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部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部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

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1.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 2.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等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 唯物史觀: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生產力的發展對交通建設的影響。 家國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重大交通工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歷史解釋:了解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等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 驛道 馳道 京杭大運河 新航路的開辟
時空坐標
課時1 古代水陸交通的變遷與對海洋的探索
知識點一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 [學生用書(第68-70頁)]
1.陸路交通
自然道路 出現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仍依賴天然道路與河流
西方人 工道路 西方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
中國人 工道路 秦朝 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漢朝 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元朝 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
2.水路交通
中國 春秋 已有運河
秦朝 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隋朝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元朝 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
西方 法國 17世紀開通的米迪運河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
荷蘭 17世紀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
思考 《漢書·賈山傳》中提道,(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馳道的修建有何積極作用?
試答: 
提示 歷史現象:秦朝修筑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作用:有利于加強全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概念闡釋 馳道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始于秦朝。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馳道的修建,是秦漢時期規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對于陸路交通的發達,具有重大的意義,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主題一 古代的交通
名家論史 “條條大路通羅馬”
材料 羅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內,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羅馬經坎佩尼亞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費拉米尼烏斯大道由羅馬直達翁布里亞東海岸,通往東北部的瓦萊利亞大道由羅馬通向東北部地區。這些大道對維護帝國的統治和加強帝國各地的聯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使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諺語即說明了羅馬交通高度發達的盛況。
——電視紀錄片《世界歷史》解說詞第15集《古代羅馬文化》
解讀 羅馬帝國大力修筑道路維護了帝國的統治,加強了帝國各地的聯系,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史料探究 古代中國的交通
材料 古代城市內部的交通主要以畜力車為主,城市局限在半徑不到4千米的集中布局平面內。早期古代交通工具比較落后,沿交通干線出現了許多驛站,驛站、驛鋪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設驛鋪,供給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城市作為地域性的中心具備防御功能,城內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兩側形成一定的商業、市場等交換、消費場所,從而使古代城市沿交通干線形成“串聯”型分布。
——摘編自張洪恩、黎克繼《淺析中國古代交通方式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概括中國古代交通的特點及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試答: 
提示 特點:交通工具落后,沿交通干線驛站、驛鋪較多;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主要交通道路兩側有一定的交換、消費場所。
影響:導致城市規模小,影響城市布局,影響城市功能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帶動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的作用
(1)交通工具和道路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經濟繁榮時期交通運輸業也相對發達。
(2)加強了政府對各地區的控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3)交通運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的發展程度,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4)擴大了交流范圍,加強國內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交流與聯系。
(5)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與周邊國家乃至更遠地區和國家的經濟文化聯系。
1.(2023·淄博高三上調研)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運河交通網,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賦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唐朝(  )
A.水路運輸成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于世界
C.構建長安為中心的運河交通網
D.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統一穩定
答案 D
解析 材料說明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故選D項;題中材料沒有水路運輸與陸路運輸的比較信息,排除A項;題中材料未體現中國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于世界,排除B項;材料說明唐朝時期完善運河交通運輸網絡,奉長安為文化中心,構建長安為中心的運河交通網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2.(2022·北京市海淀區高二上期末)閱讀下圖,對羅馬帝國的道路建設理解正確的是(  )
羅馬帝國大道(公元2世紀初期)
①有利于鞏固帝國統治 ②促進了帝國貿易發展 ③方便地中海周邊地區文化交流 ④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提供了條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羅馬帝國的道路建設是以都城羅馬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帝國的統治,故①正確;通過以羅馬為核心的道路網,加強了各地的經濟聯系,促進了貿易發展,故②正確;通過以羅馬為核心的道路網,將地中海周邊地區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地中海周邊地區文化交流,故③正確;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羅馬道路網無關,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 [學生用書(第70-71頁)]
古代 對海 洋的 探索 中國 西漢 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宋元 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明朝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
海上絲 綢之路 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世界 波利尼西亞人 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
腓尼基人 首次橫渡地中海
維京人 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
阿拉伯人 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全球航路 表現 ①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②歐洲人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
結果 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運河 ①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
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思考 根據南宋海上貿易路線圖,思考宋代海外貿易發達的有利技術條件是什么?
