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了解現代農業、漁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 2.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時空觀念:描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認識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史料實證:結合當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諸多變化,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 唯物史觀:探討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認識農業現代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歷史解釋:了解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等概念,認識農業現代化與中國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重要力量的關系,體會中國政府的大國擔當和世界意識。 現代農業 冷鏈物流 糧食安全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 [學生用書(第12-13頁)]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進程 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②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③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主要生產經營模式表現 農業機械現代化 ①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②由于各國國情不同,農業機械的規模也不相同。美國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則是大、中、小型相結合③21世紀初,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雜交育種技術進步 美國:1930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菲律賓:20世紀60年代培育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中國: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創世界紀錄畜牧業 現代化 機械化和自動化 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大型化 大型養雞場;大型養豬場;大型肉牛場、奶牛場漁業 現代化 捕撈 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養殖 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思考 1.20世紀50-60年代,現代農業的特點為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根據以上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推動世界農業現代化的因素有哪些?試答: 提示 傳統農業落后,無法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后,機器生產與科技發展的推動;國家的支持。2.中美現代農業經營水平有何不同?試答: 提示 (1)美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發展經歷了農業機械革命、化學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實現了現代化。(2)中國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客觀上必須珍惜農業資源,走提高農業資源產出水平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概念闡釋 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出現的,它萌發于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它是以現代工業化、產業化、集約化為主要特征,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形態。主題一 農業2.0時代的到來——現代農業名家論史 現代農業的特點隨著資本和技術集約型的現代農業的發展,每500公頃土地供養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當然現代農業高速增長也是與化肥大量投入密切相關。馬克思曾經指出,現代科學在農業的運用,將把農村居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人口集中于工業城鎮。這種大規模的集中,將把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總之,世界農業現代化是與工業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實質和核心是化“農”,就是農民比重大幅減少,農業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歷史演進過程。——摘編自張新光《20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發展中幾個帶有規律性的問題》解讀 農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態問題日益突出是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特點。史料探究 現代農業產生的意義材料一 人類在漁獵、采集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只能養活2人;進入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可以養活50人;進入連續種植的農業文明階段,每500公頃土地可以養活1 000人;而在資本技術集約型經營的現代農業階段,每500公頃土地供養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摘編自張新光《20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發展中幾個帶有規律性的問題》材料二 進入現代社會后,西方人不再強調飲食活動中人與神的宗教關系,中國人也不再強調飲食活動中人與人的宗法關系。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使人們有必要改變自己的飲食方式以適應新生活的需要。——摘編自陳炎、李梅《中西飲食文化的古代、現代、后現代特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試答: 提示 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作物產量;引起了人類飲食方式與飲食觀念的更新變化;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貢獻。深化拓展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主要區別項目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農具動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機械化工具為主;石油和電力等生產技術 直接經驗 現代科技生產目的 自給自足 商品化使用肥料 天然有機肥料 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農藥作物品種 農家原有品種 人工培育品種生產單元 個體小農為主,生產單元也是消費單元,粗放經營為主 家庭農場為主,集約經營為主,依賴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和工業體系支撐物質循環 內循環,農產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環,農產品加工非常深入,產業鏈延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1.(2022·杭州高二下期末)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將精深加工做到極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開發成大米面膜、潔面乳液、肥皂等產品。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業+N”模式,如農業+休閑+觀光+養生+教育培訓等,“高端、小眾”特色農業發達。由此可知,這些地區( )A.著力擴大農業生產規模B.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C.食品供應得到有效保障D.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故選B項;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農業機械化、集約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2022·呂梁市高二上期末)下表所示為21世紀以來我國雜交水稻產量躍升情況。