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時空觀念:認識東學西傳和西學東漸的史實。 2.史料實證:了解中華文化與異國他邦文化交流的史實,認識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3.家國情懷: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產生的重要意義。 4.唯物史觀:認識四大發明對中西歷史產生的不同作用。 西學東漸 東亞文化圈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學生用書(第9-10頁)]1.佛教的傳入與融合概況 ①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時期,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影響 積極 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消極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問題思考 閱讀教材圖片“云岡石窟露天大佛”,思考:這尊佛像蘊含了什么信息?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體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中國的建筑佛像糅合了佛教和中國傳統的建筑特色;說明魏晉時期佛教的興盛,對中國影響深刻。2.西學的傳播:新航路開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間接交往(1)明清時期: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 ②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③《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清初 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2)近代前期:西方文化的傳入鴉片戰爭后 林則徐和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魏源進一步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西學的傳播渠道大大增加洋務運動時期 ①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②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如嚴復、詹天佑等。 ③1868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新文化運動時期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 ①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②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概念闡釋 西學東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西方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及藝術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圖解歷史 西學東漸的深入主題一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名家論史 明清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繁榮材料 明清之際,我國和歐洲的文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這次交流中,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充當了橋梁和紐帶。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使中國知識界對“西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使歐洲出現了“中國熱”。——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和歷史作用》解讀 明清之際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既有西學東漸,又有中學西傳。史料探究 中外文化的交流材料 公元前后,佛教東來,開異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亂華,露異族入主中國之兆。然二者雖促成政治、社會、宗教、哲學各方面之騷動與進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轉變。蓋佛教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極出世之人生觀又適與老莊思想有相近之處,其不能對政治思想有所貢獻,亦意中事。至于晉代亂華之諸朝,其文化均低,占據中原以后,文化則自動“用夏變夷”。明清海通之后,歐洲文明隨傳教士而傳播于中土。加以閉關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統之“天下”突然變為世界上列國之一。而積弱之余,更屢為外國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劇變,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為轉變時期見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則蒙古入主中國,人民備受異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義禮樂,法家之尊君重國,明法飭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無為,以及一切中國固有之政理治術,均經歷史之事實證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則窮極生變,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徑,向新方面以前進矣?!捁珯唷吨袊嗡枷胧贰?br/>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外來思想傳入中國時呈現出哪些特點。并分析外來文化的傳入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1)特點:①漸進性,無論是佛教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后均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②逐漸本土化,例如佛教在傳入中國后吸收了中國文化的一些元素。③明清以前,未使中國的社會體制產生根本性改變。④明清以后,使中國文化產生了顛覆性改變。⑤對中國的影響領域十分廣泛,滲透社會各個領域。⑥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與中國文化既有沖突也有交融。⑦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經歷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2)影響:①大大沖擊了中國的傳統社會。②豐富發展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③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④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文明的發展與演進。⑤佛教的傳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封建統治。⑥西方學說的傳入則激化了社會矛盾,逐漸使中國走向近代化。深化拓展 歷史解釋——鴉片戰爭前中國文化的三次交融(1)第一次是本土內部文化的交融。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實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綜合,確立了儒學的主流地位。(2)第二次是中國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的交融。佛教文化的傳入,特別是唐代玄奘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開辟了中華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交融的時代,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哲學,它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影響深遠。(3)第三次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明末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技術。1.(2022·東莞高二下期末)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據此可知(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B.大唐文化的澤被遠西C.大唐文化的承前啟后D.大唐文化的獨創輝煌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唐朝長安城聚集了較多的外國人,融入了外國文化,胡化現象盛行,這體現了大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大唐文化對其他地區和后世影響的具體表現,故“大唐文化的澤被遠西”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大唐文化對于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具體作用,故“承前啟后”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大唐文化與其他文化間的異同之處,故“獨創”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2023·德州高二下期末)有學者認為:“同光(同治光緒)時代的士大夫階級的守舊既然如此,民眾是否比較開通?其實民眾和士大夫階級是同鼻孔出氣的……嚴格說來,民眾的迷信是我國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礙之一?!痹搶W者旨在揭示( )A.救亡圖存的階段性 B.思想解放的必要性C.人民大眾的落后性 D.