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課程標準 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考情分析 1.頻率題型:該部分是高考高頻考點,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兼顧 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獻資料、表格、地圖、社會現象設計試題情境,注重考查經濟發展與社會的新氣象,如(2023·全國甲卷,26)北宋市民生活;(2023·全國乙卷,26)南宋刻書風氣;(2023·遼寧卷,4)金人購茶;(2022·全國甲卷,26)宋代手工業;(2022·湖北卷,4)宋代門第觀念的變化;(2022·山東卷,3)宋代紡織業;(2021·6月浙江選考,6)宋代海外貿易 3.核心考向:兩宋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新變化;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整體感知知識點一 經濟的發展1.農業的發展耕作制度 宋朝時,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糧食產量經濟結構 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棉花種植 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邊疆開發 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2.手工業的發展部門 概況 地位或作用制瓷業 (1)宋朝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 (2)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 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礦冶業 煤的開采量很大,都城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印刷業 宋元時期發展迅速 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基層市場 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邊境貿易 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貨幣流通 北宋錢幣年鑄造量最多時高出唐朝十多倍,開始出現紙幣——交子;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海外貿易 ①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 ②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輸入中國的商品以香料、珠寶等為主 ③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城市的興盛 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華著稱4.經濟重心南移唐朝中期以來 南方的經濟實力增長迅速北宋 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 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元朝 ①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 ②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 ③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是運輸江南的糧食1.思考·情境問題 《蘇軾詩集》卷17記載:彭城舊無石炭(煤)。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云……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為君鑄作百煉刀,要斬長鯨為萬段!據此我們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答案 北宋已經使用煤作為冶鐵燃料;北宋時期由煤冶煉出來的鐵制兵器異常鋒利;北宋煤得到推廣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2.拓展·思維點撥 宋元城市發展的特點(1)發展階段: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臨街設店為特征的格局所取代。(2)空間分布:向近海轉移,海運興盛帶動沿海港口城市發展。(3)規模功能:人口總數擴大,出現夜市、曉市等,經濟功能大大增強。(4)人口構成:市民階層興起,工商業人口比重加大。(5)文化結構:市民文化成為宋代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3.拓展·思維點撥 宋朝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1)統治者支持、鼓勵發展海外貿易。(2)宋朝造船業發達,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事業。(3)戰亂頻繁,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所以宋朝的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4)增加政府收入的需要。4.圖解·關鍵知識 全面認識經濟重心轉移知識點二 宋代社會的變化門第觀念淡化 隋唐時期 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但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然十分流行宋朝 ①科舉制度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更加強調公平競爭 ②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了活力 ③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即“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宋以前 社會上長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視的賤民階層宋朝 ①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 ②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 ③農民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 ①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象 ②官府對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的限制更加松弛拓展·思維點撥 宋代租佃關系與人身控制松弛宋代不立田制,國家不再干涉土地財產關系的變化,結果是土地兼并嚴重,租佃關系盛行,成為重要的土地經營形式。宋代佃戶擁有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地主有基本平等的地位。只要和地主結算清楚,就可以自由流動。