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學案(含解析)高二歷史部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學案(含解析)高二歷史部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1.時空觀念:概括文物保護的發展史,了解《世界遺產公約》的制定,理解文化遺產保護。 2.家國情懷:了解以金字塔、佛羅倫薩歷史中心、萬里長城、故宮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以京劇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文化遺產保護。 3.歷史解釋: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 《世界遺產公約》 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學生用書(第86頁)]
原因 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文化遺產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一直受到嚴重威脅
原則 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和方法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歷程 古代 特點 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和權力的體現
表現 歐洲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中國歷代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著錄的金石學發展成為專門之學
近現代 特點 通過立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
表現 世界 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1964年,頒布《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
中國 (1)1906年,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 (2)1930年,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4)1982年,通過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思維點撥 世界遺產保護的兩個基本原則
(1)真實性:是指遺產產生時以及后來形成的各種特征,包括形式與設計、材料與質地、用途與功能、傳統與技藝、位置與設置、精神與感情都是真實的。
(2)完整性:一是指范圍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保持遺產組織與結構及其周圍環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地保持遺產地理位置上互相連接的相關部分,完整地體現其文化價值。
誤區警示 皇室、貴族和教會收藏各種古代珍品和宗教遺物的動機和目的是有區別的。皇室、貴族的收藏是把物質財富的占有,擴大到對精神財富的占有和享受;而教會的收藏則與天主教對宗教遺物的崇拜有關?!               ?br/>1.(2023·杭州二模)金石學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為研究對象。北宋時期,金石學成為專門的學問,金石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古器物“補經傳之闕亡”。清代金石考據之風更盛,在鑒別、分類及文字考證等方面多有成就。據此可知(  )
A.中國歷代帝王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古玩器物
B.古代中國具有保護和研究文物的歷史傳統
C.古代中國比西方更早的具有文物保護意識
D.清代考據之風更盛得益于西學東漸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補經傳之闕亡”“在鑒別、分類及文字考證等方面多有成就”可知,中國古代的金石學主要用于研究、鑒定和考證古代金石器物的價值,彌補傳統文字記載的不足,有利于古代文物的保護與傳承,故選B項;古代的金石學研究既有上層統治階層,也有普通社會學者,主要是為了金石研究而不是貴族收藏,排除A項;材料并未將中國與西方的文物研究進行對比,無法體現二者在文物保護意識方面的差異,排除C項;清代考據之風更盛得益于實學思潮的興盛,排除D項。
2.(2022·北京昌平區高二下期末)依據下表可以說明,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國致力于(  )
通過年份 文件名稱
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
2006年 《長城保護條例》
201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022年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A.探索民主管理機制 B.完善相關法治建設
C.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D.加強與各國的合作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1982—2022年我國先后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方面頒布了五部相關的法律,這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和發展,故B項正確。
知識點二 《世界遺產公約》 [學生用書(第87-88頁)]
《世界遺產公約》 原因 任何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制定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
宗旨 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內容 國際責任 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
重點保護 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
遺產類型 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 措施 (1)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 (2)2004年8月,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3)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 (4)2011年,中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作用 理念事業 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責任擔當 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
概念闡釋 世界文化遺產
所謂“世界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確定后錄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那些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項,都經過了一系列科學的申報、認證過程,是文化遺產中相似或相近事物中的最典型代表,所代表的是人類及自然界的最高價值。
思維點撥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特點
(1)歷史悠久;(2)專業化:法律制度化、體系化;(3)漸進性:遺產數量增多、保護范圍更廣;(4)全方位:個人、國家、世界。
問題思考 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思考故宮博物院為什么把養心殿的修復定位為“研究性保護項目”?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可以保留古建筑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可以保留古建筑的原狀,有利于對文物的研究;可以使古建筑傳統的修繕技藝得以傳承。