由此可知( )21世紀以來“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量時間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2014年畝產 突破700 公斤 突破800 公斤 突破900 公斤 突破1 000 公斤A.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全球領先B.世界饑餓問題已經基本解決C.跨國技術交流推動了科技創新D.我國雜交育種技術不斷發展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2000—2014年,我國雜交水稻產量不斷增加,表明雜交育種新技術不斷發展,故選D項;材料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得不出“全球領先”的結論,排除A項;“基本解決”說法錯誤,排除B項;我國雜交水稻是以袁隆平為首的科研工作者努力創新的結果,排除C項。知識點二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學生用書(第14頁)]糧食儲 備技術 時間 表現原始社會 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余糧古代社會 糧食儲備技術逐漸改進,還有良好的保鮮功能20世紀50年代 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20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21世紀以來 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食品保 存技術 古代社會 人們利用腌制、風干、天然冰等保存食品現代社會 冷凍食品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思考 閱讀教材第二子目的圖片“現代糧倉”,思考:現代糧倉具有哪些優點?試答: 提示 圖片反映的是筒倉式的現代糧倉,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作為倉壁材料,具有密閉性好、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高、容量大且占地少、性價比高等優點。圖解歷史 冷鏈物流1.(2022·太原高二上期末)《馬可·波羅行紀》中介紹了我國13世紀用冰保存鮮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術;明朝政府在運河兩岸修建水庫,給為宮廷運送鮮菜鮮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鮮嫩;清光緒年間,北京已專設冰窖,用于藏蒜蕁,保證對皇宮的供應。這反映出我國( )A.食物保鮮技術歷史悠久B.古代政府重視物種交流C.官府需求刺激科學發展D.長途販運貿易繁榮發展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元明清時期,我國就已經有食物保鮮技術的應用,即食物保鮮技術歷史悠久,故選A項;物種交流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元明清都是用冰保鮮食物,“發展”說法錯誤,排除C項;長途販運貿易繁榮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2022·慈溪市高二上期末)2021年9月16日寧波象山開漁節,在象山石浦漁港舉行了開船儀式。休漁期結束后,大批新鮮海鮮能夠迅速而且活蹦亂跳來到我們餐桌,主要是借助了( )A.腌制加工 B.速凍加工C.低氧儲藏 D.冷鏈物流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鮮海鮮能夠活蹦亂跳來到餐桌主要得益于冷鏈物流的發展,故選D項;腌制加工是古代保存食物的方式且無法保證食物的鮮美,排除A項;速凍加工后的食物已經不是鮮活的了,排除B項;低氧儲藏影響食物的鮮活程度,排除C項。知識點三 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 [學生用書(第14-16頁)]1.糧食問題原因 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表現 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對策 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中國 對策 199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2.食品安全問題原因 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 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對策 各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中國 對策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思考 除了氣候變化給糧食安全和農業部門增加了嚴重風險外,造成糧食安全問題的原因還有哪些?試答: 提示 原因: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金融、經濟危機等。概念闡釋 糧食安全(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2)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3)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們都能獲得糧食。也就是說,糧食安全是一個包括了糧食生產、供應及收入等內容的完整的、系統性的概念。主題二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名家論史 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隨著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大大超過發達國家,城市化推進速度加快,糧食需求將迅速增加,成為世界糧食市場的主要需求方。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優勢,鞏固其作為世界糧食主要供給方的地位。美國糧食出口占世界出口三分之一以上,今后還會繼續擴大。美國農業部雖表示不會實行谷物禁運,但在糧食短缺時,它會利用自身在生產、儲備、價格和貿易的有利條件,擴大糧食作為戰略商品和政治武器的可控權。美國因一粒小麥種子中發現真菌病而一度暫停向包括我國在內的21個國家出口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小麥等。——摘編自傅夢孜《世界糧食安全形勢與我對策建議》解讀 發展中國家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糧食、世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推進、疾病等突發因素、大國的霸權主義等導致世界糧食安全不容樂觀。史料探究 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對策材料一 近幾年來,世界饑餓人口的數量不斷增加,到2017年增加到約8.21億人,世界上大約每9個人中就有1人處于饑餓狀態。——摘編自《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材料二 南蘇丹、索馬里和肯尼亞等國有2 000萬人面臨饑荒和疾病威脅,世界正遭遇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饑荒。報道說,在肯尼亞北部,由于嚴重干旱,270萬人缺糧,4月這個人數可能達到400萬。索馬里62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和保護,其中近300萬人面臨饑荒威脅。——摘編自《非洲四國遭遇70年最嚴重饑荒2 000萬人面臨饑荒和疾病威脅》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們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對策。試答: 提示 對策:加強國際合作、技術交流;加強國際組織的協調作用;各國加強政策支持,興修水利,改善土壤;加強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發展現代農業。深化拓展 世界食物生產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1)挑戰①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目前在發展中國家還有幾億人,在發達國家還有幾千萬人在長期挨餓。②農業可持續性減弱:如水資源短缺、農產品污染、農產品多樣性減少等問題日趨嚴重。(2)應對措施①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可持續性農業。②力爭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盡最大可能減少因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危機。③大力發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的“精確農業”。④積極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⑤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注重食物安全和營養相結合等。