試答: 
提示 宋代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
概念闡釋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的開辟,是指歐洲從15世紀開始,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加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亞洲和歐洲的陸上通道,從而使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對外尋找通往東方的探險活動。
主題二 中西方對海洋的探索
名家論史
材料 15、16世紀之交,西歐各國夢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路,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絕非歷史的偶然,它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觀條件已經具備,在萬事俱備的條件下,一批偉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摘編自王蕊《淺談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解讀 15、16世紀之交,在經濟、社會、宗教、思想動因的共同推動下,地理大發現的帷幕拉開,這推動了全球聯系的加強。
史料探究 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
材料 宋代的造船業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辟了航海史的新階段。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在船型結構和造船工藝上,宋代的船要比當時的“番舶”更先進。
——摘編自張靜芬《中國古代的造船與航海》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造船技術取得了哪些進步以及有何積極影響。
試答: 
提示 進步:船體更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船體使用密封隔艙工藝;船型結構和造船工藝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積極影響:使中國海船能夠遠洋航行,推動了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繁榮和發展。
深化拓展 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相同 開創精神;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
不 同 目 的 揚國威于海外,以朝貢貿易促進中外交流 到東方尋金和開拓新市場等
性 質 政治行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動 經濟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海外殖民
影 響 經濟 朝貢貿易使國力不堪重負,被迫停止航海活動;遠洋航海業衰落 獲得巨額利潤,促進資本原始積累;遠洋航海業蒸蒸日上
政治 擴大了明朝的政治影響,樹立起中國人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長期貧困落后
1.(2022·浙江名校聯盟高二下期末)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曾不斷探索海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有(  )
①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 ②阿拉伯人在大西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③羅馬人首次橫渡地中海 ④鄭和下西洋曾航行至東非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9世紀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水手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故①正確,不符合題意;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而非大西洋,故②錯誤,符合題意;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故③錯誤,符合題意;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故④正確,不符合題意;選擇B項符合題意。
2.據記載,明永樂十三年,重開會通河,依托京杭大運河,停止海運。由于運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廢止漕運。而當歐亞大陸已有的傳統貿易商路被阻塞時,西方人急切地開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斷出中西方(  )
A.經濟形式不同 B.國家制度不同
C.對外政策不同 D.思想文化不同
答案 A
解析 中西方對待航運的不同態度,中國停止海運,廢止漕運,西方積極開辟新航路,本質上反映了不同的經濟政策,中國以農業立國,自給自足,西方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需要更多市場,故選A項;早期殖民國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實行的是封建統治,中國實行的也是封建統治,排除B項;對外政策與思想文化的不同源于經濟形式的不同,排除C、D項。
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
1.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 2.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羅馬帝國的道路、漢代貫通的絲綢之路等是典型代表。 3.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流,如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
史學前沿
早期古代交通工具比較落后,沿交通干線出現了許多驛站,驛運站、驛鋪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設驛鋪,供給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城市作為地域性的中心具備防御功能,城內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兩側形成一定的商業、市場等交換、消費場所,從而使沿交通干線古代城市形成“串聯”型分布。
——摘編自張洪恩、黎克繼《淺析中國古代交通方式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解讀 中國古代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干線沿線驛站較多,城市內部主要交通干線為過境交通;主要交通道路兩側有一定的商業交換、消費場所。
教材補遺
1819年英國制造出第一艘遠航汽船并橫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紀40—50年代,英國亦出現建立海洋運輸網的熱潮。英國通過海洋運輸網把本國交通網同殖民地的交通網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構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運輸網,從而取代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落后的交通運輸體系。
——摘編自張天《論英國近代化全球交通運輸網的建立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解讀 英國通過海洋運輸網把本國交通網同殖民地的交通網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滿足了英國殖民擴張的需要。
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