主題一 歷史的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家論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現狀
材料 目前,對非遺的保護傳承還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一是重申報輕保護。一些地方對非遺的文化屬性認識不足,申報目的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一味追求數量,對如何有效保護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二是創新不足,傳承人隊伍后繼乏力。三是開發熱市場冷。非遺項目向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轉化的“開發熱”不斷升溫,非遺和各業態融合看似表面紅紅火火,但市場冷熱不均?!幾脏噦姟都訌姺俏镔|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解讀 中國對非遺的保護傳承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史料探究 
材料一 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剪紙作品
材料二 在本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摘編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點:無形性、社會性、傳承性、多樣性、鮮活性、時代性、實踐性。
深化拓展 歷史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人文性 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并且融入生活
傳承性 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是口傳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內容和方法,由人代代相傳
獨特性 來自特定的民族、族群或個人,或來自特定的區域,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歷時性 隨時代的前進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同時又有相對不變的穩定性
共時性 是歷史的、傳統的,但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時代共存
整體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整體性的活態保護
(2)價值
歷史價值 可以對正史(文字)起拾遺補闕以及更正歷史的作用,幫助人們更全面地認識歷史
精神價值 與生活緊密結合,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審美價值 是歷代藝人心血的結晶,是傳統藝術的寶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科技價值 是歷代人們傳統知識和實踐的積累,具有科學或潛科學的價值
1.(2023·河北調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加入締約國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自1972年公約正式通過后,截至2017年1月,在全球范圍內共有193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反映出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  )
A.有利于維系各國悠久的歷史傳統
B.體現各國間的文化差異
C.加速了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
D.符合全人類的共同需求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可知,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人類遺產保護的體系中,說明保護人類遺產符合全人類的共同需求,故選D項;人類遺產保護重在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不是對歷史傳統的固化維持,排除A項;人類文化遺產屬于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在價值訴求上具有一致性,排除B項;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涉及國家政治、經濟和外交關系的變化,對全球治理體系的影響有限,排除C項。
2.(2023·湛江模擬)2017年,山東泰安市人大常委會就《泰山生態保護條例》作出說明:“最初這部法規的題目是《泰山管理條例》……更改為《泰山生態保護條例》……不僅限于對泰山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還包括文化文物、人文歷史等方面。”這一法規的出臺(  )
A.遵循文物古跡保護的真實性原則
B.反映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遺產的經濟效益
D.強化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屏障
答案 D
解析 該法規涉及面廣,且保障力度大,有助于強化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屏障,故選D項;文物古跡保護的真實性原則是指遺產產生時和后來形成的各種特征,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不僅限于對泰山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還包括文化文物、人文歷史等方面”表明不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還涉及文化文物、人文歷史等方面,排除B項;《泰山生態保護條例》僅是法規,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排除C項。
知識點三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學生用書(第88-90頁)]
世界文化遺產 古代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遺跡主要包括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近代 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堪稱包羅萬象的藝術之城
中國文化遺產 代表 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意義 表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意味著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任重道遠
問題思考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亞平寧山腳下,阿諾河盆地的山丘之間,佛羅倫薩建立于公元200年,歷史上一直是貿易和藝術中心。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在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是什么?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為文藝復興的象征,眾多卓越的藝術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繪畫作品,是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
主題二 文明的印證——文化遺產
名家論史 昆曲的價值和歷史地位
材料 說“昆曲”是古典藝術的范例,不會有人反對?!デ膶W高品位的佳作很多,它熔鑄了前代韻文文學的精華,以文學的抒情為長,又以戲劇的“當行本色”為本,在代言體中融入了作家的主觀感情,意味深長,常有弦外之余音?!窃跉v史的音樂文化的遞傳的基礎上,昆曲的歌唱音樂體系在昆山腔的改革及其發展中逐步形成?!陂L期形成的民族的表演理論和藝術美學的基礎上,構成了一個整體,已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完美的表演藝術體系。
