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學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探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學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探究

資源簡介

第6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課程標準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考情分析 1.頻率題型:該部分是高考中頻考點,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所涉及 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獻、表格、示意圖等史料創設新情境,如(2022·廣東卷,3)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2022·湖南卷,3)九品中正制的興衰;(2022·1月浙江選考,5)三省六部制;(2021·海南卷,5)元朝恢復開科取士;(2021·江蘇卷,3)進士出身。利用原始史料、采用非選擇題形式,對制度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考查,如(2023·6月浙江選考,22)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關系;(2023·湖南卷,17)唐代稅制改革;(2023·1月浙江選考,23)三省制運行機制等 3.核心考向: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兩稅法 整體感知
知識點一 選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背景 ①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 ②地方大族操縱選官,嚴重干擾人才選拔
興衰 曹魏創立,隋朝廢除
內容 機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
標準 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
實質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2.科舉制
形成 ①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完善 ①唐太宗時期,科舉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②武則天時,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作用 ①擴大了統治的基礎;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③加強了中央集權
1.圖解·關鍵知識 全面認識古代的科舉制
2.挖掘·教材信息 教材“學思之窗”中寫道:“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體現科舉制度實施有何作用?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知識點二 三省六部制
發展過程
職能 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特點 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
影響 ①削弱相權,皇權加強 ②分工明確,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影響深遠
圖解·關鍵知識 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
知識點三 賦稅制度
1.魏晉時期:租調制
(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調制
(1)內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定量谷物)、調(人頭稅)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賦稅收入。
3.唐中后期:兩稅法
1.辨析·易混易錯 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度
(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租庸調制則是賦稅政策,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2)聯系: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依據,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后被兩稅法取代。
2.拓展·思維點撥 兩稅法的歷史地位
兩稅法的實行,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削弱。使封建國家由對人丁的控制轉移到對土地的控制,由征發勞役轉向征收實物,這說明我國封建社會的賦稅制度已由稅人過渡到稅地。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經濟的新發展。
主題一 日臻完備——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治制度演進
視角1 制度創新——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創立初期,中正評定人物時還能注意清議,做到德才并舉,秉公辦理。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不斷深入,在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下,獨占政治、經濟等不同領域大權的門閥世族地主階層,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漸封閉選官制度,操縱中正的評議和任免,并日益擴大中正的權力。——摘編自周升華《試論九品中正制創立之由及其蛻變》
材料二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士的原則,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說,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
——摘編自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解讀 九品中正制是在漢末以來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注意客觀認識;同樣對科舉制也要辯證看待。
思考 (1)根據材料一,說明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標準的變化及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變化:從重視德才到重視家世。原因:士族門閥勢力的崛起;社會秩序的動蕩。
(2)根據材料二,指出“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涵。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
視角2 中樞權力機構創新——三省六部制
材料 “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解讀 材料一方面以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為例論證了中央官制三省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了唐朝《唐律疏議》的地位和影響。
思考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朝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
深化拓展
1.歷史解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2.歷史解釋——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演變的特點
(1)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逐步削弱、君權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的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專職,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題二 量出制入——魏晉到隋唐的賦稅制度變化
視角 賦稅征收——租庸調制與兩稅法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農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同時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齡分為黃、小、中、丁、老五類)的原則征租庸調,而是按貧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將貴族也納入征稅范圍。——黃永年《唐史十二講》
解讀 材料從背景、原則、內容三個方面解讀了唐朝的賦稅改革:由租庸調制到兩稅法。
思考 根據材料,指出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的原因;分析兩稅法在征收標準和納稅對象上的新變化及其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土地兼并嚴重,按丁、戶征稅無法延續。
