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60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考點定位】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及影響,認識發(fā)展中的成就與問題。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及特點,認識發(fā)展中的成就與問題。知識點一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1.國家的宏觀調控2.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1)背景: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科學技術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2)內容:原子能的開發(fā)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3)意義:是一場信息技術革命,社會發(fā)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3.社會結構的新變化(1)原因: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表現4.“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①含義: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②影響: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也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③調整:20世紀70年代,減少福利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2)社會運動①原因: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②表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反越戰(zhàn)運動等。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無法容納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國家調整以計劃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向著制度化和體系化的方向發(fā)展。(√)④社會福利政策是資本主義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⑤“福利國家”建立是由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⑥黑人民權運動激發(fā)了新時期美國社會的民主和自由斗爭。(√)⑦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的新變化從根本上消除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摘自必修教材P116)為應對這一不利局面,西方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 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戰(zhàn)后協調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織,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華盛頓。(摘自必修教材P117)這兩大組織成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哪一國家?提示 美國。③1963年8月28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發(fā)表著名演講,希望有一天美國人都能在平等與友愛中生活。(摘自必修教材P119)這次集會有何意義?提示 進一步推動了黑人民權運動的發(fā)展。3.必考概念——拓視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其特點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知識點二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1.蘇聯的發(fā)展、改革與解體(1)發(fā)展①成就:取得了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②問題: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農業(yè)、輕工業(yè)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改革赫魯曉 夫改革 內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②農業(yè):加大農業(yè)投入,農產品收購制 ③工業(yè):改革工業(yè)管理體制評價 ①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②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③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勃列日涅 夫改革 內容 在工業(yè)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yè)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評價 對傳統(tǒng)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社會矛盾叢生,發(fā)展緩慢戈爾巴喬 夫改革 內容 ①經濟:承認市場調節(jié)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③意識形態(tài):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結果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隨之興起,最終造成蘇聯的分裂(3)解體: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2.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建設:在蘇聯的幫助下,東歐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但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改革(3)劇變:1989—1992年,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3.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1)目標:中國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2)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豐富和發(fā)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赫魯曉夫改革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模式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②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③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照搬蘇聯模式,埋下了隱患。(√)④蘇聯和東歐國家開始改革,但終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而失敗,引發(fā)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⑤戈爾巴喬夫力圖通過更為徹底的改革來振興蘇聯,但由于后期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導致蘇聯解體。(√)⑥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⑦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蘇聯共產黨……一直關心重工業(yè)的優(yōu)先發(fā)展,因為重工業(yè)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一切部門、加強我們祖國的國防、增進人民福利的基礎。(摘自必修教材P123)據此指出蘇聯社會經濟建設有何特點?提示 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②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提出改革的《行動綱領》,主張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等。(摘自必修教材P125)這次改革的結果如何?提示 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扼殺了改革。3.必考概念——拓視野新經濟體制:全稱“計劃工作和經濟刺激的新體制”,即蘇聯在工業(yè)企業(yè)中實行的以利潤為核心的管理制度。柯西金于1965年在蘇共中央九月全會上首次提出。同年10月,蘇聯政府正式決定推行新經濟體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yè)的自主權、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益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主題一 調整與變革——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3年6考]1.二戰(zhàn)后美國社會保障的特點(2023·浙江6月選考,15)2.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調整(2023·廣東高考,16)3.二戰(zhàn)后美國、聯邦德國的社會變化(2023·浙江1月選考,17)4.二戰(zhàn)后美國種族歧視問題(2022·全國甲卷,35)5.聯邦德國社會保障政策的目的(2022·湖北高考,16)6.