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單元主要闡述了古代、近代和現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演變,伴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人們的勞作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轉變。主要表現在:1.古代:農業工具從石器發展到鐵器,勞作方式也從集體耕作逐步發展為家庭式或莊園式勞作;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進步,出現手工業家庭和手工業作坊兩種方式。2.近代:以兩次工業革命為先導,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生產工具走向機械化和電氣化,工廠制度形成,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3.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新科技革命開始并逐步深入,生產工具呈現出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特點,對人類的勞作方式、社會生活等產生革命性意義。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 2.了解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 時空觀念:梳理古代東西方農業工具的發展歷程,厘清時空脈絡,形成宏觀歷史視野。 唯物史觀:認識古代手工業工具的分類及改進。 史料實證:搜集古代中國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羅馬共和國奴隸制莊園、中古西歐莊園等的相關資料,認識東西方勞作方式的發展概況,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 生產工具 勞作方式 小農經濟 莊園經濟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 [學生用書(第20-21頁)]中國 世界耕作工具 石器 舊石器時代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增加了磨制青銅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小件青銅器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鐵器 戰國時期,鐵制農具逐步推廣 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灌溉工具 漢末 三國 漢末已出現翻車,馬鈞進行革新 世界許多文明地區都發明了灌溉工具。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唐朝 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畜牧工具 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思考 鐵犁牛耕技術和翻車、筒車等灌溉工具是怎樣促進農業發展的?試答: 提示 鐵犁牛耕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產生并發展;灌溉工具擴大農耕區域,提高了糧食產量,兩者都使農業穩定發展。誤區提醒 筒車和翻車都是灌溉工具,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筒車隨水流自行轉動,不用人力,而翻車要用人力將水從低處汲到高處。主題一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生產工具名家論史 石器時代磨光石器加工較為復雜。首先要將石器粗制成一定形狀,然后在磨石上撒上濕沙將其外表磨光。經過磨制的石器,外形精細準確,還可按石器的用途,磨出較為鋒利的刃口。因此考古學上把這種石器叫作“新石器”。制陶術的出現,是原始手工業誕生的標志,也是人類第一次用人工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摘編自喬明順《簡明世界史》解讀 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類生產力的重大飛躍。史料探究 中國古代的農業工具材料一 中國古代耕作工具石制農具 銅鏟 鐵鋤材料二 翻車的演變歷程圖一 圖二 圖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農業工具發展的特點及影響。試答: 提示 特點:種類增多;材質由非金屬到金屬;動力發生了變化,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的精耕細作,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深化拓展 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歷史特征(1)以耕作工具為主:從原始社會的石刀、石鐮、耒耜到封建社會的鐵犁、鐵鋤等,耕作工具不斷演變,越來越進步。耕作工具一直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征服。(2)諸文明各有特點,自成系統:世界各主要文明古國都建立了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其農業生產工具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如西亞烏爾王陵的銅斧頭、中國的戰國鐵雙鐮范、俄羅斯的對犁等。(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區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農業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在古埃及和中國,人們很早就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如春秋時期的楚國桔槔。中國古代還有翻車、筒車、風力水車等。(4)持續改進,沿革清晰: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經歷了脈絡清晰的演變,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1.(2023·杭州高三月考)管子曰:“今鐵官之數(辦法)曰,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鋤)一銚,若其事立。