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歷史,這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時期,既出現了嚴重的挫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1)制度建設: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 (2)曲折探索:中共八大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右派斗爭開展;“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建設遭遇挫折。 (3)對外交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1)社會主義過渡: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一五”計劃的實施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初步建立。 (2)曲折發展: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文化大革命”時期,國民經濟建設遭到嚴重干擾和破壞。 (1)思想:毛澤東思想進一步發展,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2)文化: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教育、醫療均取得長足進步。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程標準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2.了解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學習目標1.通過搜集文獻、影像資料等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等史實,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2.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的相關史實,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實施的原因及意義。3.了解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建設成就,體會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努力奮斗的精神。4.核心概念:開國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識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理論準備:《論人民民主專政》2.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召開:1949年9月21日開幕,北平。(2)內容國名 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文件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作用國家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人事任命 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張瀾等為副主席3.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會議①時間:1949年10月1日。②概況: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4.偉大意義民族解放 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發展方向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新的紀元 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圖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思考:這一圖案有什么含義?提示 含義: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象征和標志。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圖解歷史 新的統一戰線概念闡釋 新民主主義社會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期間的中國的社會性質。在經濟上實行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以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在文化上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知識點二 人民政權的鞏固1.歷史背景(1)國內:國民黨殘余軍隊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威脅新生政權;財政經濟上的巨大困難。(2)國際:美國發動的侵朝戰爭給國家帶來安全危害。2.重要舉措(1)剿匪鎮反內容 新中國成立后,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意義 基本上肅清了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遺留在大陸的反動勢力(2)土地改革(3)穩定物價背景 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加劇物價飛速上漲目的 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鞏固人民政權舉措 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結果 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4)抗美援朝背景 ①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武裝干涉。 ②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 ③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直逼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過程 ①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②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意義 ①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 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③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思考點”欄目,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提示 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摧毀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力量,有利于維護工農聯盟,鞏固人民政權,達到“第二戰場”的效果。思維點撥 “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銀元之戰”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戰”采用經濟手段,都是為了穩定物價,但其實質是黨和政府與資本家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屬于社會主義革命。知識點三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第一次建交高潮(1)方針:“一邊倒”“另起爐灶 ”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成就①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③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2.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確認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中印、中緬雙方總理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 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4.亞非會議召開 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特點 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概況 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影響 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易錯辨析1.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廢除。( √ )2.“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是黨和政府與資本家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 √ )3.抗美援朝戰爭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保衛祖國、抗擊侵略的堅強決心。( √ )易錯易混“一邊倒”不等于放棄獨立自主“一邊倒”是指新中國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其實質是新中國堅持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但它并不意味著新中國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也不意味著新中國絕不與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交往。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閱讀”欄目,指出亞非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基本方針,并分析“同”和“異”的含義。提示 方針:求同存異。含義:“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知識點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過渡時期總路線 提出 1953年內容 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 1953-1957年,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三大改造 時間 1953—1956年底意義 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1)1954年憲法①頒布: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性質及原則: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政治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3)意義: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3.思想建設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四子目圖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呈送喜報》,思考:工商界支持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提示 實行贖買政策和公私合營,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改造形式保護了民族資本家的利益。