課時精練
1.(2022·葫蘆島高二下期末)秦漢兩代朝廷非常重視道路的建設。秦兼并六國之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西漢武帝時,在秦的基礎上,開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東漢的都城洛陽則是“處于中土,平夷洞達,萬方輻湊”的交通樞紐。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證了秦漢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
B.說明交通是秦漢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
D.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領導權
答案 C
解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進行如此龐大的交通建設目的在于政府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選C項;保證秦漢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B項夸大了交通建設在地方治理上的地位,與史實不符,排除;交通建設有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無法確保絕對領導權,排除D項。
2.(2022·湖南三湘名校高二下期末)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江淮地區,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礙被完全打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取得直接聯系,于是文化傳播、商賈貿遷日趨便利,而運河所經由之都會,亦驟增重要而日趨繁榮。據此可以推斷(  )
A.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社會發展
B.南方經濟發展趕上并超過北方
C.運河連通解決了黃河泛濫問題
D.交通便利彌補了地域文化差異
答案 A
解析 大運河的開通溝通南北,從而推動南北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即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社會發展,故選A項;材料中并無南北經濟實力對比的信息,排除B項;大運河連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無法解決黃河泛濫問題,排除C項;交通便利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但無法彌補地域文化差異,排除D項。
3.下表為隋朝大運河和元朝大運河的比較,由此可知,運河的開鑿與整修(  )
開鑿時間 河道走向 起止點
隋朝 運河 隋煬帝時 以洛陽為中心點,呈縱橫形狀 涿郡—余杭
元朝 運河 元世祖時 呈南北垂直形狀 大都—杭州
A.鞏固南方經濟重心地位
B.緩解北方水資源不足問題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變化
D.體現農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答案 C
解析 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是在南宋,與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緩解北方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不是隋朝與元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排除B項;農耕文明具有內向的特征,排除D項。
4.(2022·濮陽高一期末)波斯帝國有全長2 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國秦王朝則精心修建了“馳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長,從恒河三角洲直達西北部開伯爾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羅,并在那里與西抵中東、北達中亞的商路連接起來。以上歷史現象出現的前提是(  )
A.帝國的建立 B.商業的繁榮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傳播
答案 A
5.(2022·臺州高二期末)運河的開鑿利用有時會影響某個國家的歷史走向,或在某個地區或世界戰略格局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下列對運河所產生的影響解讀正確的是(  )
A.京杭大運河——溝通中國境內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B.米迪運河——成功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兩大海域
C.巴拿馬運河——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距
D.蘇伊士運河——成為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距,C項正確;京杭大運河沒有溝通珠江,排除A項;成功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兩大海域的是蘇伊士運河,排除B項;D項是米迪運河的作用,排除。
6.(2022·溫州市高二上期末)1666年,國王路易十四授權皮埃爾·保羅·德里凱建造運河,其目的是連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避開直布羅陀海峽、海盜和西班牙國王的船隊,促進貿易的繁榮。該運河是(  )
A.米迪運河 B.伊利運河
C.蘇伊士運河 D.巴拿馬運河
答案 A
解析 1666年,為了避開海盜威脅和西班牙關稅,連通大西洋和地中海,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授權皮埃爾·保羅·德里凱在法國南部修建了米迪運河,故選A項;伊利運河是美國在東北部地區修建的一條運河,排除B項;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排除C項;巴拿馬運河連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1914年開始通航,排除D項。
7.(2022·德州高二階段練習)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時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材料說明了(  )
A.鄭和主張與他國經商
B.鄭和主張下西洋
C.鄭和有海洋主權意識
D.鄭和說服了明仁宗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可知,鄭和主張維護南海權益,說明他有海洋主權意識,C正確。
8.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開辟的新航線將“海上絲綢之路”從區域性的海上航線延伸為全球性的交通網絡。此后,歐洲人逐漸掌握了海上航線的主導權,改變了傳統“海上絲綢之路”以和平貿易為基調的特性。這反映出(  )
A.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新航路開辟推動了資本主義擴張
C.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
D.中國喪失了在對外貿易上的優勢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推動了交通發展,交通的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擴張,B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A項排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題干未涉及中國在對外貿易上的變化,排除D。
9.(2022·哈爾濱高二期末)隋朝,隋煬帝下令開鑿了貫通南北的長逾2 700千米的大運河,使水驛暢行。唐朝,為了便于中外使臣往來,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道網,使郵驛得到更大的發展。這主要說明隋唐郵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  )