新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土地為主;納稅對象范圍擴大。
影響: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貧困家庭的負擔;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深化拓展
1.歷史解釋——兩稅法中的思想原則
課稅對象 天下皆同——加大征稅范圍,貴族、官僚、僧侶也要交稅
征課內容 簡化稅目——以戶稅和地稅代替租庸調,統一稅收
課稅標準 以資計稅——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體現公平
征課時間 兩稅三收——一年夏秋兩季收稅,上交中央、地方和節度使
征課原則 量出制入——由國家作出財政預算,分配到地方,進行征稅
2.唯物史觀——兩稅法的評價
積極 政治 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會公平,緩和了階級矛盾,維持了中唐的穩定
經濟 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消極 錢重物輕 錢幣流通不足,農民賤賣絹帛、谷物繳納稅錢,增加負擔
土地兼并嚴重 土地買賣合法,土地兼并盛行,更多農民淪為佃戶、客戶
(2022·廣東卷,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答案 D
1.復雜情境——從選官制度變化看隋唐社會結構
(2022·湖南卷,3)據下表可知(  )
時間 事件
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 廢除九品中正制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 始置進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復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貞觀初年(627) 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沒落 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
C.門閥觀念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
答案 A
解析 依據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被廢除,科舉制誕生,接著又恢復,又廢除。如此反復,說明這一時期門閥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強大,科舉制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總體趨勢是世家大族逐漸沒落,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科舉制存在弊端,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門閥觀念的強化,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再度廢除,排除D項。
2.學術情境——通過樞密使設置看唐代中樞機構變化
(2022·重慶卷,3)唐代宗始設樞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貯文書而已。其職掌惟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而已”。據此可知,當時的樞密使(  )
A.主要負責軍事事務 B.類似皇帝秘書機構
C.地位在中書省之上 D.下屬機構較為完備
答案 B
3.學習情境——以唐朝政策考查三省六部制
(2022·1月浙江選考,5)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
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
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
答案 D
解析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宰相數量增多,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君權與相權的關系,屬于君主專制問題,不屬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級別略低的官員”是否是知識分子,排除B項;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君權,C項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
1.[挖掘信息·新情境]
東漢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隸少府的尚書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后來,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設立的專門處理機密文書的秘書省為基礎另設一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曹魏行政機構的調整(  )
A.遵循了中央集權制原則
B.有利于中央事權的統一
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從根本上防止吏治腐敗
答案 C
解析 魏文帝于秘書省之外另設一省來掌管機要,增加了中央機構部門數量,使得部分機構的職能重疊,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故選C;材料中曹魏是在中央內部進行的機構改革,未涉及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排除A。另設一省掌管機要使得部門之間事權重疊,不利于中央事權的統一,排除B;新設立的部門對防止吏治腐敗無太大益處,排除D。
2.[挖掘信息·新角度]
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勵精圖治,國家實現空前繁榮。唐玄宗統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寵幸宦官,終于釀成安史之亂。高度成熟的政治設計沒有能夠防止唐朝由盛轉衰。這表明(  )
A.政體影響國家政治生態狀況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顯
C.治亂交替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規律
D.國運興衰取決于吏治情況
答案 A
解析 唐朝由盛轉衰并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影響,而是君主專制政體導致的,故選A項;材料論述唐朝前后期由盛轉衰時突出了君主個人治國理政狀況的變遷,而非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唐朝,并不能代表國家發展的規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吏治情況,排除D項。
3. [圖文綜合·新情境]
如圖為唐朝懷集庸調銀餅,是嶺南道廣州懷集百姓所納庸調在上繳朝廷時由地方官府折納的銀餅,出土于陜西西安何家村。與此銀餅相對應的制度是(  )
唐朝懷集庸調銀餅
A.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B.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C.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D.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懷集“庸”“調”體現的是租庸調制,故C項正確;清朝康熙帝在位時期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征稅的標準,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排除A項;兩稅法規定“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排除B項;D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排除。
中樞機制——三省六部制
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最大的特色歸結為一句話: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政令與施政相分離,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監督下運行,做到理性決策,而且切實可行。以德治國的國家中樞權力機構最重要的是決策民主,在決策層面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進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摘編自韓昇《盛唐格局》
[材料解讀] 三省六部制在運作形式上具有民主色彩,可以理解為專制體制下最大限度的民主。
[命題方向] 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特點;隋唐制度發展與創新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广元市| 苏尼特右旗| 南澳县| 府谷县| 崇阳县| 阳谷县| 尚志市| 广宁县| 乐至县| 寻甸| 蒙阴县| 宿松县| 贵阳市| 化州市| 丰宁| 阿图什市| 个旧市| 吉安县| 时尚| 潜江市| 维西| 蓝山县| 新营市| 桃江县| 景宁| 梨树县| 广东省| 成武县| 兰考县| 庄浪县| 永善县| 吴川市| 含山县| 开原市| 惠州市| 西宁市| 和林格尔县| 望谟县| 安多县|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