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58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考點定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2.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國際秩序變動的影響。 二戰前后國際法的發展及評價。知識點一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義的形成過程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德國 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軍人訂立密約,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特征 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2.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亞洲 背景 ①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過程 ①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歐洲 背景 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 ②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 ③納粹黨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廣泛支持過程 ①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1.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亞洲局 部戰爭 序幕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這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歐洲戰 場擴大 全面 爆發 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擴大 德國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太平洋 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2.世界人民的反抗(1)中國人民的反抗: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2)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法西斯的投降:1943年,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4.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對歐洲: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2)對美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3)對蘇聯: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贏得很高的威望。(4)對國際格局:二戰的結束是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根源于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②德國法西斯通過非法途徑上臺,主張一黨專政。(×)③1933年,納粹黨上臺執政,標志著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④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過程。(√)⑤七七事變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隨后戰爭迅速擴展到全球范圍。(×)⑥《聯合國家宣言》實現了反法西斯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大聯合,為反法西斯國家扭轉被動局面。(√)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價格狂跌,人們大量拋出股票,證券市場陷入恐慌……隨后,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席卷了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摘自必修教材P102)這次經濟危機有何特點?提示 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大、時間長。②近衛文麿宣稱,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且“從我們自己的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摘自必修教材P103)這段材料的主旨是什么?提示 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野心。③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后,為擺脫經濟危機而實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史稱“羅斯福新政”。(摘自必修教材P103)新政的特點是什么?提示 通過立法形式,加強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指導。④綏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國主義……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手段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摘自必修教材P104)綏靖政策的實質是什么?提示 實質是犧牲別國的利益安撫侵略者,以換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3.必考概念——拓視野法西斯主義:法西斯是“束棒”的音譯,是一把被綁在多根圍繞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頭,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法西斯主義是擁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質的意識形態:極端的民族主義、經濟的社團主義,一個權力極大的軍事領導者,將民族、國家、集體的地位置于個人或團體之上。知識點三 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1)內容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③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④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⑤成立聯合國。(2)評價①積極性: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②消極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2.成立聯合國(1)時間:1945年10月24日。(2)性質:作為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3)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4)決議原則①原因:聯合國吸取國聯的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②原則: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③意義: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知識點四 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鏈接·選擇性必修1·P72-73】1.概況(1)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2)一戰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3)1928年,美、法等國簽訂《非戰公約》,宣布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4)1945年,《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5)二戰后,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2.評價(1)積極性: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2)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體現了人類呼喚世界和平與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②《聯合國憲章》明確要求: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③以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雖然帶有強權政治烙印,但對戰后的和平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④聯合國的“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摘自必修教材P106)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是什么?提示 美蘇憑借實力劃分其戰后的利益和勢力范圍。②中國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同美、蘇、英、法等國一道參加了1945年4月至6月召開的制定《聯合國憲章》的舊金山會議。