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36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考點定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新時期外交成就及中國特色外交。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歷程及意義。 3.改革開放與中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新時期中國外交成就與國際地位的提升。知識點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1.鄧小平理論(1)內容: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2)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3)意義: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內容: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2)寫入黨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3)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科學發展觀(1)內容: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2)寫入黨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3)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2)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3)載入憲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4)地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知識點二 綜合國力的提升1.經濟發展:國民經濟保持著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世界前列,思想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突破。2.現代交通與基礎設施【鏈接·選擇性必修2·P75—79】(1)汽車: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2)高速公路:1988年,上海滬嘉高速建成,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3)高速鐵路: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4)對社會生活的影響①各種交通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成為息息相關的整體,世界成為了“地球村”。②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③交通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④大眾旅游的潮流出現,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3.高科技:我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提升。4.思想文化: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發展文化教育事業。5.軍事:中國人民解放軍整體實力躍升,武器裝備加速發展,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激戰。知識點三 當代中國的外交1.改革開放后外交成就【鏈接·選擇性必修1·P82-83】(1)背景(2)成就2.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鏈接·選擇性必修1·P83-84】(1)十九大前①政策: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②成就: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十九大后①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③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3.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①大國關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②周邊國家: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③非洲國家: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④歐洲、拉美國家: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2)積極發揮在聯合國中的作用: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3)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①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②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③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倡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④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⑤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先后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③高速鐵路的發展提高了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④新時期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⑤中國全方位外交布局彰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輝煌,成為更具影響力和作用力的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閱讀必修教材P194“思考點”:怎樣理解新型國際關系?提示 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與發揚,也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的超越和創新,對國際社會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系統地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途徑,為國際關系的發展提供新理念,開辟新愿景。②閱讀必修教材P195“問題探究”:習近平提出“新時代”這一概念的主要依據有哪些?提示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進入新時代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③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 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速。(摘自選擇性必修1教材P27)取得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改革開放的實施和不斷深化。④青藏鐵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雖然建設過程中,困難重重,但最終在2006年全線開通。(摘自選擇性必修2教材P80)修建青藏鐵路有何意義?提示 鐵路貫穿西藏和青海,跨越青藏高原,極具戰略意義;有利于改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局面;促進青海西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3.必考概念——拓視野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②多邊外交: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多邊外交是一種與雙邊外交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具有多邊性、公開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等特點。③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設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④《巴黎協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11月正式生效,該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定》的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主題一 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綜合國力提升[3年7考]1.改革開放城鄉一體化的特點(2023·北京高考,9)2.現代中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及特點(2022·福建高考,10)3.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2023·浙江6月選考,14)4.對外開放的影響(2022·江蘇高考,12)5.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成就(2022·遼寧高考,11)6.新時期中國經濟實力增強(2022·海南高考,9)7.新時期創造經濟奇跡的原因(2021·海南高考,13)視角1 史料證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史料一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繼續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探索。糾正、創新地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史料二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不僅是確定工作重點的根據,而且是劃分社會實踐發展階段的根據,中國共產黨就是通過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揭示社會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制定黨在各個階段的綱領和路線。——《人民日報》社論(2017年)思考 (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貢獻?提示 貢獻:領導全黨進行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立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決策,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國兩制”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黨的十九大做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主要歷史依據。提示 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視角2 學者研究——新時期城市建設和交通史料一 中國城市化水平變化表年份 城鎮人口/萬人 城市化率/% 新建城市 新建城鎮1979 18 495 18.96 216 2 3611986 26 366 24.52 347 10 7181995 35 174 29.04 640 17 532——摘編自胡順廷等《中國城鎮化發展戰略》史料二 高鐵開通增強了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使經濟要素由沿途地級市向中心城市轉移。這種高鐵的“虹吸效應”主要發生在東部地區以及第二、第三產業上,而對中西部地區和第一產業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在公路建設上則能彌補這一不足,特別是縣級公路,戶戶通水泥小公路或便民道則對“三農”幫助比較大,有利于中西部地區城鄉協調發展。——摘編自張克中、陶東杰《交通基礎設施的經濟分布效應》思考 (1)閱讀史料一,歸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發展的原因。提示 特點: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鎮發展速度(規模)比城市發展速度(規模)更顯著。原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城鎮迅速發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為城市發展帶來活力。(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時期現代中國交通發展的特點。提示 速度更快;網絡更密,深入農村,連通家家戶戶;依靠立體交通;東西部間、城鄉間的交通聯系加強。歷史解釋——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的特點(1)進程的曲折性。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抑制城市化發展,城市化進程十分緩慢;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加快。(2)途徑的多樣性。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使小城鎮迅速崛起,在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3)區域化的傾向。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城市區域化的傾向,形成城市群的雛形。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等城市群。(4)發展的均衡性。