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滅亡的原因。學習目標1.立足時空觀念,認識秦統一的過程,并對秦的統一作出歷史解釋。2.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舉措及其作用,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3.通過史料認識秦朝時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對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作出歷史解釋。4.核心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三公九卿、郡縣制、焚書坑儒。知識點一 秦的統一1.秦統一的條件2.秦統一的過程(1)滅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采取遠交近攻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2)建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陽。(3)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4)北方:擊退匈奴進攻,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3.鞏固統一的措施措施 具體內容 維度皇帝制度 ①皇帝獨尊: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將君主定名為皇帝,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 ②皇帝世襲:嬴政自稱“始皇帝”,皇位世代相傳。 ③皇權至上: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政治 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的政務;三公指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郡縣制 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經濟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 社會 治理社會 編制戶籍,遷徙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思想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法律 制定《秦律》4.統一的意義(1)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2)秦朝確立的政治體制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3)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透析教材1.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學思之窗”,從人才角度分析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提示 廣納諸侯國人才;善用人才的長處;虛心接受人才的建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圖解歷史1.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2.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比較透析教材2.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思考:秦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作出的貢獻。提示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實現了統一;征服南越,擊退匈奴,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皇帝制度,推廣郡縣制,建立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有力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影響深遠等。知識點二 秦朝的暴政與速亡1.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時期經濟 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百姓不堪重負政治 刑法嚴苛,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思想 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2)秦二世時期: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導致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2.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閱讀”,思考: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提示 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易錯辨析1.秦朝的“焚書”是把全國的所有書籍統統都燒掉。( × )2.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統治,但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使儒學的發展進入低潮。( √ )3.陳勝、吳廣首義,揭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 √ )主題一 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材料 秦朝的統治僅持續了短暫的14年,卻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時代。秦朝的征服者統一了一系列獨立的王國,開始把不同文化地區納入一個較大的中國社會的宏偉規劃。——摘編自[美]本特利、齊格勒著,魏風蓮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中國歷史的新時代”“統一”,結合秦朝統一的措施及意義進行作答。思考: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提示 示例觀點:秦朝為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闡述: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為鞏固統治,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朝還統一了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整頓社會風俗,促進了政治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總之,秦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歷史解釋——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皇權獨尊 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官僚政治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不再由貴族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貴族政治高度集權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官員以皇權為中心,各司其職,相互監督,最終集權于皇帝家國同治 九卿中部分官職為皇帝專設,為皇家服務。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兩對矛盾 中央內部:主要表現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主要表現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2.家國情懷——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主題二 秦朝的暴政與速亡秦朝滅亡的原因材料一 漢興之初,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漢書·諸侯王表》材料二 (秦)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唐]韓愈《封建論》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如“亡秦孤立之敗”“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進行作答。思考:材料一、二分別提供了哪些秦速亡的新視角,并分析出現不同視角的原因。提示 視角:材料一站在制度視角:是否推行郡縣制;材料二站在人心所向視角:是否天下歸心。原因:所處時代不同;作者立場不同。家國情懷——秦朝速亡帶來的啟示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秦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2.秦朝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朝的統一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4.秦朝的暴政,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秦朝短命而亡。教材補遺 書同文的歷史意義秦王朝實行“書同文”政策,既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國漢字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小篆和隸書促進了文字的統一規范,為推行政令、傳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書同文”給政令上傳下達提供便利,政令可以準確地傳遞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況也能通過文書上傳,并依此評價和問責治下官員。“書同文”為專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條件,統一的法律文本體現了統治者的意愿,在社會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摘編自黃德寬《古漢字發展論》等解讀 文字統一有利于政令傳遞,有利于法令的統一,有利于官員的考核,適應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需要。情境閱讀 官僚制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專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郡縣制下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摘編自《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解讀 官僚體制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養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面是某學生在學習《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后摘錄的筆記。筆記內容反映的是( )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A.秦統一的背景 B.秦統一的過程C.秦統一的方式 D.秦統一的意義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秦朝的統一,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筆記內容反映的是秦統一的意義,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秦統一的背景、過程、方式,排除A、B、C項。2.(2023·6月浙江選考,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答案 B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裂動蕩,秦統一六國,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項正確;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實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的湮滅,排除C項;秦朝并不屬于早期國家形態,排除D項。3.(2023·福建學業水平考試)秦統一全國后,秦始皇召開了一場關于地方治理的御前會議,丞相王綰主張分封制,廷尉李斯則主張郡縣制。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旨在( )A.尊崇儒術 B.緩和矛盾C.鞏固統一 D.擴展疆域答案 C4.(2023·湖北智學聯盟高一下聯考)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寫道:秦統一后,原六國舊貴族仍忠于他們的王室,精英知識分子也對禁錮諸子學說的政策不滿,平民百姓不堪遠征和大興土木的負擔,秦王朝便分崩離析了。他意在強調( )A.六國舊貴族勢力的隱患B.秦朝覆滅原因的多樣性C.精英知識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統治缺乏文化認同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各階層皆對秦不滿且原因各不相同,最終共同導致秦朝分崩離析,故選B項;秦朝滅亡的因素來自各個階層的多種力量,不僅僅是六國舊貴族勢力,排除A項;作者重在強調秦朝覆滅的多方面因素,并非精英知識分子的重要性,排除C項;“平民百姓不堪重負”與文化認同無關,排除D項。5.(2023·河北金太陽高一上聯考)下表所示是部分學者關于項羽分封的相關論述。據此可知,項羽實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 )學者 著作 論述韋毅 《論項羽分封》 項羽有40萬大軍,卻是一個成分極為駁雜的混合體,項羽把諸侯軍隊集中起來的主要因素,即所謂的“義”李殿元 《秦漢之際的兩次分封——應當重新評價項羽“分封十八王”》 當時群雄對峙,項羽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群雄;當時的形勢是分裂割據的局面已經客觀形成,分封只是對事實加以承認杜曉宇 《楚漢分封政策初探》 項羽分封是對當時各割據軍事勢力范圍的劃分,是對當時割據局面的重新組合,非如此,不能重建社會秩序A.徹底推翻郡縣制度B.先秦分封制影響深遠C.自立為王強化統治D.緩和矛盾穩定秩序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項羽實行分封主要是出于軍隊成分駁雜、群雄并起、局勢混亂等多重原因的考慮,目的是緩和矛盾穩定秩序,故選D項;材料主旨并非徹底推翻郡縣制度,排除A項;材料強調項羽實行分封的主要原因是要解決現實問題,穩定秩序,而不是分封制的影響深遠,排除B項;分封諸侯以后,諸侯們會因利益不均而不停攻伐,不利于強化統治,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