(摘自必修教材P107)中國參加這次會議的意義是什么?提示 中國的大國地位在事實上得到承認并確立。③《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摘自必修教材P106)你如何看待安理會上述的投票程序?提示 實行“大國一致”原則,體現了大國協調與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主題一 噩夢與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3年7考]1.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的特征(2023·全國乙卷,34)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2022·北京高考,15)3.敦刻爾克大撤退(2022·浙江1月選考,22)4.二戰期間軍事力量的對比(2021·湖北高考,14)5.二戰期間同盟國的軍事行動(2021·天津高考,13)6.美國《租借法》的影響(2021·浙江6月選考,23)7.英國不列顛之戰(2021·浙江1月選考,22)視角1 史料證史——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史料一 希特勒在1930年演說時強調:如果德國人不能解決它的空間缺乏問題,不能為它的工業打開國內市場,那么,德國將從世界舞臺上消失,更具活力的民族將繼承我們的遺產……必須用武力搶奪并守住空間……大蕭條使希特勒的勝利成為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是由于其他因素的結合,其中包括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提供的援助和他的對手們缺乏遠見。——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史料二 19世紀初葉,日本民間就出現了法西斯活動。20世紀20年代,“國本社”“一夕會”等120多個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組織充斥了日本社會,到1936年法西斯組織已增至500多個。1929年,隨著經濟危機不斷深化,政黨體制的政權無法扭轉經濟危機,加之軍部勢力與各種法西斯組織的結合,使日本國內政治民主化進程與“協調外交”走到了盡頭。1936年3月廣田內閣成立,法西斯政權在日本確立下來。——摘編自《世界現代史》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原因。提示 希特勒用“生存空間理論”進行煽動性宣傳;德國經濟在大蕭條中遭受沉重打擊;德國壟斷集團傾向于建立獨裁政府。(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的背景。提示 缺乏民主傳統;受到華盛頓體系的壓制;日本經濟基礎薄弱,受到經濟危機打擊嚴重;軍部法西斯勢力利用社會動蕩乘機而起。視角2 學者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矛頭首先不是指向與其相對峙的帝國主義列強,而是指向亞、非的半殖民地和歐洲的弱小國家;同時,在日、德、意分別從事侵略和兼并的過程中,相互對立的兩大帝國主義集團,長期未能組成政治、軍事同盟,因此,這一相互斗爭不可能從一開始就采取兩大帝國主義集團戰爭的形式……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帝國主義集團的戰爭……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因此不應該把早已揭幕的被壓迫民族的斗爭排除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之外。——摘編自包奕誠《試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提示 特點:侵略矛頭首先指向亞、非的半殖民地和歐洲的弱小國家;戰前未形成政治軍事同盟;始終具有反法西斯性質;從局部戰爭到世界大戰。視角3 史料證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史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戰到底,并建議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美、英、中等國相繼對日、德、意宣戰。同月,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商討在遠東設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同月,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戰區設立的意義。提示 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系;增強抗戰信心和中國對日作戰能力;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歷史解釋——認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從必然性看,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人類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構成了威脅,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均要求聯合行動;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加速了同盟的形成。(2)從影響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經濟、軍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于最后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3)從啟示看,同盟中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因此同盟內也充滿著矛盾和沖突,但聯合的趨勢始終占主導地位。說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作。2.家國情懷——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貢獻(1)中國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成為東方開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稱霸世界的狂妄計劃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中國抗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法西斯,迫使其放棄“北進”蘇聯的圖謀,為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創造了條件。(3)中國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步伐,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成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迅速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為西方盟國加強戰備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4)中國抗戰為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后亞”戰略,確保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5)中國抗戰支持了周邊國家的抗日斗爭,成為亞洲國家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和旗幟。中國不僅在本土牽制住了日本陸軍主力和海空軍力,還派遣遠征軍支援盟軍作戰。主題二 妥協與調整——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3年4考]1.聯合國的宗旨(2023·北京高考,15)2.《聯合國憲章》(2022·北京高考,13)3.開羅會議召開的地點(2022·浙江6月選考,23)4.美國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2021·重慶高考,15)視角1 學者觀點——雅爾塔體系形成的原因史料 由于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存在著政治制度的差別、參戰目的不同,所以隨著軍事上的勝利,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的矛盾和分歧也愈來愈大。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內美、蘇這兩個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國要依據各自在戰爭中實力的新變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戰后世界新秩序。——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等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雅爾塔體系形成的原因。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隨著二戰的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蘇兩國的推動。視角2 雅爾塔體系的特征史料 雅爾塔體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發展的產物。它的形成標志著世界近代史上以歐洲為核心的格局被打破……大西洋時代逐步被太平洋時代取代。