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時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學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課時精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時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學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課時精講

資源簡介

【構建·時空坐標】
【歸納·線索特征】
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時期,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最突出的時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
(1)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主法制建設遭到破壞;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展,“一國兩制”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外交領域成就突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2)經濟與社會生活: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國有企業改革,逐步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基礎建設走在世界前列,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國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3)思想文化與傳承: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課時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考點定位】
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
1.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2.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歷程及影響。 3.“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 現代中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深化舉措及影響。
知識點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2)內容
①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②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
(3)意義: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撥亂反正
平反 錯案 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
科學 總結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修訂 憲法 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助學助考
1.學習聚焦——辨正誤
①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③劉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動了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進程。(√)
2.挖掘教材——學思用
①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摘自必修教材P181)這篇文章的發表有什么意義?
提示 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②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平反昭雪,完全推翻了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摘自必修教材P182)這一措施有何影響?
提示 推動了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進程。
知識點二 改革開放進程
1.開始實施
(1)對內改革
①農村突破: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②城市改革: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
(2)對外開放
①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②1984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2.逐步深化
(1)中共十二大:1982年召開,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
(2)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3)南方談話: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為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4)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2000年10月召開,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來發展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鏈接·選擇性必修1·P26】
(7)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8)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9)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
3.主要成就【鏈接·選擇性必修1·P26—27】
(1)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3)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4)從單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5)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6)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
助學助考
1.學習聚焦——辨正誤
①改革首先在城市國有企業取得突破。(×)
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先城市后農村的發展歷程。(×)
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性質。(×)
④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⑤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和國有企業的改革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活力。(√)
⑥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貢獻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⑦經濟特區就是實行不同于內地的特色經濟、政治制度。(×)
⑧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舉措。(√)
2.挖掘教材——學思用
①閱讀必修教材P183“歷史縱橫”:“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提出體現了當時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提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1984年,有國際媒體評論:“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意味著實際開放半個中國,它是三十五年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膽行動。”這個“大膽行動”指什么?
提示 開放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改革開放初期,廣東有一個說法:遇到綠燈往前走,看到黃燈趕緊走,碰上紅燈繞著走。但1992年他們說:北京送來了更通暢的綠燈。這里“北京送來了更通暢的綠燈”是指什么?
提示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3.必考概念——拓視野
南方談話: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先后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發表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知識點三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1.“一國兩制”方針
(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
(2)內涵: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3)實踐: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
2.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
(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2)1992年11月,達成“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
(3)1993年4月,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5)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
助學助考
1.學習聚焦——辨正誤
①“一國兩制”構想的前提和基礎是“兩制”,所以特別行政區享有完全的自治權。(×)
②《反分裂國家法》為維護祖國統一提供了法律依據。(√)
③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九二共識”,主要障礙是島內分裂勢力和外國反華勢力。(√)
④一個中國原則是“九二共識”的核心。(√)
2.挖掘教材——學思用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摘自必修教材P185)這一系列協議的簽署及實施,對深化內地和香港、澳門的交流合作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有利于促進內地和香港、澳門等地區的經貿聯系,有利于加強內地和香港、澳門之間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