圖解歷史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主題一 人民政權的鞏固與外交突破人民政權的鞏固材料一材料二 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最早是為了處理印度與我國西藏的關系問題,后來隨著中國在外交事務中的廣泛倡導運用,以及原則本身所獨具的理論和實踐魅力,而逐漸被作為處理國際事務的準則性價值理念。“五項原則”發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經過無數次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檢驗……自然而然成為新時期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價值基石。——摘編自李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石》解讀 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1950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結合時代背景及相應史實回答即可。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人民畫報》傳遞的“時代聲音”進行闡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50年代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下中國參加的兩次國際會議,并簡述在這兩次會議上中國所作出的貢獻。提示 (1)畫報傳遞了崇尚勞動、爭當先進、積極進取的時代聲音。新中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之初,恢復國民經濟是主要任務,婦女積極投身農業生產。這種精神對今天社會主義建設仍有重大意義,應繼續弘揚。(2)會議: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貢獻: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發展。1.歷史解釋——抗美援朝戰爭的深遠影響2.史料實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主題二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解讀 “一五”計劃期間,交通運輸業成就突出,新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國家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同時,兼顧其他產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節選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節選自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思考:根據材料指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54年憲法內容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提示 (1)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變化:賦予國家性質以嶄新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對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作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3)原因:為中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創造條件,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家國情懷——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1)根本特點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三大政治制度構成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3)民主政治建設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設必須以法律制度為保障,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2.土地改革、穩定物價、剿匪鎮反、抗美援朝,是鞏固人民政權緊迫而又必要的重大決策,為國家向社會主義轉變、實現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3.新中國進行的積極外交活動為國家建設爭取到有利的國際環境。 4.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情境閱讀 新中國外交政策從新中國成立至朝鮮戰爭結束,嚴格執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朝鮮戰爭結束后,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國際局勢的緩和,實行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隨著新中國國內政治氛圍的“左”轉和中蘇關系的破裂,政策轉向依靠美、蘇之外的“中間地帶”。雖然經歷了變化,但大體來說,中國的外交政策并沒有突破“一邊倒”戰略,只是在中蘇同盟的基礎上進行有限調整。——陳少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解讀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蘇關系的惡化,國際局勢相對緩和,新政權的鞏固,“一五”計劃順利完成等促進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政策調整。教材補遺 “一五”計劃1953年,國家實行“一五”計劃,在國家安排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東北地區占56項。在工業布局上形成特色鮮明的工業基地,例如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為核心的長春汽車城、以富拉爾基重型機械廠為中心的機械加工城,還有鞍山鋼都、沈陽飛機城等。通過“一五”計劃的成功實施,東北在全國范圍內最早實行計劃經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機器和設備。——摘編自趙傳君《東北經濟振興與東北亞經貿合作》解讀 “一五”計劃適應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發展戰略的需要;以重工業為主;形成特色鮮明的工業基地。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指出這一事件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這一歷史事件是( )A.五四運動爆發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C.國民革命興起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答案 B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故選B項;五四運動、國民革命運動沒有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排除A、C項;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不符,排除D項。2.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后,重慶市軍管會在接管城市時明確要求:對舊政權人員一概不許稱偽人員,對企業生產機關必要時可冠以“原”字,對學校除需要更改名稱的外,仍稱原名。這些要求( )A.體現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則B.貫徹了團結建國的精神C.落實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D.適應了三大改造的需要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方力量來建設新中國,體現了團結建國的精神,故選B項;民主集中制是政權組織原則,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與“長期共存,肝膽相照,互相監督,榮辱與共”的愛國統一戰線方針無關,排除C項;三大改造于1953年開始,排除D項。3.(2023·北京第二次合格考)1953年9月,彭德懷在報告中指出:“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這一報告的背景是( )A.抗日戰爭勝利 B.抗美援朝戰爭勝利C.萬隆會議召開 D.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答案 B解析 依所學,抗美援朝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故選B項,排除A、C、D項。4.(2023·玉溪高一下期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1953年12月31日同印度政府代表團談話時提出的,此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不同社會和政治制度國家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據此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是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B.成為打擊霸權主義的有力武器C.打破了兩極對峙的世界格局D.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對立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能成為打擊霸權主義的武器,排除B項;兩極對峙格局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瓦解,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并不對立,排除D項。5.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上,面對個別不明真相國家的無理指責,中國領導人作了即席發言,開宗明義地鄭重申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強調“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這一發言在與會亞非各國代表間產生了共鳴,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據此推斷,這次會議是( )A.1945年雅爾塔會議B.1954年日內瓦會議C.1955年萬隆會議D.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答案 C解析 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會議上,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故選C項,排除A、B、D項。6.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此次大會通過了一系列對新中國各領域發展至關重要的法律。其中包括( )A.《反分裂國家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答案 C解析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故選C項,排除A、B、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