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統一的時代,也是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1)政治制度:民族政權并立,并逐步走向統一,專制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行省制度影響深遠。 (2)民族關系: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 (3)對外交往:宋元對外貿易發展程度超過前代,貿易范圍擴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四大發明外傳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農業: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租佃制發達,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2)手工業:制瓷業、礦冶業和印刷業迅速發展。 (3)商業:商品經濟活躍,城市經濟繁榮,海外貿易發達,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4)社會:市民階層發展壯大,封建國家對經濟控制相對松弛,社會出現一系列新變化。 (1)思想:儒學復興,程朱理學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官方哲學。 (2)科技:科技成就突出,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外傳。 (3)文化:以宋詞、元曲、風俗畫為代表的市民化、多元化文學藝術繁榮。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學習目標1.閱讀相關材料,分角度列舉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加以評述。2.結合北宋與遼、西夏形勢圖和相關史實,對北宋面臨的邊患危機作出解釋,閱讀南宋與金、西夏形勢圖,結合史實談談對南宋偏安的理解。3.了解王安石變法的目的、主要內容、影響,并對其作出正確評價。4.結合史實概述兩宋在政治上的新變化,總結兩宋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經驗教訓。5.核心概念: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三冗兩積、知州、轉運司、樞密院、歲幣、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紹興和議。知識點一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背景(1)歷史教訓: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3)社會穩定:北宋相繼滅掉幾個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3.措施(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2)分散機構權力中 央 ①二府三司制:樞密院掌軍政,三司掌財政,與宰相分權,中書門下(政事堂)掌行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臺諫負責監察 ②軍權:樞密院與“三衙”分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地 方 ①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 ②州一級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3)實行崇文抑武方針①目的:抑制武將勢力膨脹。②措施: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響(1)積極: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2)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透析教材1.閱讀教材前言圖片《雪夜訪普圖》,思考:北宋政權有何歷史貢獻?提示 相繼滅掉一系列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概括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有何影響。提示 有效預防了地方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易錯辨析1.為分散相權,北宋在中央設樞密院專掌軍政,設三司專掌財政,增設門下省分掌行政權。( × )2.北宋通過分割、限制地方權力,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穩定。( √ )3.北宋崇文抑武,文人治國,出現了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局面。( √ )知識點二 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2.財政危機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歷史縱橫”,思考:北宋實行募兵制的影響。提示 影響:一方面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也導致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浩大,財政負擔沉重。知識點三 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背景 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概況 宋仁宗時,范仲淹發起以整頓官僚隊伍為宗旨的改革結果 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歸于失敗2.王安石變法問題思考結合漫畫和所學知識,談談造成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知識點四 南宋的偏安背景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滅,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建立 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岳飛抗金 南宋初年,“岳家軍”抗金戰績卓著,但統治者主動求和,后岳飛也被殺害宋金和議 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宋金對峙 南宋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易錯辨析1.“靖康恥,猶未雪”中,靖康是宋徽宗的年號。( × )2.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即今杭州。( √ )3.岳飛被害主要原因是金朝強大的武力威脅。( × )4.宋金之間有戰有和,戰是短暫的,和是民族關系的主流。( √ )主題一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解讀 宋初在權力分配上具有: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權;削弱地方財權;兵將分離,削弱地方和將領的兵權;官、職、差遣分離;加強監督,防患于未然等特點。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材料 宋初懲藩鎮的跋扈,思召諸節鎮入朝,賜第留之京師,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謂之權知軍州事。特設通判,以分其權。具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鎮之權,而重親民之選。特設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轉運使,總一路的財賦;發運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鹽、茶馬、坑冶、市舶,亦都設立提舉司,以集事權于中央。太宗命諸路轉運使,各命常參官一人,糾察州軍刑獄。真宗時,遂獨立為一司,稱為提點刑獄,簡稱提刑。是為司法事務,設司監察之始?!獏嗡济恪吨袊ㄊ贰?br/>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賜第留之京師”“朝臣出守列郡”“通判”“轉運使”,聯系所學知識回答。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初解決藩鎮割據的舉措,分析其根本目的與影響。提示 舉措:派文官任地方官;增派官員,分化事權;創設轉運使、發運使、提舉司等官職削奪地方財權,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根本目的:實現宋朝的長治久安(鞏固宋政權)。影響: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造成了北宋冗官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歷史解釋——宋代加強專制集權的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把地方大部分權力收歸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基礎;地方和邊疆實力弱,不利于邊疆地區的防衛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權力,互相牽制,加強了專制集權;分權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費現象重文輕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舉,提高文臣地位,促進了宋朝文化繁榮;武將受到壓制,軍隊戰斗力下降,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處于劣勢主題二 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的得失材料 王安石通過實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來強化國家對小農經濟的扶植與控制,做到合理均攤賦稅,擴大稅面,保證財政收入;通過均輸法與市易法介入流通領域,對手工業和商業進行控制,從而對社會財富進行重新調配,將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一部分權利收歸國家。