主題一 機遇與變革——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探索[3年16考]
1.國有企業分配方式的變化(2023·全國乙卷,31)
2.國有企業改革成就的特點(2023·海南高考,9)
3.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原因(2023·湖北高考,10)
4.經濟改革的思想觀念(2023·遼寧高考,10)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2023·湖南高考,10)
6.經濟體制改革與民眾就業觀念(2022·全國甲卷,31)
7.經濟體制改革對職業的影響(2022·全國乙卷,31)
8.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2022·重慶高考,10)
9.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2022·山東高考,9)
10.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2022·浙江6月選考,15)
11.浦東地區的開放(2022·浙江1月選考,15)
12.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2021·全國甲卷,31)
13.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2021·遼寧高考,10)
14.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探索(2021·重慶高考,9)
15.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2021·江蘇高考,12)
16.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征(2021·山東高考,9)
視角1 圖文證史——偉大的歷史轉折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作為中國共產黨工作的重點。……必須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管理方法實行認真的改革;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步入改革、開放的時期。
——摘編自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史料二 
解讀
史料一 史料主要闡述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及意義
史料二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和重大影響的重要文件
思考(1)根據史料一,指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黨的工作重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
提示 工作重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
重要意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歷史性轉折;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2)根據史料二圖文及所學知識,分析這個《決議》的重要歷史意義。
提示 《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問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及功過是非和毛澤東思想基本內容與指導意義作了總結和評價,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視角2 史料證史——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
史料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從而使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改革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試行,然后逐步推廣到全國農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由點到面,先試點后推廣。改革舊的經濟體制,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摘編自寧可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我國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提示 內容: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特點: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之后在城市展開;先試點后推廣(由點到面);突破舊體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視角3 圖證歷史——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一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二 中國進出口總額發展變化圖
——金勇進主編《數字中國》
解讀
史料一 史料圖文主要體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的歷程及特點
史料二 史料主要反映了對外開放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設經濟特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提示 從試驗探索到區域推進再到制度開放,充分發揮了經濟特區的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逐步開放,推動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點、線、面格局);從引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對外投資,擴大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影響。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新時期外貿的發展與近代有何不同。
提示 新時期外貿從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具有主動性;近代外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中扭曲發展,具有被動性。
1.唯物史觀——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實質及特點
(1)必要性
①原有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②只有改革經濟體制才能更好地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要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
(2)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3)特點:由群眾自發到政府推動,從個別地區先行試點到全國逐步推廣;從農村起步到向城市推進。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家國情懷——新時期對外開放的特點及意義
(1)特點:具有主動性,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并發揮積極推動作用;由沿海到內地;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各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2)意義
①經濟上: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學習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政治上:有利于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③科學文化上:加強對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進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加快我國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主題二 祖國統一——港澳回歸與臺灣問題[5年2考]
1.香港問題的解決(2022·河北高考,10)
2.中國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2019·北京高考,19)
視角1 史料證史——一國兩制與港澳回歸
史料一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
——鄧小平《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1982年9月24日)
史料二 1990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其原則精神是:主權原則;“一國兩制”原則;保持香港穩定的原則;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
——摘編自湯應武《1976年以來的中國》
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歸納鄧小平解決香港問題立場的基本特點。
提示 堅持收回主權立場;明確收回香港時間及范圍;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談判等。
(2)據史料二分析,“一國兩制”下中央和地方關系是如何協調的?體現出什么特點?
提示 中央: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維護中國對香港的主權。地方:保持香港的穩定和高度自治。
特點:既堅持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又適當兼顧地方利益;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堅持靈活性和原則性相結合。
視角2 史料證史——臺灣問題與祖國統一
史料一 1979年,鄧小平在元旦講話中申明了收復臺灣的重要性。幾天后,他對參議員薩姆·努恩率領的美國參議院代表團說,中國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復臺灣,否則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腳,使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變得不可能。……1980年,鄧小平在說明未來十年的主要目標時,再次將統一臺灣作為目標之一。在與美國進行關系正常化談判時,鄧預期臺灣將在幾年內回歸大陸。……歷史上的先例也為鄧小平提供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
——傅高義《鄧小平時代》
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國家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反分裂國家法》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及所學知識,說明臺灣問題的性質及原則。從史料一可以得出解決臺灣問題具有哪些有利因素?
