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從抗日戰爭到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的重要時期。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1)日本侵華: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華事件;日軍的侵華暴行暴露了法西斯的殘忍本性。 (2)國共合作: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3)人民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 (1)淪陷區: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 (2)國統區:全國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的政策,沿海工業內遷。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陷入崩潰。 (3)根據地與解放區: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和經濟建設。 (1)高校內遷:大量高校師生內遷,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精神基礎。 (2)毛澤東思想: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中共七大上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繼續發展。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課程標準1.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2.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和意義。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的角度了解日本逐步擴大侵華的步驟,掌握抗日救亡運動的表現。2.通過史料實證的方式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和意義,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培養強烈的民族責任意識。3.通過圖文史料的探究,了解日本蓄謀侵華和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感悟侵略戰爭的罪惡、危害,珍愛和平。4.核心概念: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南京大屠殺。知識點一 局部抗戰1.日本局部侵華(1)背景(2)表現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借口“柳條湖事件”,制造了九一八事變,這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制造一·二八事變扶植傀儡政權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進犯長城 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華北事變 1935年,日本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實際上控制了熱河、河北、察哈爾三省,又策動“華北自治運動”2.各界應對舉措(1)國民政府與國聯①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實行不抵抗政策,希望英美等國和國際聯盟來迫使日本撤兵。②國聯:實行國際共管方案,犧牲中國換取英、美、法、日等國共同控制中國東北。(2)局部抗戰①愛國軍人十九路軍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后,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長城抗戰 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②東北民眾:游擊隊改編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堅持抗戰。③愛國學生: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發動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④中國共產黨東北抗聯 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三萬余人,牽制了大量日軍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瓦窯堡會議 1935年底,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3.西安事變透析教材1.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歷史縱橫”欄目,思考:“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的歷史意義有哪些?提示 意義:“八一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基本形成,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2.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欄目,概括張學良、楊虎城的通電主張。提示 政治民主;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實行全民族抗戰。易錯辨析1.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對日實行不抵抗政策。( √ )2.一·二八事變爆發后,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 × )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全國團結抗戰局面最終形成。( × )知識點二 全國抗戰的開始1.盧溝橋事變(1)概況: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向宛平城射擊,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2)影響:全國抗戰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原因:日本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過程(3)影響: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思維點撥 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的原因(1)日本帝國主義不斷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3)國共雙方政策的調整與妥協。(4)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透析教材 閱讀教材“問題探究”欄目,思考:《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從哪幾個方面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的誠意。提示 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遵守三民主義,停止暴力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權,接受軍隊改編,共赴國難。知識點三 日軍的侵華暴行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重慶大轟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死者超過1萬人實施細菌戰 日軍侵華期間,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組建731部隊專門研制細菌武器,殘殺中國軍民強征慰安婦 日軍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殖民統治 與掠奪 政治 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經濟 實行“以戰養戰”,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軍事 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閱讀”欄目,思考:《拉貝日記》的史料價值。提示 史料價值:材料選自德國人拉貝在南京的生活日記,屬于文獻史料。拉貝是20世紀30年代日軍侵略中國、制造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他的日記是研究侵華日軍罪行的一手史料。主題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次國共合作材料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在日本對華侵略不斷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摒棄前嫌、求同存異、相忍為國、相互作出妥協的結果,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第二次國共合作,對中華民族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對推動中國的民主和進步,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歷史貢獻,對新時期推進海峽兩岸關系和國共關系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摘編自潘洵《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及其啟示》解讀 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民主和進步”“海峽兩岸關系”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第二次國共合作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提示 基本結束了十年內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實現了全民族抗戰,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和狂妄野心;保障了抗日戰爭的持久堅持和最終勝利。