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講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考情分析 1.頻率題型:該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頻考點,主要以選擇題為主;浙江卷命題較為頻繁,多為非選擇題 2.情境設計:利用文獻、考古資料,考查秦統一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如(2023·湖南卷,2)秦王用人與六國不同;(2023·6月浙江選考,3)秦朝國家治理模式形成。或者從史學理論角度關聯秦代歷史事件,如(2023·湖北卷,2)史學家對項羽的不同認識;或者利用新材料,創設情境,與漢代關聯考查,如(2022·山東卷,2)相馬術;(2022·湖北卷,2)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2020·全國Ⅱ卷,24)角抵 3.核心考向:秦統一的背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國家治理 整體感知知識點一 秦的統一1.條件客觀 民心所向 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經濟需求 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地理位置 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觀 統治者 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國家政策 商鞅變法后,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策略得當 秦國采取了遠交近攻策略,對東方六國分化瓦解,各個擊破2.過程(1)滅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2)征南方:征服越族地區,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3)擊匈奴:在北方擊退了匈奴的進攻,修筑萬里長城。3.鞏固統治措施政治 皇帝制度 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 中央集權中央制度 設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地方制度 廢除分封制,推廣郡縣制,郡、縣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經濟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 國家統一基層治理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文化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1.圖解·關鍵知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2.闡釋·核心概念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專制主義”是指一種決策方式,其特點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皇帝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等大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獨斷性。“中央集權”是針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而言,是一種國家行政管理體制,與地方分權相對。其特點是全國軍、政、財等大權都歸屬中央,地方必須絕對聽命于中央,沒有任何獨立性。3.挖掘·教材信息 閱讀教材“里耶秦簡戶籍簿”圖片及釋文,據此可知秦朝推行了怎樣的統治措施?推行這一措施有何作用?答案 措施:編制戶籍。作用:有利于國家控制百姓,保障治安;便于征發賦役。4.意義(1)疆域: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2)社會: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3)制度: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4.思考·情境問題 秦朝的政治制度與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在本質上有何不同?答案 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而先秦時期是奴隸制度下的貴族政治。知識點二 秦朝的暴政、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暴政 始皇 ①窮奢極欲,大興土木;②花費巨資求仙訪藥,巡游、封禪,征發繁重;③刑法嚴苛,激化階級矛盾;④“焚書坑儒”,鉗制思想,影響惡劣二世 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速亡 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滅亡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楚漢戰爭 性質 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結果 楚漢戰爭長達四年,最終劉邦擊敗項羽挖掘·教材信息 閱讀教材《過秦論》,說說賈誼總結的秦亡的原因有哪些?你認為是否合理?答案 原因:沒有實行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焚書坑儒,迷信嚴刑峻法;暴政;統一后,沒有及時改變治國策略。看法:有一定道理,大部分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把沒有實行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歸結為原因之一是錯誤的,因為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主題一 大勢所趨——秦的統一視角1 社會治理——秦統一的背景材料 1975年,湖北云夢縣睡虎地4號墓出土了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木牘)。專家鑒定表明,當時(公元前223年),正在服役即將參加攻打淮陽(今屬河南省)戰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驚寫給大哥衷的家書。11號木牘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為黑夫、驚多問夕陽呂嬰、匝里閻諍丈人得毋恙……矣。驚多問新負(婦)、妴(婉)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丈人,毋與……勉力也。”6號木牘 “驚寫給衷:……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者實……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解讀 書信是重要的歷史資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其反映了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風尚等多方面的信息。思考 結合秦代士兵家書所蘊含的重要歷史信息,合理解釋秦的統一。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秦墓出土的秦軍士兵兩封木牘家信,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風尚等方面反映了秦國的情況,是秦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軍事政治:秦國士兵需自備衣服和費用,將要攻打淮陽。不僅反映了秦國滅楚戰爭的情況,還可以看出,黑夫和驚在戰爭中獲有戰功,已被授爵;說明軍功授爵制促進了秦國的軍隊勇敢作戰。經濟:黑夫和驚服兵役,衷則留在家中務農等。說明了秦鼓勵耕織,保障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支撐曠日持久的統一戰爭。社會風尚:秦國社會依然奉孝道,重親情,敬鄉老;秦國本土尚法,社會秩序比較好。不僅反映了商鞅變法影響深遠,而且秦人信仰法律、尊崇法律,社會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等,為統一戰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綜上所述,秦的統一與其軍事組織、選官用人、社會動員、經濟政策、商鞅變法等有密切聯系,是綜合國力作用的結果。視角2 制度創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材料一 秦朝政府組織材料二 北京大學某教授認為,中國歷史上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是由當時的國情和民情決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也反證了我們的先人在兩千余年前選擇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確的。解讀 注意圖中所示制度中央與地方關系及其權力分配;觀點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找到主旨指向。思考 材料一中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二觀點,并說明其依據。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特點:權力高度集中,即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權力集中到皇帝。觀點:中央集權制度符合中國古代國情。依據: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地域廣闊,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深化拓展1.歷史理解——早期政治制度與秦中央集權制度的關系2.