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6講 近代以來人口遷移、商貿、戰爭與文化交流課程標準 1.了解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區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人口遷徙,認識人口遷徙對人類文化變遷的影響,以及人口遷徙和移民社會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問題。2.了解近代以來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帶來不同文化的交鋒;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知識點一 近代以來的人口遷移與文化認同1.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美洲 哥倫布到達美洲后,歐洲國家爭相開始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大洋洲 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數量銳減;19世紀中葉白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亞洲 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 華工聚居,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2.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出現由以體力勞動移民為主到以“知識精英”移民增多的新趨勢難民 難民是因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造成的移民。 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救助難民任重道遠移民社會多元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 美國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移民文化;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針對訓練1.(2024·廣東南粵名校聯考)如表是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統計情況,這主要說明( )A.新航路開辟推動拉美人口流動B.三角貿易是美洲人口的災難C.殖民擴張是美洲人口減少的根源D.工業革命促使美洲人口遷移答案 C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1492—1825年美洲本土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這與歐洲殖民擴張有關,故選C項;材料體現美洲土著人口數量顯著下降,并不是人口流動,排除A項;美洲土著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才形成三角貿易,排除B項;美洲土著人口減少是歐洲殖民掠奪的結果,工業革命的時間是1765—1840年,無法解釋材料中1492—1650年美洲土著人口減少的原因,排除D項。2.(2023·河南名校聯考)根據聯合國的資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總數達到1.91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與此同時,移民接納國對吸引技術移民更加重視,共有30個國家推出了引進高端技術人才的政策。這可用于說明( )A.聯合國主導人才的有序流動B.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C.移民文化認同感的普遍增強D.國際性移民策略的創新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世界移民規模較大,而且不少國家重視吸引技術移民人才,說明隨著國際競爭的激烈化,各國對高端技術的重視,這體現了全球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聯合國與當前移民活動之間的聯系,得不出“主導”的結論,排除A項;移民接納國通過制定政策吸引高端技術人才,而非通過文化認同,排除C項;引進高端技術人才的政策不屬于國際性移民策略的創新,排除D項。知識點二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概況: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2)過程新航路開辟后 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際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后 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形成歐美為中心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二戰后 關貿總協定推動世界貿易發展冷戰結束 世界貿易突飛猛進2.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1)背景: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也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2)表現:①飲茶風俗是中國文化符號之一,廣泛傳播世界各地。中俄之間形成“萬里茶道”,英國、日本形成新的茶文化。②服飾變化體現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20世紀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大袍式系列女裝,吸收東方樣式,奠定西方女裝流行基調;民國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點。③鐘表誕生于歐洲,16世紀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逐漸流行。針對訓練1.(2024·永州一模)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的中國外銷瓷,在荷蘭各階層中引起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的風尚。這一風尚和市場競爭都促使代爾夫特陶匠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鑒中國外銷瓷的裝飾,以西方視角表現出想象中的中國。由此可知,當時( )A.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漸趨加強B.工業革命促使瓷器生產標準化C.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西方之間貿易D.荷蘭代爾夫特瓷器制作技術超越了中國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中國外銷瓷,引發外國模仿中國外銷瓷的裝飾,這說明17世紀以來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逐漸加強,故選A項;工業革命始于1765年,排除B項;“壟斷”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并無瓷器制作技術的對比,無法得出荷蘭代爾夫特瓷器制作技術超越中國的結論,排除D項。2.(2023·潮州二模)下圖是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左、中、右三款分別受到希臘古典文化、俄國芭蕾舞、中華文化的影響。這類服飾是(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B.歐洲文明衰敗的結果C.古典主義盛行的表現D.文化國際交流的產物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法國時裝設計受到希臘、俄國、中國文化的影響,這說明法國的時裝是文化國際交流的成果,故選D項;中華文化不屬于西方文化,排除A項;文化的國際交流體現的是文化具有差異性,而不是因歐洲文明衰敗,排除B項;古典主義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化里面吸取藝術形式和題材,非俄國、中華文化,排除C項。知識點三 近現代戰爭與文化交鋒1.