏品高達40萬件,保留了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甚至亞洲各國不同時期的藝術品。作為近代博物館的盧浮宮( )①是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③向公眾全方位提供多個領域知識④擔負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據題干“擁有的藝術收藏品高達40萬件”可知,其是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故①正確;據題干“保留了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甚至……”可知,其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可以向公眾全方位提供多個領域知識,故②③正確;據所學可知,法國盧浮宮是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擔負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故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視角1 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德意志帝國時期,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迅猛發展,霍亂、肺結核等疾病滋生,城市公共衛生問題日益嚴重。19世紀末,德國開展了衛生改革,改革涉及環境、住房、學校等多個方面。除國家層面外,市政當局、建房互助協會、公司、醫生以及居民等廣泛參與,政府出資為部分工人修建住房,各邦頒布了相關住房立法,市政當局開展了大規模城市供水建設活動。1883年,帝國國會相繼通過了《疾病保險法》《帝國疫苗法》《食品法》,極大保障了居民的身體健康。1860年至1914年,德國各大學醫學院至少創辦了173個研究所,其中許多研究所是專為研究城市流行病而建立的,例如肺病研究所。面對嬰兒死亡率高的問題,德國發起了嬰兒保健和學生保健運動,制定了學校衛生管理制度以及牙科保健服務等。——摘編自邢來順《德國工業化經濟—社會史》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德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及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特點:國家主導,主要采取行政與立法方式解決問題;改革覆蓋面廣;參與主體廣泛。原因: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城市環境的惡化;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代議制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醫療技術和防疫觀念的進步。深化拓展歷史解釋——現代醫療保障體系的特征機構完備,覆蓋面廣 20世紀中期以來,許多國家完善了各級醫療組織,構建基本全面覆蓋的各級醫療網絡,方便患者就醫統籌規劃,措施多樣 各國政府既注重治療,又規劃免疫,還加強食品、藥品的安全監督社會服務,規范管理 二戰后各國政府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中國各級衛生機構明確服務意識,擴大服務內容全民醫保,全面覆蓋 進入近代社會后,歐美國家醫療衛生基本得到物質保障;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城鎮和農村的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制度視角2 文明的延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材料一 在古代建筑方面中國文物保護原則不斷發展與演變,在我國早期的文物保護法規中有兩個基本原則,即對現狀進行保存和恢復原狀。在1961年頒布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中就明確地表示對古代建筑進行復原是進行文物保護“最高級別的追求”,對現狀進行保存是“最低的標準”。而在1982年頒布的《文物保護法》就模糊了對現狀進行保存和對古代建筑進行復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兩者都是對中國文物進行保護的原則,立法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文物保護的要求。——摘編自張政君《中國文物保護原則的發展與演變》材料二圖一 谷登堡采用的金屬活字印刷圖二 阿什莫林博物館思考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以“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題目自擬。(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論題:法律、公約的頒布推動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大約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通過立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有著深遠的意義。中國陸續頒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和《文物保護法》,規定了文物保護原則。1972年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并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世界遺產名錄》和《瀕危世界遺產名錄》進一步對部分世界遺產提供了重點保護。法律公約的頒布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與意義,加快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推動了文明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深化拓展1.歷史解釋——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1)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人們認識歷史文化的無比珍貴的教科書。(2)世界文化遺產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進行交流、促進了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寶貴資源。(3)世界文化遺產是進行學術研究尤其是歷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資源。2.歷史解釋——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性原則(1)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指遺產產生時及后來形成的各種特征,包括形式與設計、材料與實施、利用與影響、傳統與技術、位置與環境、精神與感受。(2)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第一,指范圍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地保持遺產組織與結構及其周圍環境的完整。第二,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地保持遺產地理位置上互相連接的相關部分,完整地體現其文化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