歷史解釋——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官僚政治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貴族政治皇權獨尊 皇權至高無上;帝位終身和皇位世襲;皇帝稱號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專一性高度集權 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官員各司其職、相互牽制,最后集權于皇帝兩對矛盾 始終貫穿兩對矛盾,一是中央內部矛盾,主要表現為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家國同治 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是為皇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主題二 焚書坑儒——秦的暴政與速亡視角 史學新論——秦朝衰亡的原因材料 秦由于忽視了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相對落后的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先進的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導致自身滅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不同區域已形成不同的文化圈。質樸、單純、務實、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較六國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摘編自胡鳴煥《秦亡新論》解讀 秦速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方面是比較重要的因素,也是全新的視角。思考 你贊成材料中的觀點嗎?請說明理由。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材料認為秦由于文化落后導致滅亡,這一認識帶有片面性。秦國的文化與東方六國相比,確實有落后的地方,但是文化落后的民族或者國家征服先進地區在歷史上時有發生,不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秦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其暴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農民起義,導致二世而亡。當然秦朝對文化確實有輕視,如焚書坑儒,不過這不足以導致其滅亡。總而言之,秦朝滅亡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尤其是其暴政,并非僅僅因為文化落后。深化拓展歷史解釋——秦朝滅亡的原因體制僵化 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后,原有的能夠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實行,法制僵化,因循守舊,不思變通苛捐暴政(根本原因) 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征發繁重,徭役過重;實行嚴刑峻法;因軍功而設置的官吏缺乏執法素質,手段粗暴外重內輕 軍隊在邊疆和嶺南一帶,內部的兵力極其空虛王位變更 秦二世胡亥的個人能力遠不及他的父親,王位的變更,影響了國家的穩定(2023·6月浙江選考,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答案 B1.能力為重——以出土文物考查信息獲取與知識運用能力(2021·6月浙江選考,2)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的軍陣生動再現了秦統一中國的磅礴氣勢。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 )A.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B.實用性與裝飾性精確巧妙地結合C.鮮明的民本意識和高超的表現技巧D.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答案 D解析 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刻畫秦軍的風采,形象地展示秦朝軍隊的兵種、編制和武器裝備的情況,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的磅礴氣勢,故選D項。2.社會情境——從工程興建認識秦組織能力(2020·7月浙江選考,2)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興修了許多著名的工程。觀察下圖(局部),對圖中所示區位,命名及標注正確的是( )A.①—秦始皇長城 B.②—靈渠C.③—鄭國渠 D.④—都江堰答案 A解析 ①位于甘肅臨洮一帶,這是秦長城的西起點,故選A項;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廣西境內,②位置在關中地區,與靈渠位置不符,排除B項;鄭國渠是關中地區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長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區,與鄭國渠位置不符,排除C項;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與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項。3.學術情境——從司馬遷和劉知幾對項羽的不同認識看歷史敘述原則(2023·湖北卷,2)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 B.正統觀念的左右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 D.情感傾向的影響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劉知幾認為只有身為天子才能列入本紀,如果身為諸侯,就絕無設為本紀之理;司馬遷設置本紀的主要著眼點在于一個人是否起到支配歷史大局的作用,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不同,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劉知幾對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排除A項;正統觀念與情感因素不是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排除B、D項。1.[史論結合·新認知](2023·皖江名校聯考)秦自立國以來,一直受到犬戎等周邊民族的威脅與侵擾。最初秦國為防范犬戎的進攻,在邊境設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來演變成郡縣。由于能有效地組織軍事力量抗擊周邊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國在邊境上普遍設置郡縣。這說明郡縣制的設置源于( )A.加強專制皇權的需要B.防范周邊民族對邊關的侵擾C.消除割據勢力的威脅D.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訴求答案 B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邊民族的威脅與侵擾,秦自立國以來設置郡縣來應對,說明郡縣制的設置源于防范周邊民族對邊關的侵擾,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是君主專制體系,并非出于加強皇權的需要,排除A項;犬戎不是地方割據勢力,排除C項;郡縣制的設立是為對抗少數民族威脅,并非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訴求,排除D項。2.[國家治理·新考向](2023·鄭州一模)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將全國各地的豪富之家12萬戶遷到咸陽。此外,他還將趙王遷徙于房陵(湖北境內),將魏的豪富孔氏遷于南陽。秦始皇的這些做法( )A.根除了國家分裂的潛在力量B.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C.意在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D.維護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答案 C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秦統一六國后,遷移富豪和六國貴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有利于鞏固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故選C項;“根除”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遷移富豪和貴族與財政收入無關,排除B項;“長治久安”不符合秦朝二世而亡的史實,排除D項。3.[史料實證·新情境](2023·南京高三調研)以下史料可以用來佐證( )A.沉重的賦稅制度 B.嚴酷的法律制度C.嚴密的基層管理 D.女子地位的提高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內容可知,這是秦朝的戶籍簿,它的內容包括家庭成員關系、名字、社會上的身份稱謂等,體現了秦朝對基層實施嚴密的管理措施,并以此“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故選C項。1.秦朝統一與中國自從秦始皇統一了當時的“天下”,中國成為一個長期整合的政治體。從此以往,這一政治體雖有分有合,“中國”的本部總是一個國體,而且文化與經濟的共同體也是依附在“中國”這一觀念上。——許倬云《歷史大脈絡》[材料解讀]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開創了中國歷史新格局,影響深遠。[命題方向]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的意義;秦朝統一與中國大一統的關系等。2.郡縣制與分封制郡縣制聯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襲制。郡守與縣長官均由中央和皇帝直接任命,并且還設立監察使,行政、軍事與司法三權分立,層層將權力集中到中央。這樣,不僅減少了地方實力超越中央的可能,還將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進了中央集權的程度。——摘編自陳鑫高、劉紅琪《郡縣制較于分封制優勢分析與反思》[材料解讀] 郡縣制相比于分封制,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命題方向] 郡縣制的特點;秦朝國家治理;周秦之變、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比較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