行服連軺輂(車)者,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材料所述現象反映的本質是( )A.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B.鐵器使用比較廣泛C.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D.政府大力推廣鐵器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本質是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故選C項;生產方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B項是現象,而非本質,排除;僅憑材料信息看不出政府大力推廣鐵器,排除D項。2.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這一時期社會生產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下列項中,與這一時期相符合的是( )①灌鋼法的出現 ②曲轅犁開始使用 ③翻車的發明 ④水排的發明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A解析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故①正確;唐代曲轅犁開始使用,故②錯誤;三國時期馬鈞對翻車進行了革新,用于灌溉,之后在民間廣泛使用,故③正確;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的水排,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知識點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 [學生用書(第21頁)]時期 紡織 陶瓷 金屬冶煉原始社會 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 泥條盤筑;坯車 鍛打工具:土爐、錘、銼 鑄造工具:坩堝、范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漢朝 使用紡車紡紗,用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南北朝 匣缽唐宋 支釘元朝以后 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思考 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了四件蜀錦提花機模型(見教材),其形制前所未見,堪稱迄今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機模型。這一發現有何意義?試答: 提示 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紡織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為漢朝成都紡織業的重要見證。思維點撥 中國古代冶鐵燃料的變化漢代開始用煤做燃料冶鐵,北宋時用煤冶鐵相當普遍;南宋末年,我國開始用焦炭冶鐵,明朝流行開來。1.(2022·北京市朝陽區高二上期末)古代金屬器具成型方式包括鍛打和鑄造兩種。下圖的制作工藝和工具出現在( )A.半坡時期 B.商周時期C.兩漢之際 D.唐宋之交答案 B解析 題干內容中所呈現的制作工藝和工具屬于范鑄法的范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范鑄法出現于商周時期,故選B項。2.(2023·浙江浙南名校高三上聯考)下圖是不同時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們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業( ) 匣缽 支釘A.手工生產技術不斷進步B.陶瓷產品種類繁多C.手工業者社會地位提高D.規模宏大分工精細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陶瓷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陶瓷生產技術不斷進步,故選A項;材料無法體現陶瓷產品種類繁多,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社會地位,排除C項;分工精細指勞動分工精致細密,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知識點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 [學生用書(第22-23頁)]方式 時間 特點 作用農業家庭式 中國戰國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 家庭生產、自給自足 促農業、供賦稅農業莊園式 羅馬共和國晚期、中古時期的西歐、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集體勞作、大小不一、自給自足 促進生產力發展手工業家庭式 春秋戰國 以家庭為單位、世代傳承、與家庭生產相結合 農民生活的重要來源,提高手工業技藝思考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實施這一措施的原因。試答: 提示 適應土地私有和家庭勞作方式的政策調整,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概念闡釋 勞作方式勞作方式是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所采取的勞動組織形式,屬于生產關系的一部分,勞作方式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題二 農業家庭式勞作——中國古代基本的勞作方式名家論史 生產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技術使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征稅,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興的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活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諸侯國確立。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摘編自劉來剛《圖解基礎知識手冊·高中歷史》解讀 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推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推動了社會轉型。