解讀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被譽為中國“百戲之祖”。具有較高的文學品位,傳承歷史音樂文化,是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
史料探究
材料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有56項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都江堰和大運河都名列其中。
圖一 都江堰示意圖
圖二 大運河示意圖
有學者闡述都江堰入選的理由: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 00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運河入選的理由,并簡要闡述評選世界遺產的意義。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理由: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它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
意義: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增強人們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
深化拓展
歷史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與意義
(1)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措施
①延續歷史,傳承文化,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應在遺產的風貌區保護、文物修繕等方面注意,防止過度開發、“修舊如新”等傾向。
②明確管理主體,加快遺產保護立法。
③合理開發,適度利用。
④提高保護技術。
⑤加強研究,擴大宣傳教育。
⑥做好后備項目的申遺準備工作。
(2)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①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遺產不可再生,也無法替代。
②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能進一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能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
③對于當今社會而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因此,保護環境應該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
1.(2023·杭州模擬)中國是歷史不曾中斷過的文明古國,有著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遺跡。其中長城、秦始皇陵等多項歷史遺跡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列有關中國世界遺產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長城、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等是我國第一批世界遺產
B.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C.1985年,我國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
D.昆曲是世界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答案 A
解析 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并沒有布達拉宮,故A項錯誤,符合題意;截至2020年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42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985年11月,我國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昆曲于2001年5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2.(2022·深圳高二下期末)1945年12月,法國將阿爾及利亞的抗法英雄阿卜杜·卡德爾的住所列為歷史遺址,后來遺址范圍又擴大到他生活和居住過的清真寺等。這一做法旨在(  )
A.釋放和解信號維持殖民統治
B.修復國際關系促進和平發展
C.將民族自決確立為公認準則
D.融合兩國文化助推非洲發展
答案 A
解析 1943年,法國政府控制了阿爾及利亞,為鞏固其統治而進行了一系列改善原住民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的改革。特別是為了平抑民族主義運動,法國政府一方面鐵腕鎮壓,另一方面又不斷釋放民族和解的信號,故選A項;法國政府的做法實質上是維護殖民統治,促進和平發展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二戰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了普遍承認和迅速發展,排除C項;法國作為殖民侵略者,其活動的主旨是維護殖民統治,助推非洲發展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
1.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和方法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2.《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3.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明所留下的輝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家國情懷 長城的內涵寓意演變
在古代中國,長城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防御工事,影響著中原的榮辱興衰。到了近代,中外各界都認為長城是“地球上最偉大之古物”,但這是就長城本身而言,只是證明傳統中國的偉大,指向的是過去。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占領東三省。1933年,戰事蔓延到長城沿線。當時的《時事月報》刊登插畫《只有血與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描繪了一個巨人般的戰士緊握步槍,跨過長城沖向前方。1935年,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號召“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此后,這首歌傳遍全國,全國人民高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長城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聯系得以確立,深入人心。——摘編自吳雪杉《長城:一部抗戰時期的視覺文化史》
解讀 長城由古代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變為古老中國的代表和中華文明的象征,后來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史學前沿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利用
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要以資源的發掘為基礎,以提升創意審美為目標,以營造創意生活氛圍為宗旨,通過培育創意精神,提煉創意要素,整合創意資源,生產創意產品,傳播創意理念,營造創意生態,激活創意消費,構建富于創意的文化遺產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加強文化遺產的創新利用,基本路徑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公益事業之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資源,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地域文化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是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基于個性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的大眾消費需求,以企業為主導,生產豐富而多元的文化遺產創意產品。