1.(2022·衢州高二下期末)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1年有53個國家或地區約1.93億人經歷了糧食危機或糧食不安全程度進一步惡化,比2020年增加近4 000萬人,創歷史新高。各國政府應該( )①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②加強國際合作應對糧食安全 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糧食的生產與供應 ④通過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糧食安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 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故①正確;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應加強國際合作應對糧食安全,故②正確;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糧食的生產與供應,有利于應對糧食危機,故③正確;通過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糧食安全,可能會惡化糧食安全問題,故④錯誤;A項符合題意。2.(2022·肇慶高二下期末)我國衛生部牽頭制定的文件規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類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蘇丹紅。國家食藥監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飲中添加罌粟殼。黑龍江省則提出全省由大糧倉變身為“綠色大廚房”。由此可見,我國( )A.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B.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答案 B解析 材料體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明確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具體科技應用情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排除D項。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 2.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冷凍食品工業迅猛發展。 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 4.中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增加農業收入,保護生態環境。家國情懷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我們提供了深刻啟示。第一,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二,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農業現代公共產品供給。第三,農業科技進步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在此,政府不僅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而且應當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農戶、社會團體等自愿對農業科技進行投資。第四,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培養新型的高素質現代化農民。——摘編自王國敏、李建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解讀 農業現代化事關國家的糧食安全,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史學前沿18世紀中葉,英國農業革命開始大張旗鼓地推進。隨著人口的增長,實行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經營變得更加有利可圖。由此,中小地主開始呼吁政府和議會支持領主圈地,議會以立法形式頒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運動促進了土地產權及經營模式的變革,資本主義農場規模不斷擴大。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國涌現出一大批農業改革家,如湯森德勛爵推廣了四圃輪作制,蘇格蘭人安德魯·米克爾發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種動力的脫粒機,解放了人力。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瓊斯所指出的,在18世紀的英國,“如果沒有農業變革,沒有農業產出增長,工業化與經濟發展便不可能實現”。——摘編自劉金源《農業革命與18世紀英國經濟轉型》解讀 人口增長使糧食的需求增加、英國政府立法的推動、圈地運動的開展、農業改革家的貢獻等因素共同推動了18世紀英國的農業革命。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課時精練1.(2023·太原高二月考)2016年吉林省農安縣眾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改變傳統人工打農藥模式,采用小型飛機噴灑農藥。過去人工2小時噴灑農田1公頃,現今飛機1天噴灑100公頃。眾一合作社從擁有一臺小型農機發展到如今擁有130臺各類農機,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這表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A.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B.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C.改變了生產組織形式D.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眾一合作社擁有130臺各類農機,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故選B項;材料僅強調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不涉及政府是否支持,排除A項;材料中生產組織的形式都是合作社,沒有改變,排除C項;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2.(2022·臨沂市高二上期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關鍵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目前,世界絕大多數種子供應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這表明( )A.維護國家安全應從發展糧食種業做起B.中國亟須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C.市場是解決中國種業生產的根本途徑D.糧食供應不足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答案 B解析 從材料中看,袁隆平認為種子對于糧食安全十分重要,這表明中國需要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故選B項;從材料中看,袁隆平強調種子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市場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排除D項。3.(2023·杭州高二聯考)20世紀以來,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雜交育種技術有了新的突破。雜交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下列各項關于雜交育種新技術表述正確的是( )A.2015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畝產創世界紀錄B.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培育出雜交水稻在南亞推廣C.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馬鈴薯新品種D.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并得到推廣答案 D解析 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推廣之后,小麥畝產量從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故選D項;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 000千克,創世界紀錄,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而不是南亞,排除B項;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而不是馬鈴薯,排除C項。4.