史料探究 東西方的農業勞作方式材料一 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種集體生產的農耕傳統,使集體生產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形態過渡,西周時期的大規模集體耕作制,也轉為小家庭耕作制為主。與倡導農業生產小家庭化相配合,戰國開始,手工業也日益小家庭化,尤其是提供衣被之用的紡織業,雖有少量官營或私營手工場,但占壓倒優勢的卻是家庭紡織業。一個家庭內男子力耕,女子紡織,這種男耕女織、以織促耕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農業,逐漸成為中國農耕經濟的主體。——摘編自仇賽飛、朱巧香《傳統文化的現代反思》材料二 繼羅馬帝國之后的大遷移的世界完全是一個農業社會。每個農民都種足夠的糧食、飼養足夠的綿羊和奶牛,完全自給自足,不必仰賴他人。中世紀的騎士同時也是擁有田產的鄉紳,少有出現必須用錢購買某種物品的情形。他們的莊園里能夠出產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摘編自[美]房龍《人類的故事》根據材料,指出古代中國和西方的勞作方式,并概括其特點。試答: 提示 中國:農業家庭式勞作,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為特點。西方:封建莊園式勞作方式,呈現自給自足的特征。深化拓展 古代的勞作方式及特點勞作方式 管理 勞動者、產品 地位或作用農業家庭 男尊女卑的家長制 男耕女織 自給自足 封建社會的基本勞作方式和國家賦稅的主體;后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農業莊園 莊園主或管家管理 奴隸或農奴或佃農勞動 一般擁有較大軍事實力,是國家割據的隱患官營作坊 政府官僚管理 匠戶,后雇募專技工人;皇帝或官府專用;不在市場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最高水平私營作坊 民間私人自主經營 本人或雇傭專技工人;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 明中葉以后占據經濟主導地位手工業 家庭 農戶的副業 父子或師徒傳承;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 作為農耕經濟的輔助,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1.甲骨文卜辭云:“(王)大令眾人曰:協田。”《詩經》曰:“千耦其耘。”《呂氏春秋》則說:“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從甲骨文、《詩經》到《呂氏春秋》記述的變化,這從一個側面說明( )A.勞作方式已由集體向個體勞作轉化B.鐵犁牛耕成為農業主要的耕作工具C.精耕細作推動古代農業的持續發展D.自然經濟在傳統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答案 A解析 材料從一個側面說明勞作方式已由集體向個體勞作轉化,故選A項;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農業主要的耕作工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精耕細作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自然經濟在傳統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排除D項。2.山東滕州出土的一漢代耕耱畫像石顯示:中間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前方有三人持鋤耘地,一人端著水罐似在澆水。畫面左側有一婦女挑著擔子,帶著兩個小孩朝田間走,似為送飯而來。畫像右側大樹下有一人持杖而坐,當為監工。該場景反映了漢代( )A.農民重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生產關系革新后農民積極生產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體經營方式D.農業領域的多種經營模式盛行答案 C解析 據題干可知,此畫像石有扶犁耦耕、操耙耱地、持鋤耘地、澆水、送飯、監工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農忙時期的耕作工作,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農業生產中的分工合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排除A項;漢代田莊經濟下,田莊的勞動者為依附民,生產關系未革新,排除B項;“多種經營模式盛行”不符合史實,農業實行多種經營是在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排除D項。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世界各個文明的農業生產工具與耕作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階段。 2.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3.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4.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是古代重要的勞作方式。家國情懷孫叔敖認為治國先治水,治水以興邦。《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他截引期思的水,來灌溉附近的旱田,慢慢發展成為灌溉區,為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打下了基礎;云夢通渠的修建,使云夢澤成為一個重要的糧食產區,并打通了楚國的北上運輸線;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建于安徽壽縣境內,唐朝時改名為安豐塘,至今仍發揮著灌溉效益。孫叔敖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治國理念與實踐,使得楚國倉廩實、武備足,為楚國的霸業打下基礎。——摘編自耿華玲《楚令尹孫叔敖的為政思想及現代啟示》解讀 孫叔敖注重治水,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蓄水灌溉促進了楚國農業的發展;使楚國實力增強,為楚國的霸業打下基礎。