——摘編自秦宗財、楊鄭一《論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的邏輯與路徑》
解讀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保護的途徑要有創新,要與時俱進,讓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有助于更好的發揮其價值,也能形成更好的保護。
教材補遺 世界文化遺產概念的形成
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聯盟的有關工作。當時的國際聯盟提出并倡導一種思想,即應通過國際合作來保護人類共有的遺產。直到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不能移動”的文化遺產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現代化進程發展迅速,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促使《世界遺產公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際社會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文化保護行動。正是由于這一次保護行動的影響,世界文化遺產的概念才逐漸成熟。
解讀 文化遺產概念與國際社會對人類共同遺產的認識深入有關,也與世界文化遺產的破壞需要國際共同保護有關。
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時精練
1.(2023·湛江高二期末)清政府于1906年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1909年擬定《保存古跡推廣辦法章程》,提出針對古跡的六條調查事項,以及五條保存事項。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古物保存法》。據此可知近代中國(  )
A.已確立了文物保護體系
B.文物保護工作漸有制度可循
C.遏制了破壞文物的勢頭
D.文化遺產保護已實現規范化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從清政府到南京國民政府,都制定了有關保存古物、古跡調查的章程和辦法,且成立專門保護管理文物的機構,使得文物保護工作逐漸有制度可循,故選B項;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物保護,但遏制了破壞文物的勢頭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21世紀以來,為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我國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2.(2023·杭州一模)絲綢的發現是2021年3月以來三星堆考古發掘最大的亮點之一。此次發掘現場專門設計建造了全封閉、恒溫恒濕的發掘方艙,發掘人員全程身穿防護服進艙工作,盡量做到無菌化發掘。多學科實驗室配置了一系列監測、檢測與記錄儀器,對出土器物進行現場觀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護。三星堆考古說明(  )
A.歷史研究必須有考古依據方可采信
B.蠶桑絲織技術最早出現在三星堆
C.現代科技手段大量運用于考古研究
D.細菌感染倒逼考古學的技術進步
答案 C
解析 由題干中信息可知,現代科技手段大量運用在了三星堆考古研究工作中,故選C項;題干僅提到三星堆考古過程中采用了現代化科技手段,并未提到與之相關的歷史研究,“必須有”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蠶桑絲織技術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期,而三星堆遺址則屬于青銅時代,二者時間上不符合,排除B項;發掘人員身穿防護服是為了防止對文物造成破壞,排除D項。
3.(2022·沈陽高二下期末)1874年,在普法戰爭結束后,俄羅斯的亞歷山大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批準了《關于戰爭法律及慣例的國際宣言》,宣稱:“文化屬于人類的共同遺產,藝術財富一旦被毀就無法彌補,他們的文化價值對所有人都是有價值的,并不只屬于他們所屬的國家?!边@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眾對文物保護的自覺性
C.避免了文化遺產遭受戰爭的破壞
D.確立了世界文物保護的基本規則
答案 A
解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宣言指出文化價值的普世性,宣稱文化保護不應僅限于國家,實際符合了這一時期文化保護展開國際化合作的要求,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該宣言在民眾中所起到的實際效果,無法判斷是否提高了民眾對文物保護的自覺性,B項錯誤;避免了文化遺產遭受戰爭的破壞說法過于絕對,C項錯誤;材料與世界文物保護的基本規則無關,D項錯誤。
4.(2022·丹東高二下期末)法國將國家及公共機構所有的歷史古跡低價對外開放;對個人所有的歷史古跡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對外開放;設立免費參觀日、文化遺產日、25歲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師可免費參觀文化遺產;等等。這些做法(  )
A.突出對遺產原有價值的保護
B.開發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
C.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
D.建立了系統全面的保護網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法國通過對國家所有的歷史古跡低價開放、對個人所有古跡鼓勵開放、設立免費參觀日等活動加強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這些做法開發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并不是保護,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物質文化遺產,并非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并未建立系統全面的保護網,排除D項。
5.(2023·郴州高二期末)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2004年8月,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中國審議通過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2011年,中國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表明,中國(  )
A.傳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B.完善了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
C.通過立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D.具有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
答案 D
解析 通過題干舉措,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故選D項;“走在世界前列”不合邏輯,題干未將中國與世界在傳承文化方面進行比較,排除A項;“認識”不合題意,題干提及的是中國通過相關法律來保護文化遺產,排除B項;“通過立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只是題干信息的一部分,排除C項。
6.(2023·鄒城高二下期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增加了線性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遺產三種遺產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我國有多項遺產列入下表,這一做法(  )