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影響(2021·海南高考,19)視角1 學者研究——國家宏觀調控史料 “經濟計劃化①”,對社會資本再生產進行綜合性的調查,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發(fā)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對協調和穩(wěn)定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通過采購訂貨和刺激消費②……保證了市場的穩(wěn)定和擴大;同時通過國內干預和國際聯合,調整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政策,降低關稅和減少非關稅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客觀上不僅有利于擴大國內外市場,而且有助于提高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快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進程。——摘編自梅憲賓主編《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解讀主旨 史料闡述了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及國際金融貿易的變化細讀 ①指制定經濟發(fā)展計劃,并非指計劃經濟體制 ②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影響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化”的表現。提示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國際的聯合;建立制度化、體系化的貿易金融體系。視角2 史料證史——西方社會結構的變化史料 1946年到1975年法國各產業(yè)就業(yè)人口比例的變化年份 第一產業(yè)(%) 第二產業(yè)(%) 第三產業(yè)(%)1946 36 32 321954 27.3 35.4 37.31962 15.7 39.6 44.71975 10.1 38.5 51.4——摘編自[加]馬克·斯坦恩《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思考 根據史料表格信息,指出二戰(zhàn)后法國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提示 新變化:農業(yè)就業(yè)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工業(yè)就業(yè)人口所占比重總體變化不大;服務業(yè)就業(yè)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間階層擴大。原因:現代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三產業(yè)的崛起;經營者革命興起;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視角3 史料證史——“福利國家”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迅速發(fā)展。一般說來,現代歐洲各國的“福利國家”制度主要包括醫(yī)療、疾病、養(yǎng)老、事故、失業(yè)、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業(yè)保險規(guī)定:凡出于年老、殘疾、疾病、失業(yè)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喪失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者,國家將提供一定的社會津貼。除此以外……對有各種困難的人和群體給予補助,同時國家還實行社會救濟制度,以保障每個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摘自劉玉安《北歐福利國家剖析》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現代歐洲國家福利制度的特點。提示 社會保障覆蓋面寬,具有普遍性,社會保障項目設置比較齊全;面向低收入階層;政府主導國家福利;國家立法加強福利建設。1.歷史解釋——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原因(1)資本主義私人壟斷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壟斷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矛盾,造成一系列難以自解的危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接受國家的干預和調節(jié)。(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特殊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在戰(zhàn)爭中,國家對工業(yè)部門實行集中管理,為戰(zhàn)后的國有化政策及建立國營經濟奠定了基礎。(3)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經濟危機迫使壟斷資產階級呼喚國家壟斷資本發(fā)揮干預和調節(jié)作用,只有國家才能充當調節(jié)矛盾的“救世主”。(4)戰(zhàn)后出現的高科技產業(yè)和科技革命需要巨額資金和有效管理,這超出了私人壟斷資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國家政權的有力干預。2.時空觀念——認識西方“福利國家”的發(fā)展(1)歷程(2)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3)意義:實質上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它促進了社會平等,縮小了貧富差距,緩和了社會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價值和普遍的社會關懷。主題二 改革與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3年2考]1.二戰(zhàn)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2023·遼寧高考,15)2.二戰(zhàn)后蘇聯經濟建設的特點(2022·重慶高考,15)視角1 讀圖表證史——蘇聯的發(fā)展與改革史料 下表為1966—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工業(yè)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簡表時間 國民收入平 均年增長率 工業(yè)總產值 平均年增長率1966—1970年 7.8% 8.5%1971—1975年 5.7% 7.4%1976—1980年 4.3% 4.4%思考 分析蘇聯經濟增長率在1966—1970年增長及以后下降的原因。提示 增長:勃列日涅夫改革擴大了企業(yè)自主權,利用資金等經濟杠桿改善企業(yè)管理、提高效益。下降:改革后期趨于保守、體制僵化,美蘇軍備競賽消耗國力,經濟增長下降。視角2 問題探史——戈爾巴喬夫改革史料 1985年,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并開始進行經濟改革。1986—1988年,蘇聯經濟不但沒有加速發(fā)展,相反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爾巴喬夫認為,現行政治體制是經濟改革沒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編自《世界歷史》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提示 蘇聯舊體制積弊太深且改革過急于求成;沒有明確目標;放棄黨的領導;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嚴重的國內民族矛盾;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等。視角3 學者觀點——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史料 南斯拉夫是最早拋棄蘇聯模式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國家。1950年6月,頒布《工人自治法》,工人集體主要是通過選舉產生的工人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以及國家任命的經理,來實現對企業(yè)的管理。次年春開始大規(guī)模改組和精簡國家管理機關,1952年11月南共召開“十大”,將南共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并在基層不設黨的脫產干部。——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思考 據史料,歸納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南斯拉夫的改革。提示 內容:經濟上,在國營企業(yè)中實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實行黨政分開,權力下放。評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但削弱了黨對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領導。1.歷史解釋——二戰(zhàn)后蘇聯改革的缺失及教訓(1)缺失①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有利于推動對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們思想混亂,增加了改革的阻力。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fā)達社會主義”社會的做法,忽視了對經濟困難的充分認識,阻礙了改革的進程。③戈爾巴喬夫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太快,導致國內局勢逐漸失控(直接原因:經濟改革缺少宏觀決策和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2)經驗教訓①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要處理好政策、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之間的關系。②社會主義改革必須走改革開放和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③社會主義改革必須以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宗旨。2.歷史解釋——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認識(1)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fā)展還不夠成熟,缺乏經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敵視、遏制甚至企圖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2)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需要通過不斷改革來逐步完善自己。