學習西方的重要性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民眾的迷信思想是阻礙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大障礙之一,所以強調社會需要徹底的思想解放,故選B項。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學生用書(第11-12頁)]1.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文字 朝鮮、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思想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宗教 大約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制度 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其他 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圖解歷史 古代中日制度的比較概念闡釋 東亞文化圈以中國為主,包括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制度、中國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2.對西方國家的影響四大發明對西方的影響 造紙術 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藥 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 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 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16—18世紀對歐洲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問題思考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歐洲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從多方面改變了歐洲人的觀念;為歐洲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提供了有力武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技術支持。主題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名家論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材料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化本質內容究竟有哪些蘊含,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觀念和原則:第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第三,實行“開戶牖”、互學習、兼收并蓄,“攜手共進”。第四,反對侵略戰爭,維護祖國統一?!幾岳钌髅鳌吨袊鴤鹘y文化與全球化》解讀 材料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全球化下的主要價值。史料探究 中西文化的對比材料一 在從500年至1500年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中,西方是歐亞大陸的不發達地區。我們已看到,這種不發達與中國的發達比較起來,證明是一種優勢,因為中國的發達起了使自身的發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國人享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功績為基礎的有效的官僚機構以及提供社會凝聚力和思想理論基礎的儒家信仰。中國人很自然地認為他們的文明優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認為外國人是“野蠻人”。——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7—18世紀,中國古代的主要經典和儒家學說,通過傳教士的介紹、研究,在歐洲知識界和上層社會得到了流傳和宣揚,成為伏爾泰等啟蒙運動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袊鴼v史上傳統的仁君統治和大一統的思想,更是主張開明君主專制的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王權所追求的社會楷模?!?啟蒙思想家)霍爾巴赫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倫理道德相結合的國家?!薄幾陨蚋ァ吨形魑幕涣魇贰?br/>(1)根據材料一,概括500年至1500年間中國文明在哪些方面優于西歐文明。(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元素為西歐文明的轉變所作的貢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1)方面:高度發展的文化;先進精湛的工藝;有效的官僚機構;具有社會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2)貢獻:中國先進的科技成果為歐洲開辟新航路和海外擴張、科技的發展以及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條件;中國的儒學思想成為啟蒙思想家批判專制王權、提出開明政治等主張的重要依據。深化拓展 唯物史觀——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1)表現:在物質方面追求中國時尚,出現了模仿中國工藝風格的產品;在精神方面追求有關中國的知識,大量出版傳教士有關中國的著述和中國經典的譯本;中國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國,產生了許多研究和推崇中國的學者和著作,出現了許多描寫中國、美化中國、借中國人之名諷喻時政的各種樣式的文藝作品。(2)意義: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3)認識:啟蒙運動時期的“中國熱”,說明在西學東漸的同時,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共同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與進步。1.由于歷史和地理的條件,漢字伴隨著漢文化東傳朝鮮、日本,南到越南,形成“漢字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有時被稱為“中華文化圈”。以下關于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形成的條件,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B.中國是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C.隋唐思想開放兼收并蓄D.中國的經濟和文化走在世界前列答案 B解析 題干中漢字文化圈(也就是中華文化圈)是因為中國的漢字和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而形成的,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二者因果關系不對,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由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國文字的外傳而形成中華文化圈,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隋唐時期政府開放包容的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態度,使得中國文化影響力更強,從而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中國的經濟和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才更加具有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從而促進了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的形成,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2.(2023·十堰高二下期末)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指出,政府發展經濟時需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穩定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產力的人民。這表明新加坡( )A.政府重視清除殖民主義的殘余B.經濟的發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C.吸收西方文化以改造儒家文化D.以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治國答案 B解析 由題干材料可得,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故選B項;題干沒有涉及關于殖民主義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題干并未涉及西方文化,所以無法得出吸收西方文化以改造儒家文化的結論,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排除D項。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對東亞和東南亞等國的社會制度和習俗產生了重要影響,也進一步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教材補遺 古代中國文化對亞洲的影響7世紀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國制度,以儒學思想為指導,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國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學生的策動下,公元645年,日本發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級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新羅統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T天瑜等《中華文化史》解讀 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學術前沿 “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西學東漸”不僅直接影響著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填補了許多中國文化中原來沒有的元素。