遺產種類 中國入選的典型代表
線性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大運河……
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記憶遺產 清代科舉大金榜、《本草綱目》、南京大屠殺檔案、甲骨文……
A.體現了中國文化領先世界
B.維護了文化遺產的民族性與多樣性
C.提升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展現了中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線性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記憶遺產都是一些具有我國民族性的特有文化成果,所以這些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有利于維護我國文化遺產的民族性和多樣性,故選B項;文化成果不存在領先與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成果,排除A項;文化遺產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觀性,不需要證明和提升其真實性,排除C項;我國多項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結果,與政府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
7.(2022·宣城高二下期末)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與世俗權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作為文藝復興的象征,眾多卓越的藝術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繪畫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兩項文化遺產共同的歷史價值在于(  )
A.代表了非洲歐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B.形成了包羅萬象的近代藝術之城
C.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
D.彰顯出不同地區建筑藝術的發展
答案 D
解析 埃及的金字塔和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分別展示了古埃及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建筑藝術成就,因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兩項文化遺產共同的歷史價值在于彰顯出不同地區建筑藝術的發展,故選D項;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屬于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建筑藝術成就而非非洲文明成就,且材料也沒有比較埃及與非洲其他地區的成就,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兩個不同地區建筑藝術的發展,沒有明確這些建筑藝術的融合且金字塔不是近代藝術,排除B項;埃及金字塔和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C項。
8.(2023·南通通州區高三上期中)在2022年“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上,宣布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經過700年的城市發展建設,如今中軸線串起了3處世界遺產、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4處各級文物??梢姟爸休S線”(  )
A.是古代君主專制強化產物
B.承載了中華歷史文化
C.是北京城獨有的都城模式
D.始建于明朱棣的遷都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如今中軸線串起了3處世界遺產、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4處各級文物”并結合所學可知,北京歷史悠久,北京城圍繞中軸線進行布局,因此“中軸線”承載了中華歷史文化,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北京中軸線串起了許多歷史與文物,沒有涉及君主專制,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都是圍繞“中軸線”布局,而非北京城獨有,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北京城始建于金代,排除D項。
9.(2022·遼寧六校聯考)我國的長城等37處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的共同性是(  )
①作為重要的自然景觀,具有重大經濟價值,必須保護
②是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
③展現出人類歷史上的重要階段
④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文化遺產是文化景觀,不是自然景觀,①錯誤;文化遺產本身就是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如長城遺址可用于研究超大軍事防御工程等,②正確;文化遺產展現出人類歷史上的重要階段,③正確;這些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④正確;故選B。
10.(2022·寧波高二下期末)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下列三幅圖所代表的文化遺產從左到右分別是埃及古阿比多斯的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藏的牛尊和亞述帝國王宮出土的人面飛牛石雕。這些考古文物可以用來說明(  )
A.世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歷程
B.社交和宗教儀式的重要性
C.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
D.埃及文化的世界價值與意義
答案 C
解析 據題干信息可知,三幅考古文物圖共同指向“?!?,說明古代埃及、中國、亞述帝國的農業、畜牧業有較大發展,相關的手工業、藝術等行業也發展起來,故選C項;“全球化”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排除A項;以上三件考古文物與宗教儀式沒有邏輯關系,排除B項;“埃及文化的世界價值與意義”以偏概全,無法說明河南的牛尊、亞述帝國的人面飛牛石雕,排除D項。
11.(2022·濱海期中)有學者評述:“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種‘古為今用’的三段論:不遺余力地包裝文化遺產;兢兢業業地將文化遺產申報為‘世界級’;迅雷不及掩耳地將文化遺產貨幣化?!痹搶W者認為這種“古為今用”的做法(  )
A.提升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可度
B.背離了設立世界文化遺產的初衷
C.忽視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效益
D.保護了文化遺產的民族性多樣性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內容可知,該學者認為當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最終是為了實現文化遺產的貨幣化,是為了經濟利益,這就背離了設立世界文化遺產的初衷,故選B。
12.(2023·邯鄲一模)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從2008年起,通過互聯網等媒體隔年發布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文化遺產。最早列入名單內的此類遺產包括南極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這說明,文化遺產保護(  )
A.頗受網民關注 B.具有一定經濟效益
C.面臨新的挑戰 D.存在厚古薄今傾向
答案 C