史學前沿學徒制是中國古代職業教育中最為普遍的形式。徒弟對師傅唯命是從,師傅則將所掌握的技術經驗用專業性的行話傳授給徒弟。技術傳授沒有模式,依靠師徒之間心理的傳授和領悟,其內容涵蓋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節。藝徒制以職業實踐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內容,學生不注重學歷,只注重其就業價值,只重視操作而不重視理論的追尋。學徒主要是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邊看、邊干、邊學。為了保證技藝和秘訣的代代相傳,學徒視師如父,師傅視徒如子。師傅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為競爭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對技藝的傳授層層設限,甚至不將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藝傳授給徒弟,導致一些技藝的失傳。——摘編自孫立家《中國古代職業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藝徒制》解讀 我國古代藝徒制下師傅注重言傳身教、技能傳授以心傳為核心、技藝傳授細致周全、重實踐輕理論、重視技藝傳承、倫理色彩濃厚、技藝傳承具有保守性。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課時精練1.(2022·邢臺高二下期末)據《先秦手工業史》的統計,發現和出土春秋時期鐵器的地點僅有42個,而發現和出土戰國鐵器的地點已經涉及我國24個省(區、市)約423個地點,出土的戰國鐵器總數有6 167件以上。由此可推知,春秋戰國時期( )A.冶鐵技術不斷進步B.小農經濟逐漸形成C.鐵器使用日益普遍D.農業生產范圍拓展答案 C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使用的范圍廣,數量大,由此可知,鐵器使用比較普遍,故選C項;材料不能反映冶鐵技術的變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當時的生產組織形式,排除B項;根據材料無法確定這些鐵器是用于農業還是手工業,無法單獨說明農業的范圍,排除D項。2.(2023·湖北鄂北六校聯考)下列圖一和圖二所示“水排”和“筒車”的出現,其共性是( )圖一 圖二A.都脫離了自然條件的限制B.都體現了灌溉技術的發展C.都體現了生產動力的改進D.都體現了耕作技術的提高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水排是使用水力進行鼓風冶鐵,筒車是以水力為動力,兩者都利用自然力,都體現了生產動力的改進,故選C項;兩者都利用水力,沒有脫離自然條件的限制,排除A項;水排是水力鼓風冶鐵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排除B項;材料圖片是冶煉工具與灌溉工具,均與耕作技術無關,排除D項。3.(2023·河南九師聯盟高三聯考)班昭(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針線賦》中載,“熔秋金之鋼精,形微妙而直端”。作為例證,材料可以說明( )A.漢賦的風格受到史學觀的影響B.鐵制品已應用于漢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術創新推動手工業發展D.漢代兵器制造已達到較高水平答案 B解析 據材料“熔秋金之鋼精,形微妙而直端”可知,鋼針做工精巧,說明鐵制品已應用于漢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故選B項;班昭是漢代人,《針線賦》并非史學著作,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鋼針的制作,并沒有提到是否推動手工業發展,排除C項;鐵針并非兵器,排除D項。4.(2023·華南師大附中高三月考)1972年山西右玉縣常門水庫工地施工現場挖掘出漢墓群,在一些墓槨室周圍發現了大量的4厘米見方的炭塊與石塊混合物。經考證,在墓中槨基周圍放置煤炭是為了干燥和防腐。這表明( )A.山西地區煤炭的開采利用最早始于西漢時期B.山西采煤業歷來在全國舉足輕重C.當時人們對煤炭的特性和用途已有初步認識D.山西省擁有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漢代人們已經能夠認識到煤炭具有干燥、防腐的特性,所以人們將煤炭作為葬具用于陪葬,故選C項;材料不能體現人們對煤炭的普遍開采利用,排除A項;山西采煤業在近現代工業化的過程中才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排除B項;材料并未說明墓葬中的煤炭來自山西本地,也有可能來自商品貿易,排除D項。5.(2023·淮安高三上期中)研讀下列一組歷史圖片,從中可解讀出的正確信息是,這些歷史圖片( )漢代投壺圖 唐代馬球銅鏡 A.體現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B.呈現了古代手工技術的概貌C.可為古代體育文化提供佐證D.反映了工藝品影響體育發展答案 C解析 三幅圖片都與體育活動有關,因此這些實物反映了古代體育文化的一些情況,可為古代體育文化提供佐證,故選C項;材料內容以寫實為主,排除A項;僅僅以材料中三幅圖片的內容無法呈現古代手工技術的概貌,排除B項;材料中的工藝品只是反映了體育的發展,并沒有影響體育的發展,兩者并不能形成因果關系,排除D項。6.(2022·北京市西城區高二上期末)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下列生產工具按其出現的時間排序,正確的是( )①耕作工具——鐵犁鏵 ②灌溉工具——翻車 ③紡織工具——陶紡輪 ④制瓷工具——支釘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答案 B解析 ①戰國時期出現鐵犁鏵,用來破土,省時省力;②東漢末期已出現灌溉工具翻車,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了革新;③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就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④唐宋時期,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故按時間先后排列順序為③①②④,選擇B項符合題意。7.(2023·重慶一中高三月考)下圖所示為山東嘉祥洪山村東漢畫像石(局部)。圖中左側男子跪地執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輛即將制成的推車;其背后婦人,背負小兒,手拿一段輞(車輪外周);下側一人呈操作狀,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監督狀。