社會主義國家應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決不能拘泥于一種模式。(3)社會主義發(fā)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tǒng)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僅說明蘇聯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18“教材圖表”改編)讀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就業(yè)人口分布變化表,下列選項解讀正確的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yè)人口分布的變化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 聯邦德國 日本農業(yè) 1950年 12.2% 23.2% 50.7%1990年 2.8% 5.1% 7.2%工業(yè) 1950年 34.7% 42.2% 22.2%1990年 25.8% 40.5% 33.6%服務業(yè) 1950年 48.9% 32.4% 26.6%1990年 71.4% 54.4% 59.2%A.效率與公平趨于平衡B.“中間階層”人數趨于穩(wěn)定C.市場調節(jié)已初見成效D.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答案 D解析 由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就業(yè)人口分布變化表可以看出,美、德、日三國從事農業(yè)的人口比例都有較大幅度的減少,而從事服務業(yè)的人口占比則有大幅增加,這說明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發(fā)展,各產業(yè)需求的變化導致社會結構有了不同于之前的新變化,故選D項。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19“學思之窗”改編)1970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提出:“過去對窮人的援助計劃已經失敗,這些計劃使窮人墮落,使納稅人受騙。”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也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兩位領導人所要表達的相似思想是( )A.自由放任有助于化解社會矛盾B.社會保障體系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C.社會福利政策已不適應新形勢D.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平衡答案 D解析 據材料“這些計劃使窮人墮落,使納稅人受騙”“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可知二人都認為“福利國家”的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激發(fā)社會經濟活力之間無法做到平衡,二人都在探索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與促進社會公平之間的內在統(tǒng)一性,故選D項。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3“史料閱讀”改編)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作的報告中提到: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yè)的領導,必須使我們的干部注意經濟問題,注意減少生產中所花費的勞動……現有的材料表明,我國生產一公擔牛奶和肉類所花的勞動要比美國多得多。據此推知,赫魯曉夫( )A.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 B.試圖對舊體制進行改革C.確立對農業(yè)領域的領導 D.意在推行“新經濟體制”答案 B解析 材料中赫魯曉夫強調蘇聯的勞動生產率比美國低很多,這說明他想改革舊的體制,B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模式,排除A項;根據材料“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yè)的領導”可知是改進領導而非確立,排除C項;勃列日涅夫時期推行“新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23“教材知識”改編)下表是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情況表。表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國民收 入年均 增長率 10.25% 6.45% 4.95%A.忽視科技發(fā)展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C.政治改革失敗 D.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可以看出,蘇聯國民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主要和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有關,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D項正確;蘇聯由于爭霸的需要,對科技發(fā)展十分重視,A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蘇聯人均收入增長趨勢下降,但是仍然在增長,不能說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項排除;政治改革失敗是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此時未涉及,C項排除。故選D項。【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1.(2023·廣東高考,16)針對下圖所示問題,西方主要國家采取的措施是( )西方七國消費品價格增長率和失業(yè)率A.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 B.鞏固布雷頓森林體系C.緩和與蘇聯的關系 D.恢復自由放任政策答案 A解析 據圖表信息,1978—1982年消費品價格增長率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整體上維持在較高增長水平,失業(yè)率則逐漸攀升,符合“滯脹危機”中“高失業(yè)率、高通貨膨脹率、低經濟增長率”的特點,為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通過減少國家干預和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方式,逐步緩解經濟危機,故選A項。命題點2 二戰(zhàn)后美國社會運動的特點2.(2022·全國甲卷,35)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fā)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tài)度受冷戰(zhàn)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答案 C解析 1951年正處于冷戰(zhàn)時期,美國政府面對黑人團體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指控,認為民權大會的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以此來反對民權大會的指控。這說明美國政府對待種族問題的做法顯然受到了冷戰(zhàn)意識的影響,C項正確。命題點3 二戰(zhàn)后聯邦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3.(2022·湖北高考,16)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yǎng)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yǎng)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B.減緩老齡化進程C.提高勞動者積極性 D.縮小貧富間差距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面對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德國調整社會保障政策,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故選A項;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狀態(tài),減緩老齡化進程的措施有延遲退休、放開計劃生育等,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以上措施打擊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說法錯誤,排除C項;縮小貧富間差距的關鍵在于構建合理的分配制度、發(fā)揮稅收的調節(jié)作用、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命題點4 二戰(zhàn)后蘇聯經濟建設的特點4.(2023·遼寧高考,15)二戰(zhàn)結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在大部分廠房還是廢墟時,就已開始生產,僅1946年就生產了6 000臺拖拉機。到1950年,全市的機械制造等工業(yè)生產已完全恢復,產量超出戰(zhàn)前水平的30%以上。這體現了當時蘇聯( )A.重視重工業(yè)的發(fā)展 B.經濟管理體制的轉型C.集體化進程的加快 D.工業(yè)生產技術的領先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大部分廠房還是廢墟時,就已開始生產,僅1946年就生產了6 000臺拖拉機”“工業(yè)生產已完全恢復,產量超出戰(zhàn)前水平的30%以上”等信息,體現了蘇聯“重視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故選A項。二戰(zhàn)結束后,蘇聯仍然堅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并未轉型,B項錯誤;蘇聯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實行兩個五年計劃時就已基本實現了集體化,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工業(yè)生產技術水平如何,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