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巖石、沙和黏土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巖石、沙和黏土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下冊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巖石碎裂后會形成沙、黏土,認識到土壤是巖石風化而成的,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科學思維:根據事實對巖石的變化進行推測。 探究實踐:用多種形式觀察、比較巖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 態度責任: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能夠用多種方法觀察、比較巖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2. 初步建立巖石碎裂后會形成沙、黏土的認識,體會到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教學難點: 根據事實對巖石的變化進行推測。 2. 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教學過程一、聚焦 出示圖片,分別請學生們猜一猜是什么字和詞語? 再說一說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沙,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巖石? 我們的祖先非常智慧,他們依據物質一些特點,造出了一些像“沙、巖石”這樣的漢字。 看看這張圖片,它表示的是“土”這個字。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的土叫做 “黏土”,你們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黏土嗎?觀看視頻,學習有關黏土的知識。 二、探索:比較巖石、沙和黏土 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比較三種物質的特征呢? (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摸一摸等方法) 活動一:觀察比較干燥的巖石、沙和黏土。 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具體的觀察方法: 1、把巖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2、分別聞一聞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3、用手摸一摸或者捻一捻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 學生記錄表: 巖石沙黏土特 征看 聞 捻學生交流匯報,教師整理歸納。 ①巖石:堅硬粗糙,無明顯氣味,顆粒較大。 ②沙:比較粗糙,無明顯氣味,顆粒中等。 ③黏土:細膩,泥土味,顆粒最小。 活動二:觀察比較潮濕的沙和黏土。 我們可以用團球、涂痕的方法來觀察比較潮濕的沙和黏土。 團球:用手嘗試著把潮濕的沙和黏土團成小球。觀察經過多長時間它們能散落在紙上。 涂痕:用手指分別蘸少量潮濕的沙和黏土,在白紙上涂痕,觀察痕跡。過一會,抖一抖白紙,觀察有什么不同。 學生記錄表: 沙黏土團球 涂痕交流匯報: 沙:顆粒大,顆粒間隙大,不容易團成小球,不容易在白紙上留下痕跡; 黏土:顆粒小,顆粒間隙小,容易團成小球,黏性大,容易在白紙上留下痕跡。研討:推測大自然中巖石會如何變化? 學生推測 教師播放視頻《巖石的變化》。 總結: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 四、拓展:完成練習“科學知識大闖關” 1.我國人民制作陶器的歷史十分悠久,7000多年前古人制陶的技術就已經很高超了。制作陶器的物質主要是( C )。 A 花崗巖 B 沙子 C 黏土 2.廣西的花山巖畫是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依舊鮮活生動,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繪畫的顏料含有赭紅色的( A )粉末。 A 赤鐵礦 B 石膏 C 石墨 3.蘇軾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寫到:“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睘槭裁催@條小徑是潔凈無泥的沙路呢? 這道題有點難,建議同學們課后搜集資料,了解當地的巖石和土壤的特征,會有更多的思考與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