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獨立戰爭后美洲文化 獨立戰爭直接推動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清教是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拉美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考迪羅獨裁權力形成,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特征之一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 戰后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 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接受外來文化,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2.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第一次 一戰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出現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第二次 二戰進一步從政治理論上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體系土崩瓦解(2)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背景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二戰后出現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的新文化表現 ①印度接受西方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其現代文化呈現多樣性特征 ②亞洲新興工業國,注重發揚儒家文化精華,又吸收西方文化精華,努力創造現代東方文化 ③現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等地的文化元素針對訓練1.(2023·安徽A10聯盟開學摸底)1802年,北意大利地區成立了拿破侖任元首的意大利共和國。1806年,在拿破侖保護下德意志的萊茵區建立了萊茵聯盟國,它們均脫離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統治;1807年,波蘭部分地區脫離了普魯士,在拿破侖保護下建立了華沙大公國。這些國家的建立( )A.有利于傳播法國大革命的成果B.鞏固了維也納體系C.體現了歐洲民族獨立浪潮出現D.加速了德意志統一答案 A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拿破侖戰爭推動民族國家形成,新成立的國家將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開來,故選A項;拿破侖帝國覆滅后建立了維也納體系,排除B項;拿破侖戰爭傳播了啟蒙思想,推動歐洲民族國家形成,并非屬于民族獨立浪潮,排除C項;德意志1871年統一,排除D項。2.1950年,印度憲法第十七條廢除不可接觸制。1951年,印度憲法增添了“在第十五條中,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國家為公民中的落后階層或‘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在社會和文化上的進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的規定。這些規定意味著印度( )A.民族矛盾得到緩和 B.民族經濟日益發展C.種姓觀念已被拋棄 D.國家治理有所調整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印度憲法廢除不可接觸制,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并增設了對落后階層或“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的保護措施,說明印度改革舊有的弊端,進行國家治理方式的探索,故選D項;僅憑憲法規定,不能保證所有的民族矛盾都能得到緩和,排除A項;材料強調國家治理有所調整,與民族經濟的發展無關,排除B項;雖然憲法廢除了不可接觸制,但種姓觀念的改變需要長期的社會變遷,不可能一蹴而就,排除C項。視角 由殖民到移民——近代以來的人口轉移材料一 19世紀20年代中,總共才14.5萬人離開歐洲,19世紀50年代中,有大約260萬人離開歐洲……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觀點看,這種極其巨大的遷移的意義在于:除一部分人涌入亞洲、俄國地區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遷移的目標是完全對著美洲和大洋洲的。結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種族方面幾乎完全歐化……不但在種族上,而且在經濟上被歐化。——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何鳳山給猶太難民簽發的簽證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后歐洲人口的遷移有何特點?對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闡述這些歷史文物佐證了怎樣的一段歷史?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特點:人口流動數量大增;流動的范圍擴大;遷入地主要集中在美洲和大洋洲。影響:導致原住民數量減少,白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大洋洲人口出現替代性變化。(2)給猶太難民簽發的簽證是何鳳山救助猶太難民的實物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推行屠殺猶太人的政策;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利用上海租界的有利條件,為大量猶太人簽發了“生命簽證”,幫助大批猶太人躲避了納粹德國的迫害。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既是當年猶太難民在上海居住的歷史見證,也表明了中國在二戰中堅持對猶太難民進行人道主義救助,它承載的是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人向另外一個同樣需要幫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歷史。深化拓展1.唯物史觀——全面認識近代人口遷移(1)原因①全球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興起,殖民者對美洲當地居民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導致當地原住居民銳減,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殖民者通過黑奴貿易,從非洲販賣大量黑奴到美洲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②工業化時代,工廠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這就帶動了勞動力從鄉村向城市的遷移。③西方列強侵華時期,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獲取了華工輸出的特權。④近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為國際人口遷移提供了便利條件。(2)形式①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進行開拓。②被迫移民,如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進行黑奴貿易。(3)特點①由歐洲遷往北美、大洋洲,由發達地區遷往落后地區。②國際間人口移動數量巨大,伴隨文化交流與傳播。2.歷史解釋——當代人口遷徙的特點(1)世界性國際人口遷移高潮基本結束。(2)國際人口遷移流向發生逆轉,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3)勞動移民成為移民主體。(4)國際移民出現多樣化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