A.疆土面積的擴大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國際交往的增加 D.交通條件的改善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隋唐驛道網的建立和完善,使郵驛得到更大的發展,D項正確;隋唐郵驛發展與疆土面積的擴大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商品經濟,排除B項;隋唐郵驛未體現國際交往,排除C項。
10.(2023·臺州一模)“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是皮日休對下圖中運河的評價。該運河(  )
①溝通了中國五大水系 ②以長安為中心向南北輻射 ③促進清江浦崛起發展 ④實現南北貫通鞏固國家統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皮日休所描繪的是隋朝的大運河,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故①正確;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而不是以長安為中心,故②錯誤;清江浦位于江蘇省淮安市,不是大運河流經之地,故③錯誤;隋朝大運河起到了南北貫通、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
11.宋元時期,人們能夠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載數百人的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這表明宋元時期(  )
A.中國與亞非各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
B.陸上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C.技術進步提升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
D.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可知,造船技術的進步提升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故選C項;材料旨在強調造船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遠洋航海,排除A項;元朝建立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線和發達的驛站系統,保障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元朝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一度興盛,排除B項;D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有學者認為,新航路不僅帶來了歐洲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亞洲的聯系,而且促進了東方與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間的互動。這一認識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個環球交通網絡
B.改變了東西方之間的航道
C.促進了歐洲的商業革命
D.加強了各地之間的政治聯系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新航路不僅帶來了歐洲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亞洲的聯系,而且促進了東方與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間的互動”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環球交通網絡的形成,故選A項。
13.(2022·湖北鄂北六校高二下期中)(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京杭運河自隋代開通之后,雖然路線幾經變遷,但是歷代朝廷無不極其重視大運河的維護疏浚,這是因為運河承擔著漕運——這一維系王朝正常運轉的重要活動。自隋至清,無不如此。清代前期,為了維持漕運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對京杭運河精心維護,以保證王朝生命線的暢通。在漕運的帶動下,大運河商貿興旺,由此帶動運河沿線地區城鄉經濟的發展,使運河沿線的城鄉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糧改行海運,再加上黃河決口、戰爭等原因,運河漸趨衰落。隨著輪船、火車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運河在經歷前期的興盛之后,最終被鐵路和海運所取代。
——摘編自孫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運河衰落對運河地區城市城鄉經濟的影響》
材料二 英國運河時代(1761-1835)。英國近代第一條運河是1757年開通的連接圣海倫斯煤礦與默西河的桑基運河。隨之布里奇沃特運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通車一樣,成為英國運輸史上的重大轉折點。該運河通航后運費大減,豐厚利潤的“示范效應”刺激起第一次投資高潮,一大批運河法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此時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業城鎮向四周擴散。18世紀80年代下半期,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明顯加快,運河開鑿業掀起第二次高潮,運河興建遍及全國。1835年伯明翰-曼徹斯特運河的竣工通航,標志著英國運河系統的構建基本結束。英國近代運河體系的最后一筆由19世紀90年代曼徹斯特輪渡運河的疏通完成。
——摘編自邵會蓮《英國工業革命中運河運輸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運河作為“王朝生命線”的主要表現,并概括大運河衰落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進入運河時代的原因。(6分)
答案 (1)表現:是漕運的主要通道(南糧北運的主要通道);溝通南北,有利于加強對南方的控制。
衰落原因:海運的興起;河道於塞、黃河決口、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近代交通運輸的興起。
(2)原因: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工業革命的開展,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的需要;低廉的運費和豐厚利潤刺激投資的涌入;政府立法的推動。
課時2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及交通與社會變遷
知識點一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學生用書(第72-73頁)]
火車與鐵路交通 西方 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
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
近代中 國鐵路 的發展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③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
工業革命 后的水上 交通工具 1807年 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1812年 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
19世紀 60年代 中期  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1872年 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汽車 19世紀 80年代 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之前,汽車還不夠普及