(2022·大同市高二上期末)1851年,英國農業投資增長200萬英鎊,農場經濟得到發展。同時約有6 000個小型農場被合并成為大規模農場,農場幾乎占據了30%的土地。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A.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B.土地分配不合理C.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D.工業化進程加速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工業革命影響下,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場經濟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英國農場經濟的發展表明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故選C項;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當時農場經濟適應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機器生產需要,“不合理”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英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排除D項。5.(2022·石家莊市高二上期末)下圖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和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制造的以生產生活為主題的彩繪瓷器。該主題反映出兩國( )A.推動了工農業協調發展B.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迫切愿望C.注重提高瓷器制造技術D.確立了優先發展農業的經濟方針答案 B解析 據題干彩繪瓷器的圖案可知,兩者都印有農業機械化的生產工具,蘇聯20世紀30年代正值“一五”計劃與“二五”計劃時期,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正值“一五”計劃時期,表明兩國都希望迅速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故選B項;“工農業協調發展”不符合史實,蘇聯模式下蘇聯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彩繪瓷器的產品質地及工藝改進,排除C項;“優先發展農業”不符合史實,當時兩國都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D項。6.(2023·湛江市高三調研)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仍由祖輩、父輩鉆進廚房親手烹制。如今,它們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這表明( )A.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B.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C.傳統食品銷路一向較好D.現代農業發展使食物豐富答案 B解析 材料說明現代科技進步讓人們省去了親手烹制之勞,也可以吃起來更簡單、放心,故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故選B項;據材料可知,貨架上的粽子、水餃等食品有法定技術標準,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故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的說法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傳統食品的銷路如何,排除C項;材料未說明食物豐富的原因,排除D項。7.(2022·湖州市高二上期末)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冷凍食品工業也迅猛發展。以下關于20世紀以來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說法正確的是( )①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 ②20世紀4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 ③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④2001年,中國頒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對冷鏈物流產業進行整體布局A.①② B.①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故①正確;美國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是在20世紀50年代,故②錯誤;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故③正確;中國頒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是在2010年,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8.(2023·杭州市高二月考)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糧食生產得到快速發展,不僅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下列項中,屬于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所作的貢獻的有( )①率先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 ②雜交水稻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③實現糧食基本自給 ④積極加強糧食生產國際合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C解析 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后來這項技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故①錯誤;中國的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 000千克,創世界紀錄,故②正確;199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故③正確;中國積極加強糧食生產國際合作,以共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9.(2022·韶關高二下期末)19世紀末,美國大部分州已經制定了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但各州規定不一致,難以應用于州際間的食品貿易。隨著鐵路的延伸,統一市場的建立,1906年國會通過了《聯邦食品與藥品法》。這表明( )A.分權傳統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B.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矛盾C.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導地位D.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聯邦食品與藥品法》的通過是“鐵路的延伸,統一市場的建立”的結果,故選D項;“嚴重阻礙了”不符合史實,聯邦制下,地方自治的積極性對經濟發展也有推動作用,排除A項;“矛盾”不符合題意,材料主旨是聯邦政府的《聯邦食品與藥品法》解決了各州間的食品貿易問題,排除B項;“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導地位”不符合史實,立法大權屬于國會,排除C項。10.(2022·深圳高二下期中)1978—2005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實施了近70個無償的糧食援助項目,總金額達9.25億美元,有400多個縣的3 500萬貧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國對外援助糧食共計57.7萬噸,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這一變化表明( )A.世界各國對中國糧食的依賴程度加深B.中國已經躋身世界農業強國與出口大國行列C.中國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能力增強D.世界糧食計劃署是中國實現脫貧的中堅力量答案 C解析 2005年,中國由原來的糧食受援國變為糧食對外援助國,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這一變化說明中國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能力增強,故選C項;材料信息不能說明世界各國對中國糧食具有依賴性,故排除A項;僅憑材料不能得出B項結論,故排除;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實現脫貧的中堅力量,故排除D項。11.