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學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探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學案 (含答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探究

資源簡介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考情分析 1.頻率題型:該部分是高考高頻考點,主要以選擇題為主 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獻資料、考古發現及最新研究成果創設情境。如(2023·湖南卷,1)城頭山古城遺址;(2023·1月浙江選考,1)良渚古城遺址;(2022·全國乙卷,24)商、西周青銅器鑄造地圖;(2022·海南卷,1)船型屋的建造 3.核心考向:中華文明的起源特征;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特點、統治思想變化;早期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整體感知
知識點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
1.社會生產、生活與文化遺存
舊石器時代 社會生活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用火
文化遺存 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
新石器時代 社會生活 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分布特點 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文化遺存 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黑陶)
長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水稻、養蠶繅絲)、良渚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
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
2.社會組織
階段 特點
原始人群時期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部落聯盟
1.闡釋·核心概念 
[石器時代]為考古學上的術語,指從人類產生到青銅器出現,因石器制作技術不同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2.警示·易錯易混
人類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主要以工具制作方式作為區分,但是新石器時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
3.挖掘·教材信息 
[良渚文化]考古發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墻上各有2個水城門,城內由二縱二橫相交的水路組成近似“井”字形路網,把宮殿區與墓葬區圍合在中間,這種樣式的道路網后來成為古代都邑道路的規制。這說明什么問題?
答案 (1)反映該時期具有較強的社會組織能力,早期城市建設初顯國家特征,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2)中國古代都邑建設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知識點二 早期國家
1.早期國家的形成——從部落到國家
(1)部落聯盟
①三皇五帝:三皇神話色彩濃厚;五帝事跡較為具體。黃帝和炎帝被尊為華夏始祖,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制。
②“萬邦”時代: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邦國都城規模較大,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2)夏朝
①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②國家治理: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上對夏部族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進行間接統治。
2.早期國家的發展——商與西周
項目 商朝 西周
概況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討桀滅夏;公元前1046年滅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定都于鎬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政治 (1)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 (2)地方:實行內外服制度 (1)政治制度: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經濟 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 (1)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 (2)土地制度: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 (3)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文化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商周時期青銅文化日趨成熟
1.闡釋·核心概念 
[家國同構]我國傳統社會的獨特社會結構,源于宗法制度。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是家族的延伸,家庭治理的形式擴大到國的范圍,實現了族權與政權的統一。
2.思考·情境問題
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發現了二里頭遺址(文獻記載夏王朝的中心區域)。考古發掘收獲頗豐……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爭議不斷。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內外學者為何對夏王朝是否存在爭議不斷?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夏朝缺乏當朝的文字記載;有關夏朝的文獻記載多是西周以后甚至春秋時期史學家的追記補述,屬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證據。
二里頭文化遺址和遺物盡管豐富,但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沒有找到能和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屬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資料和文字證據。
3.警示·易錯易混
宗法制與分封制關系緊密,互為表里。兩者解決的問題不同,分封制主要針對權力和財產的分配問題,宗法制主要解決權力和財產的繼承問題,兩者相互配合,家國一體。
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
視角 文化遺存的價值
材料一 
圖一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圖二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材料二 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之所以取得長足發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與山間盆地為主,沃野千里、河流縱橫、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央,可以廣泛接觸周邊文化并吸取營養。而南方暖濕的氣候利于作物成長,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澤遍布,在人煙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為主的條件下,農田的墾辟比北方更難。此外,南方地勢復雜,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們的交流與整合。