思考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京張鐵路的修建有何歷史意義。
 
試答: 
提示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京張鐵路提前全線通車,創造了中國鐵路史上的奇跡。
主題一 鐵路建設
名家論史 中國近代的鐵路建設
材料 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宣告中國第一條實用鐵路誕生。1897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在上海成立,通過對外借款,十年間修成多條鐵路。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帝國主義把在中國修筑鐵路作為對華資本輸出的重要目標和掠奪中國的主要手段。到1900年,西方列強攫取或強奪的鐵路利權總里程達上萬千米。同時,西方列強侵奪鐵路沿線的經濟利權。
——摘編自《中國近代鐵路史》
解讀 晚清鐵路建設使中國鐵路交通發展起來,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洋務企業的交通、能源壓力,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強攫取中國更多主權和掠奪財富,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史料探究 西方鐵路建設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礦山已經使用“鐵路”,由馬拉動帶有凸緣輪子的貨車,將煤運到運河或者海邊。1829年,利用蒸汽機作動力的火車在新建成的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鐵路上行駛,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時速16英里。當時,有鐵路公司的董事們指出“用機車牽引比用馬力牽引可節省經費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議會相繼通過了54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到19世紀中期,通車的鐵路整整5 000英里。此時的歐洲正處于建設鐵路的時代。
——摘編自[美]帕爾默等《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19世紀下半葉,歐洲的鐵路修建達到高潮。人們通過鐵路把大量的原材料運往城市,還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輸送到其他地方。鐵路運輸首次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陸上貨物配送。19世紀晚期,鐵路銜接上以蒸汽為動力的海運路線,跨洲的大宗貨物走陸路和海路從此一樣容易,“貿易的流動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摘編自[英]菲立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類食物的歷史》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以后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原因以及歐洲的鐵路建設對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意義。
試答: 
提示 原因:工業革命的開展,大規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陸上貨物配送的需要;蒸汽機車的發明與使用;鐵路運輸成本低;政府頒布各項政策予以支持。
意義:大幅度提升商貿數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加強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密切聯系;有利于拓寬市場;助推世界一體化進程。
深化拓展 工業革命對交通的促進作用
(1)工業革命促進了陸上交通的發展。
①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促進了蒸汽機車的出現,也使得交通運輸業迎來突破性發展。
②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法地改進交通工具。
③進入19世紀后,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蒸汽機成為車輛等交通工具通用的動力機器,促進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近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繁榮,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步入鐵路時代。
(2)工業革命促進了水上交通的發展。
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應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拉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
1.(2022·揚州高二下期末)下圖是《點石齋畫報》在1884年刊登的一幅圖文并茂的《興辦鐵路》。圖中寫道:“……將來逐漸推廣,各省通行,一如電線之四通八達,上與下利賴無算,竊不禁拭目俟之矣。”該作品反映出(  )
A.洋務運動成效明顯
B.時人對興建鐵路的殷切希望
C.政府重視鐵路修筑
D.中國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達了對鐵路興建的向往,故選B項;據材料“將來逐漸推廣”可以看出這還是一種想象,排除A項;《點石齋畫報》體現了民間對興建鐵路的向往,排除C項;從文字可知,這是對未來的憧憬,不是現實的生活,排除D項。
2.1836-1837年英國增加了近千英里鐵路;1843年英國鐵路里程達到了2 000英里,1848年達到了5 000英里。1850年,英國干線鐵路網基本形成。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
A.運輸革命引領工業革命
B.城市化的進程開始加速
C.動力革命促進交通發展
D.工業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鐵路干線網發展迅速,這主要和當時火車的大量使用有關,體現了動力革命促進交通發展,故選C項;工業革命催生了運輸革命,而非運輸革命引領工業革命,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是鐵路干線網的快速形成,與城市化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工業污染問題,排除D項。
知識點二 交通與社會變遷 [學生用書(第73-75頁)]
交通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表現
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①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
②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
③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
④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①中國的郵驛歷史悠久,但古代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
②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③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④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⑤電報、電話在晚清時傳入中國
思考 晚清詩人黃遵憲在《今別離》中寫道:“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該詩旨在說明什么?