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東漢( )A.家庭手工業的進步B.地主莊園的生產模式C.商品經濟發展繁榮D.浪漫主義的繪畫潮流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有一人佩刀而立,監督生產,根據所學可知,東漢莊園的手工業生產中存在強制性勞動的狀況,故選B項;上述畫像石是莊園手工業的生產狀況,排除A項;據畫像石無法推測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排除C項;該畫像石展現了東漢時期手工業生產的場景,具有一定的寫實性,排除D項。8.(2022·太原高二上期末)鐵犁牛耕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到漢代耕犁基本定型,唐朝發明了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的耕犁。此后曲轅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沒有革命性突破。這反映出明清時期( )A.耕犁技術世界領先B.農業生產面臨困境C.小農經濟出現停滯D.經濟體制的穩定性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耕犁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展和創新,反映了明清時期小農經濟出現停滯,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對比,無法得出“世界領先”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小農經濟耕作技術沒有發展和創新,而不是農業生產面臨困境,排除B項;材料與經濟體制的穩定性無關,且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排除D項。9.(2022·長壽區七校高二下期末)《中國食物》中提到:漢朝農業產量高于中世紀的歐洲,歐洲每英畝500磅的產量就被視為高產,而且由于種植的谷物品種產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須留作種子。中國人留種要少得多,而得到的回報卻要多得多。漢朝農業高產主要是由于( )A.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B.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C.鐵犁牛耕技術的成熟D.重視水利工程的修建答案 A解析 漢朝農業高產主要是由于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業采用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使單位面積產量相對較高,故選A項;重農抑商的政策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不如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更有助于提高糧食產量,排除B項;鐵犁牛耕技術是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中的一個表現,所以A項中已經包含了C項,排除C項;水利工程的修建也是增加農業產量的原因之一,且屬于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中的組成部分,排除D項。10.(2022·亳州市高二上期末)9世紀起一種新的封建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農奴勞役制莊園開始在西歐流行。這說明,西歐( )A.大型奴隸制莊園受到追捧B.農業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C.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D.農業莊園式勞作漸趨盛行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9世紀的西歐流行農奴勞役制莊園,大量農奴或奴隸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即中古時期的西歐農業莊園式勞作漸趨盛行,故選D項;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大型奴隸制莊園,排除A項;農業家庭式勞作以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為特點,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農業莊園式勞作本身就是集體勞作,逐漸瓦解與“流行”不符,排除C項。11.(2022·福州高二下期末)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雁魚燈為青銅質地,以大雁的脖頸為導煙管,將燃燒油脂產生的煙氣導溶于雁腹部的水中,以保持室內的清潔。兩片弧形燈罩可以自由轉動,調節燈光的亮度及方向。據此可推知,漢代( )A.藝術設計體現環保意識B.私營手工業技術精湛C.江西青銅工藝領先全國D.受封諸侯國獨立性強答案 A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西漢海昏侯墓雁魚燈將煙氣導溶于水中以保持室內的清潔,說明藝術設計體現環保意識,故選A項;雁魚燈是官營手工業的產品,排除B項;材料并未將江西青銅工藝與其他地區對比,無法得出“領先全國”的結論,排除C項;漢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措施,受封諸侯國受中央控制,排除D項。12.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出,西漢趙過“始教民牛耕”。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實可用于質疑該觀點的是( )A.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遺存中發現了家養黃牛的骨骼B.《尚書·酒誥》曰:“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C.春秋時期出現若干與牛耕相關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D.