——摘編自《中國大通史·史前卷》
材料三
文化遺址 考古發現
江西萬年仙人洞 陶片 粗砂紅陶片上飾籃紋或粗繩紋
山東泰安大汶口 玉鐲   石鉞   彩陶
遼西和內蒙古東部的紅山 玉豬龍
解讀 材料一是歷史地圖,首先閱讀標題和圖例,其次重點觀察圖中內容,如遺址分布的數量、范圍。材料二從南北方自然條件差異的角度分析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中華文明中心地位的原因。材料三從文化遺址看涉及范圍,從考古發現看,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
思考 (1)圖二與圖一相比,我國文化遺址在分布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結合材料二分析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
試答: 
(2)依據材料三中的考古發現,推斷這些文化遺存屬于哪一歷史階段,并說出理由。
試答: 
答案 (1)變化:從多元走向一體,分布逐漸集中于中原地區。
原因:黃河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吸收周邊文化;南方地區自然條件不利于農田開辟,而且地勢復雜,交流不便。
(2)按生產力劃分,應屬于新石器時代。理由:這些文化遺存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從“玉豬龍”可知,當時人們已飼養家畜,過定居生活,從圖片可看出是磨制石器。按社會組織劃分,應屬于氏族公社時期。理由:新石器時代已進入氏族社會。
深化拓展
1.歷史解釋——早期中華文明的特點
(1)時間:歷史悠久,傳承不斷。
(2)空間:分布廣泛,多元一體。
(3)關聯:獨立發展,相互交融。
2.史料實證——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的歷史價值
(1)考古材料:不僅包括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還包括史前文化遺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們都是所處時代的物質遺存。甲骨文、青銅銘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活動和思想,對了解其所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傳世文獻:反映上古歷史的傳世文獻,能使人們了解上古歷史的風貌,但是傳世文獻大都出于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價值不免要打折扣,要與考古材料相互印證。
(3)二者相互印證:在充分尊重傳世文獻歷史價值的基礎上,通過考古材料對傳世文獻進行核對、校正,兩者揚長避短,互為補益。
主題二 家國一體——早期國家的形成及特點
視角1 “中國”概念的歷史演進
材料 “中國”一詞出現后,僅在古代中國就衍生出多種含義,如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地乃至華夏國家等。“中國”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始于“中華民國”,“中國”是它的簡稱;現在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其中,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里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輻射性的強勢文化“磁場”。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稱為“國中”“土中”或“中原”。——摘編自許宏《前中國時代與“中國”的初興》
解讀 “中國”一詞的含義在歷史的演進中發生較大變化,與其本意有很大不同。
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地域、民族、政治三個角度理解“中國”一詞的含義。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域:京師,首都,都城;中原地區。民族:華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權;近現代國家的代稱。
視角2 商周國家治理
材料一 
王說:“盂,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盡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
《禹貢》五服圖 西周早期《大盂鼎》及銘文譯文(部分)
材料二 《禮記·表記》稱:“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殷周之際,以農業立國的周族戰勝殷人,建立西周王朝,為鞏固政權,以周公為代表的統治者革新了殷人的天命觀,提出“天命靡常”需“敬德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思想。
——摘編自譚研《西周“敬德保民”天命觀念的表現及成因》
解讀 材料一兩幅圖分別體現了商朝的內外服制度和青銅器銘文對分封制的佐證。材料二既有對商朝神化王權的文獻記載,也有后人對西周“敬德保民”天命觀念的理解。
思考 (1)就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言,材料一兩幅圖對應歷史時期的制度有何異同?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敬德保民”治國理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制度:內外服制度和分封制。異:分封制比內外服制度有明晰的權利與義務原則,并依托血緣關系,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同:都未實現中央集權。
(2)原因:農耕文明傳統,珍視人力資源;吸取殷商滅亡的教訓。影響: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周王室的統治;開啟重民思想先河。
深化拓展
1.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歷史解釋——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1)政治:以血緣為紐帶的貴族政治;將國家權力與宗族權力相結合,形成“家國同構”;通過壟斷神權來強化王權;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對松散;國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帶有原始民主傳統的遺風;貴族和平民是兩大對立階級。
(2)經濟:進入青銅時代;生產力仍然低下;奴隸主土地國有制,集體勞動和奴隸制;工商食官。
(3)文化:出現象形文字甲骨文。
(4)思想:迷信鬼神,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民本思想);形成禮樂文化。
(2023·湖南卷,1)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 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
答案 B
1.學習情境——以考古研究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
(2022·天津卷,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  )
A.良渚文化的傳承 B.紅山文化的傳承
C.龍山文化的傳承 D.巴蜀文化的傳承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鬻、觚等陶質酒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區的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體現出龍山文化的傳承,C項正確;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A項;紅山文化是在遼河上游,排除B項;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排除D項。
2.生活情境——以出土文物考查文化遺存的價值
(2021·遼寧卷,1)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 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了(  )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B.社會組織的復雜
