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部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部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單元時空
單元概要
本單元主要講述中外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民族交往以及國家關系。
中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先秦時期,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民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到秦朝形成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后統治者通過和親、冊封、會盟、設置機構等措施,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秦漢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交往逐步發展,明清以后,中國對外關系逐步由開放走向閉關自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和國際法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在國家利益沖突、戰爭之中,國際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但戰后國際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與聯合國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 2.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 1.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漢朝北逐匈奴、通西域、打通絲綢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實。 2.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漢、唐兩朝和周邊民族及鄰近各國的關系,認識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開放時期,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情況。 3.從家國情懷角度了解元朝為我國統一以及多民族國家重建作出的貢獻。 4.核心概念:屯戍政策、羈縻政策、宣政院、理藩院、“改土歸流”
時空坐標
課時1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1.秦朝
(1)民族分布: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中央機構: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管理民族事務。
(3)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漢朝
(1)中央機構: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
(2)民族治理
北方 ①漢初,朝廷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②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東漢初,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 ③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北匈奴數敗之后,西遷遠方
西方 ①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東北 西漢設護烏桓校尉
(3)邊疆政策
①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問題思考] 結合教材第一目“《燕然山銘》石刻”圖片,思考其有何重要史料價值?
提示 證實了竇憲北擊匈奴的真實性及班固銘文記載的準確性;確定了燕然山及《燕然山銘》的具體地理位置,對漢匈關系的研究具有歷史地理學上的坐標意義;是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隸書摩崖石刻,對漢文字發展史具有很高的實證價值。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1.管理機構
(1)機構: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
(2)分工:禮部的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
2.隋朝時期
周邊民族 隋朝統一,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
嶺南地區 589年,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邊疆治理 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
流求往來 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
3.唐朝時期
(1)關系:唐朝與邊疆地區突厥、回紇等地方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
(2)機構: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
(3)表現
西北邊疆 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
南詔 有10個王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
4.宋朝時期
(1)并立: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
(2)交融: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
(3)趨勢: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沒有中斷過。
[概念闡釋] 羈縻政策
“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予撫慰,即在民族地區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實際上就是以懷柔安撫為主、武力震懾為輔,恩威并施的政策。
[問題思考] 結合教材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材料反映了鴻臚寺有何作用?
提示 鴻臚寺的職責是勘問賓客外國的風土人情、衣冠服飾、作為朝貢禮品的物資和距離中國的遠近等,同時列出他們國王的名字向上奏報。
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
1.元朝
政策 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四等人制)
舉措 (1)元朝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 (2)元朝還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
2.明朝
(1)中央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四夷館。
(2)修筑長城: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
(3)開展貿易:明朝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
(4)邊疆治理
東北 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 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
西北 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
西南 設土司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
(1)中央機構: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2)民族治理
①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
③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等。
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概念闡釋] 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設立宣慰司等各級行政機關,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允許其世襲。他們對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但必須效忠朝廷,按時向朝廷繳納貢賦,調兵從征,職位的繼承必須經過朝廷的批準。
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
視角1 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