2002年政府提出實施積極的城市化戰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主題二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國際影響力的擴大[3年3考]1.現代中國外交發展的特點(2023·山東高考,9)2.中非經濟文化交流(2022·北京高考,10)3.新時期中非合作的影響(2022·山東高考,8) 視角1 學者觀點——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史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奮斗目標,有效強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底線思維”,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和意志,對外交理念、思想、戰略不斷進行全面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與時俱進地堅持和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方略,開創性地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積極推動人類社會更加和平和繁榮。——據齊鵬飛《波瀾壯闊的新中國外交》思考 根據史料信息,概括歸納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的主要特點。提示 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底線;合作共贏、公平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體系;繼續對外開放,與時俱進,強調大國擔當。視角2 史料證史——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史料 新時期中國重大外交事件(部分)時間 事件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0年 參加聯合國裁軍工作會議;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席位1984年 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國;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1988年 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特別委員會成員1991年 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6年 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200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04年 派遣警察部隊赴海地維和2008年 派出軍艦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2011年 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2013年 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16年 舉辦G20杭州峰會2017年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考 據史料大事表中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成就,歸納改革開放以來外交成就體現的特點。提示 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中國積極參加國際事務,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主動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倡導對外開放,積極為全球治理貢獻力量等等。1.歷史解釋——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特點不結盟 中國不跟任何國家締結針對第三國的盟約,這確保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獨立性平等性 對強國弱國、大國小國一視同仁。大國不欺負小國,強國不欺負弱國獨立性 遵循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等準則無附加條件 對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區別于西方國家的最顯著特點(2)基本原則①“一個中心”是指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外交應以服務于國家發展為中心,更加積極有效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②“兩個基本點”是指中國外交要維護中國在世界上的正當利益和促進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互利共贏。2.歷史解釋——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和時代價值(1)背景①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②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與依存日益加深。③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因素非常突出,當今人類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2)時代價值①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②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③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④指明了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88—191“教材知識”改編)下圖是某學習小組制作的歷史時空軸。該小組的學習主題是中國( )A.綜合國力日益增強 B.科技創造力日益提升C.理論創新不斷推進 D.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答案 C解析 材料展示了不同階段理論思想的不斷發展,說明理論創新不斷推進,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科技創造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國際,排除D項。故選C項。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91“史料閱讀”改編)下表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規劃。它體現了( )時間 主要內容2017—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2020—2035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2050 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A.中國綜合國力居世界之首B.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C.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D.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新精神答案 B解析 據表格內容可知,中共十九大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作出了規劃,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目標,是由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體現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B項正確。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95“歷史縱橫”改編)“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國際和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其中,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核心理念是( )A.“共商共建共享” B.“親、誠、惠、容”C.“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D.“真、實、親、誠”答案 A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95“教材知識”改編)近年來,中國在伊朗、敘利亞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積極探索解決辦法。中國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推動和倡議“一帶一路”建設,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這表明我國( )A.重視睦鄰友好外交B.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建設者C.積極參與全球治理D.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中國在伊朗、敘利亞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積極探索解決辦法。中國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推動和倡議‘一帶一路’建設,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可知,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為全球治理和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這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體現,C項正確。【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綜合國力提升1.(2023·北京高考,9)1998年,“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啟動。此后,“村村通”在公路、電力、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領域陸續展開,成為一個系統工程。這一工程( )A.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舉措B.標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C.為開展三線建設做好了充分準備D.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強農村和農村以及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聯系,有力地推動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故選A項。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指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進行的改革,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三線建設指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基本設施建設,排除C項;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即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小農經濟逐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早在1956年底已完成,排除D項。命題點2 改革開放與社會生活的變化2.(2022·江蘇高考,12)浦東新區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家庭中糧食、蔬菜的開支從幾年前的50%降到現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閑食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該地區居民生活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B.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C.中國入世影響百姓生活D.經濟特區建設成效顯著答案 A解析 據題干材料可知體現的是1996年的浦東新區(代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度),居民糧食與蔬菜等必需生活品消費比重下降,而瓜果和消閑食品比重上升,反映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故選A項。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紀初,排除B項;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排除C項;浦東新區不是經濟特區,排除D項。命題點3 新時期周邊外交的發展3.(2023·山東高考,9)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 )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 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 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答案 C解析 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往經歷了從追求和平共處、睦鄰安邦到誠信互惠的發展變化,合作層次不斷深化,有助于與周邊國家共謀發展,故C項正確。國家之間不可能完全消除分歧,排除A項;中國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排除B項;材料中的外交理念針對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而非全球治理,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