雅爾塔體系仍然帶有大國政治、劃分勢力范圍等舊的色彩,但雅爾塔體系中包含著美蘇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同時它在處理戰敗國、策劃戰后國際和平秩序方面貫徹了民主與和平的原則,從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摘編自謝金萍《美國與雅爾塔體系關系初探》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雅爾塔體系的典型特征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提示 特征: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仍是大國瓜分世界和劃分勢力范圍;雅爾塔體系包含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貫徹民主與和平原則。影響:世界總體相對和平穩定;推動了亞非拉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世界整體的進步;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美蘇爭霸加劇了地區沖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成為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視角3 學者研究——國際法的發展史料 傳統國際法將戰爭看作是推行國家政策、解決國際爭端的合法手段。進入20世紀,這種傳統觀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提出各締約國要“承擔不從事戰爭之義務”……巴黎《非戰公約》否定了“戰爭權”的合法性,明確表達了世界各國力求避免戰爭的共同追求。二戰后,《聯合國憲章》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作為聯合國的首要宗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方法主要包括談判的協調,斡旋與調停,調查與調解,仲裁,司法解決,通過聯合國、區域組織以及區域辦法解決,等等。但國際法依然不斷地經受著挑戰與考驗。——摘編自楊和平《20世紀:戰爭、和平與國際法》等思考 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趨勢。提示 逐漸否定主權國家的“戰爭權”;漸進性與動態發展;以避免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為中心內容;國際法的內容范圍逐漸擴大;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式多樣化;國際法的權威性逐漸增強。1.唯物史觀——雅爾塔體系的影響(1)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為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冷戰局面開始。(2)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3)該體系建立在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的出現提供了條件。2.歷史解釋——國際法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1)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為建立正常的國際秩序而進行自我約束和相互約束的一種法律規范。(2)國際法是國家之間在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中為自己確立各種具體的國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依據。(3)國際法是衡量和裁判國際行為是非對錯的法律標準,對一切國家都具有約束力。(4)國際法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5)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影響國際法的威信和發展。【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03“史料閱讀”改編)希特勒認為,只有“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辯的霸權時”,世界和平才會到來。近衛文麿宣稱,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且“從我們自己的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以上材料顯示了( )A.法西斯主義的擴張本性B.德日法西斯加強了合作C.維護世界和平迫在眉睫D.重建國際秩序勢在必行答案 A解析 據材料“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辯的霸權時……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展現了德日的擴張野心,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德日法西斯的擴張思想,沒有涉及二者的合作,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德日法西斯的擴張言論,沒有涉及維護和平,排除C項;據材料“從我們自己的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可知,這是德日意圖重建利于自己的國際秩序,而非重建國際秩序的必然性,排除D項。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08“問題探究”改編)英國史學家約翰·惠勒—貝內特在《慕尼黑——悲劇的序幕》一書中寫道:“德國的征服國策,英國的綏靖國策,就像兩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們將在一個交叉點即‘慕尼黑’結合起來,并成了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觀點( )A.深刻揭示了“二戰”爆發的根源B.明確了英、德兩國的戰爭罪責C.反映了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愿望D.有利于人們對戰爭問題的反思答案 D解析 按照英國史學家約翰·惠勒—貝內特的觀點,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有以下兩個:德國的征服國策和英國的綏靖國策,說明這兩個國策都對二戰的爆發負有主要責任,從而有利于人們對戰爭問題進行反思,故選D項。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04“史料閱讀”改編)“衰落的英、法帝國主義,面臨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挑戰。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手段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材料中“政策”的實施( )A.促進了歐洲國家合作B.反映了歐洲經濟的急劇下滑C.延緩了世界大戰爆發D.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答案 D解析 據材料“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手段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可知,該政策是“綏靖政策”,其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故選D項。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06“學思之窗”改編)《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這些規定( )A.有效防范了霸權主義的產生B.與國聯盟約的宗旨基本一致C.反映了戰后多極化趨勢出現D.使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可知聯合國安理會對世界和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得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故選D項;“有效”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聯合國與國聯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比較結論,排除B項;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于多種力量的崛起,與材料內容無關,邏輯推理錯誤,排除C項。【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法西斯主義對美國的影響1.(2023·全國乙卷,34)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美國( )A.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B.開始推行自由放任主義C.國家干預經濟成效甚微D.擴軍備戰引發統治危機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1929年,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美國國內法西斯組織乘機興風作浪,沖擊社會秩序,故選A項。自由放任主義在此之前就已推行,1933年羅斯福上臺后放棄了自由放任主義,開始推行新政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排除B項。國家干預經濟成效甚微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經濟危機打擊之下擴軍備戰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排除D項。命題點2 聯合國的宗旨2.(2023·北京高考,15)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522號決議,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此舉符合聯合國( )A.托管制度B.“大國一致”的原則C.安理會投票程序D.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答案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