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等級秩序的確立
答案 C
解析 雙錢結藤編殘件一方面體現了勞動過程中結繩技能,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C項正確;歷史傳承在雙錢結藤編殘件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通過雙錢結藤編殘件無法證實當時的社會組織情況,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及雙錢結藤編的使用群體,無法得出社會等級秩序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
3.學術情境——以“首領稱號”考查對西周政治制度特點的理解
(2021·6月浙江選考,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
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
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
答案 A
解析 周王既是國家的最高首領,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即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故選A項;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孫為小宗,排除B項;“天下為公”指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中國早在夏朝就已進入“天下為家”,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郡”“國”并行是漢初地方政治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4.社會情境——以青銅器鑄造地圖考查商周社會發展狀況
(2022·全國乙卷,24)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答案 C
解析 依據圖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重要銅礦位于長江流域,長途運輸成為必要,南北方聯系由此加強,C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并未廣泛用于農業,A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B排除;地圖未標示統治區域,無法得出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且青銅鑄造的繁榮主要緣于技術進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
1.[考古發現·新素材]
(2023·寶雞一模)據考古發現,距今約5 000—4 000年,黃河上游齊家文化出現青銅器,長江中下游良渚文化出現祭祀的玉器,北方草原又出現了以打制精細石器為主的新石器文化。這反映出(  )
A.中華文明具有多源特點
B.世界各區域文明中我國最早
C.自然環境決定文化的發展
D.家國一體的早期政治形態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北方草原地區的文化遺址分別出土了青銅器、玉器、打制精細石器,這表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北方草原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多源特點,故選A項。
2.[學術前沿·新發現]
(2023·廈門一模)夏商時期,王的重臣多出自諸侯,他們是各地宗族勢力的代表,形成了“國有共主,而政歸于四方”的局面。周初則出現了明顯的不同,周王所分封的諸侯來自王室、功臣、先代貴族,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局面。這一變化(  )
A.擴大了大一統國家的規模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C.確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D.推動了“天下為家”時代的到來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夏商時期,王的重臣與諸侯多是各地宗族勢力的代表,王作為共主對王畿之外的地區控制能力有限,而周初諸侯則是周王根據統治的需要進行分封的,對諸侯和地方的控制明顯比前代增強,B項正確;大一統國家出現于秦漢時期,排除A項;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排除C項;夏王朝時已經實現了“天下為家”,排除D項。
3.[挖掘信息·新角度]
(2023·漳州三模)據學者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諸婦”多達204位,這些女性貴族可參與祭祀、軍事等國家管理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戰功赫赫。這表明,在商代(  )
A.階級分化尚不明顯 B.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C.存在母權制度殘余 D.奴隸制度日漸成熟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朝女性貴族地位較高,說明母權制度殘余仍然存在,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朝的階級狀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女性貴族地位較高,與王權和神權的結合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奴隸制度日漸成熟,排除D項。
1.中華文明起源的探尋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過程中……突破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三要素”的桎梏。我們提出的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包括: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為豐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論作出了中國貢獻。——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
[材料解讀] 文明三要素指以冶金術、文字、城市作為判斷文明社會的標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重大理論創新和突破。
[命題方向] 文明判斷的標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就與價值等。
2.周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的關系
不過應該注意到,周天子當時并沒有真正的統治權,周初萬邦并立,周不過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相互之間,諸侯和卿大夫之間,往往用盟約維持關系。所以我們可以說,周代存在著主權分割現象,卻沒有形成個人之間的主從關系。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解讀] 材料指出周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的關系,與教材表述有所不同。
[命題方向] 周代“主權分割現象”的原因;分封制下權利與義務關系與“盟約關系”的差異性;早期國家特點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阳高县| 元朗区| 屏东市| 建始县| 墨竹工卡县| 贵州省| 巴南区| 汝阳县| 迭部县| 惠水县| 中卫市| 宣威市| 阜宁县| 厦门市| 荔波县| 天台县| 南陵县| 高雄市| 珲春市| 凤山市| 大宁县| 龙门县| 铁力市| 瓮安县| 潞西市| 铜川市| 安康市| 称多县| 寻甸| 连山| 平武县| 西充县| 应城市| 卢氏县| 无锡市| 民乐县| 随州市| 天气| 三亚市|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