史料 貞觀三年,太宗派兵十萬征討東突厥,擒拿頡利可汗①,東突厥十萬余口盡數投降唐室,唐室將降部安置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的邊塞地區,設置州縣②并任命原東突厥貴族突利、阿史那思摩兩人為都督以統理之③。此外,東突厥諸酋長“皆拜將軍、中郎將,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④。太宗說:“諸部落悉歸化,我略其舊過,嘉其從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愛之如子,與我百姓不異⑤。”
——摘編自王義康《唐代冊封與授受四夷官爵試探》
讀史?、佘娛?;②管理;③授官;④自治;⑤平等。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點。
提示 以軍事征服為基礎;給少數民族首領授予官職,將其納入官僚系統;給予少數民族地區較高的自治權;設置州縣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重視民族間的平等與交融。
視角2 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
史料 歷代統治者為鞏固自身封建統治,制定并實施治理邊疆的政策①。兩漢時期,在邊疆設立了眾多郡縣和屬國,又在遼闊的西北邊疆地區設立西域都護府。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元代,在邊疆設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的驛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漢人,同屬臣民?!?br/>——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②》
讀史?、佗隗w現了史料主旨。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
提示 特點:具有歷史繼承性,在繼承中創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終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推行邊疆政策。
[深化拓展] 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
含義 民族交融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民族間自然的交融,是歷史進步的現象,是多民族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前提
途徑 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民族遷徙;通婚;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間的戰爭;國家統一實行的有關民族政策;等等
特點 以漢族為主體,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統思想為精神支柱,落后民族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識同化
作用 民族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同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開發了邊疆地區,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1.[教材內容改編]秦、漢均采用屯田戍邊等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如秦在河套地區,就以“拜爵”的方式,將中原漢族軍民遷去開墾土地。西漢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這些政策(  )
A.有助于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
B.推動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解除了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答案 A
解析 秦漢時期向邊疆移民,在邊疆地區屯戍、設置田官、監督屯田等,為邊疆地區帶去了大量勞動力,有助于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等,B項錯誤;因俗而治指順應當地的風俗習慣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材料未體現,C項錯誤;“解除”說法過于絕對,D項錯誤。
2.[歷史縱橫改編]西晉滅亡后,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開始建立政權,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頻繁接觸,通婚雜居。5世紀時,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推行漢法。唐朝時政府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據此可知(  )
A.各民族文化差異消失
B.民族交融趨勢凸顯
C.邊疆管理與內地趨同
D.南北經濟交流增強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長期以來少數民族不斷學習漢法,與中原政權聯系日益緊密,體現出民族交融趨勢凸顯,B項正確。
3.[教材內容改編]下表為清朝在不同地區實行的部分政策,這凸顯出清朝的統治智慧是(  )
地區 政策
蒙古 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
西藏 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駐藏辦事大臣
西南 進行“改土歸流”
A.順應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B.籠絡各族上層人士,注重團結
C.貫徹民族平等原則,共同發展
D.擴大地方行政職能,中央分權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清朝針對不同地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以與當地情況相適應,這反映了清朝實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A項正確。
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 1.秦漢時期,中央政府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手段,推進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保持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共同發展 3.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多個地方政權并存的局面,重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明清時期,通過冊封、聯姻、平叛等措施,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課時2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1.漢朝
(1)開通商路:漢朝對外已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海路最遠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抵達波斯灣一帶。
(3)對日關系: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
2.隋唐
背景 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
陸路 (1)商業: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 (2)技術: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地區
海路 (1)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遣其子來到中國 (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
3.宋朝
(1)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
(2)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
4.元朝
(1)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
(2)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
5.明清
(1)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
(2)1689年,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
(3)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
[問題思考] 閱讀教材第四目“學思之窗”,想一想:明清時期政府對民間海外貿易是如何管控的?