提示 性質及原則: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必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有利因素:政府決心堅定和人心所向;中美關系正常化;清朝收復臺灣的成功先例。
(2)根據史料二,說明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據所學知識分析《反分裂國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提示 基本立場:臺灣問題為中國內政問題,絕不容許外國插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
主要目的: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家國情懷——多角度認識臺灣問題
(1)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臺灣當局的關系問題,應該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自己來解決。
(2)臺灣問題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反對外來干涉的問題。
(3)臺灣問題的本質是分裂與反分裂、“臺獨”和反“臺獨”的斗爭,焦點是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的斗爭。
(4)阻礙祖國統一的因素:島內“臺獨”勢力的阻礙;國際反華勢力對“臺獨”勢力的幫助和對解決臺灣問題的阻撓。
【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81“教材知識”改編)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在鄧小平的支持下,這次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這一討論(  )
A.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
B.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C.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D.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領導集體
答案 B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83“歷史縱橫”改編)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使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提出體現了黨中央堅持(  )
A.實事求是原則 B.民主集中制原則
C.獨立自主原則 D.“一國兩制”的構想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共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我國實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國家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初期,人民溫飽問題還未解決。因此分三步走戰略堅持了實事求是原則,A項正確;民主集中制是我國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則,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獨立自主原則是指處理一切內外事務的自主權利,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指祖國統一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85“學思之窗”改編)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現貨物貿易零關稅;擴大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此后又簽署多個補充協議。這一系列協議的簽署和實施反映了中央政府(  )
A.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B.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
C.堅持“和平共處”原則 D.敦促港澳間交流合作
答案 A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85“歷史縱橫”改編)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的談話,闡釋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行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下列關于“九條方針政策”說法正確的是(  )
A.首倡兩岸實行“三通一探”
B.闡明統一后對臺的基本政策
C.闡述了“一國兩制”構想
D.宣布停止炮擊大、小金門島
答案 B
解析 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的談話闡明了統一后對臺的基本政策,故選B項;首倡兩岸實行“三通一探”的是1979年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而不是“九條方針政策”,排除A項;鄧小平闡述了“一國兩制”構想,而不是葉劍英,排除C項;宣布停止炮擊大、小金門島是在1979年1月1日,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練·高考真題//明考向】
命題點1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嘗試
1.(2023·湖南高考,10)如圖為新華社記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珍貴照片——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帶頭人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這張照片(  )
A.體現了土地所有制變革的成效
B.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
C.釋放了農村政策延續性的信號
D.見證了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照片體現了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購買拖拉機的情況,這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民生活越來越好,逐漸得到政府(新華社記者)的認可,是該政策會延續下去的信號,故選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初農業機器還沒有在全國農業生產中普及,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并未建成小康社會,排除D項。
命題點2 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
2.(2023·遼寧高考,10)1981年5月,沈陽市皇姑區3名女青年自謀職業,創辦麥香村個體小吃部,鐵西區也有青年開辦個體鐘表修理部。遼寧省及沈陽市主要領導走訪了這些個體工商戶對他們給予肯定和鼓勵。這反映了當時(  )
A.思想觀念得到解放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C.工業結構發生轉變
D.青年成為改革創新的主力軍
答案 A
解析 據題干材料,主要講述了遼寧青年創辦個體企業(私營性質)并受到省市領導肯定和鼓勵的史實,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人們“思想觀念得到解放”的現象,故選A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B項錯誤;材料并未呈現諸如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重調整等問題,C項錯誤;材料并無其他年齡層創業者的信息,不能推導出“青年成為改革創新的主力軍”,D項錯誤。
命題點3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3.(2023·湖北高考,10)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歷了15年漫長歷程。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復關”申請,此后數年談判沒有實質性進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談判的核心問題才迎刃而解。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C.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
D.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談判的核心問題才迎刃而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9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了世界貿易組織對加入國家的經濟體制的期望,故選D項。A、C項是客觀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中國“復關”的關鍵在于中國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符合世貿組織的對加入國家的經濟體制的期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關聯不大,排除B項。
命題點4 香港回歸
4.(2022·河北高考,10)1982年4月,鄧小平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闡述了中國政府對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6月,中共中央批準成立調研小組,該小組擬定了十二條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復主權、制度不變、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為中英談判解決香港問題奠定了基礎。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問題是殖民侵略的產物
B.中英希望和平解決香港問題
C.“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得到切實執行
D.中國初步形成解決香港問題的具體方案
答案 D
解析 據題干材料可知,“一國兩制”的提出是由基本立場再完善成為12條政策,為中英正式談判解決香港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是初步形成解決香港問題的具體方案。實際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就提出和平統一的主張,體現出政策的出臺有其發展完善過程。A、B、C項均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鄱阳县| 湟中县| 淅川县| 泽州县| 伊川县| 和田县| 普宁市| 柯坪县| 大宁县| 平邑县| 阜南县| 柏乡县| 宜昌市| 富裕县| 县级市| 漳州市| 湾仔区| 宁化县| 岗巴县| 阿荣旗| 崇义县| 莱阳市| 富源县| 镇康县| 扶风县| 文山县| 阆中市| 临湘市| 博兴县| 永和县| 富民县| 罗定市| 虹口区| 柯坪县| 庄河市| 九江市| 禹城市| 西峡县| 吉安市| 蚌埠市|