試答: 
提示 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思維點撥 中國的郵驛源遠流長。原始社會出現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隸社會發展為早期的聲光通信和郵傳,到封建社會時,中國的郵驛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主題二 交通建設的特點和影響
名家論史 材料 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通車營運,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它全線使用蒸汽機車牽引,從而使蒸汽機車走出試驗階段,進入商業性實用階段。它的運輸完全由鐵路公司經營以自己的車輛運載客貨,收取運費。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成功,在英國開啟了一個鐵路建設大發展的時期。1835-1837年,形成了第一次“鐵路熱”,議會批準擬建鐵路1 700英里,擬建方案不斷獲準,投建項目也相繼完工。1870年,聯合王國通車鐵路長達15 500英里,占最后通車里數的70%以上。至此,英國很少再有遠離鐵路交通線的地方了,囊括全英的近代化鐵路運輸體系大體建成。
——摘編自張廷茂《英國鐵路運輸與工業革命進程》
解讀 英國鐵路建設具有自發性,其建設成效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鐵路網。
史料探究 中國近代鐵路建設的影響
材料 20世紀初年,中國興起了一股創辦民營鐵路公司的熱潮。1903-1910年的8年間,全國共有15個省設立了鐵路公司,先后有18家民辦鐵路公司應時而生。1901-1911年,中國新建鐵路里程總計約8 200公里,其中外商直接建筑的計3 700余公里,占45.1%,外資通過向清政府提供貸款而間接建筑的計3 300公里,占40.3%;中國人自己建筑的,包括京張鐵路在內,計約1 200公里,只占14.6%而已。——摘編自杜恂誠《中國近代經濟史概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鐵路建設的影響。
試答: 
提示 影響: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利益;促進了中國交通運輸的現代化;但并未真正打破列強對華鐵路建設的壟斷。
深化拓展
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成因及影響
(1)特點
①近代中國交通業開始近代化,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②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
②列強為了擴大在華的經濟利益,加強對中國的控制,控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建設。
③中國各地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決定了各地交通發展的不平衡。
(3)影響
①積極方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②消極方面: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便利了其對中國的掠奪。
1.(2023·杭州一模)1876年,淞滬鐵路通車后,“華客即持照紛紛上車,并有婦女小孩”。1897年,京津鐵路告成,“京城內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車)到津一擴眼界,其中以旗人婦女為最多”。這表明(  )
A.鐵路是婦女解放的首要條件
B.中國近代化歷程步履維艱
C.新式交通推動社會觀念更新
D.婦女在晚清時期率先覺醒
答案 C
解析 由題干信息可知,鐵路這種新式交通的出現使得當時人們的社會觀念更新,故選C項;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題干未體現出中國近代化歷程步履維艱,排除B項;婦女在晚清時期率先覺醒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2023·湛江高中畢業班調研)圖一、圖二所示分別為20世紀30年代浙贛鐵路通車前后,景德鎮瓷器銷往杭州的運價成本(單位:元/擔)和單程平均耗時(單位:天)變化情況。這可用于說明(  )
圖一         圖二
A.國民政府偏重江南交通建設
B.新式交通工具促進商業發展
C.杭州成為近代對外貿易中心
D.列強不斷擴大對原材料的掠奪
答案 B
解析 圖片相關信息說明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廣提高了商品運輸效率,也降低了運輸成本,有利于商業的發展,故選B項;浙贛鐵路的建設無法體現國民政府的主觀偏向,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上海始終是中國近代對外貿易中心,排除C項;瓷器屬于日常生活用品,不屬于工業原料的范疇,排除D項。
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
1.兩次工業革命催生了輪船、火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 2.交通的改進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帶動了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3.中國近代交通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家國情懷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的轉型與發展,以上海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其空間和人口規模顯著擴大,尤其是外國租界的開辟和建設,使傳統城市交通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許多城市都開始有意識地實施城市交通的規劃建設工程,為新式公共交通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電車、公共汽車在許多城市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逐步進入新式公共交通時代。電車的出現促使城市的發展重心由舊城及河流沿岸向電車沿線轉移,改變了傳統城市的空間模式。
——摘編自鮑成志《試論新式公共交通興起與近代中國城市發展》
解讀 城市化與交通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城市發展推動交通發展,交通進步反過來也推動城市發展。
史學前沿
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的旅行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但現在,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與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解讀 工業革命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但也導致環境污染問題、交通安全等問題出現。
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
課時精練
