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民國前期(1912-1919),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黑暗、混亂的時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發展時期。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1)改革與革命:清政府開展“新政”,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維護共和:北洋軍閥對內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 (3)對外交往: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民族工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2)社會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禮儀風俗朝著文明、開化的方向發展。 (1)社會思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實業救國”和民主科學等思潮風起云涌,激蕩全國。 (2)時代序曲: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后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第18課 辛亥革命課程標準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2.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歷史局限性。學習目標1.聯系時代背景,運用唯物史觀認識辛亥革命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立足時空觀念,梳理辛亥革命的歷程;運用史料實證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作出正確的歷史解釋。3.運用唯物史觀認識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及局限性;了解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探索,感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奮斗精神。4.核心概念:清末新政、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知識點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客觀形勢(1)清末“新政”(2)預備立憲(1906—1911)①原因:革命運動高漲,為了遏制革命。②過程③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2.主觀條件(1)經濟: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增強。(2)組織團體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政黨 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3)思想(4)革命實踐: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徐錫麟、秋瑾等組織起義,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歷史縱橫”欄目,分析清末新政有何影響?提示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為維護君主統治,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漸進式改革,但改革結果適得其反,客觀上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圖解歷史 三民主義知識點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2.中華民國建立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目的 為防止袁世凱專權,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時間 1912年3月11日內容 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自由平等 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三權分立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責任內閣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意義 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歷史縱橫”欄目,思考:四川保路運動的歷史意義。提示 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開始土崩瓦解;成為點燃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點撥1.正確認識責任內閣制內閣一般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幾個政黨聯盟的領袖人物組成,其首腦稱總理或首相。對議會負責;總理對總統要辦的事項如不同意,可以駁回;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2.正確認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明確宣布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體現了民主的精神,具有歷史進步性;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旨在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體現因人設法的色彩,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識點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圖解歷史 辛亥革命的五個“第一”主題一 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有秩序之革命材料 1900年以后,紳士在城里辦商會、學校,建立各種組織,結社非常普遍,“社會”極為普遍地成為其總稱。從1902年起,報刊中“社會”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逐漸取代更具有傳統政治色彩的“群”。伴隨“社會”一詞的風行,時人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部分革命黨員意識到自己是“中等社會”的代表,必須以“下等社會”為依托,為根據地,并自信有能力領導“下等社會”進行“有秩序之革命”。——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整理解讀 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紳士”“結社”“報刊”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思考: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初“社會”一詞逐漸取代“群”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領導“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舉措。提示 原因:“社會”比“群”理念更新(或具有更少傳統政治色彩);報刊的宣傳;紳士的推動。舉措:建立革命組織;進行革命宣傳;提出三民主義;發動武裝起義。1.唯物史觀——清末“新政”的影響2.唯物史觀——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主題二 辛亥革命與社會轉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材料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了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權力……是革命黨人將權力關進牢籠的一次勇敢的、大膽的嘗試?!獥钐焓兜壑频慕K結》材料二圖一 《女子革命軍赴前敵》 圖二 《但聞心語響》 圖三 《中華民國將來之希望》解讀 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限制最高權力”“女子革命軍”“金銀銅鐵”等,結合所學回答即可。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目的,并說明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漫畫宣傳史事的進步性。提示 (1)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凱權力;根本目的:維護民主共和制度。