自然科學中的聲、光、電、醫學等科學技術隨著“西學東漸”逐漸融入中國文化當中,并且通過具有先進思想之國人的學習與研究,中國本地的近代科學也開始形成并且逐步發展。不僅如此,關于近代科學的分類也漸次趨向專門化,形成比較系統的領域。近代的中國隨著“西學東漸”在發生著改變,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變了中國古老的思想文化領域,新領域的開拓和新科學的建立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文化的結構。——王含含《“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解讀 “西學東漸”推動中國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新發展。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時精練1.中文里原來并無“塔”字,魏晉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缽”或“覆盆”式,也就是一個半圓覆缽形的大土冢。而中國工匠將這種佛塔形式同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結合,創造出各種造型美觀、千姿百態的佛塔。這反映了( )A.佛教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漸成為主流思想C.中國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響D.宗教信仰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答案 A解析 魏晉以后,隨著中國工匠在源自印度佛塔的基礎上創造出各種帶有中國特色的佛塔,漢字“塔”應運而生,反映了佛教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沒有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B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及中國墓葬形制,C項錯誤;中國的佛塔和漢字“塔”的出現,不能說明宗教信仰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D項錯誤。2.(2023·濰坊高二期中)在儒家觀念中,服裝為禮儀之基礎。佛教傳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裝形制不斷變化,至唐朝時期發展為與世俗服裝相近的交領右衽、兩袖俱全的款式。這一變化說明( )A.佛教服飾開始走向世俗化B.佛教逐漸同儒家思想融合C.唐朝文化的包容與開放性D.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傾向答案 D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服裝逐漸與世俗服裝相近,原因在于佛教傳入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服裝逐漸與世俗服裝相近,并非走向世俗化,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佛教服裝的變化,不是思想的融合,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本土化傾向,不是中華文化的特征,排除C項。3.(2023·南昌高二模擬)“忠君愛國”在北宋末年成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標準。佛教也提出與儒家倫理道德相協調的戒律,“佛法據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應提倡忠君愛國,所以有的寺院稱為“護國寺”,有的稱“報國寺”。上述歷史現象反映了( )A.儒學與佛教互相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匯儒學倫理D.儒學開始吸收佛道思想答案 C解析 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愛國”的倫理觀被佛教吸收和應用,反映出佛教融匯了儒學倫理,C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佛教吸收儒學思想,不能得出兩者互相融合的結論,A項錯誤;佛教的發展不能體現士大夫普遍崇佛的心理,B項錯誤;“儒學開始吸收佛道思想”與材料不符,D項錯誤。4.(2023·邵陽高二期中)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走向世界;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又在東南亞弦歌不輟;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又深受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推崇。這一材料表明中華文化的特點是( )A.品格獨特,內容優秀B.博大精深,底蘊深厚C.綿延不絕,傳承至今D.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答案 D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能夠與外來文化相融合,體現了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未強調中華文化品格獨特、底蘊深厚以及綿延不絕等特點,A、B、C三項排除。5.十月革命勝利后,《廣東新中華報》的一篇文章寫道:“馬氏之言驗矣!今日歐美諸國已悟布爾什維克之不能以武力掃除矣!”這說明( )A.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B.馬克思主義得到部分國人認同C.馬克思主義只在南方得到傳播D.新文化運動已不再宣傳民主科學答案 B解析 《廣東新中華報》的意思是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馬克思的言論得到應驗,歐美各國認識到布爾什維克是不能用武力掃除的,表明一部分國人已經認同了馬克思主義,故選B項;馬克思主義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經傳入中國,A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6.(2023·武昌高二期中)新羅真興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張;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愛”思想并把它作為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想。這說明當時新羅( )A.統治者認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B.民眾完全認同“仁”的思想C.將朱熹的倫理思想作為治國準則D.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答案 D解析 據新羅真興王和文武王的觀點可以看出他們都將“民”放在重要位置,而民本思想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說明當時新羅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D項正確;新羅統治者是在強調民本,而非認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排除A項;“完全認同”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朱熹是宋朝理學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7.(2023·湖南長郡中學高二期中)越南至今保有慶祝中國農歷春節的習俗,越南民謠“肥肉腌蕎紅對聯,蕃桿炮仗綠年粽”是對千余年來當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會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廣場統一組織實施燃放禮花活動。這反映出( )A.中華飲食文化對越南的吸引力B.城市化沖擊了傳統風俗C.中越兩國節日文化的雙向交融D.越南對中華文化的揚棄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越南政府在1995年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為,而改為政府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廣場統一組織實施燃放禮花活動,這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辯證否定,是對中華文化的揚棄,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華飲食文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城市化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國對越南文化的學習,排除C項。8.(2023·北京海淀區高二期中)革命導師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系統地論述了火藥出現以后所引起的社會變化,肯定地指出,火藥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作用”。對這一論述的認識正確的是( )A.火藥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B.西征的蒙古軍隊把火藥傳到了歐洲C.火藥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D.火藥推動了歐洲的工業革命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恩格斯認為火藥推動了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并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故選C項;材料討論的是火藥對西方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火藥的傳播途徑,排除B項;工業革命指的是使用大機器進行生產,其生產動力是蒸汽機的使用,與火藥無關,排除D項。9.17、18世紀,一些西方傳教士將儒家經典如《大學》《禮記》《中庸》《論語》《孟子》《周易》《書經》《孝經》《詩經》《春秋》等翻譯為西文出版。這些書籍的出版( )A.