提示 (1)明朝:局部開放沿海地區;允許私人海外貿易;設置機構進行管理;征收海外貿易稅。
(2)清朝:貿易政策由鼓勵對外貿易到限制對外貿易。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許“十三行”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視角1 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
史料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發現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黃褐釉瓷等。在我國海南島東南部海灘和西沙群島海域,也發現了成捆疊堆的唐宋時期瓷器。
唐宋時期,廣州出現幾種新行業: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
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海上絲綢之路對唐宋社會經濟的影響。
提示 (1)海外貿易地域廣闊,商品種類豐富,交易規模擴大;(2)促進了以制瓷業為代表的手工業的繁榮;(3)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出現了新興行業和外國人居住的“蕃坊”,成為國際都市。
視角2 朝貢體制的特點
史料 朝貢體系是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9世紀末,在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以儒家價值為基礎而建構的國際關系體系①。在這一體系中,朝貢國接受中華帝國朝廷的詰問并作出陳奏說明,并派人質、侍從來中國,以此表示臣服;還要定期向中華帝國朝廷進獻貢品,中國要對其進行封賞以體現皇恩浩蕩、天朝恩典②。通過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朝貢國從中原王朝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獲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護③。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通過“萬邦來朝”的形式來彰顯自身“德化來遠”,以此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正是這種持續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貢體系能夠維系千年之久④。
——摘編自簡佳星《淺談朝貢體系》
讀史 ①基礎;②關系;③聯系;④穩定。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朝貢體系的特點。
提示 特點:以儒家價值為基礎的區域性國際體系;具有君臣等級色彩;結構穩定,持續時間長;形成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重制度性聯系;崇尚睦鄰友好。
[深化拓展] 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
(1)基本特征
①和平主義性質。古代中國統治者對外交往的目的在于和平自守,維護農業文明社會的穩定,通過和平方式將中華文明帶給周邊少數民族。
②互利性。朝貢制度包括朝貢國一方的稱臣納貢和宗主國一方的冊封賞賜等內容,是以中國為主體的雙向交往制度。
③不平等性。它是在華夏中心意識和大一統理念的支配下,中國內部封建身份等級制在對外關系上的延伸。
④封閉自守性。明代以來朝貢制度臻于完善與縝密,是農耕文明封閉保守的一面在制度上的必然反映。
(2)歷史評價
①朝貢體制確立了相對固定的區域內經濟文化交流機制和模式,在維護地區和平的基礎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繁榮,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②朝貢貿易是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往往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
③朝貢貿易通常體現為炫耀國力,是統治者“一國獨尊”心態的反映。
④朝貢制度以封建自然經濟為基礎,最終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而走向消亡。
1.[教材內容改編]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就有廣泛的交往交流?!跋暮蠹次黄吣?,于夷來賓”。周朝還專門設立“象胥”這一職官,負責接待四方使節和諸侯賓客。上述現象表明(  )
A.各民族之間實現和諧與平等
B.國家大一統局面形成
C.中原王朝注重對外交往交流
D.內外服制度歷史悠久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原王朝與其他文明存在廣泛聯系,且專門設立職官負責接待使節和賓客,表明中原王朝注重對外交往交流,C項正確;先秦時期“各民族之間實現和諧與平等”與史實不符,A項錯誤;秦朝建立后,國家大一統局面開始形成,B項錯誤;材料與內外服制度無關,D項錯誤。
2.[教材內容改編]13 世紀,馬可·波羅跟隨經商的父親和叔父從威尼斯啟程,經西亞、中亞,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抵達中國,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并以客卿身份在朝中供職。17年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后來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材料反映了元朝時期(  )
A.海陸交通便捷通暢 B.對外戰爭相對頻繁
C.政治局勢和平穩定 D.海外貿易繁榮興盛
答案 A
解析 由“13世紀,馬可·波羅……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抵達中國”“17年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可知,馬可·波羅通過陸路、海路往返中國,反映了元朝時海陸交通便捷通暢,A項正確。
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 1.秦漢以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規模不斷擴大 2.唐朝與鄰近各國保持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共同發展 3.隋唐至兩宋時期,中國對外交往的規模不斷擴大,交流更為頻繁;元朝時期,中國對外交往的規模繼續擴大 4.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交往逐漸由開放走向閉關自守,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贡县| 平顶山市| 丰台区| 财经| 依兰县| 南雄市| 同仁县| 南召县| 会同县| 荣成市| 临安市| 左权县| 靖宇县| 大姚县| 汤阴县| 浮山县| 韶关市| 玉屏| 馆陶县| 开封市| 罗定市| 若尔盖县| 铜鼓县| 荆州市| 定边县| 大同县| 甘南县| 泗阳县| 凤阳县| 浮梁县| 本溪市| 西青区| 麟游县| 新乡市| 侯马市| 怀化市| 阳西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通市| 鹤壁市|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