歷史解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及意義(1)特點(2)意義主題二 日本侵華罪行材料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二戰以后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成為國際慣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全票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確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摘編自《新聞網》解讀 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增強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成為國際慣例”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并指出我國確立國家公祭日的原因。提示 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殺;扶植傀儡政權;對占領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三光”政策;對重慶進行長期轟炸;實施細菌戰;強征慰安婦。原因:重視祭祀和戰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侵華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國際慣例;全國人大決議。史料實證——日軍對華殖民統治的表現及危害(1)表現政治 扶植傀儡政權,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實行所謂的“以華制華”政策。對淪陷區人民實行瘋狂迫害,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發動“清鄉運動”;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經濟 日本侵略者在農業、工礦運輸業、金融業等方面,對占領區大肆掠奪思想文化 日本侵略者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領域,蒙蔽、麻醉和腐蝕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識,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踐踏國際公法 實施違反人性的細菌戰和推行“慰安婦”制度(2)危害①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攫取了淪陷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權。②殘忍殺害了許多中國無辜百姓,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開始,中國各階層人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十四年抗戰開始。 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促成了西安事變的發生,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利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3.20世紀30年代,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殺等無數慘案,實施細菌戰,推行“慰安婦”制度,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教材補遺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共270余頁,共10章,前八章是調查結論:從法理上澄清了幾點事實:一、九一八事變中,日本行動不能視為合法自衛之辦法,其有精密預備的計劃;二、滿洲國為日本扶植成立,其政權不能認為由真正及自然之獨立運動所產生;三、承認東北三省領土及主權歸中國所有;報告書后兩章是李頓等人向國聯提出的解決意見。他們建議設立一個自治政府,包括相當數額之外國顧問,其中日本人應占一重要比例;中日軍隊全部撤出中國東北,改由兩國憲警維持治安等。——張敬祿《評〈李頓調查團報告書〉》解讀 李頓調查團報告書駁斥了日本自衛的謊言;粉碎了日本將吞并滿洲合法化的企圖;維護了中國東北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混淆了侵略與反侵略關系,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史料閱讀 南洋華僑抗日統一戰線隨著中日矛盾的逐漸激化,南洋華僑民族主義升華為愛國主義,對中國的認同不但是對民族、國家的認同,而且具體表現為對中國政府的認同。日本對南洋的經濟擴張直接威脅到華僑的經濟利益,也激發了南洋華僑同仇敵愾的情緒,又由于20世紀20年代以來僑教宣傳和極力灌輸民族主義意識,在中日對抗加劇時,以山東籌賑大會為契機,廣大南洋華僑終于聚集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在其領袖陳嘉庚的率領下積極投身于祖國的抗日活動中。——摘編自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解讀 隨著本土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南洋地區華僑愛國主義情緒增強。南洋華僑與日商的經濟利益沖突,華僑領袖人物的號召與組織等,推動了南洋華僑抗日愛國運動。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3·福建學業水平考試)20世紀30年代,日本持續擴大對中國侵略,制造了一系列事變和慘案。其中,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繼而占領東北三省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答案 A解析 據所學可知,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進一步擴大侵略,占領了東北三省,故選A項,排除B、C、D項。2.(2023·廣東卷,9)“三十年代初組織起來的左翼文化運動,已經沖破了原來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對內戰、反對華北自治……等等口號,已經把成千上萬的中小資產階級和上層愛國人士吸引到我們的陣營中來了。”上述現象反映了( )A.九一八事變使民族危機空前嚴重B.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C.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全面抗戰開始D.國共合作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呈現的是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出現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一二·九運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故選B項;九一八事變后,國共之間的階級矛盾依然占據主導,尚未出現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排除A項;此時局部抗戰尚未轉變為全面抗戰,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D項。3.(2023·天津和平區高一上期末)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與之相關的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C.華北事變 D.盧溝橋事變答案 D解析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戰開始,國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故選D項;九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排除A項;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排除B項;1935年華北事變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排除C項。4.(2023·云南學業水平考試)與下面兩幅圖片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七七事變 B.九一八事變C.南京大屠殺 D.旅順大屠殺答案 C解析 1937年,日軍進入南京中華門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萬同胞,國家將每年的12月13日確立為國家公祭日,C項正確。5.華北淪陷后,日偽政權在淪陷區開設“交易場”,規定所有農產品按其所定價格及等級進行場內交易。1942年后,農產品由日偽行政機關、新民會、軍警憲特以暴力與武力手段強行收繳。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華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團大戰沉重打擊日軍C.日本物資危機加劇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日本在華北淪陷區采取“暴力與武力手段強行收繳”農產品,說明此時日本物資危機加劇,故選C項;華北淪陷后,中國共產黨就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排除A項;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進行百團大戰,排除B項;日本采取各種措施掠奪華北淪陷區的農產品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無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