主題一 商業革命——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新變化視角1 宋朝商業繁榮材料 開放強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坊市制度的崩潰,商業街取代商業區的市,御街兩旁“許市人買賣其間”,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當時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二萬多戶,其中640家資本雄厚的商戶,分別屬于160行,囊括米、鹽、茶等各類商品貿易。號稱“正店”的大酒樓有170家,兼具飲食與商品貿易的多種功能,作為商人驗看商品質量、商定商品價格、簽訂契約的場所……酒樓、茶坊適應商業大潮,與娛樂場所瓦子,都通宵營業。——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解讀 材料從宋朝坊市制度時空的突破、商業經營種類、規模和功能多樣化、文化、娛樂等方面反映宋代東京 開封 繁華的經濟生活景觀。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京出現“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的原因和表現。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原因:農耕經濟的發展;政府商業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響;東京處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表現:經濟功能增強,商業貿易繁榮;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放松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出現了比較完善的飲食、娛樂服務設施;貨幣經濟發展,出現紙幣。視角2 經濟重心南移材料 秦漢時期,我國便已存在“富商大賈,周流天下”的情況。然而當時進入長途流通領域的,只有金銀珠寶之類體輕價昂的商品,糧食等大宗貨物的貿易往往僅限于其產地及附近區域。雖然歷代政府也通過漕運調運糧食,但一般商人則不敢問津。因此,長期以來便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貨物轉運原則:“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北宋時期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的漕運網,把東京、江淮、關中等經濟發達地區緊密聯系起來。伴隨這些條件的成熟和形勢的變化,商賈們置流行數百年的“千里不販糴”的原則于不顧,爭先恐后地擠上長途販糧的征途,這是北宋以前幾乎沒有出現過的情況。——摘編自王興文《北宋漕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解讀 材料反映北宋時期突破自秦漢以來“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的原則,體現了北宋以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長途販運發展。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宋代商人突破“千里不販糴”的轉運原則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解釋:北宋時期,商人開始大規模從事長途販糧的商業活動,打破了之前歷史上長途販運以輕質商品為主的局面。唐宋以來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農業生產發展為長途販糧奠定基礎;大運河的開通和宋代漕運體系的形成為長途販運提供運輸條件;另外還有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商業利潤的驅動以及造船技術的進步等因素,共同推動宋代商人突破“千里不販糴”的轉運原則,出現長途販運的現象。長途販運有利于農業發展,促進農產品商品化;刺激了商品經濟發展;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深化拓展1.唯物史觀——宋朝“商業革命”的原因及表現2.歷史理解——宋代經濟發展及經濟重心南移的啟示(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2)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3)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4)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經濟重心南移是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主題二 開放平等——宋代社會的新變化視角 唐宋之變材料 較之此前的漢唐世族地主社會,齊民社會具有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社會流動性三個方面的進步特征:社會等齊性意味著社會特權階級大大縮小了,社會身份趨于等齊;社會等齊性為社會“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創造了前提條件,導致契約的普遍化,并使人們擺脫了身份的束縛,可以自由地遷徙并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這就大大提高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齊民社會為人們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發展機會和相對平等的競爭條件,亦即為人們提供了一條可以上升的途徑。這就成為齊民社會較之漢唐世族地主社會進步性的基本內涵。——摘編自高德步《唐宋變革:齊民地主經濟與齊民社會的興起》解讀 針對唐宋變革,材料以世族地主社會與齊民社會轉變的對比,概述了齊民社會的特點;并從影響視角分析齊民社會對推動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思考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對唐宋時期興起的“齊民社會”作出合理解釋。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現:特權階層縮小,社會身份趨于等齊;契約的普遍化;人們可以自由遷徙并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社會為人們提供了上升途徑。影響:沖擊了貴族特權;提高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深化拓展1.唯物史觀——宋朝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1)經濟:宋朝經濟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對外貿易都有較大的發展。(2)政策:宋朝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土地流動性增強,社會階層流動也隨之加快。(3)政治:唐末五代以來,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動,門閥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亡。(4)科舉制度: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5)戰爭影響:唐末五代戰爭打擊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落。2.歷史理解——兩宋時期社會、生活習俗的新變化(2022·山東卷,3)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浙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答案 B1.