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學習目標
1.了解西漢建立的過程,分析“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通過史料探究的方式認識王國問題對西漢中央集權的危害。
2.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推恩令”“尊崇儒術”的作用和影響;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
3.掌握兩漢的文化成就,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兩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
4.核心概念:黃老之學、漢承秦制、推恩令、均輸平準、尊崇儒術、光武中興、紀傳體。
知識點一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
原因 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措施 “與民休息”,減輕賦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表現 經濟得到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3.漢初的政治制度
(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如三公九卿制等。
(2)地方行政制度: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①概況:統一戰爭中劉邦分封異性諸侯王。“懲亡秦孤立之敗”,劉邦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
②影響: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叛亂,三個月內平定叛亂。
概念闡釋 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漢初的“無為而治”政策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透析教材
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思考: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提示 原因:漢初經濟凋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措施: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政府開支。
易錯辨析
1.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 )
2.漢初基本沿襲秦制,將鞏固統治、反擊匈奴作為首要任務。( × )
3.“七國叛亂”根源于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 × )
知識點二 西漢的強盛
1.鞏固政治統治
類別 措施
王國問題 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加強皇權 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
選官制度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以孝、廉和才能為選官標準)
監察問題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發展社會經濟
(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2)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3)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4)抑制工商業者:向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
概念闡釋 均輸平準
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這一政策,平抑了物價,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3.尊崇儒術
(1)概況: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
(2)影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4.開拓疆域
易錯易混 “推恩令”并未廢除分封制
推行“推恩令”并沒有廢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國的領地,從而削弱王國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郡國并行制”是整個漢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透析教材
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閱讀”,分析董仲舒提出“尊崇儒術”的目的,并分析該主張被漢武帝接受的原因。
提示 目的:發揚儒學;統一思想,鞏固統治。
原因:董仲舒的“大一統”等思想適應了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需要。
知識點三 東漢的興衰
1.王莽政權
2.光武中興
(1)背景
①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②國家統一:平定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2)措施
政治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目的是加強皇權);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目的是抑制豪強);釋放奴婢
思想 重視儒學
(3)影響: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
3.東漢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不能親政,外戚與宦官互相爭斗,導致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黨錮之禍” 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
豪強地主割據 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黃巾起義 184年,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軍閥割據 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透析教材
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圖片《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思考:圖片中有哪些歷史信息?
提示 東漢建立后,統治者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盛況。畫像磚描繪了各行各業忙碌的場景,是社會穩定和繁榮的表現。
易錯辨析
1.東漢初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面。( √ )
2.東漢中后期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 √ )
3.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的統治。( × )
知識點四 兩漢的文化
1.史學
代表作 朝代 作者 內容 地位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 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漢書》 東漢 班固 —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概念闡釋 紀傳體
以人物為中心的綜合性史書體裁,因以紀、傳為主體而得名。創始于司馬遷的《史記》。“紀”指本紀,多為按年編寫帝王的傳記及國家大事;“傳”指列傳,多為以傳記的方式記錄各類人物、周邊部族及外國。還有“志”“書”“世家”“表”等形式。
2.文學
(1)漢賦: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詩:是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其中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3)五言詩:東漢時期,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3.科技
領域 成就 時間 意義
醫學 《黃帝內經》 戰國至西漢間 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
《神農本草經》 東漢 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數學 《九章算術》 東漢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紙術 蔡倫改進造紙術 東漢 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思維點撥 正確認識“東漢興衰”
“興”主要是指“光武中興”,由于漢光武帝調整了統治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衰”主要是指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他們是寄生在皇權之下的病疣。
問題思考
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請你從文明演進與延續的角度,概括造紙術發明與改進的意義。
提示 意義:紙張的出現是書寫材料的偉大革命,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主題一 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代“侯國”變化
——摘編自林小標等《兩漢侯國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解讀 漢初,劉邦為建立和鞏固統治,大封功臣,這一時期封國以功臣侯國為主;西漢中期,國力強盛,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功臣侯國大量減少,歸義侯國數量增加。
漢武帝的“大一統”
材料 西漢海昏侯墓博物館分展館及展品
豫章海昏展館
①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劉印記”玉印 ②《漢書》記載有豫章郡十八縣 ③考古工作者繪制的墓園平面布局圖 ④新聞媒體現場直播考古發掘的視頻
王侯威儀展館 萬貫五銖錢10余噸,近200萬枚 青銅編甬鐘、車馬具、成組盛食器、青銅雁魚燈、衣物與絲織品簽牌
儒風南阜展館 儒家經典竹筒,其中有《論語》 孔子像漆衣鏡
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豫章郡十八縣”“五銖錢”,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回答即可。
思考:海昏侯劉賀為漢武帝之孫。從政治、經濟、思想領域中選擇兩個領域,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展品反映出的西漢社會狀況。