然而在青苗法實施過程中,許多官吏在發放青苗錢時收受賄賂,有的為了多放邀功,竟然強行攤派,由此導致許多農民破產。均輸法和市易法原本是為了平抑物價,結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壟斷的官商沒有競爭對手,對民眾的盤剝更為厲害。——摘編自羅虹宇《王安石變法的得失對當今改革方法論的啟示》解讀 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小農經濟”“手工業和商業”“權利收歸國家”“農民破產”“對民眾的盤剝”,聯系所學回答。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在經濟領域的得與失。提示 得:強化對小農經濟的扶植與控制,合理均攤賦稅;擴大稅收對象,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控制手工業和商業,對社會財富進行重新調配;限制官商地主的權利。失:變法推行過程中出現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如官吏強行攤派損害農民利益;官商代替私商,加重對民眾的盤剝等。唯物史觀——王安石變法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宋初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專制集權,但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 2.北宋中期,軍事和財政危機嚴重。王安石變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 3.兩宋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戰爭時有發生,但民族交融是主流。教材補遺 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作用目的 措施 內容 作用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貸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強兵 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情境閱讀 宋代臺諫制度宋初,諫官沿襲唐制,隸屬于中書、門下兩省,宋仁宗下詔將原有的門下省改為諫院,這一措施標志著諫議機構開始脫離行政機關而獨立運作。此時的諫院已然成為另一個最高監察機構,與御史臺共同運作。需要指出的是,諫院的獨立只是相對于各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專制皇權面前絕無獨立之說。宋代諫官職能有所擴大,宋真宗下詔:“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濫未伸,并仰諫官奏論?!边@是諫官糾彈百官的法律依據,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臺諫系統對外戚的抑制、對相權的制衡、對干政宦官的彈擊、對武將的抑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大有裨益?!幾粤謺詿槨吨贫群我宰冞w》解讀 宋朝建立后,吸取教訓,對諫官言諫制度進行調整,希望通過監察制度來強化專制集權。于是單獨設置諫院為最高監察機構,調整其職能,由主要糾正皇權失誤變為主要彈劾宰相與百官。家國情懷 祖宗之法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組動態累積而成、核心精神明確、穩定而涉及面寬泛的綜合體。它既包括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統治者應該循守的治事態度;既包括貫徹制約精神的規矩設施,也包括不同層次的具體章程。從根本上講,它是時代的產物,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傳統與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結晶。——摘編自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解讀 宋朝“祖宗之法”,其出發點著眼于“防弊”,主要目標在于保證政治格局與統治秩序的穩定。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3·濰坊高一上期中)宋代初期,中央政府對地方采取“制其錢谷”的方式管理地方財政,“是月,申令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這一措施( )A.得益于國家統一實現B.有利于緩解邊疆危機C.旨在削弱地方經濟實力D.主要針對“冗費”問題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宋朝收地方財權,從而削弱了地方經濟實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項;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并未實現國家統一,排除A項;北宋收地方財權的措施并未起到“緩解邊疆危機”的作用,排除B項;收地方財權無法解決“冗費”問題,排除D項。2.北宋初年統治者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擴大科舉規模,提高士人的地位。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國的特點是( )A.無為而治 B.戒奢從簡C.崇文抑武 D.嚴刑峻法答案 C3.(2023·東莞高二下期末)宋太祖、太宗兩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沒有全部取消舊官制,長期保留唐、五代遺留下來的許多官位職稱。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務,只是領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這種現象(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體現了崇文抑武的國策C.促進了科舉制的完善D.助推了冗官冗費的出現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宋朝初期的國家治理在保留傳統官位職稱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局部創新,進一步增加的機構和官員人數,助推了冗官冗費的出現,故選D項;原有的官位職稱繼續保留,加劇了冗官問題,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文官和武將之間的區別對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排除C項。4.(2023·遼陽高一上期中)如表所示是王安石變法的部分內容。由此可知,這些措施(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募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承擔,不愿服差役的民戶,則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A.強化了社會管控 B.增加了政府收入C.實現了富國強兵 D.抑制了土地兼并答案 B解析 由“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可知,青苗法的實行使得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而募役法實行之前,官僚地主是不服役的,所以募役法的實行也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選B項;青苗法和募役法都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排除A項;青苗法和募役法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但是與強兵無關,排除C項;青苗法與募役法都沒有涉及土地問題,排除D項。5.(2024·黑龍江龍東高一聯考)紹興和議后,宋高宗將南宋中興四將中的張俊、韓世忠和岳飛招入朝中,分任樞密使及副使,由其副將各統所部,并合并調整為統制御前軍馬,隸屬樞密院。此后,又置諸道總領軍馬錢糧官節制諸軍,并參預軍政。宋高宗這些舉措的實施( )A.加速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分離B.有利于國防軍事實力的提升C.體現了統治者偏安江南的思想D.意在維護皇權專制統治秩序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紹興和議后,宋金短暫和平,宋高宗則乘機將邊防核心武將調入中央,剝奪了其統兵權,并通過兵制改革實現中央政府對邊防軍隊的控制,這一舉措意在削弱武將的權力,維護專制統治,故選D項;北宋樞密院掌調兵權,武將掌統兵權,已實現二者的分離,排除A項;材料中措施不利于提升國防軍事實力,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宋高宗意在維護專制統治,并未體現其偏安的思想,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