學習情境——以宋代進出口物品對比考查手工業成就(2022·全國甲卷,26)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答案 D解析 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商品多為手工業制成品,而輸入產品多為奢侈品,最終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意味著當時貿易出口量較大,說明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D項正確;進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產資料,排除A項;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排除C項。2.生活情境——從民眾日常生活看宋代社會變遷(2023·全國甲卷,26)民眾日常生活能夠反映時代特點。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現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紅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聽人說書C.到指定市場用銀元購物D.出門時穿件黃色棉袍答案 B解析 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市場活躍,市民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瓦舍等供市民娛樂的場所,其中的說書演出在當時非常盛行,故選B項;玉米和紅薯都在明朝時傳入中國,排除A項;晚清時,政府開始鑄造銀元,排除C項;棉花種植在元朝時期得到大力推廣,到明代后期,棉布才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排除D項。3.社會情境——從文人刻書風氣看宋代社會發展(2023·全國乙卷,26)南宋時書籍流行,文人刻書蔚然成風,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間,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師友、鄉賢的著述,地方官學、民間書院等亦以刻書為己任。這有助于( )A.士族階層的出現 B.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C.科舉制度的興起 D.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書籍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載體,所以南宋時期書籍的流行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形成士族階層,并非在南宋時期出現,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排除B項;隋朝科舉制初創,唐朝進一步發展,排除C項。1.[歷史解釋·新認知]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種糧食,而是專門種菜、種果、種花、種茶、種棉、種桑。當時還出現了專營各種農產品的農戶,如菜戶、茶戶、果農、蔗農、花戶、園戶、藥戶、酒戶、漁戶等。這說明當時( )A.糧食生產出現下降B.政府著力加強社會控制C.小農經濟開始解體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糧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故選D項;經濟作物種植區域的擴大并不代表糧食產量的降低,A項錯誤;無論是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都是農民自發的經濟行為,B項錯誤;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C項錯誤。2.[史料實證·新觀點]宋太宗末年,朝廷命三司使陳恕考究茶法利害,陳恕召茶商條陳利弊,分茶法為三等,對副使朱太初說:“吾觀上等之說,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賈,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固減裂無取;唯中等之說,公私皆濟。”并最終實行了“公私皆濟”的中等之法。據此可知,當時( )A.政府對商人逐利行為正當性的認同B.商稅收入成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C.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已逐漸廢弛D.對外貿易發展促使國家政策的調整答案 A解析 通過材料信息可知,當時政府在調整政策時,沒有只單方面考慮朝廷利益,而是同時考慮商人的利益,由此可見政府對商人逐利行為正當性的認同,故A項正確。B、D兩項表述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故排除;材料現象只反映了當時“抑商”政策的松弛,沒有體現“重農”政策的變化,故C項錯誤。3.[信息挖掘·新角度]下表為遼宋榷場貿易中商品交易種類與限制交易情況。這反映了宋遼時期( )類別 內容宋對遼輸出的主要商品 茶、藥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宋對遼嚴禁輸出的商品 銅錢、金、銀、銅、鐵等金屬,硫磺、硝,書籍遼對宋輸出的主要商品 羊、駱駝、皮革、毛氈、鹽、馬具遼對宋嚴禁輸出的商品 馬、糧谷A.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B.宋與遼的經濟互補性非常強C.宋遼間交流又對立的特殊關系D.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宋遼雙方在貿易方面,都限制一些重要物資的貿易,反映了宋遼間交流又對立的特殊關系,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少數民族封建化程度,故A項錯誤;從表格中限制的商品可以看出宋與遼的經濟并不是互補的,故B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故D項錯誤。1.宋代經濟與生活13世紀的中國在近代化方面進展顯著,比如其獨特的貨幣經濟、紙幣、流通證券,其高度發達的茶鹽企業……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法]謝和耐《南宋社會生活史》[材料解讀] 宋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某些方面已經具備了近代社會的色彩,在很多領域領先世界。[命題方向] 宋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重心的轉移;兩宋的社會轉型。2.宋代社會變化在宋代,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無有貴賤,謂之齊民。土地買賣、典當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對于百姓遷移、更換職業,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與此同時,瓦肆、勾欄等場所的興起為市民階層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文化生活。——摘編自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等[材料解讀] 宋代出現齊民社會,政府對百姓人身控制逐漸松弛,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命題方向] 宋代社會變化;唐宋之變;宋代商業與城市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