“牛郎織女”的神話可能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答案 C解析 人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會存在,既然有若干人名與牛耕有關,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牛耕現象,所以該史實可以質疑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出的觀點,故選C項。13.(2023·淮安高二質檢)下圖為東漢牛耕圖畫像石拓片,畫面最下一層為牛耕圖。這一畫像可以用來印證( )A.農民生活的富足B.農耕文明的繁盛C.農業發展的狀況D.耕作制度的進步答案 C解析 據上圖可知,牛耕圖描繪了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情景,因此可以印證農業發展的狀況,故選C項;牛耕圖描繪的是農民生產狀況,無法說明農民生活的富足,排除A項;材料僅僅是一幅畫像,不足以說明農耕文明的繁盛,排除B項;牛耕從戰國出現,至東漢仍然是牛耕,并未體現出耕作制度的進步,排除D項。14.(2022·威海高二期末)北齊文學家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這反映了當時( )A.小農經濟的發達B.生產力顯著提升C.莊園經濟的特點D.家庭手工業占主導答案 C解析 據題意可知,除了鹽井,所有的生產生活都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這是莊園經濟的特點,故選C項;小農經濟主要是針對農業經濟,與“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等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不能說明生產力顯著提升,排除B項;從材料信息得不出“家庭手工業占主導”的結論,排除D項。15.考古發掘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遺址發掘出土的農具情況統計(部分)。據此可以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遺址所在地 石器 蚌器 骨器 銅器長安張家坡 93 173 82 0長安客省莊 69 21 61 0扶風云塘 18 8 7 0磁縣下潘汪 44 117 4 0小計 224 319 154 0A.西周青銅用具盡在宮廷使用B.農具使用顯現生產力水平低下C.西周農業發展分布范圍較廣D.西周生產工具使用頻率較高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石器、蚌器、骨器等原始農業器具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反映了西周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故選B項;西周遺址沒有發掘出土的青銅農具,故不能主觀臆斷青銅器在宮廷的使用,排除A項;“長安”“扶風”“磁縣”地處山西、河南,都屬于西周統治中心區域,不能說明農業發展分布范圍較廣,排除C項;遺址發掘出土的農具僅有種類、數量統計,沒有使用情況統計,無法得出使用頻率,排除D項。16.(202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大聯考)(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東漢后期莊園生產活動的記錄。崔寔晚年移居洛陽后寫成,書中反映的農事季節,也和洛陽及周邊地區相符。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學,學《五經》;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命女工趣(同趨,督促)織布。可種春麥、豍豆,盡二月止。命典饋釀春酒。三月是月也,杏華盛,可苔沙白輕土之田。時雨降,可種秔稻。繕修門戶,警設守備,以御春饑草竊之寇。可糶黍。買布。九月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存問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徹重,以救其寒。——摘編自繆桂龍《四民月令選讀》材料二 在中世紀歐洲的莊園中,農奴身份的主要標志是承擔雇工勞役。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城市大量的手工業品進入莊園,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貨幣地租代替勞役地租于13世紀末葉逐漸流行起來,黑死病后發展尤為迅速。勞役折算成一筆固定的貨幣后,農奴實際上成為領主土地的承租人,與自由佃農已沒有什么區別。13世紀以后,大量農奴涌向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一些城市,莊園制度加速瓦解。掙脫農奴制枷鎖的農民,同新興市民階級一起,把社會分工和交換活動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同時也在創造著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從而為現代工業的發展鋪墊了道路。——摘編自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漢時期地主莊園的主要特征。(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莊園貨幣地租盛行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漢代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對中西方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6分)答案 (1)特征:重視儒學教育;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經營形式多樣);存在商品交換(與市場保持聯系);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軍事力量);承擔基層的社會救助職能。(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消費方式的改變;黑死病等災害的影響;城市的興起。(3)影響:漢代:推動豪強地主勢力發展;造成軍閥割據局面的出現,導致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歐洲: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了莊園制度的瓦解;促進了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轉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