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從法律上宣告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2)進步性: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社會風俗的變革;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1.唯物史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及評價維度 闡釋特點 (1)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 (2)為加強對袁世凱的監督,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權力 (3)為防止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規定了極其嚴格的修改程序評 價 進步性 (1)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希望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愿望 (2)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促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局限性 (1)它掩蓋了階級的不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真正獲得民主權利 (2)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限制袁世凱權力的目的是很難實現的2.歷史解釋——辛亥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主權在民、民族平等等原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2.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百家爭鳴 清帝退位《清帝遜位詔書》這個中國版的“光榮革命”,就其憲法義理上看,所表現出的核心原則是和平原則。和平與暴力相對立,與戰爭相對立,面對著中華民國肇始之際的革命激進主義,清王室最終選擇了以和平遜位的方式,將統治權轉讓給未來的共和政體,由此避免了頻仍不斷的戰爭烽火和生靈涂炭。——高全喜《政治憲法學視野中的〈清帝遜位詔書〉》解讀 《清帝遜位詔書》發布表明清王朝統治結束,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避免了暴力和戰爭帶來的破壞;有利于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與發展。情境閱讀 晚清經濟政策清末新政時期部分商務法規、章程內容商會簡明章程(1904年) 商務繁富之區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發達稍次之地則設商務分會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規定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則等公司律(1904年) 規定公司的創辦程序、組織形式與經營方式,商辦公司與官辦公司、官商合辦公司“享一體保護之利益”獎給商勛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機器者,獎以三等至一等商勛,賞加四品至二品頂戴華商辦理農工商實業爵賞章程(1907年) 凡集股創辦企業的華商,根據資本額多少,可分別獲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賞——摘編自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等解讀 清末新政通過組織商會、制定商律、對商人授予商勛和爵位等措施振興商務,進而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表是晚清某著名記者的求學大事記。這樣的求學經歷最主要得益于( )求學經歷 主要內容初入學為生員 歲經兩考,名列第一,補廩生考入山東客籍高等學堂 兼學中西課程,熟練運用英語通過京師學部考試 授予舉人出身考入京師大學堂 學習土木工程專業A.洋務運動 B.清末新政C.中華民國建立 D.新文化運動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該記者的求學經歷主要包括考入山東客籍高等學堂、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校,兼學中西課程,熟練運用英語,授予舉人出身,與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相符,故選B項;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排除A項;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與材料“晚清”相悖,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發生于中華民國成立后,排除D項。2.(2023·惠州高一上期末)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也……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余欲為一勞永逸之計?!睘榇?,他提出了( )A.民族主義 B.民生主義C.民主主義 D.民權主義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孫中山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后,目睹了西方國家貧富分化嚴重的現象,主張把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結合,因此提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關注民生,即民生主義,故選B項;民族主義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排除A項;民主主義是指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排除C項;民權主義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排除D項。3.(2023·湖南學業水平考試)為防止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 )A.《清帝遜位詔書》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華民國約法》 D.《中華民國憲法》答案 B解析 為防止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項正確;1912年2月,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排除A項;1914年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排除C項;1946年“國民大會”頒布《中華民國憲法》,排除D項。4.(2023·新疆學業水平考試)“辛亥革命的偉大在于它不僅推翻了一個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復帝制的嘗試都只能成為曇花一現的鬧劇。”這說明辛亥革命( )A.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B.提出了科學的革命綱領C.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D.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革命綱領,排除B項;辛亥革命沒有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排除C項;辛亥革命未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排除D項。5.有學者指出,同盟會規定革命宗旨為“三民主義”,不過同盟會成員中,持“一民主義”者有之,持“二民主義”者亦有之。在東京總部,甚至因政見歧異,派別活動日漸明顯。據此可知,辛亥革命( )A.缺少可靠廣泛的社會基礎B.缺乏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C.遭到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D.沒有旗幟鮮明的革命綱領的指導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同盟會組織比較混亂,說明辛亥革命的組織基礎不嚴密,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的組織基礎,而非社會基礎,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外部條件,排除C項;辛亥革命有旗幟鮮明的革命綱領,排除D項。6.(2023·廣西學業水平考試)1912年,前清官員惲毓鼎到大舞臺看戲,“上流社會人垂辮者,唯余等一桌而已”。不久,其友人俱已剪辮,惲毓鼎“日受刺激”,只好剪掉辮子。這說明了( )A.政治變革促進習俗改變B.現代交際融入上流社會C.五四運動沖擊了舊禮教D.戲劇推動新思想的傳播答案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