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學習目標1.以長時段的視野和歷史比較的方法認識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和兩稅法的創新之處。2.能夠從運行效果來審視隋唐政治制度創新的意義與局限。3.體悟制度創新是隋唐封建國家繁榮的重要表征,也是鞏固大一統格局的根本保障。4.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兩稅法。知識點一 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晉時期)(1)背景①社會基礎: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②制度弊端: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干擾人才選拔。(2)含義:曹魏時期,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官。(3)標準:初創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4)評價積極 繼承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將評議權收歸中央,一定時期內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消極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科舉制(隋唐至清末)(1)背景: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2)進程①創立:隋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②完善(3)評價積極 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 考試內容以儒學經義為主,禁錮思想,扼殺創造性,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明清八股取士,文化專制加強,束縛人們才能與個性的發展思維點撥 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九品中正制的產生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一方面是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基于戰亂時代的權宜之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引發大量人口遷移,兩漢以來的地方品評無法實行。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學思之窗”欄目,思考: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提示 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教育事業發展;有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易錯辨析1.九品中正制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 )2.魏晉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始終以家世門第作為選官標準。( × )3.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 )知識點二 三省六部制1.制度沿革2.概況(1)機構: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長官議事的地方為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2)職責: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3.評價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唐朝三省位置圖》,指出三省的布局特點,并分析形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提示 布局特點:中書省與門下省位于太極宮(皇宮)內南側的東西兩邊,尚書省則距離皇宮較遠,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主要原因:中書省是草擬詔令的機構,門下省是審核詔令的機構,二者設在皇帝寢居臨朝的太極宮附近,有利于皇帝意志的上傳下達。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與其他政府機構設在宮城之南的皇城中,則有利于皇帝詔令的執行,綜上可知,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適應了加強專制皇權、分割相權的需要。知識點三 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租調制前提 適應均田制需要,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確立 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發展 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唐前期:租庸調制3.唐中后期:兩稅法原因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實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 (1)標準: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2)時間: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影響 (1)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2)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征稅的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閱讀”欄目,概括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及內容。提示 背景:戶口冊遭破壞,戶籍失實;安史之亂后,政府財政困難,迫切需要改革賦稅制度;賦稅混亂,稅收名目繁多;農民負擔較重,逃亡人口較多;征稅范圍較小,賦役分配不合理;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控制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內容:量出制入;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擴大征稅面,沒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納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思維點撥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之間的聯系(1)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推行租庸調制的前提是授田給農民,即推行均田制。(2)唐朝土地買賣之風日益盛行,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均田制無法繼續推行,租庸調制最終為兩稅法所代替。主題一 隋唐政治制度的創新隋唐政治制度材料一 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圖材料二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既可(科舉)…… 不能應試者,有可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呂思勉《中國制度史》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如“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徇私舞弊之限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科舉制的影響。提示 (1)特點:職權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影響:①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逐漸完備,有利于加強皇權;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④對此后歷朝歷代產生深遠影響。(2)影響: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榮;防止了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發生。1.歷史解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2.家國情懷——隋唐科舉制度的意義政治 拓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范圍,打破了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思想 以儒學經典作為考查內容,鞏固了儒學的主流地位,統一了讀書人的思想文化 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文學巨匠,推動唐詩的繁榮價值觀 形成了讀書群體勇于追求上進、實現價值、入世有為的價值取向世界 東亞的日本、朝鮮均曾效法中國舉行科舉。對近代的歐美文官制度也產生較大影響3.史料實證——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主題二 隋唐賦役制度的變革兩稅法材料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指戶口冊)浸壞……至是(780年),炎建議作兩稅法……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舊唐書·楊炎傳》解讀 分析示例層次結構,從時間、內容、影響等角度進行回答。思考:參考上述材料,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簡潔的語言解釋兩稅法。示例:察舉制:西漢開始實行的選官制度。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中央,經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的實行,為有才干的人提供了比較公平的競爭機會,初期為政府招攬了人才,但后期被權門勢族把持提示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征收。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稅收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它“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唯物史觀——兩稅法的作用利 (1)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2)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3)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 (4)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弊 (1)“量出制入”造成統治者的橫征暴斂。 (2)長期不調查資產,不檢核戶口等造成負擔不均。 (3)政府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嚴重。 (4)折錢納物,加重了人民負擔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2.三省六部制較好地處理了分割相權、減少決策失誤與提高行政效率的關系,它是古代中國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 3.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的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百家爭鳴 關于隋唐制度淵源的不同觀點關于隋唐時期的制度淵源,學界一直有“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論”的爭論。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之七《財政》篇中說:“此章主旨唯在闡述繼南北朝正統之唐代,其中央財政制度之漸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但田余慶對此持異議,強調北朝制度的重要性。他在《東晉門閥制度》中說:“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后有學者稱之為“北朝制度主流論”。——摘編自《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師用書》解讀 “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論”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前者顯示了華夏制度的連續性,后者顯示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振作帝國體制之功。情境閱讀 唐律疏議《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在修改唐初《武德律》《貞觀律》的基礎上完成的,原稱《永徽律疏》。它在結構上采用律疏結合的形式,把法律條文與法律解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立法水平。在內容上,《唐律疏議》力求“禮法結合”,進一步把儒家的倫理教條與法律規范融合起來。同時,它科條簡要,刑罰適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也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襲,被認為是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摘編自葉孝信《中國法制史》解讀 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中華法系具有德主刑輔,禮法結合;重視教化,寬仁慎刑;家族本位,維護倫理;皇權至上,政法合一等特征。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曹魏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它逐漸發展成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該制度是( )A.宗法制 B.察舉制C.科舉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 D解析 曹魏創立的新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西晉時選官主要看重家世,故選D項。2.唐詩“一聲開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為唐代宮殿名)。葛水霧中龍乍變,緱山煙外鶴初飛。鄒陽暖艷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回首便辭塵土世,彩云新換六銖衣”描寫的是(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經的場景B.科舉考試放榜的盛況C.文成公主送親隊伍西出長安D.國際都會長安的繁華答案 B解析 材料“一聲開鼓辟金扉”描繪的是開榜放榜的場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眾多進士面見圣上,由此判斷這是科舉考試放榜的盛況,故選B項;唐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經,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吐蕃、文成公主等信息,排除C項;“長安的繁華”不合題意,排除D項。3.(2023·陜西學業水平考試)有學者說:“這一制度促成一個不靠出身而以考試入流的官僚階層取代世襲的封建貴族階層,官員和侯補官員基本上都是知識階層的精英。”“這一制度”指( )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答案 D4.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尚書省的職權是( )A.執行詔令 B.審核詔令C.草擬詔令 D.監察百官答案 A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故選A項;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排除B項;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排除C項;唐朝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排除D項。5.(2023·滄州高一上期末)唐初某稅制規定:“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該稅制( )A.保證了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B.確保了農民有土地可耕種C.抑制了唐代社會土地兼并的現象D.增加了政府的賦稅和兵源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唐初,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保證了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故選A項;租庸調制并不能確保農民有土地耕種,排除B項;租庸調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項;租庸調制使得政府的賦稅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沒有增加兵源,排除D項。6.這是一種承認有財富差別的征稅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稅標準從個體轉移到財產上,也被認為是允許合法“兼并土地”。這種制度( )A.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B.減輕了人身控制C.是均田制之下的制度D.增加了稅收名目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把之前的征稅標準從個體轉移到財產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唐朝中期的兩稅法,減輕了人身控制,B項正確;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A項;兩稅法實施后,均田制已經瓦解,排除C項;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