提示 政治: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但仍保留王侯的尊貴地位,王侯們仍然享有諸多特權。
經濟:經過休養生息,西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統一鑄幣權,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技術高超,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思想: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儒學獨尊地位,尊儒學經成為風尚,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1.唯物史觀——儒學獨尊地位確立的深遠影響
漢代政治 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削弱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民族精神 思想上統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是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學術文化 (1)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鉗制作用; (2)尊儒又推廣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
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2.歷史解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舉措
主題二 兩漢衰亡的原因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基本規律
解讀 封建王朝興衰轉換實際上是王朝內各個利益集團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斷進行利益博弈的結果。
兩漢衰亡的原因
材料 秦漢折射出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覆亡的主要模式:都亡于內部社會矛盾。差別在于秦朝是危機急劇爆發,兩漢則是危機逐漸積累。
——摘編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
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危機逐漸積累”,結合兩漢衰亡的基本史實回答即可。
思考:請從秦朝、西漢、東漢三個朝代中任選一個,闡述其滅亡的原因。(要求:闡述合理,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提示 示例一: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百姓不堪重負,社會階級矛盾激化;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陳勝、吳廣起義到劉邦和項羽反秦斗爭,致使秦朝滅亡。
示例二: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
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西漢滅亡。
示例三: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外戚與宦官專權,致使政治黑暗;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黃巾起義動搖東漢王朝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東漢滅亡。
1.唯物史觀——西漢滅亡原因
方面 闡釋
政治 西漢后期,統治階級奢侈、荒淫、昏庸
經濟 土地兼并導致大量農民破產
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學說,重用儒生,減刑寬政,權貴、官吏、地主如脫韁野馬,貪殘暴虐,削弱了國家權力
根源 西漢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是政局混亂的根源
2.歷史解釋——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主要因素
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
1.漢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2.漢武帝順應時代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3.光武帝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 4.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
教材補遺 漢代地方行政體制
全國郡國百余郡守理政治民,刺史巡行州內監糾非法。二者各行其是,而收利于中央。當州演變成地方行政機構后,中央和地方關系也陡然一變。西漢王國大者五六郡,已對中央政權構成嚴重威脅;東漢末全國為十三州,一州少則五六郡,多則十余郡,與郡相比,地方實力放大許多倍。豪強大族通過充當牧守掾屬控制了地方政權,出任刺史的又多為此輩。所以,東漢末年割據勢力的興起和統一王朝的崩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摘編自薛軍力《從漢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解讀 西漢設置刺史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東漢州演變為地方行政機構,地方權力擴大,威脅中央集權。
情境閱讀 秦漢時期農業發展
秦、漢政府鼓勵農民墾荒,調動了農民開發土地的積極性,而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也使更大面積的土地開發成為可能。土壤耕作技術、水利灌溉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蠶桑培育技術都比前代有了明顯的提高。此外,黃河流域出現了水稻的種植,麥、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廣,單位糧食生產量較先秦時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黃河套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長江中下游等地區逐漸成為新的糧食產區。
——摘編自王雙懷《關于秦漢農業的若干問題》
解讀 秦漢時期農業快速發展,土地大面積開發;農耕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農作物有了一定推廣;糧食產量迅速提高;糧食產區擴大。
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3·洛陽高一上期中)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沒有藩輔”,各級官吏非自家子弟,當滅頂之災到來時,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漢高祖的這一認識導致漢初(  )
A.實行了郡國并行制 B.設立中朝加強皇權
C.奉行黃老無為思想 D.拒絕沿襲秦朝制度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可知,漢高祖認為推行分封有利于鞏固中央統治,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設立中朝,排除B項;黃老無為思想與材料中的地方制度無關,排除C項;漢朝建立后承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
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  )
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
答案 A
解析 根據“獨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見漢代統治者視農業為國本,不敢增加田租是為了避免動搖國本,A項正確;漢武帝斂財不僅是為了戰事,還有滿足巡幸和奢侈揮霍的需求,排除B項;漢武帝推行的各種政令,其本質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國庫,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漢武帝的措施“解決了”財政危機,排除D項。
3.(2023·江蘇學業水平考試)漢武帝時期,大的王國被分成幾個小的侯國。諸侯王的勢力被削弱,失去對抗中央的實力。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郡縣制的確立 B.“推恩令”的實行
C.中朝的建立 D.疆域的開拓
答案 B
4.(2023·河北金太陽高一上聯考)《后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國家控制的人口不過1 000余萬,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國家所控制的人口已達2 100余萬。下列有助于解釋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東漢初期(  )
A.社會經濟空前繁榮 B.釋放奴婢取得成效
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D.官民關系顯著改善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東漢初年,人口的自然增長、釋放奴婢等因素促使國家控制的人口數量大增,故選B項;“光武中興”期間,經濟得到發展,但是“空前繁榮”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提高政府威信,有助于穩定政局,而非國家控制的人口倍增;排除C項;官民關系改善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而不是有助于國家控制的人口倍增,排除D項。
5.(2023·商丘高一上期中)東漢末年,朝廷糜爛,戰亂頻繁,疫病盛行,百姓“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這一時期涌現出不少名醫事跡,醫學成就非凡,下列屬于東漢藥物學著作的是(  )
A.《黃帝內經》 B.《本草綱目》
C.《傷寒雜病論》 D.《神農本草經》
答案 D
解析 《神農本草經》是東漢時期的藥物學著作,故選D項;《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排除A項;《本草綱目》是明朝的藥物學著作,排除B項;《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的著作,主要論述傷寒和其他疾病的診病方法和治療方案,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韩城市| 尉氏县| 三门县| 清徐县| 竹北市| 雅江县| 洞口县| 锡林浩特市| 平武县| 苏尼特左旗| 荥阳市| 佛学| 固原市| 鄂托克前旗| 浦北县| 西充县| 郧西县| 宁国市| 敦化市| 浦城县| 景谷| 成武县| 抚松县| 灵宝市| 蒙自县| 广平县| 敦煌市| 肃宁县| 平原县| 兴国县| 台前县| 焦作市| 尤溪县| 桃源县| 惠东县| 上虞市| 桐梓县| 富阳市| 资阳市|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