下表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拖拉機生產及機耕面積完成情況,據表可以推知( )計算單位 計劃 最終完成 比計劃增長(%)拖拉機 標準臺 5 146 12 000 133.2機耕面積 萬畝 758 2 754 263.3A.國家工業布局均衡B.農業機械化與合作化相互促進C.國民經濟迅速恢復D.生產領域出現明顯的冒進現象答案 B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獲得了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當時農業機械化與合作化相互促進,故選B。12.以坎貝爾為代表的新時代學者認為:十七十八世紀,英國至少在諾福克地區,農業改良的先鋒并非大地主,而是作為佃農和自耕農的小農場主,小農場上的單位面積產出,并不低于大農場,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比大農場還要高。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英國農業勞動力的構成中,雇傭勞動力的比例明顯下降,而家庭勞動力的比例明顯上升。出現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 )A.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導致農工比例嚴重失調B.工業革命促進農業生產發生革命性飛躍C.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返樸歸真D.小農場經營有優越性答案 D解析 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得益于商業資本主義和農業資本主義化,故A項錯誤;工業革命促進農業飛速發展但不能說明家庭勞動力上升、雇傭勞動力比例下降的原因,故B項錯誤;工業革命后社會生活節奏快按照常理應該是推動雇傭勞動力比例上升,故C項錯誤。13.貴州省境內素來飲酒成風,以苞谷酒為主、高粱酒次之,也有橘子酒和葡萄酒等。抗戰全面爆發后,貴州省卻鼓勵全省人民減少或禁止飲釀酒的同時,還頒布法令法規,從源頭上禁止用食糧釀酒,并對違反者給以嚴重處罰。這一變化反映了( )A.貴州省法令法規嚴苛B.人口內遷致糧食緊張C.整頓民風民俗的要求D.國家戰備調控的需要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抗戰爆發后政府嚴控民間用食糧釀酒和飲酒問題,服從和服務于持久抗戰的需要,故選D項;題干強調的是貴州省法令的出臺是為了抗戰的需要,而不是法令嚴苛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人口內遷導致糧食緊張問題,排除B項;這一變化是為了抗戰的需要,而不是整頓民風民俗的需要,排除C項。14.(2023·丹東高三模擬)俄烏兩國合計占世界小麥出口的25%。2022年2月,俄烏戰事爆發,國際糧價在此后出現暴漲。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玉米和小麥期貨價兩周內累計分別上漲5.99%、16.39%和29.02%。俄烏戰事引起市場對世界小麥供應鏈的普遍擔心。材料表明( )A.全人類正在形成利益共同體B.國際沖突導致食品安全危機C.全球化損害低收入國家利益D.國際社會的雙向交流已式微答案 A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俄烏兩國合計占世界小麥出口的25%,俄烏戰爭影響世界糧價,這說明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全人類正在形成利益共同體,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國際沖突導致糧食安全危機,不是食品安全,排除B項;國家糧價上漲對所有國家都有不利影響,不僅僅只局限于低收入國家,排除C項;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糧價,說明國際社會的雙向交流頻繁,排除D項。15.(2022·臺州高二下期末)有學者認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首先應依靠各國自身努力,加大農業生產投入,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產量。”下列選項中關于糧食安全問題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雜交水稻”的培育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②氣候變化、戰爭與地區沖突、經濟危機導致糧食短缺 ③大型農場和養殖場的推廣根本上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 ④各國重視并且制訂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 雜交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故①正確;糧食短缺的原因很多,其中氣候變化、戰爭與地區沖突、經濟危機是糧食短缺的重要原因,故②正確;“根本上解決了”不合邏輯,應為“有利于解決”,故③錯誤;糧食安全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繁榮、世界安寧,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保障糧食安全,制訂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16.(2022·聊城市高二上期末)(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含嘉倉(如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國家糧倉,位于洛陽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倉。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2014年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材料二 概括來說,宋朝糧食倉儲體系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軍糧、官俸倉,二是備荒倉。前者包括州縣倉、轉般倉、京師倉、大軍倉等;后者包括常平倉、義倉、廣惠倉、惠民倉、豐儲倉等全國性備荒倉和社倉、平糴倉、平糶倉等地方性備荒倉。宋朝國家通過倉儲干預糧食市場最典型的措施是繼承和發展前代的常平之法,在全國設常平倉,由政府進行糧食儲備,“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熙豐時期推行青苗法,把常平舊法的市場購銷方式改為貸款于農的借貸預購方式,同時也保留了“賤糴貴糶”的職能。這是一種比常平舊法更為積極的儲備調節措施。材料三 廣西四大城市(南寧、桂林、柳州、梧州)大米批發交易量統計交易數量時間 1950年 1951年 1952年交易總量(斤) 48 221 800 152 695 200 139 719 700售出量占 總交易量 比例(%) 國營 12.5 50.1 70.2公營 0.8 1.8 2.5私營 86.7 48.1 27.3購入量占 總交易量 比例(%) 國營 13.4 12.6 11公營 3.6 3.2 24.1私營 83 84.2 64.9——王春英、張艷梅《向社會主義過渡:建國初期的糧食市場與國家調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含嘉倉的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糧食倉儲體系的突出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表格內容進行合理解讀。(8分)答案 (1)史料價值:含嘉倉是隋唐歷史遺址遺存,屬實物史料。可用來研究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軍事信息、漕運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糧倉建筑、防潮技藝、糧食管理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寶貴遺產,是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故能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特點:從中央到地方體系完備;與財政體制相配套;以備戰備荒為主要功能;對市場糧價的調控功能日益突出。成因:強干弱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邊患危機和自然災害頻繁;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糧食的商品化進程加快;王安石變法的推動;借鑒歷史經驗。(3)解讀:由表格可知廣西地區國營糧食公司的售出量占比逐年遞增,1952年達到70.2%,私營的售出量與購入量都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國營糧食公司開始占據優勢地位,對糧價、市場交易量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私營影響力逐步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建國初期政務院開始統一全國財經使國家對糧食、物資、稅收的管理有了統一規劃。國家通過行政命令與市場收購相結合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儲備糧,且其數量與占比決定國家對市場的掌控力度。1952年國營貿易機構已能掌握并調撥各種重要物資以保障市場需要,使糧食市場整體上趨于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