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 1.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新中國的法治進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 2.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3.核心概念:法制與法治、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初創表現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意義 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形成(1)成就①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影響: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3.發展背景 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成就 到2010年底,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意義 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4.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2)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4)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5)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圖解歷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問題思考] 中共十五大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提示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同時,“法治”還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2)法制的本質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質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4)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視角 從民主法制到人權法治史料 自1978年憲法開始①,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新階段。1999年,“依法治國”成為憲法原則。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現行憲法第三十三條中增加一款,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權入憲,將執政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把政治原則提升為憲法條款②,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憲政建設進入一個人權法治建設的新時代。——摘編自俞榮根《從民主法制到人權法治——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憲政成就》讀史 ①表明時代背景;②體現社會主義憲政建設的成就。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權入憲”的時代背景及其歷史意義。提示 背景:完善和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意義: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治國理政思想;加快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步伐;使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制度化、法律化,形成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適應了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深化拓展] 全面認識依法治國方略含義 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本質 樹立和維護憲法和法律在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意義 ①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②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③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④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教材內容改編]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律。這些法律( )A.有利于我國法律法規體系形成B.全面落實了“依法治國”的理念C.重在保護我國公民的個人權利D.配合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發展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憲法、民法、土地改革法等領域均制定了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有利于我國法律法規體系的形成,A項正確。2.[教材內容改編]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的統一,做到改革決策、發展決策與立法決策緊密結合,并把經濟立法放在重要位置。”這表明當時我國重視經濟立法的目的是( )A.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B.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C.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D.保障經濟體系的建設答案 C解析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的統一”“并把經濟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表明會議重點闡述了市場經濟與經濟立法的重要性,結合所學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我國重視經濟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3.[教材內容改編]下表是1978—2013年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成就。據此可知,我國( )時間 主要成就1978年12月 提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982年12月 提出“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法律體系”1997年9月 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0年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2013年11月 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A.民主政治建設已經完成B.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知法守法風氣逐漸形成D.法治建設契合社會發展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可知,我國法治建設進程逐步推進,這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即法治建設契合社會發展,材料并未涉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知法守法風氣”的相關內容,D項正確,B、C兩項錯誤。民主政治建設還在不斷完善中,“已經完成”說法錯誤,A項錯誤。知識點二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背景 面對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困難局面,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表現 道德風尚 健康向上社會氛圍 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行動準則 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際關系 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作用 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2.改革開放以后(1)背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表現時間 具體內容 意義20世紀80年代 “五講四美三熱愛” 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20世紀90年代 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系列創建活動 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1994年 頒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2001年 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2006年 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共十七大 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中共十八大 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維點撥]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關系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得以鞏固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規定和影響著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問題思考] 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什么作用與影響?提示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對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視角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史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同時,黨和政府特別注重精神文明建設①。各級政府果斷禁絕娼、賭、毒等社會痼疾,迅速滌蕩了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與此同時,黨領導開展了廣泛的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改造運動②,大力推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除舊布新,開展了大規模掃盲和掃除封建迷信、改革陳規陋習等移風易俗活動③,得到億萬群眾的熱烈擁護。——摘編自胡昌勇《中國共產黨精神文明建設的百年歷程》讀史 ①黨和政府的關注;②思想建設;③移風易俗。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顯著優勢。提示 國家基本完成統一,社會安定;經過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年的調整,經濟基本上得到恢復;黨和政府特別重視;黨組織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學習和思想改造運動;黨開展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移風易俗活動。[深化拓展]全面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含義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發展的成果內容 包括兩個方面: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作用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發展指明了方向,還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它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 (3)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1.(2023·臨沂高二上期末)下圖為創作于1964年的宣傳畫《得獎歸來》,描繪了參加公社慶功表彰大會歸來的生產隊女隊長受到群眾熱烈歡迎的場景。畫作體現了( )A.精湛高超的藝術水平B.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C.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D.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精神,材料中公社表彰生產隊女隊長,且其歸來受到群眾熱烈歡迎,體現了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故選B項;材料為宣傳畫,并不以體現繪畫技法為主要目的,排除A項;畫中雖有老人和孩子,不過主旨是為歡迎生產隊女隊長,并非尊老愛幼,排除C項;當時處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經濟結構并未出現較大變動,排除D項。2.(2023·永州高二上期末)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A.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B.弱化愛國主義教育C.推動社會風氣異變 D.提高公民文化素養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在與時俱進,其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故選A項;據材料“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可知,愛國主義教育仍被重視,并沒有弱化,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伴隨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愛國主義等內容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社會風氣并未發生“異變”,排除C項;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主要依靠教育體系,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排除D項。3.[教材內容改編]楊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經營權無償移交給國家。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楊善洲的行為( )A.詮釋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精神B.發揮了勞動模范的先鋒帶頭作用C.體現了基層干部謹守務實的擔當D.展示了科研人員銳意進取的追求答案 A解析 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將林場經營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這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精神,A項正確。知識體系學科術語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法治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