解析 進入20世紀以后,氣候變化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不利影響愈發受到關注,在相關組織重點關注的遺產名錄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遺跡,這說明氣候變化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故選C項;專門機構在互聯網上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警示宣傳,并不能代表網民關注文化遺產保護,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效益,排除B項;厚古薄今與材料信息明顯不符,排除D項。
13.(2023·合肥一模)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規定:古跡保護與修復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這一規定強調對古跡保護與修復應(  )
A.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 B.以藝術性為審美追求
C.以主觀性為研究依據 D.以完整性為修復目標
答案 A
解析 由“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可知,上述規定表明對古跡的保護與修復應該實事求是,尊重史實,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故選A項。
14.康熙生前十分重視文化建設,給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稱道的建筑文化遺產,是一個能夠讓他的盛世同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盛事的帝王。下列項中,可以佐證這一說法的是(  )
①重建北京故宮太和殿?、诔踅ɑ实郾苁钕牡男袑m頤和園?、坌藿ǔ械碌谋苁钌角f?、芘蓾h、滿工匠進藏擴建布達拉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現存太和殿,為清康熙年間重建,是現存中國古代最高最大的宮殿,故①正確;皇帝避暑消夏的行宮頤和園初建于清乾隆年間,故②錯誤;承德的避暑山莊始建于康熙年間,故③正確;達賴五世重建布達拉宮,康熙帝特派遣114名漢、滿工匠進藏,參加擴建工作,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
15.(2022·濰坊高二下期末)下面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某一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價。據此可知,該世界文化遺產是(  )
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以彩塑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A.巴比倫城 B.敦煌莫高窟
C.龐貝古城 D.伊斯坦布爾古城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以彩塑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可知是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盡頭的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故選B項;巴比倫城和佛教無關,排除A項;龐貝古城是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重要參考,但與佛教無關,排除C項;伊斯坦布爾古城先后是東羅馬、奧斯曼兩大帝國的首都,與佛教無關,排除D項。
16.(2023·濰坊一模)(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凡爾賽宮:標志與象征
材料一 凡爾賽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紀60年代,為遠離暴亂頻發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興建凡爾賽宮,王室成員和貴族在其中極盡奢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三級會議在此召開,第三等級的代表們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網球場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眾的壓力下返回首都,凡爾賽宮作為法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就此終結。
在王室離開以后,圍繞凡爾賽宮的命運曾產生過爭論,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其中的宮殿和花園,以示對專制統治的打擊,但最終被議會以“凡爾賽宮是祖國的財產”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以來長達十年的混亂狀態。拿破侖提過對凡爾賽宮的規劃:(我)將使其成為我們取得的勝利和我們民族的榮耀的永恒豐碑,雄踞于歐洲首都的大門前,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觀。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復凡爾賽宮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時復辟王朝無力對凡爾賽宮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使這一計劃擱置下來。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國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頒布法令,將凡爾賽宮改造為一座具有公共屬性的“歷史博物館”,用來記錄能夠體現法國光輝歷史的重大歷史事件。
——摘編自荊文翰《從破壞到保護:法國大革命以來國家遺產政策研究》
材料二 從1870年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見。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鏡廳登基,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戰后的議和條約也被選在凡爾賽宮簽訂,埋下了德國20年后挑起更大戰爭的禍根。二戰后,法德在冷戰的威脅下,終于出現和解的契機。——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1)根據材料一,簡析法國大革命以來人們對凡爾賽宮的不同態度。(9分)
(2)結合材料二法德關系的史實,對凡爾賽宮遺產價值進行解讀。(6分)
答案 (1)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摧毀其以示對專制統治的打擊;啟蒙思想廣泛傳播,民眾民主意識提高。
國王路易十八主張恢復其為王室的居所。專制王朝復辟,以此彰顯王權。
拿破侖和路易·菲利普主張將凡爾賽宮改造為歷史博物館。通過凡爾賽宮體現法國歷史,構建民族認同;展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
(2)二戰前,凡爾賽宮是法德對抗與復仇的標志與象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法德在爭奪歐洲霸權與殖民地上矛盾尖銳,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導致法德之間長期仇視和戰爭,給歐洲帶來深重的災難。
凡爾賽宮成為人們敬畏歷史、向往和平的記憶之場。保護凡爾賽宮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緬懷歷史、珍惜和平,警示人們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南开区| 若尔盖县| 富阳市| 永新县| 庐江县| 离岛区| 郎溪县| 正阳县| 始兴县| 临武县| 屯昌县| 五指山市| 泸水县| 永顺县| 繁昌县| 公主岭市| 静海县| 土默特左旗| 凤山县| 福建省| 玉门市| 琼海市| 松江区| 依安县| 瑞昌市| 保山市| 正镶白旗| 湘潭县| 新河县| 鹤岗市| 太原市| 松桃| 屯门区| 凤山县| 镶黄旗| 崇礼县| 青海省| 襄城县| 凤山市|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