1.1887年,劉銘傳上奏道:“臺灣四面皆海……防不勝防……新竹、彰化一帶,海口分歧,萬難遍布軍隊……如遇海疆有事,敵船以旱隊猝登,隔絕南北聲氣,內外夾擊,危迫將不忍言。若修鐵路既成,調兵極便,何處有警,瞬息長驅。”據此可知,劉銘傳(  )
A.敦促清政府在臺灣建省
B.意識到臺灣面臨日本窺伺
C.呼吁政府加強海軍建設
D.主張興辦鐵路以鞏固國防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可知,劉銘傳認為修建鐵路可以迅速調兵,有效組織兵力應對外敵對臺灣的侵略,故選D項;材料中劉銘傳主要從國防建設的需要論證修筑鐵路的重要性,排除A項;劉銘傳所強調的“海疆有事”主要針對歐美列強的侵略,排除B項;劉銘傳主要強調的是鐵路建設的重要性,并非呼吁政府加強海軍建設,排除C項。
2.(2022·大連市高二上期末)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出現于1825年,中國第一條鐵路出現于1876年;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出現于1885年,中國第一輛汽車出現于20世紀初;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出現于1903年,中國第一架飛機出現于1909年。上述交通工具從出現到傳入中國的時間間隔可以看出(  )
A.中國近代經濟不斷發展
B.中國受工業文明的影響
C.中國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D.新式交通工具深受歡迎
答案 C
解析 中國采用世界先進技術的時間間隔逐漸縮短,說明中國越來越快地融入世界,故選C項;材料中未涉及中國近代經濟的實際情況,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逐漸認同,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群眾對新式交通工具的態度,排除D項。
3.(2022·諸暨市高二上期末)1866年,上海《字林西報》報道稱,該機器的制造成功是“顯示中國人具有機器天才的驚人的一例”“雌雄螺旋、螺絲釘、活塞、氣壓計等,均由徐氏父子之親自監制,并無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曾國藩也稱“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關于該機器說法正確的是(  )
A.加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B.標志著中國鐵路時代的到來
C.揭開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序幕
D.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可知,此為徐壽設計監制的蒸汽動力船“黃鵠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序幕,故選C項;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鐵路的建成,標志著中國鐵路時代的到來,排除B項;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排除D項。
4.(2022·聊城高二期末)1874年,李鴻章上奏清廷《籌議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濱海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聯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于誤事”。在此,李鴻章奏請修建鐵路的主要理由是(  )
A.師夷長技,以夷制夷
B.填補空白,求強求富
C.效法西方,發展交通
D.南北聯動,加強國防
答案 D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1874年,李鴻章上奏朝廷《籌議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濱海七省,必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聯通,特別是有軍情時,有火車和鐵路,能夠一日數百里,統帥方不至于誤事,這說明李鴻章奏請修建鐵路的主要理由是軍事方面的需要,故選D項。
5.19世紀70年代前后,蘇伊士運河開通,歐洲與香港、上海的海底電纜連接,橫貫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完工,俄國黑海海濱港口與東亞開始通航。這些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是(  )
A.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B.導致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C.引發了南方的農民起義
D.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世紀70年代國際交通和通信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這些事件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故A項正確;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是19世紀末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而掀起的,故B項錯誤;材料中所提及的內容并未直接引發南方農民起義,故C項錯誤;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是洋務運動,故D項錯誤。
6.(2023·江西重點高中聯考)清朝中葉,交通運輸仍以水運為主,近海航道、長江、運河、黃河等內河成為運輸主干道,舟楫不通之處附以驛道等陸路運輸,這樣就形成了以水路運輸為主、陸路交通為輔的全國性交通網絡。為數眾多、實力雄厚的商人結為商幫,活躍于全國各地。據此可知(  )
A.全國性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B.地域性商幫地位不斷提高
C.交通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D.重農抑商的政策難以推行
答案 A
解析 清代形成了以水路運輸為主、陸路交通為輔的全國性交通網絡,使得商幫得以奔走于全國各地從事商業活動,說明這時期全國性市場體系初步形成,故選A項。
7.(2023·泉州高中畢業檢測)客郵是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1834年,英國人率先在廣州私設郵局,法、美、德、俄、日等國紛紛效仿。客郵最多時有五六百處,其中日本開辦的數量最多。據此推知(  )
A.中國國家主權逐步喪失
B.近代中國郵政平穩發展
C.日本損害中國主權巨甚
D.英國優先獲得郵件信息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犯了中國的郵政通信權,據此可以推知,中國的國家主權逐步喪失,故選A項;近代中國的郵政事業并沒有獲得平穩發展,排除B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日本在中國開辦的客郵數量最多,并不能得出日本損害中國主權巨甚的結論,排除C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述及英國最早在中國私設郵局,但是并不能據此斷定其“優先獲得郵件信息”,排除D項。