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B.促進了儒學在西方的傳播C.使18世紀的歐洲成為“中國之歐洲”D.催生了大批的啟蒙思想家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17、18世紀,一些西方傳教士將儒家經典翻譯為西文出版,這些書籍在西方起到傳播儒學思想的作用,擴大了中華文化在西方的影響力,故選B項。10.(2023·濱州高二期末)埃及福斯塔特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萬片,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 000片,時間從唐朝綿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這表明( )A.埃及的手工業發展迅速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辟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D.中華文化影響了當時埃及人民的審美答案 D解析 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了大量的中國陶瓷和陶瓷的仿制品,可知中華文化影響了當時埃及人民的審美,故選D項;“埃及的手工業發展迅速”與出土了大量中國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中埃文化交流的方式與時間,排除B、C項。11.漢唐時期佛教文化傳入、唐宋時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傳入,中國文化在外來文化不斷傳入中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中國文化的輝煌,然后再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這一文化現象的世界意義主要體現在( )A.輻射其他國家文化B.推動文明間的交流交融C.貢獻中國智慧方案D.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答案 B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斷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故選B項;A、C項無法全面概括材料內容,排除;“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與材料強調的文明間的交流交融不符,排除D項。12.《日本書紀》卷一四記載,日本應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開始采用中國漢字。4世紀時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許多與中國同樣質地、造型、紋飾的銅鏡、瓷器、陶器、金飾。這說明( )A.隋唐時期,中日經濟往來頻繁B.中國對外來文化傳播與吸收并舉C.中國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D.中國與東南亞各國聯系不斷加強答案 C解析 材料“日本開始采用中國漢字”“出土了許多與中國同樣質地、造型、紋飾的銅鏡、瓷器、陶器、金飾”體現的是當時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故C項正確。隋唐時期(581—907)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排除B項;日本位于東北亞,排除D項。13.(2023·撫順高二期末)有學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作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因為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況”。材料旨在強調三大發明( )A.改變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經濟結構B.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貢獻C.標志著世界范圍內近代化的開端D.摧毀了歐洲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答案 B解析 該學者認為中國的三大發明對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人類社會的轉型,故B項正確;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導致中國的傳統經濟結構開始變化,A項排除;近代化主要表現為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和思想理性化,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排除;D項所述并未站在整個世界角度來看待三大發明的作用,排除。14.新文化運動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但它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強調的個人價值和情欲以及把個人與社會割裂的極端個人主義,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材料反映了當時( )A.否定傳統文化價值的訴求B.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C.抨擊綱常禮教的現實要求D.全盤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 B解析 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強調的個人價值和情欲以及極端個人主義,而是中華民族以國家命運和利益為重的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這是因為當時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故B正確。15.啟蒙運動時期,“中國熱”一度在歐洲流行。伏爾泰在其著作《風俗論》中提道,如果說有些歷史具有確實可靠性,那就是中國人的歷史;狄德羅曾高度評價《四書》《五經》;孟德斯鳩認為中國的統治者因為嚴格遵守禮教而取得成功。這說明( )A.中國文化為西方啟蒙運動提供理論依據B.中國文化與啟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C.大部分啟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D.中國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體現了中國文化與啟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故選B項;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材料強調的是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排除;C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無法得出“中國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的結論,排除D項。16.(2023·保定高二檢測)(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徐光啟(1562—1633)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與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的部分內容,將歐洲數學介紹到中國,奠定了我國近代數學的基礎。其著作《農政全書》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農學著作之一。該書不但記載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而且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啟為監督編纂《崇禎歷書》,書中介紹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轉說,然而當時中國社會的一些知識分子對哥白尼的學說持否定意見,哥白尼的學說在當時的中國并未引起重視。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傳播較晚,當時近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印刷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16世紀末,耶穌會士來華后翻譯了《四書》《五經》。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東西方之間的對話處在相對平等的位置上,耶穌會士們的翻譯在西方產生了很大影響。伏爾泰說:“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真理絕不與迷信混同?!彼険籼熘鹘痰暮诎到y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中國看作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政體之一。有學者認為,“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17和18世紀的整個思想模式發生了轉變,而轉變之后,在許多方面與孔子思想都很相似”?!幾院戮按骸度寮宜枷朐谖鞣降膫鞑ァ?br/>(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徐光啟的主要科學成就及其特點。(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儒家思想西傳的原因。(6分)答案 (1)成就:介紹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譯《幾何原本》,推動中國數學發展,或介紹哥白尼的學說,或在《農政全書》中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編寫《農政全書》,總結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指導農業生產;修訂歷法(或編纂《崇禎歷書》)。特點:涉及領域廣;注重經驗總結;實用性強(或指導農業生產,或體現農業文明特征);融合東西方科學文化。(2)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印刷技術的提高;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耶穌會士的傳播。(任答3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