8.1830年,英國正式啟用第一條商業鐵路,十年后公布火車時刻表。因為火車比馬車快太多,所以各地時間的微小差異就造成了巨大困擾。1880年,英國首次立法規定全國的時刻表都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就要求人們依據人工的時鐘而非依據當地日升日落周期來過生活。這段材料重在說明(  )
A.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
B.技術發展對人類生活有所制約
C.時間的精確成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統一的時間有利于國家管理
答案 B
解析 從材料可知,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有了嚴格的時間限制,反映出科技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制約,故B項正確;“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表述過于籠統,不能反映“這就要求人們依據人工的時鐘而非依據當地日升日落周期來過生活”的深刻意義,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強調時間精確是日常生活必要,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統一時間對國家管理的影響,故D項錯誤。
9.下表為1790-1909年英國制造并首次注冊的船舶噸位統計表(單位:千噸)。
年份 帆船(風力) 輪船(蒸汽機、內燃機)
1790-1799 79.8 0
1820-1829 80.0 3.0
1850-1859 160.0 46.3
1860-1869 206.4 107.9
1880-1889 122.6 377.2
1900-1909 37.4 674.2
表中數據主要表明這一時期英國(  )
A.新舊動力航運長期并行發展
B.技術迭代呈現延續和漸進性
C.航運業近代化趨勢出現反復
D.風帆動力航運持續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輪船(蒸汽機、內燃機)”雖在1790-1909年噸位由0逐年上升,但同時傳統的“帆船(風力)”也經歷了一個緩慢上升的階段后才迅速衰落,說明技術迭代呈現延續和漸進性,故選B項。
10.(2022·保定高二下期末)下表為1932—1934年我國公路通車公里數與汽車輛數增加百分率比較表。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年份 通車 公里 與1931年相比增加百分率 汽車 輛數 與1931年相比增加百分率
1932 70 899 7% 44 463 10%
1933 76 473 8% 50 023 12%
1934 84 809 11% 57 325 15%
A.公路建設滯后于汽車的增長
B.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
C.社會生活近代化得到了發展
D.民族汽車制造業有所發展
答案 C
解析 表格數據說明近代中國交通取得了一定進步,社會生活近代化得到了發展,故選C項;“滯后”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項;1932—1934年我國仍然存在自然經濟,排除B項;當時汽車主要依靠進口,材料無法說明民族汽車制造業發展,排除D項。
11.(2022·桂林檢測)經總理衙門批準,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營口、上海5處試辦郵政,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這一做法(  )
A.損害了中國關稅主權
B.建立起中國近代郵政體制
C.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
D.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需要
答案 D
解析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海關試辦郵政既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的需要,又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
12.(2022·商丘模擬)1922年,上海公共汽車公司廣告宣稱:“要求事業速成,必須交通便利,要求事業速成,必須時間經濟,請看歐美列強由人力車而馬車,由馬車而腳踏車而汽車、電車,愈來愈省時間,有利于農工商學各界。”這則廣告認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變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繼承傳統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要求事業速成,必須交通便利……請看歐美列強由人力車而馬車,由馬車而腳踏車而汽車、電車,愈來愈省時間,有利于農工商學各界”可以看出,新式的交通工具有利于提高效率,故選C項。
13.(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戰爭后,中國鐵路事業的格局為之一變。到1911年中國鐵路的修筑簡況如下圖所示:
材料二 中國之有鐵路,始于1876年外國在上海所修的吳淞鐵路。1881年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為減輕頑固派的反對,一開始不得不采用馬拉車廂運煤……1895年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后,作為新式交通運輸工具的鐵路、輪船被視為起衰振弊、救國圖強的利器,才迎來了命運的轉折。……從1895年到1911年,出現第一次鐵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建了東清、膠濟、京漢等幾條較長的干路……但這些鐵路大部分都借入了外國資金,外國資本勢力對它們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據《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國鐵路怎樣的投資狀況?這種投資狀況說明了什么問題?(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出現第一次鐵路修建高潮的原因。(6分)
答案 (1)投資狀況:以帝國主義直接投資和清政府貸款投資為主,中國人自籌自建鐵路僅占很小比例。
說明: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加強,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
(2)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帝國主義爭奪中國鐵路利權;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出現興辦工業的浪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门源| 深泽县| 云南省| 富阳市| 本溪| 丰城市| 崇义县| 三明市| 北辰区| 长泰县| 涿鹿县| 昌图县| 资源县| 景德镇市| 八宿县| 栖霞市| 渝北区| 缙云县| 昌吉市| 鱼台县| 台中县| 富锦市| 柳江县| 民丰县| 通河县| 德庆县| 华亭县| 中阳县| 镇平县| 常德市| 邵阳县| 抚远县| 尖扎县| 崇州市| 象山县| 兴安县| 嵩明县| 拜城县| 西贡区|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